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0800000008

第8章 元代艺术观念的生成语境(7)

郑思肖(1241-1318),字所南,又字忆翁,号三外野人,福州(今福建连江)人。郑思肖出生在一个“万世大经,不逾忠孝”的正统家庭,积淀着浓厚的关于礼仪纲常、夷夏大妨的儒家正统观念,力主“君臣华夷,古今天下之大分,宁可紊哉”。在华夏正统遭遇僭逆的危亡之际,他决心“与贼大决一胜”,慷慨陈言:“圣人也,为正统,为中国;彼夷狄,犬羊也,非人类,非正统,非中国。曾谓长江天险,莫掩阳九之厄。元凶忤天,篡中国正统,欲以夷一之。人力不争,有天理在。自古未尝夷狄据中国,亦未尝有不亡之国。苟不仁失天下,虽圣智亦莫救。”救亡图存的急切之心显见其中。怎奈一人之力无以补天,泱泱大宋终于还是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之下灭亡了。

宋亡以后,他隐居苏州,取名思肖,“肖与南何居?义不忘赵北面他姓也”。始终以宋室为正统,秉承“纲常万古不易”的文化自尊严,郑思肖著书立说力求“扶纲常,辨系统,佐征伐之穷者也”,“尊正统,抑夷狄,褒忠贞,诛逆贼”,“载治乱,辨得失,明正朔,定纲常”。他始终不肯承认元朝,视那些屈节仕元的文人为粪土之辈,于文章之中直斥夷狄的僭逆,更在艺术活动之中寄寓了强烈的亡国之痛与乱离之悲。他的《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即是这种悲痛的深切流露:“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心怀亡国辱君的痛楚和纲常倒置的愤慨,性格耿介的郑思肖选择了隐逸避居,矢志守节,用遗民的身份与激情同纷乱的世道顽强抗争,在刚烈决绝之中对元廷报以重重诅咒,抒发着亡国屈辱的惨痛。

与郑思肖的狂狷卫道颇为相似,由宋入元的谢枋得也是一位坚守“君不仁,臣不能不义”的忠孝信条,严守夷夏大妨的忠臣义士。宋亡以后,谢枋得“入建宁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屦,东乡而哭”(《宋史·谢枋得传》),痛诉故国沦亡的悲哀,屡招不仕,直言“愿一死全节”。在被押解大都的临行之前,谢枋得慷慨陈言,与妻儿、友人相别:“雪中松柏亦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即行绝食,终于以身殉道。

宋人胡安国曾言:“圣人谨华夷之辨,所以明族类、别内外也。”(《春秋胡氏传》卷十四“文公八年”)野蛮强悍的蒙古贵族踏足中原,使得以华夏文化自傲的中原文人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宋元易代不仅仅是政治的颠簸、朝代的更迭,作为天下文明唯一象征的华夏民族及其正统文化亦在蒙古贵族铁蹄的践踏之下日渐凋零,“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变礼文之俗,未数十年,熏渍狃狎,胥化成风,而宋之遗俗销灭尽矣。为士者,辫发短衣,效其语言容饰,以自附于上,冀速获仕进,否则讪笑,以为鄙怯”(《宋季忠义录》卷十二)。夷夏倒置,故国沦亡的悲痛哀愁,文化秩序的彻底颠覆,给了汉族正统文人以强烈的心灵震荡和巨大的灵魂创伤,夷族入主的尴尬与文化倾颓的痛楚成为元初文人无法挣脱的心灵重负。

同样是面对朝代的更迭,同样是感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与家破人亡,同样痛惜故国的沦丧、痛恨异族的入主,以郝经为代表的另一部分文人以儒家用世济民的道德责任为精神指向,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极力主张“彗积年之凶衅,顿百万之锋锐,存亿兆之性命,合三光五岳之气,一四分五裂之心,推九州岛四海之仁,发万世一时之机”,希求通过入仕元廷,用夏变夷,重整纲常,复兴儒家的礼乐文明。

郝经(1223-1275),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州)人。郝经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治经业儒者六世,百有余年”,从小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文笔个雄赡,练达性理”而闻名当世。忽必烈受命统管漠南汉地,开邸金莲川,曾两次遣使召见郝经。郝经叹曰:“读书为学,本以致用也。今王好贤思治如此,吾学其有用矣。”忽必烈在称帝前集结金莲川幕府,志在借鉴汉法以扬弃蒙古旧俗,“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忽必烈对汉文化的崇敬,用儒者治国、以汉法经营漠南汉地的志向契合了郝经重振伦理纲常、维护华夏文明的文化反征服心理。他应召北上,晋见忽必烈,上“立国规模”二十余条,以“用夏变夷”为初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夷夏之辨并非种族之辨,亦非地域之辨,而是文化之辨,郝经在继承传统儒家奉华夏文化为夷夏之辨的终极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夷夏观,提出“知天之所兴,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不在于道而在于行力为之而已矣”,“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治道,则中国之主也”。也就是说,不论中原还是塞北,不论汉族还是蒙族,只要能够认同、接受并推行华夏文化,任用儒学文士,即可为“中国之主”。

