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0300000012

第12章 呤风弄月原始返终——周敦颐之生死智慧(2)

胡瑗对小程的回答深感惊异,他倒是没有想到程颐在14岁时已从濂溪先生处获得了基本的解答。程颢则受老师周敦颐的启发,每每对“孔颜之乐”深思体味,著《识仁篇》以明“何以乐”之意:“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仁”是生生之道,“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与物在此本体上是浑然一体的,体会此并达到此一境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己皆无隔膜,皆融然一体,则人得“大乐”矣,而达此之方法与途径就在孟子的“反身而诚”。程颢还进而提出了“乐天知命”的问题:“乐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圣人乐天则不须言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义,一循于义,则何庸之以命哉。若夫圣人之知天命,则异于此。”《明道语录一》。。认为,圣人者,如孔子,以“知天”、“行天之道”为职,即所谓“替天行道”是也;而“命”则是人生中的必然性,如富贵贫贱之类。“圣人”知天,所以努力于自我的道德人格的修养,致力于“博施济众”的事业。把个人的精神境界、事功行为上接之神圣的“天”,这就为人之世俗的思虑生活接续上了超越性的价值之源,如此,则何为不“乐”乎?至于具体人生中的富与贵、贫与贱,都是不可妄求亦不可规避的。知此“命”则心安,心安则能在贫困潦倒中生发其“乐”、保持其“乐”,这就叫“乐天知命”。后来,二程常谈“孔颜乐处”的问题,并由此使之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他们皆强调:“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

