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0500000012

第12章 师尊风范忆(11)

1958年,林仁穆教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的事业更加如日中天。不料,病魔夺走了他知天命的年华,令晚辈格外痛惜。事业未竟,无疑是林仁穆主任一生最大的遗憾。所幸的是,林主任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风范,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过去,而且还将影响、滋育一代又一代新人。

(陈恒青化学与化工学院1956级,副教授)读《六庵诗选》——纪念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黄拔荆林丽珠

100年前的今天(公历1912年9月14日,农历壬子八月初四)是我们的恩师黄寿祺之六夫子诞辰的喜庆吉日。

不知为什么,当年我们在学的时候,只要提起:仁、义、礼、智、信,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之六夫子;如今,老同学聚会一回忆到之六夫子,总会众口一词赞叹他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看来这个第一感觉是准确的。答案就是《六庵诗选》。有道是“诗如其人”,《六庵诗选》就是其实践仁、义、礼、智、信的真实写照。读着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章,犹如再见恩师,最能慰藉我们深深的思念。以下挂一漏万地举例说明之。

同事篇

厚望游叔有

游叔有老师才华出众、博闻强记,可惜,正当年富力强之际被错打成“右派”,编入另册:不能上课、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参加学术活动……二十几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致人人自危,唯恐被株连,不敢接近他们。所以,他们实际上被歧视被孤立。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还在其次,而对于年富力强的知识精英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途渺茫。此时,之六夫子虽是系主任,却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无能为力。1963年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知识分子处境稍有松动,之六夫子1963年8月~1964年4月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暂时离开了往日阶级斗争的“战场”。游叔有老师当即寄去一首诗,似有投石问路之意。当之六夫子接到叔有老师寄来的诗,欣喜非常,立马奉和并畅谈心曲,鼓励他不要灰心,要留下好诗给后代,这才是千载大事。他的一颗爱才、惜才、护才之心跃然纸上:“故山猿鹤记前因,每向天南望碧津。文物岂曾祇八姓,诗功应许继三陈……伪体别裁千载事,风骚管领付何人?”(《朝阳集·次韵奉怀叔有》)可能这首和诗刚一寄出就感到意犹未尽,于是,迫不及待再和一首:“岁暮思乡亦有因,每期鱼雁到京津。开函宛与亲朋对,作答常教笔札陈。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诗坛喜得人。”(《次韵和叔有》)原来之六夫子是见了游叔有老师的诗书后,不管是美妙的诗书还是洁白无瑕的品格都使他大喜过望,因为他发现传统诗坛后继有人了!在次年元宵节收到游叔有老师的诗时,再次和之:“白头游学亦何因?学海茫茫欲问津。未是吾衰久不作,漫愁大雅竞谁陈。春来有酒颜常醉,梦里生花笔岂神。元夜观灯兼赏月,聊将好景报诗人。”(《元夜观灯赏月归,得叔有寄诗,即次前韵答之》)可见之六夫子对游叔有老师的爱护和鼓励正是出自对传统文化接班人的期待,对眼看就要断层的文化瑰宝的守候。这是一种大仁大爱而不是为一时一事、一己之私的小恩小惠或偏爱。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语重心长地给予宽慰和鼓励,唯恐游叔有老师有所闪失。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在读着这些诗时,仍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试想,当一个人跌落到人生的低谷,正在一片茫然之时,有一双巨臂向他伸来,将他扶持而出。这是怎样一双神来之臂!这是怎样一剂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啊!

岁寒三友

1942年8月,之六夫子应聘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l942年5月,该校刚从永安霞岭村迁往南平水南,之六夫子与艺术科教授画家吴茀之(溪)、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诗人包树棠过从最密,吟诗赏画,切磋学问,号为“岁寒三友”。

吴茀之,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领头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年4月26日出生。吴茀之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十年动乱”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为“黑画”,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一生淡泊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擅长意笔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包笠山,名树棠,字笠山、伯芾,福建上杭人。1902年出生。曾任福建师范学院等校教授。精于诗词,著有《汀州艺文志》、《四家诗传授表证》、《笠山诗文集》、《训诂学》、《文字学概要》等。

他们均于年富力强之际在自己所从事之领域已成一方神圣。

1960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之六夫子以诗宽慰他(见《朝阳集·赠笠山》):“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疏狂悔我嗟何及,肫挚如君未可忘。闽峤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钟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之六夫子处境何尝不是如此?1957年“反右”,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揭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报就愤然离校。之六夫子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他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又成为之六夫子长久的牵挂。直到1975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之六夫子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瞎折腾!唯独作为被批判对象的之六夫子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诚如《老子》所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之六夫子因问心无愧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正如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老友们的学术操守之六夫子非常放心,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

