登陆注册
2813600000002

第2章 开国:六边形合力驱动的时代(1)

清朝的建立,是历史上的一个变数,如果不是在错综复杂的明末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清朝就不会建立。当时的发展走向,是由三对相互作用的矛盾所决定的,历史也正是在这六个要素所围绕而成的六边形内前进。

三方角力的乱世局

清朝从努尔哈赤建国,到公元1644年进入北京紫禁城,前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混战状态中,如何在明朝、李自成起义军与己方这三种力量的较量中胜出,而这三方角力的过程中,又存在一个六边形的互斗过程:明朝大将袁崇焕与清太宗皇太极的斗争、明朝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之间的斗争、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的斗争。

伐谋之战:计杀袁崇焕

在皇太极与袁崇焕的斗争中,双方争夺的关键是对辽东地区的控制权。因为辽东地区原本在明朝的版图之内,努尔哈赤建国号“后金”之后,想要把此地区当做其国土。双方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几十年的拉锯战,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斗争的时期,拉锯战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皇太极在与袁崇焕的作战过程中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便用伐谋的办法,轻松地解决了袁崇焕。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次南征。他的目的不是消灭明朝,而是骚扰明朝,当时后金政权生产水平不高,生活质量也不高,和明朝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通过不断的骚扰,掠夺人口、财物、粮食。

他一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骚扰掠夺行动,第一次是在天聪三年,第二次是在天聪八年,第三次是在崇德(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元年,第四次是在崇德三年,第五次是在崇德七年。

这五次大的掠夺行为,后面四次都是在袁崇焕死后发生的,而第一次,则是皇太极有意诱引袁崇焕中计,设陷阱让崇祯皇帝猜疑袁崇焕而进行的掠夺行为。

当时,袁崇焕镇守辽东和皇太极对峙。他使用深沟高垒的战术,想困住皇太极的军队。袁崇焕认为,只有扎根辽东,与皇太极长期周旋,才能彻底解决边境上的压力。袁崇焕曾经依靠这种战术牵制了后金的兵力,并且重创了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

针对袁崇焕的战术,皇太极采取了几个应对措施:一是绕过袁崇焕的防线,从其他地方出兵;二是尽量不进行大规模战争,保存实力,消耗袁崇焕;三是利用明朝内部争斗,彻底除掉袁崇焕。

皇太极在天聪三年(1629年)对明朝进行了大范围骚扰。他亲自统率军队,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从蒙古间道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接打到北京。

袁崇焕这时正在山海关附近,得到军报,便率领九千骑兵日夜兼程,赶到北京,打败了皇太极的进攻。

皇太极惯用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计谋,这次他把袁崇焕调到北京,消耗了袁崇焕的装备。接着用了《三国演义》里“蒋干盗书”的计谋,抓了两个明朝太监,把他们囚禁起来,然后让两个将领在囚禁太监的房屋旁边“商量”军事,说皇太极和袁崇焕有秘密约定。

第二天,皇太极就把太监放了,他们把袁崇焕“谋反”的消息告诉了崇祯皇帝。崇祯就以议兵饷为名,让袁崇焕进宫。

袁崇焕到皇宫后马上被逮捕,第二年八月,在西市被千刀万剐。这样,皇太极不费一兵一卒,借着崇祯皇帝的手杀了袁崇焕。

崇祯给袁崇焕定的是叛逆罪,这完全是捕风捉影,然而从崇祯的心理出发,袁崇焕确实“该杀”。

他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然而他却想扭转局势,当然处处碰壁。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厚望,失望后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

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当年崇祯问袁崇焕怎样可以平定辽东,袁崇焕回答说,五年之内可以收复辽东。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后来,袁崇焕为了挽回自己夸下的海口,对崇祯皇帝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他的意思是说,我虽然有能力控制辽东局势,但是可能有人会嫉妒我,让我的谋略无法施展——袁崇焕有一句潜台词,但是他不敢直说,那就是五年收复辽东,不能实现。可是崇祯对他十分信任,回答了一句:“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

崇祯的回答堵住了袁崇焕的嘴,他赐给袁崇焕上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对袁崇焕十分倚重,后来感觉受了袁的欺骗。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

另外,袁崇焕在负责辽东防卫期间,杀掉了皮岛总兵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袁崇焕杀毛文龙属于冤杀,这是很多专家的共识。毛文龙死后,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都先后被后金占领,其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作乱、降清,辽东局势受到严重影响。崇祯对袁崇焕冤杀毛文龙一事十分意外,但木已成舟,也不能对袁崇焕随便问罪了。

更加严重的是袁崇焕曾与后金统治者议和。这可能是权宜之计,但崇祯对此十分反感,因此袁崇焕对崇祯也有些隐瞒。皇太极带兵攻到北京城外之时,袁崇焕议和之事也被曝光张扬,此为祸根四。

