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7000000007

第7章 民俗(6)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会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古人认为,冠礼是“礼之始”,是“嘉事之重者”,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规定了一整套周密和严整的仪式。冠礼的大略情形如下: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将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宾者为受礼人加冠。周蕉荫读书图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毕后,宾给冠者换上裳,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由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庙门。被加冠的青年见他的兄弟姑姊,随后再见君和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以酒款待所请的宾,送他束帛、俪皮,最后敬送出家门。

女子到十五岁,行“及笄”礼,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簪子的样式繁多,质地多样,有骨笄、木笄、竹笄、玉笄、铜笄和金笄等。《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礼仪》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女子许嫁之后,要举行笄礼,笄礼和冠礼的仪式差不多。相对冠礼的三加,笄礼也有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意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彩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无邪;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与冠礼不同的是,举行笄礼地点是在庭堂,由受笄者的母亲和女宾主持,母亲给受笄女子著笄,即是以笄固髻,女宾执礼,对该女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教育。笄礼以后,女子便可以出嫁。

到秦汉时代,男子二十岁的冠礼,女子十五岁的笄礼仍沿袭上述先秦的仪式,“三加”的仪式大体不变。汉代皇帝的冠礼,据《大戴礼记》记载,要“四加”,所加的四种冠为缁布冠、爵弁冠、武弁冠和通天冠。到了东汉时期,则改缁布冠为进贤冠。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传统儒学的式微。冠礼已经渐渐淡出士大夫的生活,冠已为巾帽所取代。《宋书·礼志》曰:“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魏晋以来,不尽施用。”即便偶尔有士大夫举行冠礼,其程序也简化了很多。关于老百姓举行冠礼的记载就更少了。到唐朝时亦是如此。及至宋代,为了恢复古礼,司马光、朱熹均主张恢复冠礼,提倡“年十五已上”,“然后冠之”。至于笄礼,宋代也已经很少了。

明代男子16岁被视为成年,要将头发梳起盘在头顶,叫“拢起头”。冠、笄礼不流行,但在某些地方还是可以见到,《台州府志》:“男子年十六以上始冠,亦有及婚而冠者,此礼惟士族间一行之;女子嫁前数日,行笄礼听训诫。”清代前期,部分文人痛感“少长之节废,而俗不知让”是由于冠礼的废弛,故提倡恢复冠礼。如嘉庆《束鹿县志》记载“男子十五至二十届冠期,卜吉,束发加冠,即古三加遗愿”。但是流传不广,只是偶尔士大夫家有行此礼。至于女子的笄礼,此时已经多和婚礼结合在一起,只是在女子出嫁前“上头”、“开脸”,以示成年。清后期,男子成年的冠礼风俗已经基本废止不用,但有些地方仍有简单的仪式,如直隶深州,“士民家自十五六至二十余岁择日加帽,其醮宴诸仪久废”;有些地方已经则附于婚礼。民国时期,冠礼已经极为少见,但仍有其余绪。据劲挺《延安风土记》记载,当地人婚礼前三天举行冠礼,“新郎挨户拜族里长者,为长者斟酒。亲朋共饮,新郎的父亲为儿子加冠。次日,用红纸写‘乳名某某,今值弱冠,更为官名’,贴在门前,表示成人”。

古代“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复杂,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样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婚礼

婚姻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构成家庭、亲族的基础。婚姻习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婚姻形态。远古时代,人类处于混乱的群婚状态,最早的婚姻形式是一族同胞兄弟姐妹间的血缘婚。当人类逐渐认识到同一血缘结婚的害处时,便产生了族外婚。族外婚是甲氏族的一群兄弟与乙氏族的一群姐妹互相婚配。在中国古代,一般是两个氏族结成世代通婚的联盟。随着族外婚的发展,进入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产生了对偶婚,通常是一男一女结为配偶,住在女方氏族,但两性的结合也并不巩固。父权制确立以后,中国传统婚姻实行严格而虚伪的一夫一妻制。人类婚姻的形式就是从血缘婚开始,发展到一夫一妻制,传统的婚姻形态便最后定型了。

民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一般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时,便开始请媒人提亲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媒人在其中牵线搭桥,撮合姻缘,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多为私媒。为男子提亲为“媒”,为女子提亲为“妁”,古代人们的婚姻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起初媒人很受人尊敬,后来便被人鄙夷,因此社会上流行一些“骂媒”、“打媒”、“锁媒”等婚礼习俗。唐律中对媒有了规定,宋时媒人有自己的行会,以斧、秤为其会标,明朝时更免其税银。媒人的长期存在,也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变迁。

狭义的婚礼专指结婚时的礼仪,广义的婚礼指从提亲到结婚这一过程的礼仪。《周礼》将婚姻具体实施分为六个阶段,即“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加上聘书、礼书和迎亲书的结合,统称“三书六礼”。