尊师篇

力挺业师

之六夫子一生尊师、爱师的事迹是有口皆碑、感人肺腑的。他怀念、回忆和与业师的唱酬在《六庵诗选》中占有很大比重,给杏坛留下珍贵的佳话。

1932年,正在攻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学本科国学系一年级的之六夫子就遭遇到一场大是大非的考验。当时“白话之风盛行”,他的业师林公铎与胡适、钱玄同等针锋相对,反对“全盘西化”,提出“撷新扩故”的主张。1934年4月,胡适来北大当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林公铎先生随之遭到解聘。

在《六庵诗选》中《北学集·瑞安林公铎先生辞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南归,赋此以送》:“妖风起幽蓟,沙石蔽苍冥,日月晦光彩,山岳被羶腥。鸡群立孤鹤,翘首动哀吟,远怀云外志,宁为众羽侵。吁嗟余小子,慷慨感知音,绵绵春草绿,远道为沾襟。”从诗中可见,之六夫子不畏权势、面对危机坚定不移地站在林公铎先生一边,同情他是鹤立鸡群的孤立,赞扬他保护国故的高风亮节、高瞻远瞩;抨击那些排挤林老师、主张“全盘西化”派是“妖风”、是污染环境的“羶腥”、是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一点不含糊、不畏惧,旗帜鲜明地亮开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之六夫子把继承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志向选择的第一次征战。业师林公铎先生给他树立了榜样。为阅读方便特此绍介林公铎太师之简况:

林公铎(1891~1940)即林损,著名经史学家,国学大师。浙江瑞安人。五四运动期间,他站在“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故》月刊派刘师培、黄侃一边,与马叙伦、黄节、吴梅等一道被聘为特别编辑。他的著述不少,其中有《伦理正名论》、《老子通义》、《政理故微》、《中国文学讲授发端》及《庄子微》、《辨墨》、《永嘉学派通论》和《瓯音变迁略论》等,总集为《叔苴阁丛书》,但今已残缺不全。

苦觅讲稿《周易学说》

之六夫子有首记述马振彪先生授业的诗,诗的小序云:“桐城马振彪先生示以《雪鸿游草》,读至‘思入风云皆妄想,心空天地亦微尘’二句,忻然而笑,因题一律,诗曰:‘读罢新诗意泰然,空灵圆澈性中天。无人无我真仙佛,知显知微即圣贤。百原妙契东波达,千载龙眠竟比肩。’”可见马先生的教学很灵活很生动活泼。他不时以唱和的方式考核门生的学习状况。之六夫子以和诗认真而生动形象地向老师汇报自己领教这门玄妙之学的心得体会。这就使老师特别欣慰。之六夫子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总发珍藏到白头,可见师生情谊之深。于是有如下感人肺腑的情事:

马振彪,字岵庭,安徽桐城人氏,之六夫子在北平中国大学攻读国学系时问《春秋左传》于马先生。其具体生卒年不详,约卒于20世纪60年代初。马先生自幼承继桐城派传统,深谙经史,尤擅易学,兼工诗赋,据说还著有《楚辞研究》一书。马先生一生潜心治易,不事张扬,故没有显赫的声名。身后萧条,后继无人。而凝聚了马振彪先生毕生心血的手稿《周易学说》在生前未能刊行于世,无人问津。恐其手稿散佚,成为之六夫子的揪心和牵挂,每赴京出差便奔波询访此稿。苍天不负有心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之六夫子终于从北京的旧书摊购到先师手稿。他立刻抱回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庋藏入室,编号为411?9AS28455823—29(当然现在马氏手稿已成为该馆善本书库的镇室之宝)。但是,当时仍是出版无门。所以,之六夫子又非常严肃慎重地把出版此书的大事嘱托给后学张善文教授。于是,师生两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卓绝努力,马振彪先生著《周易学说》终于2002年元月得以正式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轰动一时。一个学生把传承老师的学术成果当成使命,孜孜以求,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并交棒接力直至完成,这难道不是感人至深的尊师事迹吗?

《菿汉微言》名动天下

吴承仕(1884~1939),字茧斋、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人。是之六夫子游学燕京问礼的导师。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受业于章太炎门下,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在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为之笔录《菿汉微言》,名动天下。所著《经籍旧音辨证》是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章太炎作序,钱玄同题签,黄侃通读并作《笺识》,已被列入经学研究工具书,极为世所重。他承继徽派江永、戴震等经学及小学大师治学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典籍名物制度,著《三礼名物》,被称为“并世殆无第二人可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教授。抗战爆发拒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职。创办《文史》、《盍旦》、《时代文化》等刊物。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晚年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和古代历史,是我国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有《经学通论》等数十种。1939年8月天津水灾,因罹患伤寒,9月21日在北平逝世,终年56岁。