但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皇太极设下的圈套。皇太极先是绕过袁崇焕的防卫线,直逼北京城,然后引来袁崇焕,在北京城外和自己作战。

皇太极突破的那个关口,不在袁崇焕的职守之内,不过京都百姓和官员不懂这些,认为敌人大兵压境,当然是袁崇焕疏于防守,于是怨声载道。这是祸根五。

以上的几点原因,如果遇到一位理性的君主,根本不会将袁崇焕定罪,但狭隘的崇祯痛恨袁崇焕未能兑现“五年平辽”的承诺,对清军直逼北京之事更是十分恼怒。皇太极对明朝君臣的矛盾、崇祯皇帝的个性十分清楚,便施展反间计,激怒了本来就十分神经质的崇祯,将袁崇焕送上了刑场。

把袁崇焕除掉之后,皇太极就再也没有什么顾虑,可以随时随地调兵遣将骚扰明朝防线、掠夺明朝资源、增强自身实力了。

皇太极能够认识到如何除掉袁崇焕,而袁崇焕却只把精力放在军事对垒上,没有想过如何通过其他方式除掉皇太极。试想,如果明朝能够委托袁崇焕与蒙古可汗谈判,同时说服那些在皇太极当政之后失势的大贝勒,也许情况会完全不同。

实际上,皇太极和袁崇焕都存在内部的危机,不同的是,皇太极抓住了机会,袁崇焕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军事攻防上。所以,多谋善断的皇太极,最终战胜了用兵如神的袁崇焕。

性格与命运:崇祯与李自成

崇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坏。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干,只不过国家已经腐朽得不可收拾,官员们也无心报国,他独力支撑,无力回天。就连李自成都在讨伐明王朝的檄文中说“君非甚暗”。但是,明朝就在他手中亡国,他自己也落得一个在景山上吊的下场。

崇祯在位期间的确是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他本身的素质也不差,但他的勤勉和执著换来的不是王朝的中兴,反而是王朝的覆亡。以崇祯的人生悲剧而言,这人生悲剧来源于他的性格悲剧。

崇祯名朱由检,生于1610年正月,系太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之子。当时太子地位并不稳定,因而他的童年也充满灰暗。他的父亲后来虽然登基,但却因纵欲过度骤然暴毙,明末的宫廷三大案,他也基本都耳闻目睹。

这种政治阴谋的刺激,造就了他的偏激性格:一方面,他严急而刻薄,既对手下人薄情寡义而又自以为是;另一方面,他敏感、多疑,极度自尊,一意孤行。

崇祯生性吝啬,他小时候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

这种近乎于守财奴式的节俭,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有害无益。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之后,从西安出发,又从军事要地宣府、大同进逼北京,相继攻陷平阳和太原,北京城已朝不保夕。无计可施的崇祯召见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放弃宁远,调吴三桂紧急入卫北京。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需。这个数目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肉痛的数字。为此,崇祯放弃了这一计划,然后坐困城中。

此时的大明王朝,国库里的存储仅有四十万两白银。与此相对照的是,崇祯个人的财产却丰厚无比。

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崇祯拿出他个人的“内帑”(皇帝的私人财富,相当于皇家“小金库”。)以充军饷。崇祯却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从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却多达三千七百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为了节省一百万而丢掉了三千七百万,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江山,这本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这种保护芝麻丢掉西瓜的行为,崇祯不知做过多少次。他即位之初,为了节省开支,大幅度地裁撤驿站,因为他认为驿站的存在使来往官员揩了国家的油,还得养大量的驿卒。结果是导致大批失业驿卒加入农民起义的行列,这些驿卒中,有一个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李自成。而裁撤驿站,据统计所节约的开支仅仅为30万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皇宫一个月的支出。

其实,崇祯的“节俭”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在他与大臣的关系中有所表现。明朝官员薪水十分低,在这种超级低薪的前提下,官员们如果不贪污受贿,很难生存下去,毕竟像海瑞那样宁可饿肚子也要清廉的官员少之又少。崇祯除了是个节俭主义者外,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要求所有官员不但要节俭,而且要廉洁。崇祯企图用儒家道德来约束和要求大臣,屡屡宣讲“文官不爱钱”的古训,结果不但没有造成清廉的风气,反而让大臣们与他离心离德。

当崇祯道德济世的理念无法实施,而内忧外患反而更加激烈时,他认定“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因此刻薄地对待臣子,死于他手下的高级官员共计有辅臣一人,尚书四人,总督、督师七人,巡抚十一人,侍郎以下的官员则难以计数。

在皇帝一人专制的体制内,如果君主本身性格有着致命弱点,再用这些可怕的性格去励精图治,也许后果不是中兴,而是亡国——崇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攻破了北京城的李自成又如何呢?

