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赞誉和学习的洪战辉、翟社会和许多以“顺其自然”为名捐钱助人的好心人,是主动挑起社会责任这副担子的,他们心甘情愿而不计名利,并且感到精神充实、内心自豪。
人为谁而活着?人都是为别人而活着。你种地耕田产粮种菜,是为了大家有粮有菜吃;你生产汽车、火车,是为了让大家出行方便。袁隆平培育杂交稻难道是为了自己?医生又难道仅仅只为自己治病?理发师、美容师更是为了别人而工作,因为他们也需要别人为他理发、美容呀!杂交稻产量高、口感好,袁隆平就高兴;同样,找理发师理发的人越多,理发师不也就更高兴了。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知足,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欲壑难填。知足常乐者是聪明人,因为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著名作家冰心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做到这一层就到最高境界了。欲壑难填者是不知足的。和鲜是一个典型的不知足者,贪得无厌而害了自己,他的《狱中对月》诗可能有点醒悟:“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任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世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这就叫做: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悔悟太晚!所以,人应当知足,做到知足常乐,吃喝玩乐适可而止,钱赚得再多也莫挥霍无度;应当多为别人想想,不妨用一部分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帮助别人共同致富,充实一下自己空虚的心灵,享受精神的美餐,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一些。
莫学吕不韦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投机商。
他以极大的资本投于政治赌博,挖空心思,不择手段,获取了极大的利润:自己成了相国,儿子做上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拥有了整个中国。买卖大得无与伦比。但事与愿违,最后的结果是儿子不认他这个父亲,并将他逼上绝路。落得两手空空,人财两失。用句俗话“何苦呢?”吕不韦何许人?“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原来,吕不韦是战国时的赵国阳翟人。父子均是大商人,做的是玉宝和皮货生意,当时是个富得流油的人。
按理说吕不韦应当满足了,但他偏不,而是欲壑难填。有一天,他在邯郸偶然看见秦国派往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孙异人——生得面如傅粉,唇如涂朱,虽在落寞之中,不失贵介之气——心中暗暗称奇。因秦兵犯境,赵王几次要杀他这个人质,被劝住后将他拘禁在丛台,落魄得和一个普通穷人一样。见此,吕不韦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禁不住在心中叹了一句:“此奇货可居!”回到家问他父亲:“耕田之利几倍?”答十倍。又问:“贩卖珠玉之利几倍?”答百倍。又问:“若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其利几倍?”父笑曰:“若得王而立之,其利千万倍,不可计矣。”就这样,一个投机政治的大阴谋敲定了。吕不韦要用他的巨额资本、狡诈的心计,买下一个国家。真是一笔天大的买卖啊!
原来异人系秦太子安国君排行居中的儿子,其母夏姬不得宠,故异人在其父眼中无足轻重。
而安国君新宠的楚妃华阳夫人又不能生育。
异人被赵拘于丛台,又命大夫公孙乾为馆伴,使出入坚守,又削其俸禄。异人出无兼车,用无余财,终日郁郁而已。吕不韦看上了他,是要挖掘他身上的无穷潜力,为他窃取秦国发挥作用。这就是吕不韦的“深谋远略”。
第一步,通过贿赂公孙乾与异人结识,告诉他天上有馅饼掉下来,他吕不韦能帮你异人改变在秦国的处境,并为他广交上流社会提供经费,又拱送一个能歌善舞的小妾(有身孕)做他的妻子。异人突然一步登天,感激不已,答应“分秦国与君共之”。
第二步,吕不韦身怀巨金西游秦国,通过华阳之姐结识华阳夫人告知“子楚(异人)常说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讨其高兴,为异人树立良好形象,再以利害陈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而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
从华阳夫人的角度想,这番话也确实在理,因而深深打动了她,于是找机会向太子进言,得到允许,并立刻玉符约以为适嗣。从此,异人变成了华阳夫人的嫡子、太子的接班人,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名誉益盛于诸侯。
不久,赵姬(子楚妻)在赵国生下了吕的留腹子从母姓的赵政(后来的秦始皇)。
第三步,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兵围攻邯郸甚急,这时吕不韦想到必须实行计划的最后一步了,否则,赵王杀掉子楚,便前功尽弃,于是他拿出金600斤贿公孙乾和邯郸守城赵军,保护子楚一家三口得以逃回秦国。
