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三千,不如灵心一闪
智慧点金石
禅宗又被称为顿宗,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禅宗讲究“顿悟”,什么是顿悟?一个人,参禅学佛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但是,修禅不能完全靠渐修,必须有一次智慧的飞跃。怎样才能达到智慧的飞跃呢?这就是“顿悟”。顿悟是修禅成佛的必经阶段。
故事苑:曲径通幽
真正悟道的人,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一个人必须要在一时、一刹那之间顿悟,才有成佛的可能。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还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如果没有那次顿悟,也许智闲禅师永远都不能成佛,这就是顿悟的巨大作用。
不管是做什么事,想要获得成功,都需要功夫。任何一种技术、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学会,还要再花更多工夫学精。投机取巧的事是做不长久的,即使是窍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一个人想要修养内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了,你就会在一瞬间获得开悟。
佛经中就记载了“拈花微笑”的动人故事,将心灵、修养、觉悟等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灵山,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蜜花。然后坐在最后的座位上,聆听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面对人间天上诸神一言不发,只是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相传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
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他们师徒之间完全会心,心传密付了。
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我有正法深藏眼里,以心传心。你们应摆脱世俗认识的一切假象,显示诸法常驻不变的真相,通过修习佛法而获得成佛的途径,了悟本源自性是绝对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于语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内,亦可超出佛教之外。我以此传授给摩诃迦叶。”这其中提示出这样一条禅教大法,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一拈花一微笑间,便传递了这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使我们在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弦外有音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都会觉得,原来开悟这么简单啊,其实,为了这次觉悟,迦叶在背后下了多少工夫又有谁知道呢?觉悟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也是历经人生后那无言的微笑。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实现人生的飞跃。
六祖原来不识字
智慧点金石
一则禅宗公案这么说:
有人问文益禅师:“什么是第一义?”
文益说:“我如果告诉你,就是第二义。”
文益禅师在这里所表达的就是,禅是不可说的,不但不可说,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人的思维和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禅是超越思维和语言的领域的,因此,禅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不能用思维来思考。
故事苑:曲径通幽
文字只是一块敲门砖,但是它敲不开禅门。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里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慧能倾身细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来到那个念经人的身旁,问道:“你常常诵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哪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那个人刚才朗诵的部分为他做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为烬将熄灭,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尸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看见了生命的曙光。
那个人惊异地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到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的确,禅到极处,不必谈禅。这时,所有的语言、文字、思维都是多余的了。
弦外有音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用任何语言来描述,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禅的路标需要文字,就好像旅行需要地图,但地图绝对不是旅行。
心为修行初渡头
智慧点金石
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国土就净。
其实,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世界上其他一切宗教,人类的一切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就是好好照应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故事苑:曲径通幽
打坐与参禅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禅就是禅,无形无象,只能用心体悟。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戴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坠五里雾中,仍旧茫然。
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心中无善恶,才能拥有一片清净的心地。
其实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不打坐,说不说佛,而是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心是修行的渡头,生命之舟停靠在那里。
弦外有音
禅是载我们渡过苦海的舟,禅是你脚下的岸,而心是扬帆起航之初渡头。因为佛本来在我们心中,回到你的自性,人人都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