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0300000001

第1章 序

生命与生活:中国生命学的课题

钮则诚(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在台湾有多种著作问世的江西哲学学者郑晓江教授,最近将新书《中国生死智慧》付梓,我有幸对其中序文《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先读为快。作者开宗明义便将人生之生命与生活二端清楚分判,令我深有所感,乃不揣浅陋,借题发挥。郑教授和我于1997年秋天在南华管理学院结识。当时南华由文学学者龚鹏程教授主持,曾有意邀请旅美哲学学者傅伟勋教授返台创办生死学研究所。无奈傅教授前一年不幸因病去世,生死所遂在我的奔走筹划下成立招生,而郑教授正是所上接待第一位远道来访的客人。龚校长、郑教授以及我皆为江西人氏,同乡情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知识对话更加深了人文的关怀。次年金秋郑教授又应邀来南华参加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同时也播下往后七、八年共同合作耕耘生死学园地的种子。生死学为傅伟勋教授所创,他自述其原委:我从美国现有的“死亡学”研究成果,再进一步配合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智慧,演发一种我所说的“现代生死学”,且根据“生死是一体两面”的基本看法,把死亡问题扩充为“生死问题”,即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息息相关的双重问题,如此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的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傅伟勋,1993:序20—21)。他所指的“死亡学”,是一门于二十世纪初在法国所创始的学问,不久被引进美国,却因为令人产生宗教联想而长期遭到学术界忽视。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到欧陆存在主义哲学传播流行的影响,再加上全球性的自杀防治运动兴起,死亡学在美国才逐渐从对悲伤与哀恸的经验性研究中,树立为一门科学学科。死亡学立足于科学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健康科学及社会科学。

这些在傅教授看来乃是狭义的生死学,而广义的生死学则从西方死亡学走向中国生命学,他的构想为:以“爱”的表现贯穿“生”与“死”的生死学探索,即从“死亡学”(亦即狭义的生死学)转到“生命学”,面对死的挑战,重新肯定每一单独实存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意义,而以“爱”的教育帮助每一单独实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观与生死智慧……督导此一探索理路的我国本土意味的探索理念(即督导原理),则是以我最近所强调的“心性体认本位”生死观与生死智慧为中心内容……“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学探索理念,乃是基于生命最高层面,亦即实存主体、终极关怀、终极真实三大相关层面上儒道佛三家所共通而分享的哲理……(傅伟勋,1996:126—127)。顺着上述途径,他曾认真考虑过以下的问题:心性体认本位的儒道二家生死观,与生死问题的超越性宗教探索之间,有否交流沟通或衔接互补的可能,又如何交流沟通或衔接互补……(傅伟勋,1993:173)古典儒道二家思想正是“心性体认本位”的人生信念之典型,傅伟勋教授对儒道思想的精神深有了解:儒家与道家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模式与生死态度,各别所留下的影响都一样深远。儒家倡导世俗世间的人伦道德,道家强调世界一切的自然无为,两者对于有关(创世、天启、彼岸、鬼神,死后生命或灵魂之类)超自然或超越性的宗教问题无甚兴趣,顶多存而不论而已……

