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崔德重读我文章的同时,我向袁明介绍了南师与袁焕仙的渊源,袁明也为南师的蜀中奇缘深深吸引感动。半个多世纪的往事被我们重新捡起,勾勒出南师蜀中生活的片段。
二
拂去历史烟霞,四十四年前的灵山一会历历在目,宛如昨梦。
那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被誉为盐亭老人的一代禅门宗匠袁焕仙先生,来到四川灌县诸峰耸蔚,俯瞰万流,极趣清幽的灵岩山掩关禅寂。
民国五年(1916年)后,袁焕仙曾任越西县知事、盐边县知事及直、鲁、豫十四省巡阅使署及川康绥靖公署高等顾问。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在北伐进军中,委派杨森为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驻防万县。杨森委派袁焕仙署理夔关监督,兼任联军总司令部军法处长。当时朱德曾任杨森部团长职务,与袁焕仙关系很好,而且在关键时刻,袁焕仙还曾帮助过他,因此朱德一直称袁焕仙为焕哥。
袁焕仙素来信奉佛教,精研内典。四十岁时,见国家多难,人心缘溺,于是弃政从佛,先后师从吴兴吴梦龄、鄂之翘楚秀空、苏州李印泉、穹窿山道坚,后皈依报国寺印光大师。袁焕仙曾经在成都十方堂禅院苦参德山小参不答话句,废寝忘食,以至于嗓音沙哑。住持昌圆大法师见而悯之,虔为加持,终于使袁焕仙在一天晚上听见隔壁开门声而豁然大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蜀中硕彦大竹萧敬轩、巴县朱叔痴、荣县但懋辛、潼南傅真吾等一百余人恭迎袁焕仙于成都三义庙住持维摩精舍。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袁焕仙当选为国大代表,到南京参加制宪国大会议,并在南京成立首都维摩精舍,盛况空前,许多国民党政要如陈诚、陈立夫、周宗岳等时来参叩,执弟子礼。袁焕仙但以佛法供人,不及其他。人强询以政,不得已,著《我之国是》,但求全国团结以御外侮,安息以厚民生。曾赴台湾讲学,台湾地区、日本等地大德均希望他留在台湾弘扬佛法,袁焕仙均予以谢绝,一年后返川。随后常往来于内江、重庆、潼南、盐亭、中江各地,讲授佛学。
1949年后袁焕仙回盐亭老家休养,1966年,文革初起之时圆寂,享年八十。
袁焕仙先生著述宏富,曾写日记数百册,颇富懿言嘉行及史料。又作诗、文、词及楹联千百章,都在文革中散佚,《维摩精舍丛书》第一函雕版亦毁。丛书第二函未及汇刻,现在尚保存着的仅有《心经》三讲,《释通禅与王恩洋》《东方学术之函讨》《说庄子齐物论序》四部而已。
或许,袁焕仙在上山之前,很可能就去何处闭关参禅一事请教过十方堂住持昌圆法师,昌圆或许建议他去的就是灵岩寺。因为早在1937年,昌圆法师就曾与其弟子能清和尚住持过灌县灵岩、般若两寺。
据袁焕仙先生的弟子、著名大德杨光岱所整理的杂章中介绍,袁先生在下山前曾为灵岩寺正殿撰有一联:
溉数万顷良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个比邻秦太守;
揉千七则藤葛,不说话亦堕,欲说话亦堕,拈与胡僧阿耆多。
该联既表达了袁焕仙先生对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的由衷赞美,又蕴含了他对佛学的无限向往。
三
抗战时期,成都某报曾载:
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这位南姓青年就是当年前来蜀山寻觅剑仙的侠少南怀瑾。
南师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尤以学武,最是用心。20岁前,南怀瑾所拜的师父,门派众多,多达80余人。他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在中国国术馆主办的全国性国术比赛中以姿势优异而荣获冠军,当时的他已堪称一代武林高手了。
彼时,还珠楼主李寿民所著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正风靡一时。后来,在一次晚饭时,南师曾笑着对我说:不只我喜欢看还珠楼主的书,很多人都爱看,连毛泽东、蒋介石都爱不释手。因此,热爱武术的南师自然对蜀山剑侠心向往之。时常为书中白光一道,口吐飞剑的剑仙所沉醉。他认为真正的剑仙可能在四川岷峨二山——即峨眉与青城两山。
于是,1937年5月,年仅20岁的南师只身入川。
两个月后抗战爆发,南京政府迁到重庆,一些朋友也来到四川,相遇时都说他有先见之明。南师却说,他们不晓得,自己其实只是想到四川寻觅剑仙,学习剑术而已。
南师入川之后,正值抗战军兴。他毅然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进入军队,屯垦戍边。不久,南师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每逢假日闲暇,芒鞋竹杖遍游蜀中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奇士、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就是在这段时间结识的。