以此为基点,郝经极力呼吁蒙古统治者推行汉法。“中国之道”的根本是礼义纲常,郝经不遗余力地向蒙元统治者介绍中原文化的内涵与性质,讲述儒家纲常礼义、文物典章的重要意义:“夫纪纲礼义者,天下之元气也;文物典章者,天下之命脉也。非是则天下之器不能安。小废则小坏,大废则大坏。小为之修完则小康,大为之修完则太平。”进而,郝经力图“用夏变夷”,极力劝导蒙古统治者实行汉法,以期复兴华夏文化,他说:

宋真尚书德秀云:“金国有天下,典章法度,文物声名,在元魏右。”经尝以为是不刊之论。盖金有天下,席辽宋之盛,监于二代拥八州而征南海。威既外振,政亦内修,立国安疆,徙都定鼎。至大定间,南北盟誓既定,好聘往来,甲兵不试,四鄙不警,天下晏然,大礼盛典,于是具举。泰和中,律书始成,凡在官者,一以新法从事,国无弊政,亦无冤民。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

以元魏与金源实行汉化而获得大治的史实为依据,力倡蒙古贵族推行汉法,实行汉化。

虽然力主承认蒙元的统治,但是,郝经确是一位有信念、有气节的汉族士大夫。他的出仕元廷乃是出于拯救苍生的儒家济世信念,他坚守以德治天下的、以道统天下的儒家信条,慷慨上疏,积极用世,力图“用夏变夷”,在承认蒙元统治的基础上推行汉法,重整纲纪,解救万姓,安顿民生,以现实“大一统”的长治久安。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似乎总是会有差距,“李璮之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忽必烈态度的转变,对于志在文化反征服的儒臣群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们的勃勃雄心一下子变得心灰意冷”。志在用夏变夷、发扬汉族文化的汉族儒士逐渐被排挤到政治的边缘地带,虽有用时济世的雄心壮志,却不得不以悲剧告终。

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斡旋,这并非郝经一个人的悲剧,出仕元廷的汉族文人大多都具有“用夏变夷”的精神指向。“身处异族政权之下的士人,当下就必须做出抉择。若以华夏治统为正,则决不允许出仕异族政权。反之,既然华夷之辨本身是以文野之分为基础,而道统又高于治统,则只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为了卫道,出仕异族政权以达到用夏变夷的目的,似乎也是可以容忍的。”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元代文人为了弘扬汉法而出仕元廷,颇具忍辱负重的崇高精神。怎奈历史的发展并非如人所愿,忽必烈终于没能彻底地执行汉法,元代儒士出任元廷以用夏变夷的良苦用心也在政治的漩涡中逐渐倾颓,人世的沧桑之感与理想的幻灭之悲逐渐湮没了济世的雄心。

如果说严分夷夏大妨的汉族儒士主动选择了在悲愤与痛苦之中度过余生,那么,力求用夏变夷的汉族儒士则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悲剧。可谓严分是悲,不分亦悲。元代文人再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当他们将这种内心的沉痛付诸笔端,从事艺术创作之时,纠结在心中的民族情感不由得跃然纸上。以家国社会为艺术创作的情感指向,元代艺术活动满溢着浓厚的悲愤之情与沧桑之感,也使得元代的艺术观念呈示出鲜明的主体意识。