纳彩,也就是提亲。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彩礼,向女方家提议婚事。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议婚,男方就正式求婚。男方送的彩礼,一般用大雁,而且必须是活的,因为人们认为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纳彩的礼物,除了雁,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在汉代有多达三十种,都是或借谐音,或借寓意,来表达对婚姻的美好祝福的。

问名,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问姑娘的芳名和生辰八字,以准备占卜合婚,这一阶段也叫“讨八字”。问名时也要带雁执行,如果女方同意,便依例授礼。

纳吉,男方寻找术士按男女八字测定吉凶,也叫“合八字”。纳吉是六礼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婚事能否顺利达成,全看卜占的结果。如果八字相冲,婚事就到此为止,如果是大吉大利,那么程序就可以继续下去,仍旧以雁为礼,作为婚姻缔结的信物,这一过程叫“纳吉”。古人认为,八字不合,生辰相克,不可通婚;属相不合也不可通婚,有“白马犯青牛,猪猴不到头,金鸡怕玉犬,蛇虎如刀铿,羊鼠一旦休,龙兔泪交流”等忌讳说法。

纳征,又叫下聘。纳,就是纳彩礼、聘礼。男方纳了彩礼,双方订立婚约。送聘礼的习俗,最初是作为女家养育女儿的物质补偿,后来聘礼的授受便是男女双方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的证明,相当于后世的订婚。“六礼”之中,纳征是惟一不用雁的礼仪,送的聘礼主要是束帛和鹿皮,象征吉祥美满、幸福如意。一般而言,下过聘礼的男方不能毁约不娶,收下聘礼的女方也不能毁约不嫁,婚约一旦订立便不可更改。有的下聘礼送茶,所以又被称为茶礼,女子受聘也叫吃茶,吃过茶的女子就意味着她已经订婚。

请期,男女到婚配年龄准备结婚,男方选个好日子,请媒人通知女方家,请求女方同意称为“请期”。日期一般确定在秋收之后。这一步,媒人还是要带钱物给女方的。有些地方也称为“送日子”或“送好日”。

亲迎,新婚的大喜日子,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这一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的婚礼。亲迎是结婚程序中最关键的一环,讲究也最多。

迎娶前一天,男方派人给女方家送催妆礼。礼盒最上一层必须是露在外面的活鸡鸭,下面分别是生鱼、生肉、切面、蒸食、炉食、干果、蜜饯等。这些肉又称“离娘肉”,象征出嫁女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男方送“离娘肉”表示感谢岳父母养育妻子成人的恩情。下午女方将嫁妆抬至男家,晚上在男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并聘请鼓手奏“大乐”来增添喜庆气氛。

结婚是人生大事,婚礼仪式格外隆重热闹,迎娶之日是整个婚礼中最热闹的一天。早上,男方带着准备好的八抬花轿、子孙灯、菜谱、高照、旗、锣、伞、扇等,前往女方家迎亲。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前面是两盏大红灯笼开路,后面是唢呐队,紧接着是挑彩礼的挑夫,热闹异常。在花轿来之前,母亲或姐姐给新娘梳头,并把新娘面部的汗毛全部绞掉,称“开脸”,新娘口中要含一块糖,寓意婚后生活幸福甜美,最后化好妆盖好盖头。花轿来后,新娘向家人告别,有些地区有“哭嫁”的习俗,大家在一片哭闹声中,把新娘抱到轿上。在路途中,凡遇桥要放鞭炮、撒钱币,据说可以免灾驱邪。新娘下轿时,鞭炮齐鸣,新娘须从婆家事先点燃的火盆上迈过,也是驱邪避灾的意思。这时新娘脚踏红毡或由新郎抱入洞房,以示新人头不见天日,脚不沾泥污。大家还要向新郎、新娘身上撒高梁、谷子、豆子及金钱、果子等,预祝多子多福、丰衣足食。

新娘到婆家后开始拜堂,拜堂也叫拜天地,一般在堂屋举行。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对拜,这是传统的“三拜”。拜毕,婆婆用“子孙筷子”夹起“子孙碗”中的饺子送到新娘口中,祝福新婚夫妇早生儿女。随后。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喜宴。喜宴桌的放置很有讲究,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的正中,请男女双方的长辈入座,新娘的伯父、父亲、叔父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的席位相陪。其他客席,一般也按尊卑长幼次序入席。席位坐定后,司仪宣布奏乐、鸣炮,喜宴开始。各席酒菜应该一个样,但主席必有一个清蒸肘子。喜宴结束后,宾客都将打道回府,男方则要馈赠礼物或红包给女方长辈。晚上,大家还要闹洞房,又叫“逗媳妇”。无论辈分大小,均可肆意嬉闹,有“三天之内不分长幼”之说。闹洞房主要是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有的是请戏班子来唱戏,有的则是亲戚、朋友们故意找新娘的难堪,制造一些恶作剧。闹洞房的人散去后,婆婆要请人为新人铺床温被。俗称“焐被”,并将枣、栗子、花生三种食物撒在床边被褥下,一边撒一边念着喜歌:“一把栗子一把枣,闺女小子到处跑”,“花生花生花着生,早立子来生贵子”等等。

