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智星,智慧之星
汪智星真勤奋,这么年轻,工作这么繁忙,竟写出了这么厚的书稿。而且,书中收录的,仅仅是所写文章的一部分。
智星是我的徒弟,读着他这些年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索之作,我由衷地感到骄傲,也为之感动。像他这样勤于笔耕的徒弟不多。
智星长得虎头虎脑,膀阔腰圆。拜师的时候,他甚至不敢正面看我,眼皮总耷拉着。乍一看,怎么也不能让你把他和一个读书人联系在一起,甚至不能和“小学语文教师”联系在一起。但一接触,我发现他确确实实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书香,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智星酷爱读书,走进他的家,除了书,还是书。这些书不是整齐地摆在书柜里的,而是散落在茶几上、床头各处,一看就知道,是平日里读过的。他妻子对我说:“他读过的书,不让我乱动,有时我收拾了一下,他便找不到要读的书了,竟怪罪我。我也只好顺其自然了。于老师,请您不要嫌我们邋遢呀。”
智星喜欢夜读,也喜欢晨诵,十几年如一日。一件事情,坚持一个星期,坚持一个月并不难,但十几年坚持下来,就难能可贵了。智星看的书很杂,教育学、心理学的书,他读;语文课程论的书,他读;文学的书,他读;美学的书,他读;哲学的书,他也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星的读书始终是和思考结合在一起的。他喜欢边读书边做笔记,这些年,他的读书笔记做了满满几大抽屉。他喜欢把他的读书心得、读书体会写成一篇篇的文章。十几年下来,他陆陆续续写下的心得体会不下几百篇。我赞成写,用文字凝固下来的心得,才是实在的。
厚积而薄发。正是智星这么多年的积淀,才使得他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显得游刃有余,功力不浅。近几年,他多次参加市里、省里,乃至国家级的赛课,均是载誉而归。才三十出头,他就获得了江西省特级教师的称号,这对于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教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智星靠的就是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执着。他也正是靠着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智慧、本真、清简”的教学风格。
这风格的形成,也是与他的生活背景分不开的。
他是在群山环抱的婺源长大的,从小就和农活打交道,砍柴、插秧、割稻子,他都干过。他的童年是透着农田的气息的,是散发着农作物的芳香的。这一点他与我相似,我也是在山里长大的。而且我的故乡——胶东半岛的山色不亚于婺源。童年的生活经历,给他烙下了农民朴实、简单、真诚的人格特征。而这一切,也映射到了他的语文教学上,他的语文教学也是简单的,朴实的。他常和我说:“师傅,现在的语文教学搞得太复杂了,什么都可以塞进去,结果语文教学成了一个四不像。”说这些话时,他常常会叹出一口气。我知道,他这是在为语文焦心,是在为语文着急。其实,他所急的,也正是我所虑的。也正是因为其言、其行与我一致,才收他为徒的。
本书中所呈现的这些课例、反思以及经验总结,就是他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思考。现在,他把它们拿出来,就是希望把自己的思考展现给大家,为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发出他的呐喊。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读了书里的课例和文章,一定会有所启发的。他的文章不做作,不矫情,处处透露出的都是和他本人一样的朴实、真诚。
在《基于阅读教学“练写”误区及方略的审视》一文中,他对课堂练写环节中的假、空、浅、僵、伪提出了批评,提出了课堂练写要安排巧妙,要充满情趣,要简中求实,要关注积累。在《基于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思考》一文中,他告诉我们,要想上好课,文本研读是基础,精选内容是保证,设计学案是关键。可以说,这些文字,都是他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写成的,都是他的肺腑之言,都是读者在教学中可以参考的。
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中,智星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表演,只是反复引导学生读书、品文,紧紧抓住一个“奇”字,体会“家中奇”、“街上奇”、“永远奇”,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意,更得文。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了“主线清晰、细节饱满”的好课观。在《奇异的蔬菜瓜果》习作指导课中,从学生喜爱的蔬菜水果入手,引出一些用蔬菜水果做成的艺术品,让学生观察、想象,一下子激发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用自己的课例告诉人们,不是学生不爱作文,而是我们能不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像这样的好课例、好文章,在书中俯拾皆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智星不仅仅在教学上勤于探索,而且笔耕不辍,在课余写下了几百篇散文。本书就收入了其中的一些篇章。这些文字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现了智星对故乡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生活的爱。教育不正需要这样一种博大的爱的情怀吗?一个语文教师,不正需要这样一种爱读、爱写的文化人情怀吗?这使我想起了潘新和教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是说不过去的。自己不会写怎么能教会学生写呢?——这也就是以往语文教学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
汪智星是智慧之星。愿智星这样一位爱读、爱写、爱思考、能吃苦、有毅力的青年教师能在语文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像智星一样,边读、边写、边做、边总结,那该多好哇!
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愿祖国小语教坛群星璀璨,智星耀眼!
就此打住,再写就不像“序”了。
2012年元月8日于江苏徐州
认识汪智星是在2006年上饶市举办的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上的是《乡下人家》。淳朴的衣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睿智的教学设计,略带家乡口音而又不失韵味的课堂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听主办会议的郑老师说,上课的老师叫汪智星,来自离上饶不远的婺源。那时,我对婺源的了解不多,只知道那里是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家。也许是他的课上得不错的原因,会议期间,我们俩曾有过一些接触,也有过拉家常式的交谈。我知道,他的父亲也是老师,一位优秀的农村的语文老师,我还知道,直到现在他的父亲在课余时间还坚持干些农活。大概是子承父业吧,当你走近汪智星的时候,纵然他已经是特级教师了,但你依然可以感觉到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淳朴,那种来自大山深处老师特有的清纯、透亮。我们当时的谈话海阔天空,并没有固定话题,但我清晰地记得,每当他谈到在家乡如何采茶、制茶的时候,往往是兴奋异常,常常会板着手指头如数家珍般地侃侃而谈。此时的他仿佛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一次,我和于永正老师一起去了婺源,参观了汪智星供职的学校,对汪智星生活、工作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又一次领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从那次以后,我与汪智星保持了一些交往,但终因相去甚远,见面的机会十分有限,又兼汪智星已经拜在于永正的门下,所以深层的交谈并不多。知道前几天,他忽然来信告诉我,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要为他举办一个“特级教师汪智星‘智慧、本真、清简’教育思想研讨会”,而且还要他出版一本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书。得知此事,我首先是从心眼里为他高兴,另外我也为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叫好。特别是他要我为他的这本书写一点文字,着实开心,因为他让我又有了一次与汪智星心灵对话的机会,又有了一个近距离了解汪智星的可能。
接到汪智星寄来的书稿,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觉得这些文字就像是从山涧中流淌出来的涓涓溪水一样清冽、甘甜,又像是一杯婺源佳茗冲泡出来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在文艺界,人们常用“德艺双馨”来评价那些出色的演员。现在透过汪智星写就的文字来看汪智星,我觉得可以用“德才双馨”来概述他的品德与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