以后的事态更是顺着吕不韦的意愿步步得逞。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仅一年薨,太子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以吕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为相国,称“仲父”,国事皆决于吕不韦。至此,吕不韦的这桩“大买卖”彻底成功了,坐收渔利了。
吕不韦是个绝顶聪明之人,有头脑,有手段,不惜下那么大的血本来谋求这样一桩窃国大买卖,虽经历复杂,冒天大的风险,然而他毕竟成功了。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情便很快出现了变故,不久,吕不韦就死在了他的亲儿子——秦始皇手里,落得人财两空、血本全抛的下场。
赵姬在庄襄王死后不耐寂寞,便再续旧情,时时传谕吕不韦进宫与之私通。这时秦王政渐长懂事,对太后与吕不韦苟且之事有所觉察,吕对此心知肚明,恐祸及于己,于是偷梁换柱,挑选了一个阳伟善战的市井流民嫪薍以诈腐入宫为太后侍寝,私生二子,封嫪薍为长信侯。
由于太后宠爱又骤然富贵,难改无赖恶习,愈益恣肆,常与左右贵臣临赌,输中带醉,恶语伤人,竟说“吾乃今王之假父也,尔窭人子,何敢与我抗乎?”弄得秦王政难堪,正欲采取措施,嫪鼓噪太后,用后玺调兵谋反,兵败被捕获车裂而死。事情牵扯到吕不韦,吕只好称病不出。王恐吕复与宫闱相通,遣吕往河南就国,列国闻之各遣使问安,争欲请之,处以相位,使者络绎于道。这下惹恼了秦王,恐其用于他国,为秦之害,乃手书一缄以赐吕不韦:“君何功于秦,而封户十万?君何亲于秦,而号称“尚父”?秦施于君者厚矣!嫪赤之逆,由君始之,寡人不忍加诛,听君就国,君不悔过,又与诸侯使者交通,非寡人所以宽君之意也。其与家属迁居蜀郡,以郸之一城,为君终老。”吕不韦接书读讫,先怒后叹:“吾以贾人子阴谋人国,淫人之妻,杀人之君,灭人之祀,皇天岂容我哉。”遂饮鸠而亡。就这样一代窃国大盗用金银珠宝买来,以阴谋诡计骗来的国家没了,儿子也不认老子了,连自己的命也搭上了。这就是贪得无厌者的应得下场,结局是必然的。
吕不韦临死前的话语明白地告诉后人,他对自己的结局并不感到突然,也有悔意。可历史沿袭到今天,仍有一些人重蹈吕不韦的覆辙,明知前面是身败名裂的万丈深渊,却偏偏要往下跳。奉劝诸君接受历史经验,好自为之,虽不能流芳千古,却万莫要遗臭万年。所以,拙文取作“莫学吕不韦”。
有感于三五牌闹钟
三十年前我家买了面三五牌闹钟,这是一面走发条的机械钟,虽不合时宜却让我十分看重。
三十年来仅是前几年请钟表师傅上了点油,从未发生过一丁点毛病,只要紧上了把,每天24小时滴滴嗒嗒走个不停,它不知疲倦,一丝不苟,忠于职守,从中年相伴我到老年。每当晚上睡醒听不到滴嗒声,似乎像缺了点什么感到不自在。
闹钟是我相濡以沫的伙伴,更是我人生历程的见证。它虽是每天24小时进行着单一的工作,计算着时光的分分秒秒,却似乎是日夜瞪着双眼,紧盯着我每天的一举一动,关注着我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像一台监督器,更像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长者。当我静下来无所事事时,面对闹钟我总不免反思自己,我也曾总结过古人和今人的一些事,得出过一个可能不正确的结论:人最难看清楚的是自己。我自幼失去双亲,童年是痛苦的,少年是辛酸的,未及弱冠即踏上了谋生之路。从不识几个字到能应付机关工作,几经磨难入了党当了领导,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认为自己一生耿直,傲视世俗,不贪财枉法,还算正直。闹钟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仔细盘点和反思自己:50岁之前基本上算是个蠢人,有似盲人走路不择路,难免东撞西碰,因而经常走弯路、坎坷路而不知醒悟。我45岁到某单位任正职,一心埋头工作却不懂得打点顶头上司,不懂得迎合,三年后碰得一脸土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需要与可能、动机与效果必须统一,否则定将适得其反。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必须求得领导的支持,非如此,愿望便无法实现,更无从奢谈施展抱负。有位作家在《精神崩溃的老鼠》的文章中说过弹性和智慧,对我有极大的启发。是的,人必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具备弹性和智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今日之低头正是为了明日之昂首。
面对闹钟我自愧不如:当我遇到困难时,缺少闹钟那种从容不迫、方寸不乱的沉着;当我有所成就抑或遭受挫折时,缺少闹钟那种镇定自若、宠辱不惊的气度;当我无所事事、心烦意乱时,缺少闹钟那种纹丝不乱、专心致志的冷静;当我生活清贫、囊中羞涩时,更缺乏闹钟不计得失、一心奉献的精神。
可贵的三五牌闹钟,不仅是我的忠实伙伴,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一秒钟不停的滴嗒声,在声声提醒我珍惜生命,珍惜宝贵的时光,切莫虚度年华。古人云: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老人在分分秒秒地赶路,时不待我,更何况我们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代,岂能白白浪费这宝贵时光。
闹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永生典范,让我们受用不尽,我们更应当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品味幸福
