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0500000006

第6章 国家礼仪的象征——故宫三大殿之谜(2)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木结构建筑有其独特的创造,是一支重要的建筑源流。这三座大殿无论在整个结构,以及各个部件,从基础到屋顶、从建筑装饰以至施工,都能代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最高典型。明清两代北京发生的多次地震,尤为康熙十八年(1679)的大地震,当时北京民宅倒塌数以万计,但三大殿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中国木结构侧脚工艺、榫卯工艺和地基分层夯打工艺,都具备刚柔相济的结构功能。因而它具有独特吸收震能之功能。

●殿试:文官资格考试

所谓殿试,就是封建社会最高级的科举考试,属于国家大典,因而要在最高殿堂进行。也表示皇帝亲自考试,答卷名为对策,即有关国家大事,叫读书人提出办法。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三级。县级考取秀才称为进学,省级考取举人称为乡试,中央一级考取进士。分两次举行(两榜)。秋季考试称会试,考中称为贡士。在来春再参加殿试,即在皇宫中金銮殿考试,所以称作秋闱和春闱。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收买知识分子和培养官僚集团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则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在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提出有关当时政策和策略性的问题。应考者针对考题提出对策,叫做策论。

这种殿试实际是会试的复试。一般说来不会再有淘汰,只不过根据皇帝亲自甄试后,重新安排一下名次而已。例如清末一次会试的第一名(会元)为谭延闿,但殿试后却成了第八名,赐进士出身。这种殿试要在两三天后发榜,揭晓。与考者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为进士及第,照例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发榜前由礼部官员在保和殿唱名宣布名次,然后捧黄榜率进士出东长安门。这些考中者便登龙门,身价百倍,成为统治集团的成员。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科(例如乡试为子卯午酉,会试则错开一年为丑辰未戌)。一个读书人由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到成为进士要经过层层筛选,只有极少数人能取得殿试资格。这一类由正途出身爬上来的士大夫,凭借这种资格,即可列入统治集团之中。

在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军师宋献策和将军李岩看到一批明朝的士大夫从崇祯皇帝棺柩前经过,传言发表了一篇颇有见地的议论,一语道破科举制度的实质:明朝国政误在重科举,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其新进者盖曰,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纱帽上顶。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此制科之不得人心也。而归任老臣又曰,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大臣非止一人,我即独死无益,此资格之不得人心也……

后来清军攻入北京,在国子监出现了一条“揭贴”(即小字报),上写:“谨奉大明锦绣江山一座,年愚弟文八股敬赠”。简直是对科举制度辛辣的讽刺和控诉。此虽系私人笔记传言,但却反映了封建王朝衰亡时期政治之弊。

三殿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宴会。皇朝每年要举行若干次宴会(包括在太和门、午门等地),按规模有所谓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类。仅大宴就包括郊祀天地后举行的元旦、冬至、皇帝生日,这三次是固定的。还有派将出征授印仪式。当然还有宫殿落成、大封功臣等。至于会武宴、恩荣宴、中秋、重阳、立春、端午以及接待使臣等宴,名目繁多不及备载。在三殿举行的多是大宴,凡赐宴,文武官员以上及诸学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经筵官及翰林讲读,尚宝司卿、六科给事中及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督指挥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门;翰林院、中书舍人、左右春坊、御史、钦天监、太医院、鸿胪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宴于丹墀。这种大宴不是常有的事,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次大典礼是太和殿重要用途。

明代政府有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三殿及所属宫门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赐宴之日,其位卑禄薄者免宴赐以钞,谓之节钱。这样大的宴会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明代光禄寺(专门供办皇宫膳食和宴会的机构)的编制可以推测,据载寺额(即每年用度)岁定银二十四万两……,至正德时用至三十六万两,犹称不足。嘉靖中厨役用四千一百名。再如英宗初,减光禄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由此看来皇宫的厨师要保持四千多人的名额,那么,大宴的规模不会少于万人。

雷神的宠儿:三大殿屡遭火灾之谜

三大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施工以至建材都是无与伦比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相隔九个月便被一场大火烧光。到正统六年(1441年)重新建成。而后又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连续两次火灾。其后重建,每次都要动用全国财力、人力。

似乎老天成心和天子为难,每次火灾都是由于雷电引起,当时无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及中国建筑又是木结构之因,三殿是一组建筑,一失火便延烧无遗,甚至顺廊房一直烧到午门。无论皇帝怎样“修省”,也无济于事。今天看来,这是由于高大建筑缺乏避雷装置和消防设备所致。