至此,整个结婚仪式进行完毕,但婚礼之后,认亲与回门也是最重要的两个仪式。认亲就是新郎新娘互相认识对方的亲戚,回门就是新郎跟随新娘回家拜谢岳父母等人。回门一般是在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必须带着丰盛的礼品,过去一般是糖、酒、肉、干面等物,这些都要用大红纸条,分别将礼物拦腰围合,显出喜庆和隆重,然后由媒人陪着去女方父母家。新郎到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母和其他家眷。决不允许日落以后新娘回婆家,迷信说法是“日落回家,婆婆眼瞎”。回门结束,整个婚礼也就结束了。夫妻便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

后世的汉式婚礼基本传承了古代六礼的程序,以其为根源范本,略有差异,仪式的“形”在蜕变,喜庆的“神”却恒存。传统婚俗与时俱进,近代以来剧烈而频繁的社会变革,使得中国婚俗更加自由奔放、个性鲜明。清末的西学东渐,使中西文明开始在碰撞中交融,接触西洋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逐渐出现依照西方形式举行婚礼。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提倡时代新风,人们不再拘泥以往的婚礼仪式,婚事操办也趋向节俭。改革开放至今,婚俗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有回归古典的、完全西式的、中西结合的、集体婚礼、海底婚礼、旅游婚礼、水上婚礼、地铁婚礼等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生日做寿

做生日,尤其是为老年人做寿,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寿诞礼仪是比较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所谓五福寿为先,《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不但寿排在第一位,而且其他如“康宁”、“考终命”等也与寿有关,可见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做生日的意义一般在于祝愿、祈福、庆贺健康长寿,年长的人做生日称为做寿,又称祝寿、庆寿、贺寿等,是每年生日时所举行的人生礼仪。一般只有年纪较大的人才做寿,按照传统,五十岁以前在诞生日举行仪式称为“过生日”,五十岁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做寿”。不过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做寿。

同类推荐
  •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读过本书的这些故事以后,大家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礼让都是人重要的品德。只有礼让了,世界才会和平,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
  • 英雄格斯尔可汗: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英雄格斯尔可汗: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选译的是内蒙古著名民间艺人琶杰演唱的诗体《英雄格斯尔可汗》中的两卷:《镇压十二头魔王之卷》和《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前卷写格斯尔镇压十二头魔王,从魔王手中救出妃子阿尔勒高娃的经过,歌唱了格斯尔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卷写沙赉河三汗为了抢夺格斯尔的另一妃子若穆高娃,乘格斯尔外出镇压十二头魔王之际,发动侵略战争,侵入格斯尔家乡。由于格斯尔可汗的叔父朝通叛国通敌,致使格斯尔的三十员大将和三百名先锋在保卫战中先后阵亡,国土沦入敌手。格斯尔闻讯后,悲愤填膺,决心赶回,严惩敌人,收复国土。诗歌风格简练明快,粗犷遒劲,歌颂了主人公们所进行的激烈悲壮的正义战争,赞扬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 古琴之道

    古琴之道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热门推荐
  • 大商王族

    大商王族

    “纣王无道,西周当兴!”“帝辛,你已众叛亲离,今日便是你的死期!”“伐殷纣,成我等盖世功勋!”……封神之战后,原本自焚于鹿台,以身殉国的商王帝辛,重生到了十五岁那年。与西周斗,与阐教争,改革国内奴隶制,削弱大贵族权力,并设立郡县,归权于中央,左手施王道,右手掌宗教,集王权和神权于一身。东克夷族、南灭蛮族,西征犬戎,北踏狄族……“王族,永不屈服!”
  • 非常俏丫头