我曾读过一篇名为“幸福没有定义”的文章,说幸福和快乐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人生为了温饱而奔波时,满足感和幸福感容易找到;当人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奋斗时,幸福便基本离他而去。快乐和幸福是最不吝啬贫穷人的,正如恩爱夫妻多是患难与共,离婚多是有钱之后。因此,富人和权贵往往难讨来幸福和快乐。幸福没有定义,幸福只是个体生命对生活状态的感知。
除了对国家给了我们退休人员衣食无忧的生活深感幸福不忘感恩外,许多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正如人们所批评的那样:“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幸福并不像我们所企盼的那样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看你能否感知:出行时父母、妻子的一份叮咛;归来时满头大汗中家人递上的一条毛巾,一杯凉茶;旅途在外,亲朋的一个电话、一则短信问候;失意时挚友的安慰;得意时亲人的一点忠告;病中家人的悉心照料和好友的真情探视。可以说有时妻子、老母的唠叨,孩童的撒娇、亲友的善意谎言等都会像一股暖流通畅全身,让你感到滚烫发热,像夏天的凉风吹掉你的燥热,像冬天的热气使你身心温暖、无比惬意。
幸福不仅需要懂得感知,而且要学会细细品味。只有懂得品味,才能真正懂得幸福。品味幸福就像品味陈年佳酿一样,必须细细地、一点一点地去咂,才能满口生香、余味无穷。
“理解万岁”这句话曾经风靡一时,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人际交往中能够相互理解也不失为一大幸福。三国时的东吴老将程普自恃年长于周瑜,凌侮于他,而周瑜能折节容下,不与计较。时间长了程普认识到自己不对,遂与周瑜和睦相处,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都是二人相互理解的结果。相互理解了,彼此都会觉得轻松愉快,配合默契,得心应手。
有人说,牵挂是最让人揪心的。其实,想通了,牵挂也是一种幸福,也值得你去品味和享受。因为人活着就少不了牵挂。牵挂是真情、亲情的体现。小辈牵挂长辈是否康健安乐;夫妻两地分居牵挂对方身体、事业和生活;好友牵挂何时聚首畅谈。牵挂虽然痛苦却更感幸福。
文人的牵挂可以用文章诗词表达:“遍茱插萸少一人”是对兄弟的牵挂;“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好友的念想;“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对远去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而那“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用红豆作为寄托。“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的是牵挂的深情:赵明诚既有想念爱妻的牵挂,但也深深了解李清照同样思念牵挂着他。当他体味到爱妻思念他到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境地时,内心一定是十分甜蜜的!而普通人牵挂多是深藏不露的,因为牵挂,有倚门眺望,有盼鸿雁传书,更有茶饭不思、魂牵梦绕,一觉醒来,颇得几分满足,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满足么?唐朝的金昌绪有一首《春怨》描述的是一位妇人思念远去的丈夫:“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位痴情的妻子怀念远去辽西的丈夫希望梦中相会,却偏偏有讨厌的黄莺在树上不住地鸣叫,惊断好梦。十分深刻地反映了妻子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怎不令人感动?
只有懂得幸福、品味幸福,才能珍惜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击石打火一样,迸发出激情的火花,生活才有意义。
读《多少往事烟雨中》
这是载于《当代》2009年第二期中的一篇陈愉庆女士回忆她父亲陈占祥的文章。读完文章才感到标题上就有几份伤感。是的,陈占祥先生一生有着太多的遗憾,是不幸的。
1946年陈占祥在伦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享誉世界的“大伦敦计划”的主持人阿伯科隆贝爵士。他参加并完成了英国南部三座城市的规划。由于成效卓著,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第一次吸收一个中国年轻人成为它的会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一年他收到了北平国民政府的聘书。
1946年的初冬,陈占祥回到阔别八年的上海,迎接他的是内战的枪声。北平规划对于在血火中飘摇的中国来说,太过奢侈了。北上计划无法实现,南京政府内政部任命他为营造司简派正工程师,同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后被借调到上海市建设局,兼任圣约翰大学建筑教授。其间,战火的蔓延、国民政府的腐败、百姓的疾苦,让陈占祥痛心疾首。1949年的暮春,陈占祥的导师阿伯科隆贝应香港总督之邀,去做香港规划,他立即向陈发出邀请,希望他的中国弟子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