根据以上记载,明代除第一次是创建,其他三次全是重建。而清代的四次营建中只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明确提出“重建太和殿”,以后均是维修。从解放后维修故宫建筑观察所得,清代重建规模须弥座是明代之旧基。大殿与基座相比则显得不匀称。现在的太庙建筑殿与基座却匀称合理。

1644年在明末清初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甲申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代的北京政府,大顺朝仅成立四十天就被满族的清朝所取代。奇怪的是,李自成的登基、清摄政王多尔衮的执政,都没有在金銮宝殿,而是在武英殿举行。

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是顺治二年,当年的大事之一就是“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工程前后进行了一年半左右。根据这种情况判断,三殿在甲申这年势必有所破坏和损伤,但不会是全部毁坏。顺治二年至三年期间,全国各地抗清斗争非常激烈。清朝刚刚入关,不可能用很大人力和财力进行浩大的工程,也不可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对三殿进行拆旧建新,充其量不过是一次较大的维缮。

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三十七年(1698年)的营建太和殿,已经处于清政权稳定时期,对象征皇权的三殿则根据满族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改建。从明代宫殿图和现存建筑对照,三殿的改变并不大。如前所述,把平廊改为夹室,把斜廊改为隔墙,从斗拱看似较明代为精致。那么康熙朝的敕建和重建应属于重大改建或翻建,而乾隆朝则是一次较大的维修。只有太和门是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载湉举行大婚前被火烧毁。由于当时婚期已定,按照清代制度,作为正式皇后必须经由前朝太和门进宫(按西太后原系由秀女选拔出身,她最初进宫无资格从朝门进入)。清政府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人)连夜搭成一座逼真的太和门,转年再重建。所以现存的太和门是故宫最晚落成的一座建筑。

三殿每失一次火都是当时全国性的灾难。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殿火灾后,到正统五年(1440年)才重新兴建。《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三月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发现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兴宫,六年九月三殿两宫成”。从施工看时限为一年,但清理和备料却是二十年间的事。《见闻录》载:永乐十九年辛丑,只三殿灾迟之二十一年至正统六年辛酉工方完。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即位时皆未有殿。今日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灾,其木石砖瓦皆二十年搬运进皇城之物……

同类推荐
  • 唐朝十讲

    唐朝十讲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门无人不参与、无人不受影响的学问的话,那就是历史。唐朝是一个透露和包含着多种因素的朝代:它是盛极而衰的王朝,它的开国和守国的逻辑是复杂而多变的,它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正是它的这些丰富和矛盾才构成了它永久和持续的魅力。正因为如此,我们读史、读唐的时候才能积累经验,以期获得来自历史的智慧。
  • 清君则

    清君则

    天下纷争,鬼王出世。林中有鸟,自言凤凰,非醴泉而不饮,非梧桐而不栖……
  • 傲世狂僵尸
  • 丰臣遗梦

    丰臣遗梦

    文禄年间,丰臣秀长久病不治,大和丰臣氏危若累卵:丰臣秀胜病逝朝鲜,美浓丰臣氏就此断绝;丰臣秀次自害高野,近江丰臣氏彻底肃清。四年间,丰臣氏旁支尽数凋零,浮华盛世之下暗潮汹涌。少年王翎机缘巧合下来到这个乱世,成为了丰臣秀长的独子,是随波逐流,任由关原之战后德川独大,大坂之阵后全族夷灭?还是扛起大和丰臣氏的大旗,为丰臣一门留住这如梦似幻的锦绣江山?
  • 挖历史(第一辑)

    挖历史(第一辑)

    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本出版物拥有超级强大的作者阵容,如袁腾飞、岳南、马勇、孙宝根、李冬君、傅国涌、杜君立、冯学荣、王跃文、张宏杰、蒋丰、周海滨等众多历史学者倾情加盟。书中所选文章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 论从史出。更难能可贵的是,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还配有一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热门推荐
  • 重生战凰:冷面狂妃不好惹

    重生战凰:冷面狂妃不好惹

    一道赐婚圣旨,林家嫡出废材大小姐被人害死。前世被基因改造过的超级人类女博士穿越到废材大小姐身上。什么?太子要踢了她去娶自己的妹妹?很好,太子妃她还不稀罕呢。带着她的妖孽王爷,南征北战,混一个皇帝来当一当。让这世人看看,女子也可称王也可为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可不可以不加班