三、地位下沉

由宋入元,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堪为一落千丈,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记载:“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郑思肖《大义略叙》亦言,“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虽然“七匠八娼”和“七娼八民”的顺序不尽相同,但“九儒十丐”的记载足以见出元代文人士子的社会地位已经下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元代文人地位下沉的重要根源在于科举制度的废止。隋唐以后的中国古代文人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仕途,在求取功名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当“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成为大部分文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人生境遇与科举考试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渊源深远,据记载,周代即有“世卿世禄制”的宗法家族范围之内的“乡举里选”,乡里每三年举行一次评比,“考其德行道艺”(《周礼·大司徒》),评选出的贤能之士被各地诸侯推荐到中央,由天子亲自主持筛选,主考射箭,“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礼记·射义》)。这种德行射技文武结合的层层选拔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早期形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在过程中各自积聚力量,争取人才,出身平民的下层士人往往能够被各路诸侯破格任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了关于“学”与“仕”的思想:“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明确将智识学养与政治仕途联系起来,并且主张对于政治人才的选用只在学识的优劣,不在出身的贵贱。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文士采取了暴虐的政治,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便覆亡了。鉴于前朝的得失,在刘邦打下汉代江山之后,儒生陆贾即刻告诫:“以马上得天下,安能以马上治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官治国”第一次成为历史的呼声,高祖、武帝曾多次下诏,令各级臣属举荐贤才。著名学者董仲舒参加了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全国察举,他标榜孔孟儒学的“对策”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在“对策”中,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将“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从政治领扩大到了文化领域。从此,孔孟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中心内容,文人与儒士合为一体。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曹操的察举政策虽然并未提及文学,但他本人就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他清俊通脱的政令文章开启了建安文风。随着曹魏政权的逐渐稳固,社会政事的相对安定,“唯才是举”逐渐由政治军事人才转向了对文章辞采方面的才华要求,正如曹丕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这样,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由文武兼备的政治军事标准,到以孝廉德行为重的经学标准,再到以文采辞章为主的文学标准,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德尚文传统终于凝定在了人才选举制度中,从此,“孝廉、秀才、明经”三位一体的德才兼备的文人儒士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

隋唐时期,开科选士的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寒门学士可以“无因自达”,如果得不到举荐的话“亦听自举”,“洁己等朝,无嫌自进”(《唐大诏令集》卷一二),明确了下层寒士“投牒自应”的制度,科举逐渐成为平民学士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科举及第便具有做官的资格,即使出身寒门,一旦高中就可以改换门闾,光宗耀祖。特别是进士及第,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子人生旅途中最关键的一步,时人甚至把进士及第称为“登龙门”。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取士极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吸取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政治教训,在宰相赵普的提议下“杯酒释兵权”,大举重用文人,开始了以文官治天下历史。有宋一代,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职,都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即使掌握军权的枢密院使,以至地方各州县的军队指挥,也全都委以文官,真可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与文官治国的政治体制相表里,宋朝大力发展了科举取士制度。唐朝二百九年间共取进士六千余人,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取进士万名,两宋取士共计十万,足见宋代科举取士之兴盛。

同类推荐
  • 教你学习曲艺

    教你学习曲艺

    分3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各类演讲妙语译析、有关演讲的名言集锦。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 大戏剧论坛(第4辑)

    大戏剧论坛(第4辑)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礼仪之属和娱乐之需: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明清女性戏曲作品的“拟男”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神异情节及其渊源、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定位李玉茹:从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戏剧意象论、相通的戏剧源流及相似的审美理念——兼论梅兰芳访日公演成功的艺术因素等等。
  • 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是从作者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的32篇论文汇集而成的个人文集,它涵盖了五个方面的论题,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艺术理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学语言之思、艺术语言论析、艺术理论家评述。
  •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像雨果和歌德一样,普希金在绘画方面虽不是专业人士,却也是才华横溢。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和书信,会发现文字中间嵌入的线条轻盈、极度传神的速写。保存下来的普希金绘画作品有1500多幅。普希金绘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自画像,有朋友、沙皇、女友、官吏们的肖像,也有马、鹰、风景等。这些画寥寥几笔散布在文字旁,显然是作者心思的表露,爱恨情仇讥诮怨讽,跃然纸上。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本书是高莽先生在多年研究普希金文学、绘画创作的基础上,从普希金的1500多幅画作中精心编选而成,辅以详细的说明和生动的画作解读,是一本兼具欣赏和研究参考价值的佳作。
热门推荐
  • 霸宠小助理:总裁大人在隔壁

    霸宠小助理:总裁大人在隔壁

    一心暗恋着未来姐夫的苏小曼,不知道怎么就惹上了江慕凡这个煞星,明明有未婚妻,却还要和她暧昧不清,让她在姐夫面前形象俱毁。就算画圈圈诅咒他也没用,这个男人就从隔壁翻墙过来,直接住进了她的家里。还要不要脸?你好歹是个大总裁啊!谁知衰运就此缠上了她,花花公子高调追求她,害得她丢尽颜面。桃花运不要这么旺啊?“苏小曼,你给我记住,眼睛里不许看除我之外的男人!”他对她的桃花运勃然大怒。“江慕凡,你有什么资格管我?”她就是不低头。资格?他一把扼住她的下巴,邪魅地笑道:“知不知道同居的意思?查清楚了再说我有没有资格?”天哪,这个腹黑的男人,居然给她下了套。和江慕凡同居?她还怎么出去见人?
  • 笔著华夏:郦道元

    笔著华夏:郦道元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笔著华夏郦道元》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在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和进行了大量实地的考察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论证了正面战场文学的客观性、丰富性与重要性。书书视角独特,选题新颖,引证的材料以往现代文学研究几乎未曾涉猎过。
  • 王者荣耀新的英雄

