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0300000013

第13章 呤风弄月原始返终——周敦颐之生死智慧(3)

之性情。但深入一步去考察,则不然。此时辞官归隐,实非周敦颐出自内心的愿望。一则,他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时,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他都不惮劳苦,不避瘴疠,亦前去巡察,使得那些被判有罪者也心服口服。可他却患下了重病,恰在此时,又闻在润州的母墓被水冲坏。先人墓被损,当然是以儒家忠孝精神立身处事之周子最最揪心的事,于是,他上奏朝廷,乞知南康军,于熙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改葬郑太君于江州德化县庐阜清泉三起山”。至此,周敦颐的确是完成了身为孝子的一大心愿;但另一方面,周敦颐仕宦三十余年,从来都是以国家朝廷利益为重,从未汲汲于个人家事而妨碍公事。

但乞知南康、迁母墓,周敦颐自知是以个人家事为重了,这是身为忠臣的他内疚不已的事情;加之其病仍不愈,使他不得已而决心辞官归隐。他曾说:“强疾而来者,为葬母耳,今犹欲以病污麾绂耶!”于是,他“上南康印,分司南京而归”《周敦颐年谱》,宋度正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9页。。周敦颐虽然性好山水,亦常常向往着回归田园,但应该说,其熙宁四年的辞职却并非其真正的愿望,而是一种出于忠臣的愧疚心理。因此,周子原在虔州的上司赵清献镇蜀,得知周敦颐致仕隐居,便奏请朝廷,重新启用他,朝命及门,而周子已逝矣。设想若周敦颐身体尚好,他当会毅然承命而出仕。为何周子性好山水,却仍然孜孜于“庙堂之上”呢?周敦颐自小习儒术,长而仕宦,渴望的是将自己毕生所学,贡献给朝廷国家,为天下苍生尽一儒者之责。所以,他在政坛勤勤恳恳,殚精竭虑,被誉为“政事精绝,宦业过人”;“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政声”。直到五十七岁,他思想深处虽然长期保有退隐山林之志,但当时他却并无退出政坛、返归田园享清福之意,仍然希望在政坛上一展身手。其好友潘兴嗣曾希望周敦颐:“归来治三径,浩歌同五柳。”《周敦颐全书卷六》,《题濂溪》,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周敦颐却回答说:“可止可仕,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以设施,可泽于斯民者。

必不得已,止未晚也,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从于其上,歌咏先王之道,足矣!”《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敦颐墓志铭》,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由这样一种背景,我们便不难解读周敦颐临终前写给蒲宗孟信札中之深意了。在浓重的死亡氛围中,周敦颐临终书信表现出的生死态度其实并无畏惧和痛苦感,但却显出一些遗憾。他表露的意思是:自己还没有尽到臣子之责,让天下百姓受益,此为一生之憾事;次则自己重病在身,已是离死神不远者,未能亲“见”(读“现”,显现之意)儒家仁义礼乐之政于世,这是其平生第二大遗憾。所谓“窃须臾之生”云云,并非是像一般人那样,临终前仍然盼长寿,不甘心于死;周子之深意在于,若他的寿命能够长一些,便可以为国为民办更多的事情,让儒家的理想——王道政治复显于世。可以说,周子在兹念兹,皆在天下国家,处处彰显的是修齐治平之儒家的理念。但是,天不假寿,大限临头,周子亦无惧意,因为他在世间汲汲于完成仁义道德,“天命”在我;而此刻寿数已尽,即将踏上死途,那也是“命也”!此“命”非民间百姓所认为的那种冥冥中决定人们生死富贵的人格神,亦非道家自然天道之“必然性”;而是儒者坚信的以人伦道德为内涵之“天命”。周子坚信:自己在世间所思所行,全然合于“天命”;自己的生命归于结束,亦为“天命”所定。如此,则何有畏惧和痛苦?唯一所“忧”者,是还没有完成作为一名儒者在人世间的责任。这种生死态度源于孟子的一段话:“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8页。面对死神的降临,周子忧虑的正是天不假年,未能让他重现“尧舜礼乐之盛”于当世,诚如潘兴嗣在《墓志铭》中所言:“志固在我,寿则有命”。这即是周敦颐面对死神的生死态度,亦是醇儒们共通与共同的生死态度。《年谱》中记载,宋至和元年(1054),周敦颐知洪州南昌县,一日突患暴疾,濒临死亡。好友潘兴嗣赶来守护,“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周敦颐年谱》,宋度正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2页。。一般而言,惧死者,多是出于放心不下世间的所得所获;钱财越多者,更加无法割舍,因此面对死亡,必痛苦万分。“生”时汲汲于私利而无一日之快慰,死时又因无法放下所拥有之物而焦虑、痛惜,这是世间人恐惧死亡的深层原因之一。周敦颐则反是,他关注天下苍生之福祉,为国为民竭尽全力,从不以富贵为念,可谓是家无余粮,身无余财。如此,又怎会有死时因割舍不下世间之财货而导致的痛苦?这即是儒家在生死态度上一贯的思考模式:“生”之问题解决了,“死”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矣。周敦颐性“尤乐佳山水”,其内在意义在于:当人们忘情于山水,沉醉于田园,便可以将个体有限之生命融入大自然之无限中,从而超越死亡获得永恒。但这只是道家推崇的超越死亡之境。而周子之为周子,就在于他并没有因为追求个人的生死超越而放弃儒者世间的责任,其好山水之性因其强烈的济世观念与长期的仕宦生活而无法完全如愿。周敦颐的大舅子蒲宗孟在《墓铭》中叹息道:“庐山之月兮暮而明,湓浦之风兮朝而清。翁飘遥兮何所,琴悄寂兮无声!杳乎欲诉而奚问,浩乎欲忘而难平!山巅水涯兮,生既不得以自足,死而葬乎其间兮,又安知其不为清风白月,往来于深林幽谷,皎皎而泠泠也!形骸归此,适所愿兮,攸安攸宁。”《周敦颐墓碣铭》,宋蒲宗孟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儒者们在生前竭尽全力行仁义道德,为天下苍生耗尽了全部的体能与智慧,真正至此,他们也就会安于“死”之“命”,甚至觉得“死”是自己一种最好的休息。在蒲宗孟看来,周子的逝世恰如回归他生前最为心仪的深林幽谷,在清风白日中、在皎皎月色下悠闲、飘遥、自得。荀子云: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