程颐记载道:“先生(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邃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明道先生行状》。程颢又说:“自再见周茂叔,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这些都是体悟“吾与点也”的孔夫子之“乐”的关键,也是获有“吟风弄月”之发自内在真情性大快乐的基础。也只有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之贫贱富贵对人之心理境界的影响之后,人们才可能达到“吟风弄月”这样的幸福人生。《论语》中记载:“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这时的孔子似乎完全没有了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一展胸中经纶的志向,亦远离了衣着一尘不染、言行一丝不苟的道德家的拘谨,而成了与二三好友携酒随意而行、浪漫舒展、充分享受人生的踏青者。这种志向与形象的天壤之别,忽然集中在圣人孔夫子身上,“吟风弄月”之意遂成历代儒者苦苦思索以求解的千古之谜。当年濂溪先生率他两个高足大程与小程,是否解开了孔夫子“吟风弄月”之谜,并亦能效仿圣人,也臻于“吟风弄月”之人生佳境呢?在古之南安府内,二程兄弟亲见一很难解释的事情:“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什么叫做“与自家意思一般”?在濂溪先生看来,宇宙万物产生之序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周敦颐《太极图说》。因乾坤交感,万物于是乎出。人亦万物中之一,不过是“得其秀而最灵”。所谓“得其秀”者,即是说受之于天地之本根“太极”而成人性,表现出来就是:“中正仁义而主静”。可见,万物与人虽然判然为二,但在本源上却同是“太极、阴阳、五行”化而生;可是,现实中的人汲汲于世俗之利之欲,沉溺在日常之衣食住行、争权夺利之中,对自我之大“本”大“源”完全忘记了,也完全体会不到了。所以,周子常要“观物”,甚至留下自家窗前的杂草来“观物”,还教二程兄弟去“观”这“观”那。此“观”不是简单的看看而已,而是在“静观”万物之中体会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并最终达到对“中正仁义”之人性的把握与凸显。于是,道学之宗、理学之祖周濂溪为何不仅自己性喜山水,好回归自然,乐不知返,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学生们去“观物”去“吟风弄月”就好理解了。周子的“观物”、“游乐山水”决非仅仅是欣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是要从中体会出、体味出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并进而获得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坚定自我践履“中正仁义”之信心与决心。“吟风”、“弄月”、“观物”,从而“悟道”,这即是古之孔夫子之情怀和人生之境,亦是周子所解圣人之意,从而用以教授学生之精髓。周子有诗云:“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吾乐盖易足,名濂以自箴。”周敦颐《题濂溪书堂》。学生程颢亦有诗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周敦颐《二程全书》五。师徒有书可观即可乐,吟风弄月、观物观景亦有乐。此乐因与物质的现实的富贵贫贱的状态相隔分,固而能久远,能恒常,能入人的心田里,并由此达到一最佳之人生状态。后朱熹曾对“孔颜之乐”做出解释:“颜子不改其乐,是私欲既去,一心之中,便是天理流行,无有止息。此乃至富至贵之理,举天下之物无以尚之,岂不大有可乐?”《朱子语类》。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非常同意朱子的看法,他写道:“说圣人乐处,须于程朱注中笃信而深求之,此外不足观也……遇富贵则不逾富贵之矩,遇贫贱则不逾贫贱之矩,乃是得。‘左右来去,尽是天理’,方于疏水曲肱之外,自有其乐,而其乐乃以行于疏水曲肱之中。”《读四书大全说》。人生中必遭遇到各种状态,有富有贵,也有贫与贱;有顺有逆,也有高潮与低谷;有幸福有痛苦,也有吉祥与灾难,等等。在宋明诸儒看来,无论人处于何种人生的状态中,都始终与“天理”相合一,以“天理”之理为人处世,此即为天下之“至富”与“至贵”,达此之境,人则何为不“乐”乎?所以,获此“乐”的关键有二:一是,人们握有“天命”观,安于所处之人生状态,以之为“天之命”,此即“乐天知命”。二是,人们以“天理”的所求与所获为人生最高价值所在。这样,就可以由对人生存在之必然性的接受、对人生存之当然性的把握而进至精神之大快乐之中。明儒陆澄曾写信给老师王阳明,就“孔颜乐处”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这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孔颜之乐”与常人“一遂欲”即“乐”的“乐”是否一样?二是圣人者亦会有忧惊怒惧等情感,当此之时,其还有“乐”否?三是,儒者平日里应该“如履薄冰”般的戒惧谨慎,则何能“乐”呢?陆澄最后以自己常无“乐”为例,盼望老师能指出一条让他能寻其“乐”的方法与途径。阳明先生答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与陆原静》。这是说,“孔颜之乐”是人之心源于天道(天理、天命)而得到,自然与平常人之七情六欲中之感性“快乐”有别;但既然是“乐”,则肯定不离人之“七情之乐”。也就是说,心之本体之“乐”虽不同于感性之“乐”,可又必须体现于感性之“乐”中。正如人人都有“良知良能”一样,人人也都先验地具有心之本体之“乐”,不过许多人不自知罢了。如果人们知此“乐”不外于己身,就在本心之中,反身而诚,则必体会到此“乐”并获得此“乐”,从而即便“疏水曲肱”亦有“乐”,若在别的更好的人生状态中就更有其“乐”了。阳明先生似乎并没有解答学生的所有疑惑,但他之深意则在要陆澄去心中寻其“乐”,而不要外求之。这与阳明之心学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孔颜之乐”、“吾与点也”的问题在周敦颐提出并教之二程兄弟之后,成为了历代大儒共同讨论的课题,从而汇聚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约在宋乾道间,南安教授郭见义修建祀周敦颐与二程的“三先生祠”,并作《记》云:“人心可亡则先生之道亦可亡也,天理可灭则先生之道亦可灭也。苟人心天理无容亡灭,则学者修其祠,明其道,百世以俟圣人可矣”。可见,周子在南安教二程兄弟“寻孔颜乐处”的影响之大了。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生死态度,是人们面对生死时特殊的心理与精神的活动,表现为对生死的看法与行动,是某种生死观念的具体化。就一般人的感觉而言,人之“生”与“死”判然有别:“生”是拥有,“死”为丧失;“生”是光明,“死”为黑暗;“生”是活力无限,“死”是寂灭沉沦。所以,人们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或持只关注“生”而不视不顾“死”之将临,堕入了纵欲主义;或者成日恐惧于“死”,溺于死亡的哀伤中妨碍了生之意义的开显。与此相异的是,儒家的先贤先哲提供了一种卓越的生死智慧,即不把“生”与“死”分做两事来看,而是或由“生”去悟“死”,或由“死”而透“生”,“生”与“死”成为互相提供意义的两极。生死互渗、生死相交、生死互显意义,是为中国儒家生死哲学的基本特征。

