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5700000007

第7章 斯大林的文学思想(6)

1950年,斯大林在其着作《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作了深刻的阐述。他首先给基础和上层建筑下了如下定义: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则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斯大林接着指出,任何基础都有同它相适应的自己的上层建筑。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有自己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基础也是如此。如果基础发生变化和消灭,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和被消灭。如果产生新的基础,那就会随着产生同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斯大林又指出,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斯大林还指出,上层建筑是某个经济基础存在和活动的那一个时代的产物,因此上层建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它是随着这个基础的消灭而消灭,随着这个基础的消失而消失的。他最后指出,上层建筑同生产、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它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因此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变不是立刻直接发生的,而是在基础改变以后,通过生产变化在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反映的。斯大林在他的着作中从多个方面说明语言不属于上层建筑。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视。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41年1月他在关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问题的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政治经济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发展的科学。”他强调在苏维埃经济关系的条件下需要实行计划经济,不过认为价值规律仍然还起作用。1951年11月,联共(布)中央根据斯大林的建议,就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举行了多次讨论会,斯大林看了讨论会的材料后发表文章,就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关于消灭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问题,关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加深的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问题等作了分析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作了说明。他把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表述如下:“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后来斯大林的这篇文章和有关这个问题的几封信编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出版。

斯大林的意见发表后,并没有为苏联当时的某些领导人所理解和接受,有人采取冷漠的态度。可是他的这部着作却受到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在1958年11月9日《关于读书的建议》中建议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会的委员们读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认为这本书正确的方面是主要的,一、二、三章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东西,也有一些写得不妥当,再有一些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可见,毛泽东是基本上肯定这本书的,至于他提到其中有不妥当和作者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的东西,这并不奇怪。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无先例可循,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不能一下子认识清楚,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这过程中一时认识不清,是很自然的。

以上谈了斯大林自从参加革命活动之日起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创新的情况。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特别重视干部的理论学习,这主要是由于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的指导意义,他把学不学理论,掌握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根据曾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的切斯诺科夫的回忆,斯大林在逝世前的一两天给他打电话说:“最近这个时期你们就应当研究理论问题。我们的错误很多。我们可能在经济方面把某些事情搞错,但是仍然能摆脱困境。然而如果在理论上弄错了,这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没有理论,我们就要死亡,死亡,死亡……”斯大林说最后这句话时激动地加重了语气。斯大林说的理论,当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的这个几乎是临终前留下的遗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上面用一定篇幅讲斯大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过程,是为了说明他的文学思想和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关于文学问题,他似乎未曾发表过纲领性的讲话和文章,就有关的主要问题集中地讲他的看法。他的文学观点以及有关文学的论述不仅包含在他的各种报告、讲话和文章里,而且散见于他的书信、交谈、评注和批示等等之中。上面说过,斯大林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行家”,那么让我们首先看一看他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民族文化的看法。

我们记得,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曾主张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方法来解决民族问题,他在坚持民族的地域独立性的同时,认为少数民族拥有发展独特的文化的权利。十月革命后,他作为民族人民委员,多次就民族问题发表意见,其中包括如何看待民族文化问题。1921年他提出应该不限于“民族权利平等”,而应采取实际措施实现民族的事实上的平等,而这些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它们的文化”。1925年5月18日他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民族文化问题作了阐述。他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怎样把民族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结合起来呢?难道列宁不是在战争以前就说过我们这里有两种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且说民族文化这个口号是力图用民族主义毒素来毒化劳动者意识的资产阶级反动口号吗?怎样把民族文化的建设,把增设使用本族语言的学校和训练班的工作以及从本地人中间培养干部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呢?这里有没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呢?当然没有!我们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化。这是完全对的。但是社会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文化,在卷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当中,依照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等等,而采取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这同样也是对的。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形式是民族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全人类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并不取消民族文化,而是赋予它内容。相反,民族文化也不取消无产阶级文化,而是赋予它形式。当资产阶级执政的时候,当各民族在资本主义制度保护下巩固起来的时候,民族文化这个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当无产阶级执政的时候,当各民族在苏维埃政权保护下巩固起来的时候,民族文化这个口号就成了无产阶级的口号。”在1927年7~8月间举行的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斯大林批驳了季诺维也夫反对在苏维埃基础上发展苏联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意见,他说:“我们过去和现在都认为在多民族的国家里,资产阶级统治时代的民族文化的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国家里,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民族文化的口号就是要一切民族的劳动群众在精神上服从资产阶级的领导,服从资产阶级的统治,服从资产阶级的专政。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我们宣布了在苏维埃基础上发展苏联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口号。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我们要使苏联各民族中民族文化的发展符合于社会主义的利益和要求,符合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益和要求,符合于苏联一切民族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他还说,“在苏维埃基础上”发展各民族的文化的意思,是他在大约三年前说过的,就是这种文化按内容来说是社会主义文化,而按形式来说,则是民族的文化。总之,斯大林强调在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阶级性。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是无产阶级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的结合,两者是内在地有机地统一的。