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霄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臬如也,嵮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大略篇第二十七》,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9—511)这里区分了二种生死之境:一是“小人”,他们生前孜孜求利,无所不为,毫无顾虑;那么,“死”则是他们生命之全部皆亡,是为“休焉”。二是“君子”,他们一生都专注于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培育,因其目标理念的崇高、现实行为的规整,使其一生中都无有懈怠与喘息的时候与地方。无论其在学习、从政、侍奉父母的过程中,还是在操持家务、交结朋友,乃至于务农的活动中,都必全力以赴,勤奋努力。这样,“死”对他们而言,就非生命的全部消亡,因为他们经由道德与人格精神的崇高而显扬于后世了,是为“息焉”。此所谓“息”还蕴藏更深的意义。因为“君子”们受内在道德良心的召唤,发显为严谨规矩的生活与社会行为,所以,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有放纵、休息的时候。唯如此,也只有在这万般辛勤劳累之后,“君子们”才会觉得“死”是一种最好的人生休息,从而能享受到“死”作为永恒的甜蜜之乡的巨大价值之所在。周敦颐正是如此,其求学、教书、仕宦、孝亲,一生可谓是无有休息之时、无有喘息之地,仅仅是在逝后,他才能真正享受庐山之阴的幽静,风清月白的凉爽,信步而行的悠闲。儒者周子虽逝千载,其学其德却传颂万古,是为永恒与不朽。他是真正能含笑九泉,逍遥于另一世界之安息者。儒家生死态度的价值与意义于此可略见一斑了。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生死观主要是人们对生死的种种观点、看法和理论,一般而言,具体的生死态度往往取决于人们特定的生死观。张文彪先生认为:“所谓生死观,是通过人类的生死存续的过程而明白地显示出人生意义的观点。”《宋明理学鬼神生死思想探析》,文载人大复印《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这种生死观的定义,比较符合中国儒家学者的看法。若从广义而言,生死观应该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关于“生”和“死”的观点,是人们对有“死”之“生”的看法,亦是对有“生”之“死”的看法。二是由这种生死观念的确立,派生出的人生意义与人生实践的内涵,以及人们面对死亡所可能抱持的态度。前者是观念层次,后者主要是践履的层面。人们只有通过由“生”至“死”的整个过程的沉思,方能彰显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方向,以及人生实践的内容。但是,许多人只能囿于己之一身(个我生命)、己之一生(个我生活)来看“生”与“死”,既无能力亦无智慧跃出个我之生,从天地宇宙、生存之本来看“生死”。如此,则“生死”观念不明,“生死”性质难定,“生死”之方向因之而错矣!周敦颐建构生死观的主要目的,即在促使人们超越世俗之个我生活,返归生命之根、万化之本来看“生”与“死”,从而使人之生命有所立,生活有所归,人生获其道德意义与价值。周敦颐在言简意赅的《太极图说》中,由本体之“无极而太极”开篇,继而述太极之动静而生阴阳,立为“两仪”。阴变阳合,于是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然后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二气交感下,化生万物。在万物中,惟人“得其秀而最灵”。所谓“灵”即人感动而有其“善恶”,“万事”便出现了。