佛教除外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并不具有强烈的宗教超越性这个事实,在儒道二家的生死观有其格外明显的反映。(傅伟勋,1993:156)以上所引是有关中国生命学的基本论述,如今在郑晓江教授的大作中得到了呼应与发挥,他根据对生命与生活的分判,把中国生命学分成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生死哲学两方面来看:一般而言,所谓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两大方面。生命是人生的存在方面,指生命体的存活过程;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方面,是人们当下此在的活动与感觉……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它既是儒学的核心,更是道家、道教及佛学的主要论题,形成了中国人生哲学鲜明的特色。在人生中的生活与生命的两个向度中,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是偏重于生命而忽略生活,而现代人的问题则在于只见生活而不顾生命的层面。所以,有必要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门不仅重视人之生活,也重视人类之生命;不仅仅重视人之“生”,而且重视人之“死”的学科,这就是所谓──“生死哲学”──来较好地解决现代人之人生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主要包括生、爱、死三项内容。“生”指人们生活的过程和性质;“爱”指性爱,直接关系到人类情感的生活及生命的延续;“死”包括人的生活与生命的终止及死后生命的问题。人生的这三大方面及三大主题涵蕴了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郑晓江教授所提倡的“生死哲学”,与傅伟勋教授所开发的“生命学”,几乎完全同调,亦即新儒家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傅教授对此有进一步的引申:在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世俗人间的知性探索(到了近现代)似乎逐渐压倒超世俗、超自然的宗教超越性意味的生命探索,“生命的学问”有逐渐淹没在“学问的生命”之险。中国思想文化则不然,自先秦的儒道二家开始,即以“生命的学问”为价值取向的本源与归宿……(傅伟勋,1994:51)而我也尝试在前述观点的基础上,倡议一种“后现代儒道家”的生命与生活态度。“后现代儒道家”乃是在精神上向古典儒道二家的人生哲学精华效法学习,目的则为了培养“知识分子生活家”的典型人格;其中“知识分子”属于人文主义,“生活家”则归自然主义。“知识分子生活家”的人格特质为“知所进退,收放自如”,亦即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高妙境界。这种境界可以适当安顿人生,也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相信生死哲学与生命学的关注亦不外如此。知识分子向生活家转型之道,即使不投入道家的怀抱,也可以在儒家内部找到归宿,龚鹏程教授提出:现今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家的实践性,由道德实践及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

除了讲德行美外,还要讲生活美、社会人文风俗美。(龚鹏程,2003:180)龚教授独树一帜的行事风格,的确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生活家”。不久前偶然在网络流传的《鹏程随笔》中,读到他最近所写一篇《得儒学之正》,自述其融儒道佛于一身的境界:归来与刘梦溪先生联络,晚上去拜访,取回先生为我随笔所撰序一篇……他说我“于儒学得其正,于道得其逸,于佛得其无相无住”,是真知我也。我有玩世嬉弄的伎俩,有时显得邪气;也有应世谐俗的作为,不免时见流气。因此社会上或学界之批评,褒贬未一。然论议者多见化身,未睹真身。在我自己,是很以“得儒学之正”自喜的。但我并不屑以此示人,故人亦未知,如今却被刘先生看破了。至于于道得其逸,于佛得其无相无住,亦甚确。我在老庄或道教里头获得了一种自由的、超脱的精神。在佛教佛学那儿,则深入义海,通读三藏,却最讨厌和尚尼姑居士们那种佛教相。什么打禅、结夏、茹素、诵经、焚香、口弥陀而心福报等种种造作,皆避之若浼,稍与周旋,辄便逃去,此非得其无相无住乎?龚教授曾先后担任两所佛教大学校长,却对出家人有此反应,着实发人深省。而这也透显出他的“知识分子生活家”真性情,多少值得肯定。其实不论是生死哲学或生命学,生命反思与生活实践都不可偏废,且应通过死亡与临终对照来看。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学讲“未知死,焉知生”;美国甚至有一部生死学教科书就名为《死亡与临终,生命与生活》。郑晓江教授的新书《中国生死智慧》,希望引领读者进入历史文化殿堂,了解古今贤哲如何处理他们所面对的生死问题,又如何进行人生实践活动,以此让大家领悟这些贤哲的卓越智慧,从而更好地处理我们自己所面对的生死问题。我相当认同郑教授及龚教授对生命与生活的分析,并视为中国生命学的重要课题,谨以此小文章表达我的浅见。参考文献:傅伟勋(1993).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书局。傅伟勋(1994).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台北:正中书局。傅伟勋(1996).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探索理念暨理路.佛光学刊,1,117—129.嘉义:南华学院。郑晓江(1999).穿透人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郑晓江(2002).寻求人生的真谛──生死问题的探索.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郑晓江(2004).神游千古──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龚鹏程(1996).龚鹏程四十自述.台北:金枫出版社。龚鹏程(2003).迈向生活儒家的重建──儒家饮馔政治学新探.载于吴光主编,当代新儒学探索(页180—2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龚鹏程(2005).得儒学之正.鹏程随笔,3月2日。宜兰:佛光学院文学所龚鹏程网站。