李自成败在清兵和吴三桂的联手之下,然而,从军事力量对比上看,他绝对占上风。从人数上看,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只有十二三万人,而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作战人员也有六十余万人,足足是敌军的五至六倍。从作战技能和武器装备、物资等方面看,双方都是身经百战,而李自成的火器营和骑兵更是天下闻名,再加上横扫半个中国的“打土豪”,其积累的物资不是偏居东北的满洲人可比,吴三桂就更不用说了。

无论怎么看,李自成军都没有理由失败。可是,李自成走进紫禁城,便飘飘然,觉得自己不再是当年受苦的穷汉,而是真命天子了。这样一来,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疲惫全部释放,加上众人的吹捧,他已经无心再战。当他在山海关面对吴三桂时,一点儿警觉都没有,所以多尔衮的铁骑突然出现,他和他的部属才会大吃一惊。

李自成和他的部下觉得天下已经是自己的,精神松懈、骄傲自满,结果就在山海关大败。这场败仗,其实并没有让他的力量彻底失败,但从思想上来说,溃败之后,农民军上上下下全都觉得大难临头。因为曾经身经百战、历经无数胜败的他们乱了阵脚,一场战役的失败让他们害怕将要失去已获得的一切。

李自成和将领们在慌乱之中做了逃兵。逃到哪里?北京?还没有坐稳江山,而且敌人就在山海关,北京守不住。那么回西安?那些将士刚刚享福没几天,怎么可能回到自然条件和财富都不如北京的西安呢?所以,他们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目标地进行流亡,最终落得个土崩瓦解的局面。

或许可以这样说:李自成军的失败,正是奴性思维造成的。

不要以为下跪磕头的才是奴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是想偏安一方而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的,还是为保自身而放弃抵抗的,还是想直接投降的,全都是满脑子的奴才思想。如果没有前面的精神松懈,没有战败后的得过且过,而是重整旗鼓,立定主意要拿天下,以十万重兵镇守京畿,以三十万军队抗拒来犯之敌,消灭吴三桂并将满洲人打得元气大伤且赶出关内并非难事。

可是,奴性思维一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致命伤。李自成和他的部下们是由于无法保障基本的生存才揭竿而起,历经几起几落,终于打出一个小天下。但当初最先起义的近二十路农民军,除了李自成与张献忠外已先后烟消云散,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接受了“招安”,投靠了明统治者。那些领头人物打了一阵子后,发现自己手头有钱了,手头有兵了,也不怕地方上的小官小将了,干脆投降崇祯皇帝得了,皇上还能赏个官做呢。

多尔衮与吴三桂:形势压倒一切

一般来说,叛徒都是被人们耻笑的,但是叛徒之中,有一种情节最为严重,那就是“汉奸”。汉奸不但是叛徒,而且还是背叛自己的国家、民族,向敌人屈服的叛徒。中国古代对血缘、种族十分看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诞生之后,但凡是民族之间发生了争端,这种论调就会一次一次被提起。

吴三桂就是被按照这种论调定罪的一个。“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诗几乎已经成了后代对吴三桂的盖棺之论。吴三桂之所以会有如此猥琐不堪的形象,全因为他在明朝已经灭亡的时候,放弃了对清军的抵抗并投靠清代统治者这一“劣迹”。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因其父吴襄在辽东任职而移居辽东。吴三桂出身于武举,此后就随着辽东军队四处征战,勇猛过人,人称“小吴总兵”。有一次他以寡敌众,为了救出被清军围困的父亲,直接与皇太极交战,突围而出,让皇太极十分欣赏,甚至说出“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的话来。

吴三桂在辽东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清军长期对峙交锋,最后成为明王朝牵制清军的最后一张王牌。可就是这张王牌,亲自把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迎接进了山海关,从此把关内的万里江山送到了清朝统治者手上。

作为一个曾经骁勇善战的将领,一个与清军斗争周旋最为坚定的战士,吴三桂偏偏最后做了“汉奸”,这是什么原因?仅仅因为陈圆圆这个女子是不可能的,那只不过是文人们对他变节的嘲讽和挖苦而已。文人们只沉醉在讽刺“汉奸”的暂时快乐中,但他们却无法说明为什么英雄会蜕变成“汉奸”,而且他们也无法说明,吴三桂做“汉奸”对明清历史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1644年,清军入关,从此正式宣告了一个新王朝的诞生。而清军入关,又与明朝的灭亡、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和清王朝的胜利这三个重大事件直接相关。