    非常俏丫头

    莫名成了丑女。顶上的少爷,相貌一流,嘴巴二流,行为三流。突然有一天,仇家追来了,他们跑路了,少爷不再欺负她了,日子过得阳光灿烂了……“瞧你这模样也是嫁不出去,要不爷就收了你吧?”*“子西,你不能这么狠心。”“阿丹,你也老大不小了,该自己独立了,这样总黏着我能黏一辈子吗?”“怎么不能?我就要黏一辈子,你管得着吗?记住,你是本少爷的丫鬟,本少爷黏着你,那是看得起你。”“阿丹,我警告你,别以为你是少爷,你就了不起。”“反正你也别想逃掉,你要知道自从你被卖进燕府的那一刻起,你就是属于我的。”“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是你的了?”……*凄凉而深不见底的淡紫色眼眸,像是有薄薄的雾笼罩在一片紫色花海之上,那些雾被染上了花的芬芳和颜色,然而,那样的雾,此刻弥漫在了我的眼里。古怪而透着光泽的栗色卷发,不加修饰地洒落在肩上,任性地垂落在脸前,致使原本秀气绝世的容颜凭空增添了说不明道不尽的妩媚和妖娆。——满脸黑米花的我怎的变成这般景象了啊?*大哥哥结婚了——哦!结婚了啊!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嵌满哀怨愁绪的眉眼,有着遗世而独立的帅气的哥哥……如今,结婚了啊!我们燕家绝不会娶一个模样如此古怪的女子做媳妇,所以你最好别再打我们燕丹的注意了——燕夫人如是说。子西,我们小姐的身体不好,求求你,别和我们小姐争燕公子好吗?她活得也很苦啊——侍女小萍为了主子居然甘愿下跪。子西,我知道英杰很爱你,可是我现在已经身怀六甲……所以能不能把英杰让给我呢?——钟云秀满含泪花,神情凄楚。哦……三年前我已经逝去,或许三年后我本就不该存在,那么我该何去何从?*推荐友文《魔医弃妇》
  • 养大总裁做老公

    养大总裁做老公

    熬夜工作猝死的林慕清眼睛一闭一睁,回到了母亲刚刚去世的时候。这个时候,她还没有被所谓的亲人骗去所有的遗产,也没有因为没钱,而失去追逐梦想的权利。这一世,所有欠了她的,都要给她还回来。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她遇见的那个孤儿,怎么越来越像她上一世的总裁大人。喂,我把你养大,教你做人,你不要忘恩负义,不要凑过来啊!我不想和你亲亲!
  • 小霸王难追妻

    小霸王难追妻

    听说,南海花城的二公子花千花要迎娶在江湖中籍籍无名的秋叶门朱掌门之女朱云云。先不说这个消息的来源,光这一说法,在江湖中就立时激起千层浪。南海花城这个名词,在大周国中,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仅是因为南海花城的老城主在江湖中颇具地位,人人敬崇。更亦是他们的生意在大周国南部地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钱庄、酒楼、船运、盐业……金银财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除了朝廷和楼氏世家,天下再无比……
  •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讲述了南宋立国一百五十余年间的历史,将一个官宦王朝演绎得淋漓尽致。昏庸无道的帝王、独揽大权的重臣及蝇营狗苟的官吏,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面。他们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南宋局势稳定后,主和派的秦桧等人受到重用进而架空高宗,李纲、岳飞等名将被排挤陷害。而后,朝政又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之手,国势急衰。度宗、恭宗时,元军大举南下,国难当头,朝政却由贾似道、陈宜中等人把持,终沦落到开城受降,幼主流亡的地步,崖山海战之后,南宋覆灭。
  • 痕

    都江堰市以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道教发源地青城山闻名遐迩。作为其地标识的水文化和道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异,吸引着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大家在这里流连忘返,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艺作品。
  • 缱绻仙凡间:报君恩

    缱绻仙凡间:报君恩

    她原只是佛祖坐下一盏青灯,为得道升仙,在佛前许下誓言,必做三千功德。就在她完成了两千九百九十九件功德之时,却宿命一般的遇上了那个白衣如雪的少年。他为她续上断了的灯芯,她为他将仙路放弃。共同谱写了一段旷世仙凡恋。
  • 羽过天晴

    羽过天晴

    “卫珂”是羽毛球用品公司的行政总监。新品发布会前夕,公司惊现“浴室门”事件,.......此波未平,另一女部下又来哭诉,。卫珂该如何应对?人人难避;困难当头,无可逃匿。但不管多少磨练,只要心存信仰,终会“羽”过天晴。因为,羽毛是天使的信物,承载人类的希望和梦想……#####另:文中有一些经典实用的粤语方言,也许看着看着,你就学会了白话,神奇吧。
  • Destined (Book #4 in the Vampire Journals)

    Destined (Book #4 in the Vampire Journals)

    TURNED is a book to rival TWILIGHT and VAMPIRE DIARIES, and one that will have you wanting to keep reading until the very last page! If you are into adventure, love and vampires this book is the one for you!
  • 小子,我喜欢你

    小子,我喜欢你

    她遇见他注定倒霉,他注定是她命中的恶魔,第一次见面就撞飞了她心爱的花儿,第二次见面他就亲吻了她的脸颊,第三次见面他们竟然同居了,这下可好,两个冤家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以捉弄她为乐,她却以报复他为目标,世界大战就是这么爆发滴……但是,此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开始萌动。然而这一切随着神秘人的出现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