孔夫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0页。这是希望以“生”之意义的确立来彰显“死”之理,是对生死的知性把握。孟夫子则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宋朱熹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9页。这是从人生内涵上来确立人们的生死态度。人们因为“天命”、“天理”在握,“生”则汲汲于仁义道德的修养与实践,那么,即便“早夭”亦可无怨无悔,是为“不贰”。一般而言,“早夭”是世间人可悲可痛之大者,人人极力远避之;但儒者们则因为沟通了“天道”与“人道”,又以“人道”的现世推行为己之大任,故而人们若活着时能够专注于人伦道德之事,则长寿也好、早夭也好,皆可不在意,此谓“立命”。这都是以人们“生”之性质和内容来确定“死”之观念与态度,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以“死”之性质来确定“生”之内容的观念与态度完全不同,这是早期儒学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周敦颐在生死态度上,与孔孟的看法保持了一致。周子逝于宋熙宁六年(1073),享年五十七。逝前曾致书札与蒲宗孟,云:“上方兴起数百年,无有难能之事,将图太平天下,微才小智苟有所长者,莫不皆获自尽。吾独不能补助万分一,又不得窃须臾之生,以见尧舜礼乐之盛,今死矣,命也!”《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页。

从书札的语气来看,这当是周子病重徘徊在死亡边缘时的文字。俗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以说,这段话相当清晰地透露出周敦颐的生死态度。但是,这封临终前的书信,通篇给人的印象似乎周敦颐亦畏惧死亡,乞求能活得长一些。朱熹也许正是以此为由,在编辑周敦颐著作时,将蒲宗孟写于《周敦颐墓碣铭》中的这段引自周敦颐书信的话全部删去,以期保持周敦颐的圣贤气象。他在乾道五年(1169)重新编定《太极通书》的建安本,并写道:“又诸本附载铭、碣、诗、文,事多重复。亦或不能有所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幸学者”,《周敦颐集·太极通书后序建安本》,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页。所以,他做了一些删节。观《周敦颐集》,以“碣”名者仅蒲宗孟的《周敦颐墓碣铭》,而其中录周敦颐临终书信的一段自然被朱子认为是“不能有所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幸学者”的话,故被朱子删削了。另外,朱子还写下了删除的另一个理由:“而蒲《碣》又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又云:‘益思以奇自名。’又云:‘朝廷腊等见用,奋发感厉。’皆非知先生之言。又载先生称颂新政,反覆数十言,恐亦非实。若此之类,今皆削去。”《周敦颐集·再定太极通书后序南康本》,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页。可见,朱子不仅删削了周敦颐临终前写给蒲宗孟信中的一些内容,还删除了其他的一些文字,主要理由是“不知先生之言”和“不实”,亦即不理解周子之学,曲解了周子之意。其实,周敦颐在熙宁六年去世时,正是王荆公大力推行“变法”之始,作为一名有相当作为的地方官吏,周敦颐应该说是支持“新法”的,至少他不会反对变法。而到了南宋时期,理学家们全面反对王安石变法,朱子以此立场看周敦颐,自然认为记诸于蒲宗孟信中周子临终前的这段话是不对的。如此去看周敦颐临终书信的内容,是真不知周子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从周敦颐性好山水之生活情调与他生命中“修齐治平”远大理想的关系中去解读其中的意义。周子性高洁,喜山水,宋至和六年(1061)通判虔州,路过江州(今九江)时,“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并与好友潘兴嗣“订异时溪上咏歌之约”《周敦颐年谱》,宋度正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4页。。但直到十一年之后的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周敦颐才辞官定居书堂。按常情推之,周子早有归隐之意,此时回到书堂,正是心愿所在。其曾有诗云:“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清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有龙不可测,岸竹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濂溪书堂诗》,宋度正著,《周敦颐全书卷五》,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琴棋书画,山林溪边,逍遥于天地之间,正显露出周敦颐“襟怀飘洒,雅有高趣。尤乐佳山水,遇适意处,或徜徉终日”《周敦颐事状》,朱熹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5页。

同类推荐
  •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本书是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的分析、研究和评判。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渊源及其在我国的蔓延。在这部分里作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蔓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批判民主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二,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股饭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作者通过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若干重要原理,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种种反马克思的本质进行了批判。第三,民主社会主义是作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作者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深入分析,指出什么事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要问题。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 政府论

    政府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论证“天赋自由和平等”,驳斥了“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下篇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组建等方面正面阐述政府理论。
  •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

    当今世界范围内,民主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劣质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民主的深层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还要不要追求民主?为规避目前世界民主的种种“陷阱”,中国是否需要选择自己独特形式的民主?其现实的发展路径又在哪里?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宽广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分析视角,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以上问题给予了理性、审慎而富有洞见的解读。
热门推荐
  • 大小姐驾到:Holle,顾少

