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0700000014

第14章 史学常识(2)

类书

类书是分类编排各种资料的供检索的工具书。相当于今日的百科全书。类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学上的一大创造。类书的编纂是从前人积累的文献典籍中,选录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所以,人们通常把《永乐大典》称之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按字次编排。

中国古代的类书,一般认为始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刘劭、王象等编撰的《皇览》,以后历代均有纂修。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

唐代以后,官方编纂类书成为惯例,存世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类书。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姚广孝编《永乐大典》22877卷,卷册最具规模,惜毁于战火,缺失甚多,今约仅及原书1/30。清代康雍时期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成为今日中国之最大类书,达到了古代类书编纂的高峰。

类书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而且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前四史

前四史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和东晋陈寿的《三国志》四部史书。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东晋时期的《三国志》,总称为“前四史”。

史学观点

一字褒贬

“一字褒贬”是指《春秋》编撰史书的思想和方法。《春秋》为孔子所整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又是最早的编年史,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史事,内容主要是各诸侯国间会盟、战争等政治事件。孔子因伤王道不行、诸侯专咨而作《春秋》,以正王化。孔子不是以议论来表示自己的褒贬,而是在记事中选用褒贬之词来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目的。凡于人名,褒则称字,贬则称名,其引文用笔,常用一字寓意褒贬。如记叙鲁隐公元年五月郑庄公讨伐其弟公叔段,孔子只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表面上看,是客观地记事,实际上却含非常明显的贬义。左丘明曾做过解释:“段不弟(同悌,指弟不尊重兄长。)故不言弟。如二君,故言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孔子以“礼”作为褒贬的标准。所以,当时的君大夫之属,“凡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过于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这就是影响深远的“春秋笔法”。后人称为“以绳当世”、“立天下仪法”、“为后王制法”。孔子本人将这种寓褒贬、别善恶的做法为著述的宗旨和灵魂,深沉地感慨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很推崇孔子的做法,认为孔子这样做是针砭世事以垂法后人,虽无天子之位,而行“天子之事”,并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高度评价了孔子褒贬书法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威慑力量。

书法不隐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书法不隐”就是不隐瞒历史,是先秦史官的书事原则。晋灵公荒淫骄横。他常站在楼上,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以取悦身边的美人。有一次厨师煮熊掌不合他的口味,晋灵公便把厨师杀了,并分尸八块,抛尸荒野。相国赵盾对这些残暴的行为非常愤慨,屡次向晋灵公苦苦进谏。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怀恨在心,要秘密除掉赵盾。赵盾只得逃亡避难。逃亡途中,赵盾的侄子赵穿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复任相国。史官董狐在史简中写道:“赵盾弑其君。”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见后极为震动,便前去找董狐解释自己并无杀君之罪。董狐坚持说:“你身居相位,国君被杀时虽然离开了都城,但并未走出国境;国君被杀后,你也没有惩办凶手,杀君罪名国相不负,当属何人?”后来,孔子听到了这件事,他评论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不隐”是由先秦“国史”及其“书法”的性质与功能所决定的。先秦史官在记录史事时,遵奉着他们看来是国之“大本”、“大经”的“礼法”为基本标准,“君举必书”,在陈述史事的同时,“寓褒贬义”,“明善恶”,向人们表示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维护邦国、家族的安宁长久。这种“书法”便是当时的价值评价标准。

正统之辩

“正统”是古代评判某一政权是否合法的标准,一个政权是否“合法”,就看它是否符合“正统”。符合“正统”的,就是合法政权;不符合正统的,就是“伪政权”。

“正统”首倡于汉代,班固著《典引》中写道:“汉继尧运,以建帝业。天乃归功元首,将受汉刘。”这是将“正统”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开始。“正统”一词作为宗法概念也开始于汉代,《汉书》中写道:“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以上两段记载道出了正统观念的精髓,即正统之辩,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王朝更替时候,编写前朝史书的人为了本朝的利益,在编写前朝历史的过程中发生政治概念上的正统之辩;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皇位继承发生危机的时候,就会发生宗法概念上的正统之纷。

三国时期蜀魏的正统之争,成为后世的理论基础。曹魏为正统是因为皇位来源于汉献帝的禅让,是为政治概念上的“正统”;而蜀汉的正统是因为刘备家族为汉室宗族,是为宗法概念上的“正统”。至于谁为正统,便各说各有理,争论不休。