之六夫子当年受托整理先师遗著47种,并撰《略述先师吴承仕先生的学术成就》。1983年之六夫子又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再次赴京整理吴承仕先师遗著,并作《华庐集·参加北师大纪念吴检斋先生大会,感赋绝句四首》,回顾概括了吴检斋先生非凡卓绝的一生:

绛帐风徽忆昔时,白头弟子感相知。

五千里外来追念,四十年前事足悲。

抗敌图强志靡移,天津避难久明夷。

何期洪水成灾厄,一病伤寒竟不支。

岂徒皓首尚穷经,博览群书总未停。

唯物史观研礼典,首开新路辟门庭。

曾为菿汉记微言,风谊当年世共尊。

晚岁终成新战士,长教后辈吊英魂。

研读《六庵诗选》,恰如跨进一座朴素优雅、圣洁温馨的宫殿,赏幸不已,受用不尽,其乐无穷!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久违的恩师。他的人品、文德、学术、学风和为人处世之道,不禁让我们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之感,不由填词两首如下:

江城梅花引 ,归来母校忆吾师,月轮低,暑鸡啼。往事联翩重又涌心扉。爱护关怀常备至,勤指点,解疑难,细入微。入微、入微、重根基。辨是非,授真知。诲也、诲也、诲不倦,甘作人梯。学者盈门桃李遍天涯。恩重如山无以报。每思及,夜难眠,泪湿衣。

同类推荐
  • 天际月长明

    天际月长明

    本书收录乐黛云先生的随笔四十篇,分为五辑:辑一《怀旧与乡愁》《如梦如幻的水神》等篇属文化漫谈,探讨传统文化中思旧、怀乡以及水神崇拜。辑二《蜻蜓》《别了故乡,别了山城》《我的选择,我的怀念》各篇属忆旧性质,追叙早年用大豆虫吓唬英语老师的顽劣。辑三追怀父母、亲旧以及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纪德与张若名》一篇追叙留法的学人张若名。辑四为读书札记,其中读《世说新语》《红楼梦》所写的几篇谈魏晋时代的名士不为物累、逍遥自适的洒脱情怀;《红楼梦》开篇的那块石头既是叙事的契机,在表达题旨、刻画人物方面又颇多寓意。辑五的几篇为他人所作的序言,也都写得意味深长,颇见功力。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韩少功作品系列》是该系列第五卷,收录作者六十四篇随笔。关于社会与历史、关于人生与道德,关于文学与文化等各方面,作者都有精到的见解和完美的诠释。作家中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转型期的现代中国进行多角度的反思与批判,对全球化时代众多尖端性的人文话题有广泛介入,颇具时代的厚重感与人性的震撼力。《文学的根》、《性而上的迷失》、《“文革”为何结束》等重要篇聿在境外评介发表,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们的关注。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颠簸

    颠簸

    许多年前,当我还在临床工作的时候,看到毕淑敏写的《走出白衣》。她说:“医学和文学都是需要全神贯注地操作的事,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魂飞千里,双眼婆娑……但医生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的行当,生命是多么脆弱的器皿,哪能容得你朦朦胧胧!”在难于取舍的权衡之后,她最终选择了文学。当我读到它的时候,作者早已成为我喜爱的知名作家,但是我的心境、理想和毕老师是心有灵犀的,我多么想置身于一个安谧洁净的环境中信马由缰思绪纷飞啊!在面临两种选择的时候,我没能跳出来。
热门推荐
  • 我不要当盟主

    我不要当盟主

    “小姐,你不能这么不稳重。端庄!优雅!你可是要当武林盟主的人!”“我不当。”“小姐啊,我们可是正道之首!你还有好大一个盟主府要继承!你忍心让我们上上下下这么多人饿肚子吗?(??ˇ?ˇ??)”“我有钱,饿不着。”说完,阮凝晖揪住一旁某人的小手,“最近我有个伟大的计划……”“小姐,别老是提去皇宫打劫的事了啊啊啊!”某人淡淡瞥了她一眼,“你若想去,改日带你去玩便是。”阮凝晖挑眉,“哦?我可是去打劫的。”某人被她看得脸红,故作镇定道:“你想拿多少拿多少。”“是吗…想拿什么都可以?”“……嗯。”阮凝晖一把把比她高大许多的人抱起,吹着口哨道:“好啊,先把你抱回家!”
  • 魔云战记