有人摘引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除民族间的隔离状态和使他们相互亲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为一体的话,对斯大林提出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提出质疑。斯大林回答说,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时期”只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不是指“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这种胜利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即只有当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或几个最重要的国家内获得胜利才能到来”,因此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各民族不一定会消失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民族,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会存在很久。他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我们主张各民族的文化在将来融合成一种有共同语言的共同(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文化,而同时又主张在目前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要繁荣民族文化”。他还说:“在一个国家内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繁荣民族文化(和语言)是为了给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消亡并融合成一种共同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一种共同语言)准备条件。”

斯大林在政治报告中还提出了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的问题。他指出,具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的人引证列宁的话,他们所持的出发点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融合论。这种倾向的实质是:“企图抹杀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民族差别;企图准备撤销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企图破坏民族平等权利原则,破坏党关于机关民族化与报刊、学校及其他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民族化的政策。”斯大林认为“这种倾向尤其因为它是戴上国际主义假面具并以列宁名义做掩蔽的,所以是一种最精致因而也是最危险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1934年8月8日,斯大林和日丹诺夫、基洛夫一起批评了苏联历史教科书的提纲,指出提纲的拟订者“制订的是俄罗斯历史的提纲,而不是苏联历史的提纲,也就是说,是罗斯历史的提纲,但是没有参加苏联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没有把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其他民族、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民族,中亚和远东的民族,还有伏尔加河沿岸和北部地区的民族——鞑靼人、巴什基尔人、摩尔多瓦人、楚瓦什人等等的历史资料考虑在内)”。他们强调:“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苏联历史教科书,其中大俄罗斯的历史与苏联其他各个民族的历史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第二,其中苏联历史与欧洲历史和整个世界史是相互联系的。”

斯大林在谈到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时,认为它的实质是“力图独树一帜在本民族的范围内闭关自守,力图抹杀本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力图用脱离社会主义建设总流的方法防御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力图漠视那些使苏联各民族劳动群众接近和联合的东西,而只看到那些能使他们彼此疏远的东西”。他还说:“地方民族主义倾向反映了过去被压迫民族中的垂死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的不满,反映了它们想单独成立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并在那里确立自己的阶级统治的企图。”他最后指出:“这种倾向的危险在于它培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削弱苏联各族劳动人民的团结并帮助干涉者。”

应该指出,斯大林虽然提出要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承认俄罗斯人民在苏联各族人民当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他是完全肯定这种作用的。他这样做,一方面是承认俄罗斯人民在苏联各族人民中的实际地位,另一方面,他清醒地认识到他要领导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成就,必须依靠俄罗斯人民这个中坚力量。卫国战争的胜利,更使他坚信他信任和依靠俄罗斯人民的方针是正确的。1945年5月24日他在克里姆林宫招待红军将领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举杯“祝我们苏联人民,首先是俄罗斯人民健康”。他说:“我喝这杯酒,首先祝俄罗斯人民健康,因为他们是加入苏联的所有民族中最杰出的代表。

“我举杯祝俄罗斯人民健康,因为他们在这次战争中被公认为我们苏联各族人民的领导力量。

“我举杯祝俄罗斯人民健康,不仅因为他们是起领导作用的人民,而是因为他们有清晰的头脑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耐心。”

同类推荐
  • 2013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思想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 静地乐土

    静地乐土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西汉置县取名汾阳,隋改静乐称用至今。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000多名烈士为国捐躯。这是一方希望的土地,每一眼不屈的老窑洞,每一块苍凉的梯田,都见证着生生不息的岁月轮回。
  •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2)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2)

    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博物馆管理与服务、博物馆陈列与展示、博物馆藏品鉴赏与研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等六个方面内容。
  • 缪崇群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缪崇群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蔚蓝静穆的空中,高高地飘着一两个稳定不动的风筝,从不知道远近的地方,时时传过几声响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回音是越发地撩人了。
  • 王火文集·第八卷:失去了的黄金时代 风云花絮 启示录

    王火文集·第八卷:失去了的黄金时代 风云花絮 启示录

    《王火文集·第八卷》包括“失去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抗战!无法忘却的记忆”“风云花絮”“启示录”四部分。讲述了王火对童年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闻,以及“文革”中的经历与感悟,等等。展现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时代及国家民族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反省着历史、过去,展现着新的希望。
热门推荐
  • 高晓声的鱼水情

