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祖明皇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是成都武侯祠里许多歌颂诸葛亮的楹联之一。
“两表”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就是《隆中对》。后世对诸葛亮的表彰和崇拜是由来已久的,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叡托孤于司马懿,结果司马氏篡党夺权路人皆知,反差不是一点点。在晋代,诸葛亮就是人们私下议论的话题,那些不满司马氏的在野人士,会经常拿诸葛亮作批判的武器。
诸葛亮的价值在整个专制时代都是保值升值的,因为每个老皇帝都希望把年轻或年幼的储君托付给诸葛亮这样的好同志,皇帝最喜欢听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的老板们肯定也喜欢公司高管能这么表态,但是他们也知道,诸葛亮在今天绝对是恐龙级的而不是熊猫级的。
其实,前面引用的楹联并不恰如其分,锐圆以为应该改成:一对酬三顾,两表足千秋。刘备哥哥既然不辞辛苦来了三趟,免费给你作一次战略报告,拿《隆中对》和“三顾茅庐”正好做一次等价交换;至于前后《出师表》表达的忠诚,其价值才是“足千秋”的。
刘备一生成就了两个“足千秋”的人物,一师一弟。师是诸葛亮,弟是关二爷,这两位一个“大名垂宇宙”,一个“忠义足千秋”。不论在祭祀诸葛亮的祠堂还是敬供关二爷的庙里,大耳朵刘玄德怎么摆放都让人很伤脑筋。
凡是正面典型,都不免被高尚被纯洁;凡是反面典型,都不免被无耻被肮脏。锐圆哥哥的这“两个凡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级的结论。
准确地说,成就诸葛亮的不是刘备而是刘禅。
《三国志》引《魏略》说:刘禅“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娴于政,遂揔(zǒng)内外”。
刘禅刘阿斗在民间被认为是个窝囊废低智商的家伙,原因是连诸葛亮这样的强人都扶不起来。其实,“扶不起来的刘阿斗”,正是因为有强人“扶着”才立不起来。刘禅不是精明强干的主儿,这是可以肯定的,否则他不会老老实实任由诸葛亮摆布。但他也不是低能儿,他是有起码的判断能力的,有老爹的遗嘱,再加上强敌环伺,他只好作出“最英明”的决定:“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做一个虚位的国家元首,如果后来的清朝贵族包括慈禧老太太有这样的智慧,“政由人民,祭则皇帝”,也许爱新觉罗氏的后人今天还在紫禁城不时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呢。
诸葛亮有个大毛病,也是很多超级聪明人都有的毛病——“我办事我放心”。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有一天,主簿杨颙(yóng)去见诸葛亮,发现丞相大人正在亲自校对“簿书”。顾名思义,这本来是主簿的工作,但是诸葛亮不放心啊,生怕下面的人不专业、不认真,把事情办不好。杨颙马上用“奴执耕稼,婢典炊爨(cuàn),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等一系列比喻给诸葛亮讲管理学的常识,还讲了汉宣帝丞相丙吉的故事。这个故事锐圆也讲过:丙吉先生道遇命案,不闻不问,看到耕牛喘气却关心备至。因为作为国家领导人,都得关心气候变暖的问题。至于扫黄打黑,那是地方上的事;至于校对簿书,那更是国家统计局的分内工作,他们有大型计算机支持,弄虚作假也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你拿个计算器甚至是个算盘能把他们的差错校对出来?
这些道理,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焉能不懂?但是,天生的操心命,性格如此,知错不改。
知诸葛孔明者,刘备刘先帝也。刘备对诸葛亮临终嘱托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真实的意思是:你能把我儿子辅导成一个合格的皇帝,就辅导他;如果他不是这块材料,那么你受累,就把他的工作全部承担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