为此,“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是认为“圣人”为社会与人类立下了人伦道德的准则,以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国家间和平安定。但圣人“立人极”并非是任意主观的行为,周子说: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太极图说》,宋周敦颐著,《周敦颐全书卷二》,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这段话大多引自《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大传今译》卷五《系辞上》,高享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511页。周子将这段赞颂《易》理至广大尽精微的话,稍加变化,引申出深刻的生死之理。著名学者吕思勉曾指出:“《通书》者,周子之人生观;《太极图说》,则其宇宙观也。人生观由宇宙观而立。废《太极图说》,《通书》亦无根柢矣。”《理学纲要》,吕思勉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通书》者,固然反映了周敦颐之人生观;但周子之《太极图说》,从哲学的角度解读,的确是为儒学立形上本体之书,可从人生哲学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一部阐述儒家生死观的著作。其根本的立脚点在让人们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体,此“一”亦即是“无极而太极”,这叫“原其始”;于是乎,个我之人跃出了自我肉体、精神之限囿,获得了“宇宙人”的存在,以这样一种立场与观念来对待自我之“生”与“死”,便可确立儒家之道德人生的内涵与方向,是谓“反其终”,既是知“生”亦为知“死”。一般而言,当一个人仅仅囿于自我的生活圈子来看生死,他或她往往会不知“生该如何”、“死又怎样”,于是其人生流于放任或孜孜于利欲;可是,他或她若能够超出个我之生,立于本体之境来看生死,那么,其必能以本体之性质来确定其“生”之方向,亦会意识到“死”不过就是回归本体,从而免于死亡之恐惧和痛苦。朱熹的学生曾阐释其理云:“天地之化,虽则生生不穷,然而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能原始而知其聚而生,则必知其后必散而死,能知其生也,得于气化之自然,初无精神寄寓于太虚之中,则知其死也,无气而俱散,无复更有形象尚留于冥漠之内。”《太极图说集解》,《周敦颐全书卷二》,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69页。所谓“形象尚留于冥漠之内”,是指民间百姓皆相信的人死为鬼神的观念;在儒者看来,太极之理为“生生不穷”,化而为“阴阳二气”,其聚则为人之“生”,其散则为人之“死”。人们若从本根上知晓了自我之“生”的本质,亦必知晓自我之“死”便是回归。既然“气”之散为人之“死”,那么,便不可能留下任何其他的“形象”。此说实为对民间人格神之“鬼”的否定。朱熹则在注释周敦颐《太极图说》这段话时写道:“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

同类推荐
  • 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

    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

    《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针对广大从事基层农村社区工作者编写的一本培训教材。《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主要介绍了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基本常识和操作规范,重点阐述了我们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并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突出的成功模式、典型案例做了分析说明。《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在介绍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希望对广大从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者能提供借鉴和帮助。
  • 工会小组长工作手册

    工会小组长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中国梦

    中国梦

    一个产业专家解读的中国梦,一段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共呼吸的赤子情,一部演绎全球化时代产业竞争、开拓产业新格局的思想录。《中国梦(未来国家战略与中国崛起)(精)》由姚晓宏所著,“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百年前,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龚自珍、梁启超分别写下了心中的梦想和期望。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又处在更为波澜壮阔、风险丛生的大变局中,只要我们信念在胸,责任在肩,只要我们不停步,不止步,只要我们的双脚不断迈向梦想,蓝图就会化成现实,我们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 理论热点·2011