    大小姐驾到:Holle,顾少

    【全文免费:爽宠一身,多宠少虐】无需重生,她就能虐渣所谓的“妹妹”。无需重生,她就是世人惧怕的皇阁首席“九”。她本是萧家万千宠爱的二小姐,一家四口幸福美满。不想母亲去世,莫氏母女来临,带走的不只是她的爱,更有姐姐的性命。一朝分别四年,她是萧家大小姐,更是黑暗的“九”。本以为回国只是单纯的虐渣,却不想误惹了他。他是她的未婚夫,也是被她遗忘的竹马。如果出现一下场景,请关上亮堂的灯泡离开,因为顾少要开始撩大小姐了!大小姐瞪他:“我告诉你离我远点!”他勾唇一笑:“亲一口就不会让我远了。”大小姐:“别烦我,我困了。”他翻身上床:“那我们一起睡吧。”
  • 这么做,你就完了

    这么做,你就完了

    职场是个竞技场,群雄逐鹿、胜者为王,这里需要的不仅是个人实力的拼争,更是充满了心计的较量和博弈。因此要想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掌握一些人际方法与职场生存法则是非常必要的。本书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从职场女性易犯的49个错误入手,直观明了地阐述了在职场中的生存法则,也介绍了丰富实用的办公室生存技巧,从而帮助职业女性在职场中处处掌握主动权,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损失,为实现职业目标增添一臂之力!无涉及抄袭、侵权等问题。无敏感的政治或宗教等内容。
  • 张岱集

    张岱集

    《张岱集(修订版)》为绝世散文家张岱的佳作选集,其内容包括《西湖十景》《蝶恋花(山水精神莺燕喜)》《葑门荷宕》《小青佛舍》《伍公祠》等。张岱散文广汲市民文化和通俗文艺的丰富养料,既雅且俗,亦庄亦谐,洋溢着十七世纪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 透视人心的心理游戏

    透视人心的心理游戏

    《透视人心的心理游戏》主要内容简介:你想了解真实的自我吗?你想消除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吗?你想摆脱愤怒、忧郁的负面情绪吗?你想得到朋友的信任、领导的青睐吗……有趣的心理游戏将为你揭开心理学的奧秘,让你在休闲娱乐中走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帮你挖掘出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引领你探寻非凡的人生轨迹。
  • 女人要学会说“不”

    女人要学会说“不”

    在爱情的世界里,女人总是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她们总是喜欢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之类的傻话,总是把男人当成天。而男人呢?他们即使再爱你,也只是把你放在和自己等同的位置上。所以,受伤的往往是女人。冰冰在上学的时候,爱上了高自己两级的学长,很快他们就进入了热恋期。大学毕业时,冰冰按计划准备考研究生,她的男友却不同意:“咱们结婚吧,我非常需要你。”是结婚还是考研,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著名散文家约翰·巴勒斯的成名作。在书中畅游,可以倾听森林百鸟的音乐盛会,欣赏鸟类筑巢可谓是鸟类的百科全书;在享受鸟语花香和自然的清新之余,还能增添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明确一种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柔软、细腻、沉睡的诗意。
  • 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

    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

    内容介绍哈南编著的《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是一部旅日华人的中篇小说集。作者以海外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叙说了在日华人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怎么也离不了的乡土和故国。《北海道》题材广泛,时空的跨度较大。比如写留学生,不写漫长东瀛路的艰辛,写他们站稳了脚跟之后所面对的茫然,以及与他们在日本出生的、日化了的孩子之间的“代沟”。比如写嫁给了日本人的她们,自以为把曾经有过的情感留在了国内,生活已经有了重中之重,可是没想到有时候那轻盈的一缕也会漂洋过海,成为不速之客。有时候是回国和在日本的生活穿插进行的,有时候则被国内变革的大潮所吸引,留连忘返。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从来都是小说诞生的重要因素!
  •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探讨角色理论的学术专著性教材。全书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编:第一编角色总论,第二编角色分论,第三编角色建设,每编由若干章内容所构成。本书对就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志于探讨角色问题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致给路过我青春的你

    致给路过我青春的你

    “再见了相互嫌弃的老同学,再见了说不出口的谢谢;再见了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再见了你给我毕业册上写的最后一页……”一首《不说再见》响起,荡漾在她的心中,让她回想到了她的高中时代,和那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