实录

“实录”是史家记录历史的标准和原则,即“不虚美,不隐恶”,如实记载历史事实。“实录”是西汉时期班彪班固父子在评价《史记》时提出的。随着修史过程中“直书”与“曲笔”激烈斗争,“直书”、“实录”成为衡评史家、史著的主要标准,被历代史家强调和论述。班固在论赞中引用其父班彪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说:“然自刘向、杨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吏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直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见,实录的标准在于文直,即史文“质直”的表述史事。

史馆修史与私人修史

古时史书编纂一般有两条途径,一为官修,一为私撰。一般来说,官修史书都是国家通过设馆修史来完成。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集中论述了史馆修史,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利弊得失,充分肯定了史馆修史的成就。

史馆是国家设立的机构,具有相当规模,由一些有学问和较高历史造诣的史官主持、担当史馆工作,合众人之力能集思广益,取各家之长,成书既快,质量也比较高,如唐代贞观年间史馆修《晋书》、宋代司马光带领刘恕、刘玢、范祖禹等史学学者历经20年于崇文院修《资治通鉴》,以及清乾隆年间纪晓岚率领当世名家160余人历经十余年编成《四库全书》都是很好的例证。而且史馆藏有大量图书可供修史使用。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典籍掌故,藏于秘府,私人很难参阅,而修一代之史又需要参阅大量资料。史馆修史既能广泛利用官藏图书,又能利用众人之力,即使是相当浩大的工程,也容易完成。从这方面讲,史馆修史比私人修史史料来源更广泛、真实,史料掌握更全面、充分。

但是古代史家私人修史也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能够秉公于朝,书法无隐,无愧于心,有自己的旨趣和评判标准。自南北朝以来,修史之局,深居九重,设于皇宫禁内,虽然可以起到杜绝请托之事,避免修史中的诸多曲笔,但史馆人多嘴杂,对如实撰写的史实很快便张扬出去,很难保密。历史上不少史官因秉公直书而得罪权贵,身遭不幸,家破人亡,这些也使史官们有所顾虑,不敢直笔而书。所以不少有志的史家都热衷于私人修史,如唐朝著名史家刘知几就是因为史馆修史不能够忠于历史,而毅然选择辞去官职,自己修撰历史,编撰了史学巨著《史通》。

史家三长

“史家三长”是唐代史家刘知几对史家修养提出的独到见解。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叙述事实、记载言语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这是作为史学家的基本要求。所谓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历史知识及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所谓史识,就是史学见解和观点,核心就是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修史态度。刘知几论史识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注重“博采”和“善择”,反对无选择罗列史料,以多为胜。第二,刘知几提出“兼善”和“忘私”。兼善是兼取各家之善,不要拘泥一家的成见。忘私是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要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第三,刘知几提出“探赜”。探赜就是要探求众论的烦言,实事求是,反对臆说,要能够采取审慎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刘知几认为,“三长”必须兼备,最难得的是史识,其次是史才,再则是史学。刘知几的“三长”说,被时人称为笃论。

“史家三长”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章学诚加以继承,并认为史学只讲才、学、识是不够的,还当讲史义与史德。所谓史德,是指著述历史的写作态度,即史学家的思想修养问题。

历史名人

炎黄二帝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有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马上就怀孕了,回来后就生下了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所以号为炎帝。炎帝小时候异常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为了让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黄帝传说是上古时期姬姓部落的首领。据记载,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相传其母叫附宝。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据传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炎帝部落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炎黄二帝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炎帝部落得到黄帝部落的援助,打败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炎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部落联盟首领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水灾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舜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巡视治水情况,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选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大禹请来了有治水经验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经过实地考察,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禹亲自参加治水劳动,为群众作出了榜样。在大禹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顺利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于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据说,由于辛勤工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趾甲也脱落了。

商汤建国

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原来是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自孔甲即天子位后,荒淫无度,夏朝力量渐衰,至桀为天子时更甚。汤在伊尹﹑仲虺二相的共同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推举汤为天子。汤三次推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

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甚至把都城给淹了,不得不迁都。

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十九个王,他即位的时候,商朝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起来反叛,加上水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内外交困使得商朝的统治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盘庚为了根除弊病,挽救商朝的衰亡,决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软硬兼施,完成了迁都的计划,可是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很多地方不适应,就闹着要回老家。贵族也乘机捣乱,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态度强硬,毫不妥协地警告奴隶主贵族不要捣乱,否则必遭严惩。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由于盘庚的治理,商朝在这时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那时候,铜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商代的青铜器冶炼、铸造工艺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更加扩大了青铜器的制作范围。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战斗

