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1800000002

第2章 热的本质是物质运动

热质说与运动说

热学是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时的有关性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的探索。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他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学会用火,接触到了热现象。关于热是什么的问题,很早就成为人们探讨的对象,并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见解是把热看成自然界的特殊物质。我国殷朝时期形成的“五行说”,把热(火)看做和金、木、水、土一样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元素。在古希腊产生的物质元素论中,也把热(火)看做是一种独立的物质元素,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就是火。

人类探索热学之路另一种见解是把热看成物质粒子运动的表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的“元气论”,就认为热(火)是物质元气聚散变化的表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有一些学者,特别是原子论者,把冷热看成物质微粒(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一种表现。卢克莱修就曾经说过,运动可以使一切东西都变得很热,甚至燃烧起来。

不过,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两种见解都只是直觉的猜测。在漫长的中世纪,热学几乎毫无进展。直到17世纪以后,一些著名科学家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恢复了古人关于热是物质粒子的特殊运动的猜测,比如,英国的培根就曾说过,热是一种运动。法国的笛卡尔更把热看成物质粒子的一种旋转运动。当时,牛顿、胡克、罗蒙诺索夫等人都相信和支持热是运动的观点。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可靠的实验依据,这种正确的观点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赢得学术界的普遍承认。

到了18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认识,奇怪地走上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复活了古人把热看成特殊物质的错误猜测。英国的布拉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又叫做“热素说”。他认为热是一种看不见、没有重量的流质,叫做热质。热质可以渗透在一切物体之中,物体的冷热取决于它所含热质的多少。热质可以从比较热的物体流到比较冷的物体,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自然界存在的热质数量是一定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灭。热质说能够顺利地解释许多人所共知的热现象。比如,说物体受热膨胀是热质流入物体的结果,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对流是载有热质的物质的流动,太阳光经过凸透镜聚焦生热是热质集中的结果等。因此它压倒了热是运动的观点,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水银温度计1714年,华伦海特改良水银温度计,定出华氏温标,建立了温度测量的一个共同的标准,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

拉瓦锡1789年,法国的拉瓦锡把热列入他的化学元素表里,用T表示,属于气体元素类。物理学中常用的热量概念和它的单位卡路里(简称卡),也是在热质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热量就表示热质的多少。

热质说取得胜利,成为热学的正统理论后,仍旧不时受到一些新的实验事实的冲击。比如在冰溶解成水和水沸腾变成蒸汽的过程中,只吸收热量,温度并不升高的事实,就向热质说提出挑战,按照热质说,物质含的热质越多,温度应该越高。给冰加热,就是把热质注入冰里去,所以冰的温度应该逐渐升高。然而冰溶解的时候,尽管每1千克冰吸收了80千卡(1千卡≈4.18千焦)热,但冰的温度没有升高,同样,水沸腾的时候,每1千克水虽然吸收了539千卡的热,水的温度也没有升高,冰或者水吸收的热质跑到哪里去了呢?还是布拉克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解释,说这些热质“束缚”到物质内部去了,或者说“潜伏”起来了。他把这部分热质叫做“潜热”。虽然这种解释不能叫人满意,但是也能搪塞过去。就这样,热质说在热学中称雄了近100年。

热质说究竟是不是真理呢?只有科学实验才能做出权威的判断。1798年,从美国移居欧洲的科学家汤姆逊(后来被封为伦福德伯爵)在用钻头钻炮筒的时候发现,钻头、炮筒和铁屑的温度都升高了,而且产生的热量和钻磨量或多或少成反比。他发现,钝钻头比锐利的钻头能够给出更多的热,但是切削反而少了。这和热质说的观点是矛盾的。根据热质说,锐利的钻头应当更有效地磨削炮筒的金属,放出更多的和金属结合的热质。伦福德还用一只几乎不能切削的钝钻头,在2小时45分钟里使大约8千克的水达到了沸点。实验使伦福德得到了“热是由运动产生的,它绝不是一种物质”的正确结论。