同类推荐
  • 我是赵子龙

    我是赵子龙

    老天爷呀!你玩我哦!这里是三国也!动不动就会死人的也!而且,你居然让我做赵云!NO!开什么玩笑嘛!怎么办!要我拿着枪去戳人,我宁愿拿着笔去戳卷子!至少卷子不会反过来戳我,不是吗?
  •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共分五十一章,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在美国风行一时,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学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此次引入中国,我们不仅历时三年时间,逐字逐句地进行英文原版翻译修订,尽力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师力作。我们更针对二战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世界做了全新的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 辛亥革命始末

    辛亥革命始末

    《辛亥革命始末》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开始于宣统皇帝登基,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人物和事件错综复杂的时期。本书生动通俗的描述了这段严肃、深沉的历史,吸收运用当前史学界发掘掌握的最新资料,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华章,其中穿插了重要人物的介绍,点缀着有趣的历史细节。
  • 手眼通天

    手眼通天

    一盘大棋,南北相衡。天下众生,皆进局中。有单车直撞,有马踏连营;有炮打两岸,有百将争雄;有国士无双,有大象无形。乱世狂澜里,有一袭白衣渡江,如小卒过河,一人一剑,一往无前。(订阅读者群号:725914906,加群需粉丝值)
  • 在唐朝开网吧

    在唐朝开网吧

    黎川穿越唐朝,捡了一个系统,开了一个网吧,一不小心还火了,于是就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李二:程咬金,你他娘的又抢朕的亚索!整个唐朝都开始打起了游戏,只是打着打着,突然把突厥打没了,又顺便把吐蕃打趴了……ps:本书是欢快娱乐文,不研究历史,不接受反驳,谢谢支持!
热门推荐
  • 花开花谢只为与你相遇

    花开花谢只为与你相遇

    她是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南城丫头,在一次车祸中意外的和自己的闺蜜上官尒琪一起神奇的穿越,遇到了这一生让自己无法忘记的人,他是位至高无上的君主,却对她呵护备至,宠爱有加,前世今生他始终把她捧在手心,时空斗转星移,机缘巧合下,她回到前世,找回那曾经刻骨铭心的爱,只为在今生的相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寒松阁集

    寒松阁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夺命巨浪:海啸灾害的防范自救

    夺命巨浪:海啸灾害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萧红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萧红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帝师影后风华录

    帝师影后风华录

    【玄幻+现言+游戏】前尘散尽?恩怨难了。南山菊花盛开的如火如荼,故人不复。是命运捉弄?还是人心难测?天下谁主?情缘一场。南柯遗梦谁欠谁满庭芳华,彼岸妖娆。是玄机重重?还是深情不许?家国怎舍?荣耀加身。遗忘的是过往云烟不知弃,半生荣华。是旧责重担?还是前朝未息?华庭再续?狼烟四起。赎谁恩情又为谁征战天下,倾覆半世。是盛世回首?还是佳人难忘?——书粉群:清池苑梦866109906这里梵卿·觞,新人作家,请多指教。
  • 问出来的事

    问出来的事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地下城神兵团

    地下城神兵团

    厉云拥有账号里剑魂角色的战力,80段足以争霸天下,他从胆怯到勇敢,从低调到高傲,人类国家都想拉拢这个无敌之人,然而时空裂缝带来了天帷巨兽、十六鬼神、十个使徒,世界再次出现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天界的出现揭开了穿越的奥秘,面对同样穿越而来的玩家,他是否还会无敌?
  • 王明传

    王明传

    王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凭借苏联的扶植,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操控中共最高领导权,可谓中共高层内的“通天教主”。王明,一生瞻左顾右,歧路徘徊。他堪称中共“左”倾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长,危害大,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悖论的是,抗战时期,王明又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晚年踏上留居苏联的不归路,著书立说攻击中共和毛泽东。
  • 闪夏暗冬

    闪夏暗冬

    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人们只能看到他的放荡不羁,却不能看到他的伤痛,他需要暖阳来温暖他;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满脑子鬼点子,看似对谁都冷漠,其实包裹着一颗火辣辣的心,犹如冬日里的暖阳。
  • 声息

    声息

    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一场空难,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让女孩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继承权,也失去了容貌。为了活下去,为了给最爱的人报仇,她不惜亲手埋葬过去的自己,整容,改名,叫季明樱,与另一个女孩柳溪川搭档成立了少女组合SEAL,踏上了演艺之路,并以其独特的个性与音乐才能迅速走红。此后的生活便充满了怀疑与孤独。作为艺人,她负面新闻不断,在生活中,她用冷漠掩饰着一切情绪。女孩间的嫉妒、公司高层的冷血、媒体的捕风捉影、看不见的敌人、抹不去的回忆……扑面而来,她就像是四面楚歌中孤军奋战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