    一个人的战斗

    本书是单世联教授最新的一本文化批评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经典作家,把握时代脉搏。内容包括对海涅、君特·格拉斯、狄更斯等的评议,对《红楼梦》、明代经贸问题等的新解。全书内容熔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是一本适合浅阅读时代的口袋知识读本。
  • 容斋随笔(精粹)

    容斋随笔(精粹)

    《容斋随笔》是南宋著名学者洪迈穷四十余年之功撰写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宋代颇具学术价值的“三大笔记著作”。《容斋随笔》共5集74卷1220则,内容严谨博大,从诗词文翰到典章制度,再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堪称有宋以来的百科全书。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后世学人称道,被后世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的必读之书。后人更将《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辑为《容斋诗话》。本书分别从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四大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内容丰富,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 新解论语(全2册)

    新解论语(全2册)

    《新解论语》内容简介:本书分上下论,共二十篇,上论以时习时行始终,下论以先进介绍孔门十杰始,以《尧曰》承继中华道统终。篇篇联系紧密,逻辑清晰,《学而第一》勉励人终身学习,《为政第二》教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八佾第三》将学、行落实于礼法制度,《里仁第四》强调仁为礼本,勿殉名失实,《公冶长第五》起,依前述内圣外王的标准展开人物评论。作者还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言行,勾勒当时的历史情境,从其性格及经历诸方面要素进行精准分析,凸显《论语》更深层次的丰盈智慧。本书还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论语》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 毓老师讲学记

    毓老师讲学记

    许仁图编著的《毓老师讲学记》乃总结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在台六十多年来书院讲学之集大成之作,首次向读者阐述毓老的讲学,其拯世真文和不传之秘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又一村。毓老读书百年,读出了活学问;教学六十余年,讲的都是实学。毓老之学重实用,实用当然要易知易行,讲学要讲到听者能懂。他说:向学子讲学,不是大师;跟老百姓讲学,才是大师。毓老讲学一贯遵循依经解经的方法,学宗孔子,接棒熊十力,讲述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智慧,用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仅历久弥新,而且玉润珠圆。毓老用其饱经世患的生命,启迪众多学子无尽的智慧。他强调,智慧无古今,要古为今用,我们读古书为的是存智慧,不要为古人化妆。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热门推荐
  • 我的无常男友

    我的无常男友

    电视剧中的古代无常使者都是黑白大褂,长舌头,高帽子,黑白浓妆,吓人的一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无常使者也变得和当代白领一样,西装革履,帅气美丽。机(qiong)缘(zhui)巧(bu)合(she)下,一个平时只活在韩剧和综艺中的白无常成功的被陆慕妍一骗到了手里。小剧场第一次见她的时候,他嘴角微扬,整个一邻家大哥哥:“你好,我叫陆慕妍一,你,可不可以,做我的,,朋友呀!”他微笑着,“你好,小姑娘,你不嫌弃的话我当然可以做你的朋友。”告诉她他的身份后,他冷若冰霜,无情无义:“那你做我男朋友。”他想了一会儿,“需要亲亲抱抱举高高什么的吗?”“不需要。”她停止了哭泣。“那不行。”他斩钉截铁地说。她赶紧补充道:“那需要。”“那更不行。”“你又耍我,谢沐晨。”她继续哭。“我没有。”他说的贼无辜。“那我问你的时候你想什么着想了那么长时间呀。”他想了想,“我突然想到了电视剧里边的情节了,我想知道情侣是不是都需要亲亲抱抱举高高,所以我问问你。”喜欢她之后,他耀武扬威,露富耍帅:“喂,怎么样?”“哇,这也太拉风太帅了吧。”他在那里笑眯眯的享受着她夸他,而她却照着他的头拍了下去。“你还美呢是不是?你看看我灰头土脸的样子。”“喂,你怎么又打我,你灰头土脸的关我什么事啊,你别仗着你是女的我就不敢打你啊。”“关你什么事?你没看见我在那里蹲着吗?你到这里还飘个移?看看灰尘现在还飘着呢。”“我为了耍帅,电视剧里男主角都是这样出场的。”在一起后,他化身宠女朋友狂魔:超市里,陆慕妍一拿起这个瞧瞧,拿起那个看看,然后看看谢沐晨,他点头了她就会把那个东西放到购物车里,可是时间不长购物车就满了,好像谢沐晨从来都没摇过头。“亲爱的,你不能这么惯着我。”“韩剧里都这么演的,女朋友就是用来宠着惯着的嘛。”家里,他直接变成了磨人的小妖精:谢沐晨环着陆慕妍一的腰,撅着嘴,“今日份的啵啵。”好可爱,好油腻。
  • 媳妇,你好萌