热质说的维护者人多势众,对伦福德的发现进行了种种刁难和歪曲,讥笑他违反“常识”。他们说,钻炮时候的热是其他化学变化产生出来的。伦福德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在钻孔过程中有任何东西发生了化学变化。热质说的维护者们又声称,热是由于钻头把组成炮筒的金属中的“潜热”钻出来了。伦福德又经过反复检验,没有发现金属发生了从液态到固态或者从气态到液态的转变。因此“钻出了潜热”的说法纯属胡扯。极力维护热质说的人又说这是由于金属的比热发生了变化。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虽然热质说理屈词穷,但仍不甘失败,最后宣称热是由“外面的热质跑进来的”,千方百计把新发现纳入自己的框框。

为了驳倒热质说,1799年,戴维做了冰的摩擦实验。他在真空中用一只钟表机件使两块冰相互摩擦,整个实验仪器的温度正好是冰的冰点温度。实验结果,两块冰在摩擦的地方不断溶解成水。大家知道,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还要大。这个实验驳倒了“外面的热质跑进来的”谬论,也证明了所谓热质不生不灭的守恒定律是错误的。根据确凿的实验事实,戴维大胆否定了热质的存在,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可能是各个物体的许多粒子的一种振动。

做功能够产生热,消耗热也能做功,功和热之间有没有确定的关系呢?为了寻找这个关系,就是测定所谓热功当量,英国酿酒匠出身的物理学家焦耳,从22岁开始,花了近40年时间,一共做了400多次实验,他历尽艰难,遭受过压制,终于创建了辉煌业绩。

在19世纪40年代头几年,默默无闻的焦耳埋头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初步测出了热和功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出只要做了一定数量的机械功,总能得到和这个功相应的热。这个引人注目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轰动,有的赞同,但更多的是遭到怀疑和反对,甚至无理地拒绝他在皇家学会宣读实验论文。焦耳不畏困难,决心继续实验,用更精确的实验来驳倒反对派。1847年,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迄今认为是最好的实验,就是在下降重物的作用下,使转动着的叶片和水发生摩擦而产生热。焦耳坚信,自己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一年6月举行的英国学术会议上,焦耳要求宣读论文,又遭到阻拦,他费了一番口舌,才被同意做简要介绍。然而,他的介绍遭到信奉热质说的科学权威的强烈反对,连法拉第也表示怀疑。

焦耳

直到19世纪50年代,由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从不同角度也得出了热功当量的数量,焦耳的成就才得到普遍承认,他本人也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8年,年已花甲的焦耳对热功当量做了最后一次测定,得到的结果是423.9千克米/千卡,和30年前的测定结果相差极小。为了纪念他,人们用他名字的第一个大写字母J来表示热功当量:1J=427千克米/千卡。意思是,1千卡的热量和427千克米的功相当,假如功用焦耳作单位,热量用卡作单位,J=4.18焦/卡。

热功当量的测得,标志着热质说被彻底摧毁,热的运动说取得完全胜利,也导致了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建立。通过长期反复较量,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的热的运动说终于赢得了胜利。

热的运动说指出,热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它的本质就是物质内部大量实物粒子——分子、原子、电子等的杂乱无规则运动。这种热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组成的物体就越热,它的温度也越高。物质的运动总是和能量联系在一起的。实物粒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做热能。热运动越剧烈,它所具有的热能也越大。所以,温度其实就是无数粒子的热运动平均能量的量度。19世纪中叶以后,热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古代热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火的利用和控制,是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它也是古人对热现象认识的开端。我国山西省芮城西侯度旧石器的遗址,说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火。