    可不可以不加班

    本书是一本适用于每个人的时间管理经典。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常加班令许多人困惑、矛盾,甚至对生活感到失望。本书作者不仅仅讲述一些利用时间的技巧和忠告,以幽默和智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应该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享受生活,同时也向读者提出了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关注自己每日的生活?如何满足自己真正的欲望?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
  • 嗜血古戒

    嗜血古戒

    一件古物,灵魂的驾驭者,引起种种祸端,提示:夜晚太黑,会吞人心……
  • 为公司工作 为自己打拼

    为公司工作 为自己打拼

    有一本流行一时的书讲了一个道理:不功利的人往往会更为顺利地获利。原因很简单:功利的人常常在追逐功利的过程中丧失原有的目标。而不只盯着“利”字的人因为排除了功利的干扰,反而能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尤其是,这种品格常常会化为脱俗的人格魅力,极容易令上司欣赏。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 凤御龙筝

    凤御龙筝

    本是生于帝王之家,纵享人间奢华恣意的公主,她曾以为宫墙之上的天空就是世界的全部,直到昆仑一家奴的出现,黑孩子柯桑点亮了公主的童年。但长大成人意味着,即使是皇族尊荣的血脉也不能免于做他人棋子的命运,当自己胞兄废太子的死讯传来,当母后的家族摇摇欲坠……为了找寻染血的真相,为了摆脱一个女人身为棋子的宿命,她毅然绝然的走上了复仇之路。但身处这是前所未有的乱世,离奇的丧尸活死人,撕咬人间生灵,于密林中百鬼夜行团灭整支军队!强大的昆仑奴左右战事,西域的巨龙熔尽长城城防,谁又在背后操纵这一切!而婵娉公主可以幸免吗?
  • 一位女心理师的情感救赎

    一位女心理师的情感救赎

    《一位女心理师的情感救赎》讲述了:浮华都市,霓虹冷冽,她是这其中孤艳的女子,带着救赎的心态看这世间的悲凉沧桑。她在为受伤的心灵寻觅药方,她希望那些在黑暗里颤栗的灵魂终有所归,然而这些崇高的理想是建立在她自私的爱情之上。他是一个严重抑郁症患者,与她相逢,成就了他的爱情。她是一个资深心理医生,与他相逢,成就了她的爱情。拯救,是场心灵之间的战役。那些年久失修的往事,斑驳得面目全非。那些不会在脸上显露的伤痕,摧毁了我们心里遗留的美好。我抬头看你,你低头寻她。总是要这样错过。“有我在,没事的!”这句话是我一辈子的依赖。
  • 王子复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王子复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一个温情激荡、神秘莫测,因而你不能不读的故事。格里那凡爵士拾获的鲨鱼腹中滚出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有三张被海水侵蚀得残缺不全的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的文字。航海者们分别把三张纸上所能看清的词汇翻译了出来,然后连猜带想地用一种语言将这些文字填补全,原来是一封求救信!是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两年前发出的求救信。求救信引动了航海者们极大的探险兴趣和蕴藏在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于是格里那凡爵士和他温柔贤惠的夫人海伦,还有他们的朋友麦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学家巴加内尔,带上了格兰特船长两个坚强的儿女——聪慧的玛丽小姐和勇敢的小罗伯特,乘坐着“邓肯号”帆船,踏上了寻找、解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路……
  • 过江鲫

    过江鲫

    纷飞的白莲,花瓣一叶一叶轻洒,落寞的盛梨,也荡漾在九天间。渺茫几缕浮萍蒙尘,幻墟几丝飘叶染霜。万里冰尽封,千里雪纷飘。荒芜的古道上,残几踏蹄痕。冰雪深处,两行辙迹犹存。北风吹散客车窗边的铃?声,却落不了漫天的萧笛。烈酒几丝,洒在雪中,蒸起清汽。惊起三只鸿雁是谁?那道玄墨轻狂身影,似醉非醉。手中持的青酒壶未闭,跨下的宝马未醒。悬在腰间的枯刀,为他添几分嗜血,披散在肩头的赤发,给他增几分狂野。风雪渐迷离人眼,余夕逐没浪子心。此心已封。朝廷大乱,江湖叛变……九州已乱,四海八荒六合已作混沌二十年的谋划成与败;三百年的宿命生与死。若非花落如雨,又怎惹来过江之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