    媳妇,你好萌

    她,天之骄女,手段凌厉,在商海中不落下风,在军中更是无人敢惹,以一己之力扛起家族产业,养成淡漠之性。他,身世坎坷,不善言辞,成长经历造就他谨慎小心,左右逢源之作风。但当这样圆滑的他,碰到这样凛冽的她,随之而来的,却是翻天覆地,排山倒海的命运转变。初见她想,这男人真够矫情的,真不像个男人。他想,这女人怎么这么粗鲁,是女人吗?再见她说,你陪我演一场戏,我保你半生无忧。他答应了。从此,开始了鸡飞蛋打,哦不,是勾勾搭搭的生活。小剧场关于吃醋一天,某男躺在床上,等着某女的到来。结果,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某男憋不住了,蹭蹭蹭的跑到书房控诉。“晓晓,你现在怎么只能要他不要我了?你每天都陪着他,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我。”云晓默,她不就是忙着工作吗?看着某男声嘶力竭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怎么着了他呢。关于妹妹一天,某男正和小包子玩耍,心血来潮的说了一句,“爸爸再给你要个妹妹好不好啊?”小包子斩钉截铁,“不好。”某男很是疑惑,别的小男孩都吵着想要个妹妹,怎么这熊孩子不要呢?再接再厉的问道,“为什么呢?不喜欢妹妹吗?”小包子羞涩,“也不是啦,就是担心有个妹妹对我未来媳妇不好。”某男目瞪口呆,他家宝宝真有前途。Ps:宠文,宠文,宠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毕业生

    毕业生

    按理说,仲衡读不了这所全国一流的大学。高三读文科的他,每次模考的数学分都在及格线上下起伏。没曾想,高考他放了颗卫星,150分的总分,抓了148。仲衡盯着电脑大喊:“不对吧?一共做了不到90分的题啊。”孟一梅凑上前:“你考的?”“啊,操,电脑有毛病吧?”“电脑还会错?!”仲衡关掉查分系统,重新输入名字、准考号和身份证号码。“还是148,下午到考试院查查去……”仲衡还没说完,后背挨了一巴掌。“你他妈傻啊?!是观音菩萨保佑你上个好大学!我平时烧香供佛,你们爷俩没少么唧,这不显灵了?!”。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总裁心上宠:夫人太难追

    总裁心上宠:夫人太难追

    张聪聪怎么也想不到,不过是去面个试,遇到前男友也就罢了,居然还惹到了总裁,妈妈咪呀,这下可咋整,她可不想和总裁来一段虐恋情深的爱情。
  • 银浦旧

    银浦旧

    满天的星辰都是什么?万物有灵,谁能主宰天地?天外又是如何?蝼蚁胜大象,对错谁能说清?万载守护可有善果?我愿化作星辰,照你前行之路。学生党第一部作品,剧情宏大烧脑,随着故事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精彩。往后会以此为时间轴,共出五本书,第六本之后再论,希望大家喜欢,如果有想了解的,可以在书友圈说,也可以关注微博我是大沙雕鸭私信我,如果想加群也随时欢迎790643084
  • 星空至尊

    星空至尊

    外星人的入侵,让地球人陷于绝境,大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地球上最后一名抵抗者陈浩,在入侵者一次围剿行动中,不幸被雪崩埋没在雪山之下。一梦二百年,苏醒后的陈浩,面对着一个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和一个天才辈出、亿兆种族的宇宙世界。且看陈浩,步步为营,疯狂修炼,历尽万千世界,成就星空第一至尊!
  • 韵史补

    韵史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秦羽凉生

    秦羽凉生

    全书记叙了女主秦沐晗从初中毕业到高三结束的生活,以秦沐晗的高中三年为时间线,叙写了秦沐晗的个人成长和与父亲从敌视到理解的态度转变。意在激发人们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和原生家庭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