同类推荐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气质是邓小平重要的品质之一。邓小平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正在于他用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批判性思维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实现的,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因此,对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党员干部纪律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纪律建设学习读本

    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各有不同。无论是我国所致力建构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孜孜以求的公民社会,健康的大众媒介都是重要的基石。
  • 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

    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

    本书对于马基雅维里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思想家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性,进行了历史的、社会的经典研究。波考克提出马基雅维里思想的重点在于共和国面对其自身在时间中的不稳定性的时刻——“马基雅维里时刻”,并转而论述共和思想在清教徒英国和独立革命时期美国复兴,认为美国革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人文主义的最后一次伟大行动。
热门推荐
  • 神医王妃又又跑了

    神医王妃又又跑了

    一朝穿越她差点被某王砸死。他抱着她说:“乖乖的,等我醒来。”可醒来后,哪还有她的影子。“找,这天找不到,就去其他天找!”某王冷声道。再见他,她瞪大了眼:“我靠!老娘救的明明是个大叔,怎么变成大帅哥啦?”书友群:663128860
  • 游黄山日记(后)

    游黄山日记(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纪阴谋

    世纪阴谋

    故事阴谋始,亦由阴谋终。一书荒唐史,真真假假中。假托妄史,虚构玄妙,若诸君有感似曾相识,不过是巧合罢了,切莫当真。此书所写乃一孤儿之事。家族因奸人之阴谋而惨遭灭门,而后远遁异域蒙故人相救,从而开启了别样的人生。一段传奇,就此展开!
  • 多变总裁的复仇新娘

    多变总裁的复仇新娘

    当善解人意的灰姑娘慕容珂撞上有未婚妻的高富帅总裁炅佶锋,实实在在的爱情却在友情和亲情间频频接受考验!好不容易冲破了各种障碍,不想大喜当天,慕容珂却离奇失踪了,据说让她失踪的,还是炅佶锋的亲爷爷!三年后,她跟随英国贵族慕氏重归故土,毅然加入一直视炅家为眼中钉的Revenge公司,意为复仇,展开一轮轮匪夷所思的报复……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主人公是一名作家,认识了思特里克兰德一家。这个家庭看上去其乐融融,但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总是显得死气沉沉。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征兆地离开了家庭,去了巴黎,决意追求自己的梦想。五年之后主人公在巴黎见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他过得穷困潦倒,但是依然在梦想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从未觉得后悔。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他的才能也渐渐得到认可。后来思特里克兰德决定抛弃文明生活,来到了接近原始的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与主人公偶然相逢。
  •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每一位女性,在她宣告怀孕后,周围的人无不好心劝其滋补以养胎。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仅仅是养胎这一生育观念早已落伍。作为现代的准父母,应该有更科学的生育观念。本书从优生篇、养胎篇、保胎篇、胎教篇、祛病篇五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十月怀胎过程中一些切实有效的、科学的养胎、保胎、胎教方法,以助初为人母者顺利度过妊娠期,使胎儿健康茁壮地成长。本书以实现优生为目的,科学全面地就养胎、保胎、胎教方面对初为人父母者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孕妇都能正确养胎,避开一切不利于胎儿的不良因素,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同时,在不同孕期选用不同的胎教方法对其实施科学胎教,从而孕育出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
  • 佛说处处经

    佛说处处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玄门报孝追荐仪

    玄门报孝追荐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于役志

    于役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亿暖婚:老公要抱抱

    千亿暖婚:老公要抱抱

    传言,厉家四少是个禁欲男神,然而,事实却告诉慕星染,传言都是骗人的。婚前,他经常拿着尺,在两人之间衡量距离,婚后,他恨不得诏告全世界,她是他的妻,谁都觊觎不得。某天,助理前来报告:“总裁,夫人扔下离婚书,要带着小包子离家出走啦。”厉司霆:“让她把我也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