    魔云战记

    魔云宗,武林第一大宗。竟被一夜灭门,宗主之子,少不更事。年仅七岁,便目睹灭门血案。被人追杀,跌落悬崖。机缘下拜得云中子老怪为师。
  • 摄政王,属下慌恐

    摄政王,属下慌恐

    母亲斗不过姨娘,怒极放火,全家葬身火海?——不怕,不怕,她福大命大,逃过一劫。夫家要以正妻之礼娶平妻?——有什么了不起,她和离下堂腾位置。师父被追债躲进茅厕?——不怕,她倒卖消息,给冷酷摄政王当侍卫,赚银子还债。太后、郡主合谋整她?——不怕,你有张良计,我有摄政王这个过墙梯。晋太子劫走她,圈禁在太子府?——不怕,本姑娘嫁过人下过堂,又不是没见过男人!神马?摄政王要娶她?——怕什么怕,本姑娘嫁过人下过堂…既然诚心可见,还是考虑考虑吧…*片段一一曲终了,何清君如释重负,令狐薄意犹未尽。“再吹一曲。”“…啊?”令狐薄闪着寒光的眸子睨着她,不说话。何清君顿觉不寒而栗,心里将他车裂一百次,面上却是低眉顺目:“是。”樱唇轻启,笛曲响起,是一首《月下会》。令狐薄皱眉,这曲子欢快是欢快,只是吹曲者太过生涩,把欢快畅然的曲子吹得很是晦涩难忍,让他有种想起身捂住她嘴的冲动。“换一首。”“啊?换…噢。”换成《乐淘淘》。令狐薄眉毛一挑,“本王说换一首。”何清君汗滴滴地又换成《月下会》。令狐薄嘴角连抽数下,有点抓狂,“何姑娘,请问你会几首曲子?!”何清君讪笑,施礼,“其实…只会两首。”令狐薄顿觉一群乌鸦在头顶飞过,两首?!这也敢大言不惭叫做会吹笛?还附庸风雅地别一支玉笛在腰间唬人?*片段二令狐薄淡淡却又坚定地道:“本王要娶你。”“砰——”某人晕倒。…令狐薄坚定地站着,何清君坚定的晕着。“何清君,你是本王的护卫,我们天天相伴,你能逃避到几时?”“…”能逃到几时算几时。“何清君,本王既非断袖,亦无隐疾,是个正常的男人。”“…”她又没验过,谁知道正不正常?“本王至今未娶的原因,是个隐秘,只能告诉本王的嫡王妃。”“…”那就去告诉你的嫡王妃,不要打扰她继续晕。
  • 教父的祸水舞娘 (全本完结)

    教父的祸水舞娘 (全本完结)

    曾几何时,刻骨铭心的爱恋变成了别人眼中不要~脸的勾~引。踉踉跄跄的离开,就像跌跌撞撞的来。岂知一回头,她就陷入了另一个男人层层编织的罗网。第一次,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她以身相许,却不知道此他非彼他。第二次,为了救命恩人的安危,她再次委身,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心悸。第三次……第四次……一次次的沉沦,一次次的放纵,最后失掉的不仅仅是身体。“做我的女人,我会疼你、宠你,给你想要的一切,只除了一样东西。”他这样说的时候,修长的手指穿过了她浓密的发。她是谁?谁又是她?千帆过尽,才发现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烟花灿烂终归会趋于平息,就当作是盛世繁华谢幕,到头来剩的还是自己。纠缠仍在继续……跳舞、跳舞、跳舞,脚步开始移动……
  • 环境污染赔偿责任

    环境污染赔偿责任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法律基本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问题出发,结合《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解答了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本书采取了【宣讲要点】【典型案例】【专家评析】【法条指引】的结构方式编写而成,内容循序渐进,易于理解,既让广大读者了解了法律的知识点,学习到了相关法理;又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排疑解难的法律帮助。
  •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资阳郡中咏怀

    资阳郡中咏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罪与罚(化境文库)

    罪与罚(化境文库)

    《罪与罚》是俄国文学的高峰,一份触目惊心的犯罪心理报告,是世所公认伟大的世界文学名著。小说描述一个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贫困被迫从法律系辍学,靠母亲和妹妹的接济艰难度日,他自命不凡地以为可以在这个黑暗的现实中充当审判官,于是杀死了一只社会害虫——放高利贷的当铺老板娘,慌乱之下又杀了对方的妹妹。犯下两桩谋杀罪之后,他处在极其痛苦的矛盾之中,无法摆脱惊惧的心情。他试图说服自己杀了那个人是正义的,是他为了理想所作出的伟大努力,却不能平复自己的良心,最终他在妓女索尼娅的感召之下,选择了向警方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八年。不久索尼娅也到了那里,两人萌发了爱情,拉斯柯尔尼科夫获得了新生。
  •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

    夏威夷、马尔代夫,风情万种的海湾里,风情依旧。这些众人向往的人类休闲胜地,休闲者依然在休闲,但在温柔绚烂的光影里,它们同时成为人们向往的购物店、阅览室、会议室、写字间。今天,那些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任意地方和时间工作的人们,正描绘出新时代的工作样态。在美国,不在特定场所工作的人,已经占到整个美国工作人口的 1/3,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着。
  • 阵之道

    阵之道

    身负前世血仇,真灵转世之后以武入道。武之一道,有大生死、大造化。且看林封如何纵横各大玄域,成就仙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