    高晓声的鱼水情

    这里所谓的“鱼水情”,是指高晓声对鱼和水的感情。高晓声的家乡是江苏常州武进。这里是典型的水乡。河浜纵横交错。高晓声从小迷恋水和鱼。对家乡的水和水中的鱼有超乎寻常的感情。在新文学作家中,沈从文对水的描写早为人称道。也生长于水乡的汪曾祺,在作品中对水也有独特而精妙的表现。而高晓声对水的表现,绝对不在任何人之下。至于写鱼,在中国作家中,我没有见过可与高晓声媲美者。可以说,高晓声是把水写得最好的中国作家之一,而是把鱼写得最好的中国作家,没有“之一”。高晓声的散文《我最熟悉的地方》,对家乡有过介绍。
  • 妃常霸道

    妃常霸道

    穿越就穿越,为什么又让她喜欢上别人!哼!这一世,只有我欺负别人的份儿,欺负我?想都别想!她朝长廊尽头看了一眼,嘴巴都气歪了。明明爱到骨子里,可是表面傲娇的想让人打一顿,她看着他若无其事的眼神落在别处,却连看都不看她一眼,不禁气的牙痒痒,“哼!他那么厉害,闯了祸端自然自己可以解决,不要来找我!”冷漠转身,却偷偷交代身边的人,“给我好好打点,不能让他受半点儿委屈!”两个冤家,互相深爱,却为了所谓的自尊,谁都不想表白,为了隐瞒心声中间为此,不仅闹出很多笑话,也产生很多误会……
  • 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澳大利亚的风光与民俗。
  • 一起游异界

    一起游异界

    谁都希望成为强者,但是一个贪婪的人,希望有个老大能罩着他,而且这个老大最好是个无敌的存在,可当这个老大出现了······
  • 三人同行

    三人同行

    在这本书中,当年在泰晤士河上“同舟共济”的三位主人公,在德国开始了一场自行车之旅。书中仍是以幽默的笔调记述了这段Bummel的旅程。因为书中对当时德国风土人情有趣的介绍,此书还常年被用作德国学校的教材。本书出版于1900年,当时自行车流行于伦敦中产阶级中。书中介绍了当时自行车品牌竞争、广告宣传,还有自行车爱好者对于设备的热衷,今日读来,仍有共鸣。
  •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难耐狂兽总裁

    难耐狂兽总裁

    穆易尘撑起身子来,居高临下的俯视她,嘴角又是她熟悉的轻蔑的笑。“真他妈贱!”他狠狠地从薄唇中突出这几个字,猛地将她推开。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穆易尘已经翻身下床开始穿衣服。苏晴依旧不反驳,他今晚有点失常,跟他呛起来,无疑是找死。再说了,顾客是上帝,她哪能得罪上帝?她跟那些小姐唯一的差别,可能只是伺候的人固定。她默默地闭着眼睛,不断地听到间断的开门,关门声;直到外面传来汽车发动的……
  • 佛说天王太子辟罗经

    佛说天王太子辟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宠之名门医女

    盛宠之名门医女

    【女强男更强,一对一,强宠,虐渣,男女主身心干净】*女法医莫颜因工作劳累过度猝死,再次醒来,竟成为大越朝左都御史嫡女。爹爹为当朝重臣,二品大员,监督百官,位高权重。娘亲强势,说一不二。大哥书呆子,整日之乎者也,二哥是京都有名的纨绔子弟,败家子儿一枚,*生活不易,全靠演技。背地里抱着箱子数金子两眼放光的爹爹真的是两袖清风的忠臣?在油灯下缝补,满脸慈爱的娘亲真如和官夫人叉腰吵架一般强势泼辣?大哥看春宫,二哥会武,莫颜准备向爹娘兄长学习,将草包美人的称号进行到底,谁料京都暗流涌动,屡发奇案,一连串的凶案背后,到底深藏着何等隐秘?*眼瞅着到了婚配年龄,定要为自己谋个如意郎君,那个手握重兵,芝兰玉树,清冷脱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叔,就你了!***片段一:某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莫颜正在后花园的池塘边解剖兔子。。丫鬟墨香提着裙角匆匆跑来,面色惊慌,“小姐,大事不好,听说太后要赐婚南平王!不是宛西小姐就是若晴小姐!”“那有什么关系。”莫颜表示很淡定,云淡风轻地即兴作了一首诗,“宛西诚可贵,若晴价更高,若为皇叔故,二者皆可剖。”墨香一头雾水,“啥?”***片段二:某日,皇家狩猎大会,途中。“小姐,咱们的马车坏了,这可怎么办啊?”墨香很忧虑,自家老爷是个御史,百官都被他弹劾遍了,以至于小姐人缘不怎么样。“这寒酸的马车,坏了就坏了吧。”莫颜云淡风轻,下了马车走到大树下乘凉。“您要是晚到,那些小姐们又会猜到咱们马车坏在半路了。”墨香满脸黑线,谁让自家老爷是个清官,两袖清风呢。“放心,咱们坐南平王的马车去。”远远地望着一辆外表坚实而不甚华丽的马车,莫颜眼里飞快掠去一抹算计的光芒。“可是小姐,您上次……借着酒劲已经,已经非礼过南平王了。”“嗯,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嘛。”
  •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