约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在西周初期,人们开始掌握降温术和高温术。据《周礼》记载,当时已设专人司贮冰事,冬季凿冰加以贮藏,到春、夏季用以冷藏食物和保存尸体。说明当时已利用天然冰来降温。我国冶炼业的发展较早,高温技术也很早被人们掌握。江苏省曾出土春秋晚期的一块铁,经科学分析,它是一块生铁,生铁的冶炼温度比熟铁高,需达摄氏千度以上。生铁的出土,说明在那时的高温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温度计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在冶炼金属的实践中,创造了通过观察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据《考工记》记载,在铸铜与锡时,随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先后变为暗红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然后才可以浇铸。这种方法同样也应用于制陶工业。从现代科学分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因此从火焰的颜色可以判断所汽化的物质,从而判断温度的高低。对同一种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也先后有所变化。“火候”(包括火色)成了我国古代热工艺中一个内容丰富的特有概念。

除制陶和冶炼金属之外,我国古代还在农业中采用了控温技术。据《汉书·召信巨传》记载,西汉末年,我国已冬季栽培蔬菜,其方法是“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北魏时期,还利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

对冷热问题,东汉王充还曾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他的著作《论衡·寒温篇》中写道:“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他把“气”作为物体之间进行“温”“寒”传递的物质承担者,还指出距离变远,“气”的作用渐小。这里已涉及热传递的理论问题,但它只是思辨性的,是我国“元气说”的一种应用。

对热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国古代也已注意到,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中认为:“外物”的来去是使瓦石一类物体发生寒热温凉之变的原因。而另一种说法见于据传可能为北齐刘昼著的《刘子·崇学篇》,则从“五行”观念出发,猜想物体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种“内物”在起作用。这种所谓的“外物”或“内物”都是把热设想为一种实体物质,它类似于18世纪“燃素”和“热素”的观念。

热胀冷缩是重要的热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对它已有所研究和利用。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把盛水铜瓮加热,直到水沸腾时密闭其口,急沉入井中,铜瓮发出雷鸣般响声。这现象可能是发热物体在急速冷却时发生了内破裂,破裂声由井内传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现象。元代陶宗仪曾亲自做热胀冷缩实验,他把带孔的物体加热以后,使另一个物体进入孔洞,从而这两个物体如“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他明确指出,这是前一物体“煮之胖胀”的缘故。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发现用火烧巨石,然后浇水其上,就容易凿开山石。这种利用岩石热胀冷缩不均从而易于崩裂的施工经验,在我国历代水利工程中不断为人们采用。

走马灯我国古代,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了利用热的各种器具。如宋代曾发明一种“省油灯”,在“灯盏一端做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据说这种灯能“省油几半”。现在分析,文中所说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温度,避免油被灯火加热后急速蒸发,其中包含了对油的汽化和温度的关系的认识;据《淮南子》记载:“取鸡子,去其法,然(燃)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这是关于“热气球”的最早设想,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具体应用。五代时期,据说还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信号灯,所谓“孔明灯”也是应用了这一道理。关于走马灯我国古代有较多记载,有的古籍把它称为“马骑灯”、“影灯”。宋代《武林旧事》在记述各种元宵彩灯时写道:“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这表明当时已利用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走马灯。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热动力的认识和利用。唐代出现了烟火玩物,“烟火起轮,走绒流星”。宋代制成了用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火球、火蒺藜。明代制成了“火龙出水”的火箭,这些都是利用燃烧时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前进的道理,属热动力的应用。它是近代火箭的始祖,被世界所公认。

同类推荐
  • 世界神秘现象

    世界神秘现象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智慧的悖论

    智慧的悖论

    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对于残障人尤其重要。我和很多残障人一样,仅仅是肢体的病患,大脑却是正常的,智力的幼苗需要知识的浇灌。我独自在家,可以看看书,来排遣寂寞,有了打动心灵的感悟,还可以写下来。
  • 俄罗斯365夜(下册)

    俄罗斯365夜(下册)

    春姑娘又回来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365夜故事》等一大批儿童读物给孩子们带来新的欢乐。
  • 细节(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细节(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应具备的素质,把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按关键词归类,《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细节》每个故事后设计有“换位思考”与“成长感悟”小栏目。用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给孩子们以无限启迪。书中故事娓娓道来,插图生动有趣,可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知识。
  • 心理怪象(走进科学)