    理论热点·2011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十二个问题,组织理论工作者撰写了《理论热点·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作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
  •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在约翰·托兰编著的《美国的耻辱》中我得出结论,对于那场对珍珠港的灾难性攻击,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责任,那场攻击主要是日本人一次无缘无故的侵略行径。九年过去了,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我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中得出惊人的结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对对方估算失误、犯了错误的结果。“由于日本人的机会主义、失去理智、荣誉、骄傲和担心——和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信任、对东方的无知、刻板、自我正义、荣誉、国家的自豪和担心,以及双方相互之间的误解、语言困难和翻译错误,才使后来打了一场本可不必打的战争。”
热门推荐
  • 下界幼喵刺客

    下界幼喵刺客

    孤独的心魂絮绕着前世破败的记忆,朋友,家人,事业,梦想被强权踩在脚下无情的碾压。如今以非人之躯重生于异界,从无肉的亡灵变作猫耳的刺客。纵使生命永久的凝固在幼年,纵使性别也已不同。这幽冥的鬼火仍在心中熊熊燃起,叛逆的灵魂瞄准了世间的罪恶,以手中之匕,断此世之恶!
  • 废柴小仙:太子,别过来

    废柴小仙:太子,别过来

    新书《美味萌妻:太子爷,我等你点赞》已发布,欢迎大家前来支持~~~她,九重天上的小花农,因被上神喜爱,惨死鬼姬之手。他,神族帝君,因为鬼姬的诅咒,将永世不得真爱。3000年后,小花农变身洛家的废柴小小姐,因为出身,注定是洛家的弃女。帝君轮回成帝国太子,天资卓越,命中就是帝国的下一任王。当废柴遇到强者,她利用他、刺激他,每次欺负完他还要假装受害者。他宠溺她、娇惯她,不知不觉就非她不可。一个引狼入室、养虎遗患的爱情游戏,看他们如何上演。
  • 重逢

    重逢

    小说讲述一位普通的深圳打工妹郭畅与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程瓒相遇、相知、相爱、相离、重逢的故事。表达主旨为:在“快餐爱情”盛行的现代风气中,依然有许许多多年青人像本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勇敢、执著、忠贞地追求美好的真爱。
  • 冠心病防治指南

    冠心病防治指南

    《冠心病防治指南》系统地介绍了常见慢性病冠心病的基本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它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的书写模式,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疾病知识的普及读物。此外,该书对于从事慢性病预防和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 香江星光1980

    香江星光1980

    1980深圳还是一个小鱼村,李云轩看着对岸灯火阑珊的香江,远处传来了一声船鸣声,回过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小渔村说道:“我一定会回来的”。一朝梦回,搅动几多春水,当踏上脚下这片土地——香港我来了。
  • 马化腾内部讲话:关键时,马化腾说了什么

    马化腾内部讲话:关键时,马化腾说了什么

    纵览腾讯15年的发展历史,摘录马化腾在创业15年中的讲话精华,从马化腾关于如何关注产品、服务用户,如何科学决策、推动组织变革,如何塑造QQ品牌、建设团队文化,如何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前为腾讯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讲话中,传播腾讯企业的正能量,为众多创业者提供经验和蓝本,也为广大读者注入人生腾飞的力量。
  • 八零福妻好败家

    八零福妻好败家

    【1V1宠文】【架空】新书《克死四个未婚夫后我嫁了太子》已发布重生不可怕,就怕重生对象没文化。前世著名美容医师唐心重生了,重生到了三十多年之前的八零年代。看着镜子中的一没颜值,二没身材的自己,唐心撸起袖子表示:空间圣器在手,窈窕淑女能没有?极品亲戚吐槽她不工作还败家?风靡全国的时代一枝花‘容姿’了解一下?“男子汉大丈夫,说不跪就不跪,有本事你拿鸡蛋过来,跪碎一个我就不是你丈夫!”叱咤风云的忠犬丈夫,跪在地上昂首挺胸,底气十足。唐心:你有毒吧?欢迎加入摸‘金’校尉培训所,群聊号码:910841873
  • 汉末有武名吕布

    汉末有武名吕布

    新书《临安有妖》已经发布。建安三年,一代枭雄吕布身殒下邳城,带着过往二十年的记忆,重新回到十五岁刚刚出山的时候。看吕布如何凭借武勇,驱鲜卑、破黄巾、征董卓。在恢弘汉末,正武夫之名。
  • 雾霾来了!清肺,防癌,少生病

    雾霾来了!清肺,防癌,少生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雾霾”,不过大家可别大意地以为“雾”和“霾”本身就是一回事。其实,雾是雾,霾是霾,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从性质上讲,雾和霾区别很大。
  •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