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么,汪智星的身上究竟有哪些看点呢?换句话说,汪智星究竟有哪些地方可以为师、为范的呢?先来说他的“德”。我个人以为,要说师德,在他的身上最值得称道的有两条。第一是他对教师工作的那份喜欢、热爱。记得孔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乐趣的人。人们不是常说吗,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这种认识用到汪智星的身上,他的成功不正说明了喜欢教育,钟情教书对于一位教师的成长该是多么重要呀。你看,他从大山深处一路走到了婺源县城,又从婺源县城一路走到了南昌,他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成为小有名气的特级教师靠的是什么?靠的不就是内心的喜爱和来自心底的快乐吗?他因内心的喜爱而追求,因追求而能动,因能动而走向成功。按孔子之说,学习可分为三层境界:一层是知,二层是好,三层是乐。汪智星不就是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吗?其实,不光做教师如此,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假如都能做到“乐在其中”的话,那自然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第二是他对教育教学的那份执着,那份坚持。看了汪智星的成长档案。他从初登职场的“被边缘化”,到后期的自我否定,一路走来,一路艰辛。眼看着汪智星人生之路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周易》的大壮卦。《周易》有云:“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这一爻的意思是说,公羊因为用角顶触篱笆而被卡在篱笆中,不能退,也不能进,非常尴尬。但是坚持挺过了眼前的难关,就会获得吉祥。啊,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坎坷与不平,即便是身处不得屈伸之时,也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上面这种进退失意的状况不会维持多久,只要你能够在艰难中自守,自然就会否极泰来,最终获得成功。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只有坚守那些最基本的信念,成功便会青睐于您。汪智星历经了挫折、困难而最终成为一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经历,揭示了这样一个公式:成功等于喜欢加坚持。
接下来说说汪智星的“才”。所谓“才”,最重要的一条是拥有“智慧”。因为“智慧”乃是“才”的第一标志,正如汪智星的名字一样,汪氏家族的最大期盼就是希望他做一个有“智”之人,我想,他的父辈之所以为他取名“智星”大概就寄托着这样一份期盼吧!。
其实智慧并不神秘,汪智星用他的实践给“智慧”做了很好的诠释。何者为“智”?汪智星用实践告诉我们:智就是一个人对接触到的问题能够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按照思维科学的说法,人的智慧的高低,首先是其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其次是其思维方式(精神场的波动属性)优良与否,再者是由精神场引导的行为结果功耗比的大小。即人的智慧是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内精神场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在外精神场以及时空的共同作用下,人的智慧的高低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把这段话说得通俗一点,它的基本要义是说,人的智慧(聪明)一是与先天遗传有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程度。关于此,汪智星的先天条件不错,可以说,他占尽了“天时”和“地利”——生活在灵秀的大山怀抱,再就是上辈子人的遗传和影响(爷爷是有名气的中医,父亲是优秀的小学教师),让他拥有了一个聪明的脑袋。其次是后天的努力修炼,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同时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修炼智慧的方法,归根到底是两条:一是学习,二是思考。而且此二者要协调互动。两相对照,思维科学上所说的“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就是与孔夫子所说的,汪智星已经实践了的学习与思考相互促进的做法吗?。
从汪智星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思考与学习不但并重,而且十分关注他们协调、互动。汪智星发展、提升智慧的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而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但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应该说,汪智星这本书中大量的、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都是他潜心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晶,都是一个人提升智慧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汪智星有“才”的第二条是他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精湛的操作技能。走进汪智星的课堂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师生情,感受到的是他用心营造的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对话氛围,目睹的是他举手投足都有“戏”的行为举止,耳闻的是他带有江西口音的、如同弋阳腔一般的话语。如果你沉下心来听一听。他的课堂教学操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简约、明了、不乏睿智的教学语言。中国古代的典籍《学记》曾对教师的语言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乐于仿效接续他的歌声;善于教学的,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教师的言语,简洁而通达,精微而完美,比喻少而意思明了,可以称得上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我以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他的第一专业技能那便是语言修炼,而教师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尽力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我相信,当你读了汪智星的精彩的课堂实录,欣赏了汪智星的教学语言,自然会认同我以上的观点。
第二、富有吸引力的课堂组织、调控的本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作为参与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角色之一的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就表现在以组织、引领、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调控本领。从汪智星的课堂实录看,他的课堂组织、引领、评价并不单单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如何如何深透(当然没有对教材的深透理解是万万不行的),对学生的情况如何如何熟悉。课堂上,汪智星像是一支交响乐队的指挥。一方面发挥着超强的凝聚力,一方面发挥着金针度人的点化力。他的话语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探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觅、去追求。共同奏响和谐的交响曲。而要做到这一点,它首先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十分投入,其次是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底盘要非常大。一句话,教师应当有很高的综合素养,才能带领学生们登上金碧辉煌的精神殿堂。
第三、准确把握教材,精心安排教学流程的能力。多年以来,“耗时多、效率差”始终是笼罩在语文教学头上的一团挥之不去的浓云。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错位、教学流程低效是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令人高兴的是汪智星在实践中已形成的“智慧、本真、清简”的教学风格,教学追求,恰恰是针对这三个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有益的探索。毫不夸张地说,汪智星所追求的“智慧、本真、清简”更深的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与认识。我国著名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最高层次,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哲学的核心。
汪智星所谓的本真、清简,其基本要义是说,语文教学应该干或者要首先干好语文的事。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互相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而汪智星追求的“本真、精简”就是要抓住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语文教学应该干或者是要首先干好的事,收获语文教学最应该收获的成果。从根本上形成对“高耗低效”被动局面的突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与汪智星结识六年多了。随着时光的流驶,汪智星留给我的印象反倒是越来越清晰了。六年后的今天,眼看着他煞费苦心写就的文字,回想起与他相关的件件往事,猜想他现在的生活与学习状况,欣赏他无限精彩的内心世界,说道他教育教学操作的短长,谈论他的人品与才干……走马观花,挂一漏万地写下了上面的话,一来算是对汪智星的祝贺,二来算是应汪智星之邀,为这本书所作的一篇小序。
2012年元月9日于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