    心理怪象(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热门推荐
  • 死亡黑三角的恶魔风暴

    死亡黑三角的恶魔风暴

    飞龙小队在追踪造成系列恐怖事件的罪魁祸首时,意外陷入了死亡黑三角魔窟,恐惧、震惊、向他们猛地袭来……听说,凡是从死亡黑三角经过的船只都会神秘失踪,这是真的吗?他们在死亡黑三角里看到了什么?他们能脱险吗?本书会带你走上精彩的冒险、探案之旅。
  • 清真产业与认证

    清真产业与认证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清真认知、清真产业、清真认证,介绍了伊斯兰、《古兰经》、穆罕默德、穆斯林,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内外清真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论述了国内外清真认证工作体系。书中还介绍了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形成简史与近况。本书简明实用,可作为清真认证学习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清真产业的工作者学习参考。
  • 爱情不就是这样吗,跌倒痛了再爬起来

    爱情不就是这样吗,跌倒痛了再爬起来

    本书是作者做情感记者以来记录的情感故事的一部分,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也许,讲述这些故事的就是你身边的某一个人,有着埋藏在心底难以与旁人分享的心事。他们的爱情经历或哀伤,或传奇,都是无法抹去的青春记忆——待到回头再看时,会发现:爱情不就是这样吗,跌倒痛了再爬起来。
  • 财务会计(第二版)

    财务会计(第二版)

    余海宗编著的《财务会计(第2版)》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借鉴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立足我国会计实务,以会计要素为主线,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为了便于读者自学,每章最后增加了本章小结和关键词。具体修订内容:增加了对财务会计概念及特征的阐述;对存货的初始计量问题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补充了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具体会计处理;完善了同一控制下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企业合并的处理以及应当考虑的因素;修改了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
  • 节令依旧

    节令依旧

    做姑娘时的秀娥,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是她那些追逐乡村草台戏班子走街串乡的时光。这自然是秋后农闲季节里的事。皖中一带,民间的黄梅戏十分盛行。在村子里随便搭起一个土台,一群白天还在土里劳作的男人、女人,脱掉沾满泥迹的外衣,穿上简单的戏装,脸上涂满油彩,走上民间舞台,便成为一个艺人。于是,那些天上人间的故事,譬如《珍珠塔》、《杜十娘》、《董永与七仙女》,便常常使村姑秀娥以泪洗面。这一年,安徽刚刚解放。翻身解放后的秀娥对于乡间草台戏的迷恋更加有增无减。大李村的人都说,秀娥长得就像戏上的人。
  • 独家挚爱,顾先生的头号萌妻

    独家挚爱,顾先生的头号萌妻

    苏虞欢懵懂无辜地惹上了S市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对方年二十八,单身,丧偶,出身名门,冷酷无情……却对苏虞欢亲亲抱抱举高高,她成了全市女人羡慕的对象!后来,有人问:“虞欢,你知道活在顾以宸心里的那个女人,究竟什么样子吗?”
  • 倘若西南不遇

    倘若西南不遇

    爱情来临时,或许真的没有千万次幻想中的好,但不要拒绝,自然才是真的美。希望每个女孩儿,都可以如李乔西一般,遇见自己的江城南。
  • 穿越重生:病娇王爷彪悍妃

    穿越重生:病娇王爷彪悍妃

    云藐觉得一定是她上辈子没烧好香,所以这辈子才被穿越到了这样一个家族里。亲爹祖母无视落水发烧的孙女,只安抚那因‘不小心’害的妹妹落水而心慌慌的庶女姐姐,各种赏赐不断美其名曰‘压惊’。云藐原想着忍到长大成人然后谋划谋划出嫁了事,却不想这各种小人奸人贱人粉墨登场,搅的她没了安生日子。云藐言:”我的日子既然不安生了那你们也不想过日子安生了!“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 甲申传信录

    甲申传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