其时,住在鹤鸣山的青城派高手王青风被四川武林人士誉为一代剑仙,南师听说此人后,上山寻访他多次,终于得见其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青风与南师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深厚,于是有一次,南师请王青风表演青城武术。据张怀恕的女儿秦明在《五十年来的近事——怀师》一书中记载,王青风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山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南师童心未泯,很惊讶地问王青风何以没有剑光。王青风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这时,南师又请王青风的大弟子表演,但见他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南师回忆说:此二次表演都是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
四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暑假,正是青枝绿叶时节,身材矮小的南师借休假之机,背着一把长剑悄然上了灵岩山,前来看望他的至交、灵岩寺的住持传西法师。
此时,袁焕仙已在山中闭关了一段时日。
灵岩山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大名,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传西法师。正是他,曾经邀请李源澄来此创办灵岩书院,邀请冯友兰、钱穆、蒙文通等大师来此避暑读书,邀请川北大德袁焕仙至此闭关,邀请好友南师来此游玩,于是才有了灵岩禅七法会,才有了袁焕仙与南怀瑾的相识。
关于南师与袁焕仙的首次相遇,因为时间久远,传出了很多版本,在南师身边生活百日,而我始终没有来得及印证。其中有一个版本如是说,袁焕仙在灵岩寺闭关,对经常登山的南师已有所耳闻,他发现南师虽然小小年纪,但非等闲之辈,他有意要传道于南师。这一天,南师又到灵岩寺去,正好袁焕仙出关,两人一见面,袁焕仙便先打招呼:南教官,你好!南怀瑾赶紧还礼,忙道:听说您是有道的高人!袁焕仙说:哪里哪里,我看你武功很高,向你拜师!南怀瑾谦虚一番:不敢说教,陪你玩玩。第一次见面,就是这样简单。后来,袁焕仙真的跟南师学了一套太极拳。但真正有意义的是,南师从此拜在这位禅宗大师的门下,走上学佛学禅、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
从此,灵岩山一会,成就了袁焕仙与南怀瑾的旷世佛缘,两位大师开始了长达25年的交往。
南师第一次正式拜谒袁焕仙先生时,袁先生开示他说:
在山数十日,且见诸禅德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老人至喜也。摄其众向道,导其徒回车,风其俦化行方国者,实为怀瑾。而怀瑾律己过严,责人如己,老人至虑也。律己严,可也;责人如己,不可也。何也?律己严,过必远;责人严,众必减。众果减矣,汝纵口如河沛法若雨,其谁辅汝绍隆玄化而导行天下?古人所以有遇风而息之惧也。谚曰:不痴不聋,不可作翁。子曰:水太清则无大鱼,圆悟勤又尝以示大慧杲者也。统此故纸,怀瑾阅卷自悉,无庸老人重拈。今社会非古也,朋友可借援而不可期以辅汝绍隆玄化,古有之普化、克符,吾宗家范,今恐无必以无,而现诸有于内则多咎于外,必多尤,咎尤交倾,进程必碍,先哲所谓欲速则不达者也。余意燃千圣之心灯,续四生之慧命,不必外期友朋,要在自育一期超士,所以孔子道行,内有颜、闵、曾、仲,不假外交伯玉、原让。怀瑾此后念头当改,不然,徒滋烦忧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一方面,袁焕仙一生收了很多门生弟子,唯独对南师最为器重,认为南师禅德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评价相当高;另一方面,也指出南师的缺点——律己过严,责人如己,是他最担心的——老人至虑也。袁焕仙这么坦率、这么严肃地指出南师性格上的弱点,在南师的一生中,恐怕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律己过严,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南师的这个毛病始终没有改掉。
为了学禅,南师特从中央军校休假来灵岩寺,聆听袁焕仙的开示教诲,最后干脆卸去军职,滞留灵岩寺,专事佛法。
五
当时正值袁焕仙忌语,南师非常郁闷:朋从我思,繁兴我疑,无由启迪。他的好友传西法师说:我想禀告袁师,请求他对你的疑问以笔作答如何?南师喜而合十道:太好了!于是,灵岩寺住持传西法师出面征求袁焕仙意见:忌语期间则以笔作答,非忌语期间则口头讲授。袁焕仙同意此法。于是,短短数十日中间,袁南二人的对答遂成巨帙。
如有一次南怀瑾问道: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
袁焕仙回答:石头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尘,啄棒就是六识。
四川人把打人木棒习称为啄棒。所以南怀瑾听了茫然说:先生如此漫言,学生不能领会。漫言,意思是可笑的戏言,如称漫画。
袁焕仙说:你如此漫问,谁要你领会?
南怀瑾仍未领悟,又问:佛教中说,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接,生出眼耳鼻舌身意等,称为六识。如今你却说六识即石头,六尘即柱子,六识即啄棒,这岂不大大违反佛教教义,不符合佛典吗?
袁焕仙见他拘泥书本不能警悟,非常生气,提笔写道:你既然已明了教义,贯通道理,即自己解脱可也,又何必到我这里来唠唠叨叨?掷笔寂然在定。南怀瑾无语潜退。
第二天南怀瑾再参,问:即不许作如是道理会,然则学人浅机从何得入?
袁焕仙答:汝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