    王者荣耀新的英雄

    一个穿越者穿越的故事。一个类似于王者荣耀大陆的故事。神隐藏在这片虚空的宇宙中,操作者。人类与妖族e族兽族的大战,e就在!穿越者能改变什么?他的到来对人类的未来有什么作用?
  • 九云记

    九云记

    清朝作家改写朝鲜小说《九云梦》的作品,字数、情节增多。《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推荐。
  • 萌娃出逃把娘给朕留下

    萌娃出逃把娘给朕留下

    话说自从六年前假死出宫,穆朝妘便再也没有想过还能再见某人,可谁能告诉她现在是什么情况?蠢儿子不过出去溜达了一圈,怎么就把这个面瘫冷皇帝瘟神领回家来了?犹记得六年前,他为权衡朝政迎她入宫,她为保全家族投身牢笼,册封大典那一日,三十三重鎏金高阶上,与他执手相握,受尽百官朝拜的情形似乎犹在眼前,那时的她深知帝王无情,可一颗心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沦陷,谁知一朝宫变,他布下死局,无形中伤她甚深,自此封心绝爱,黯然离去。可现在,这个瘟神突兀的出现在眼前,还这么……杀气腾腾,貌似还是来兴师问罪的。某瘟神眸光微凝,冷眼看着六年不见,却依旧未变丝毫的某女,嘴角玩味的道“没记错的话,大罗的皇后,六年前就已经死了吧?还有,这个小包子……”片段一:入宫第一晚,某女惊慌失措、惶恐不安的警惕着对面笑得颇为阴险的男人,陪笑说道“皇上先睡吧,臣妾不困。”某男淡淡勾唇,邪佞道:“爱妃不知春宵一刻值千金?”说罢直接将人揽腰抱起,徒留下某女一句“臣妾恐高!”片段二:一头体积庞大,通身雪白本该十分凶猛的雪獒,此刻正一脸惬意的卧在一棵老槐树下,摊开的肚皮上,一只呆萌的小家伙,正拽着雪獒的绒毛,蹬着两条小短腿往雪獒身上爬,口中还念念有词的威胁道:“大妞!你太胖了!银家都爬不上去!再不减肥就让你去陪爹爹噢!”本文女主腹黑,男主深沉,萌娃可爱,还有呆萌呆萌的宠物坐阵呦,快收藏吧~~
  • 成神之路

    成神之路

    为了国服英雄联盟的希望,一代杀神许阳,强势崛起,但是在MSI输给韩国的最强战队之后,杀神许阳竟不幸发生车祸而亡。杀神许阳的离去,是国服巨大的损失,甚至国服再没有能够对抗世界顶尖战队的实力。就在此时,杀神的弟弟,许浩,带着哥哥的希望,替许阳,再次踏上了英雄联盟的道路,为了国服的荣耀,征战!
  • 一梦少年蓝

    一梦少年蓝

    海蓝是一个“小偷”,专偷别人的梦。她生活的十七岁,有长长的海岸线,碧蓝的天空,纯白的电影院,大片大片的勿忘我花田,以及那个奔跑在十七岁的少年……她从偷来的梦中读着外面的世界,为每个被偷梦的人守着他们不能说的秘密。一个杀人犯的到来给宁静的小镇带来了不安,与此同时,他带来的还有海蓝唯一的梦。岁月在指尖无声流淌,兜兜转转,他们终究再次归来。海风、花田,成了他们再也回不去的从前。碧海、蓝天,是他们彼时十七岁的亏欠。这是一段缠绵多年的爱恋!这是一曲安静华美的青春咏叹调!这是一个温暖却有些悲伤的故事!
  • 夏墟

    夏墟

    每一部史书,都试图合理掩饰那些惊天秘密,可是却是处处欲盖弥彰……那些文字记载空白的地方,正是这些致命的漏洞。夏朝废墟于何方?三星堆那些诡异的遗迹来自何处?九州神鼎流落何地?不死药传说起源何时,水晶人头为何出现于东方…川西高原上的地下溶洞,青藏高原深处的雨林,深海大壑茫茫,大漠深处的神秘神殿……真相藏于何处?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盲点……
  • 悟空降魔传

    悟空降魔传

    人如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世界是牢笼,囚禁着万物生灵,那么万物生灵,会歇斯底里的想要逃离这片世界。更可悲的是,他们费尽心里,饱受折磨追逐最后的真相……却悲凉的发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一切的追逐都成空想。万物都在疯狂,生灵已经疯魔!!三界毁灭后。“猴哥”偏偏降临到了这片世界,这里没有任何灵气,无法修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