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祖文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
初,郭后无子,帝使母养平原王叡;以叡母甄夫人被诛,故未建为嗣。叡事后甚谨,后亦爱之。帝与叡猎,见子母鹿,帝亲射杀其母,命叡射其子;叡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帝即放弓矢,为之恻然。
夏,五月,帝疾笃,乃立叡为太子。丙辰,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受遗诏辅政。丁巳,帝殂。
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初,明帝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惟潜思书籍;即位之后,群下想闻风采。居数日,独见侍中刘晔,语尽日,众人侧听,晔既出,问:“何如?”曰:“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曹丕在位七年就死了,死时才四十岁。他能力不及老爹,寿命不及老爹,当然业绩也就不及老爹了。
司马光引用了《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丕的评语,陈寿首先肯定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说实话,这像是对一个文科大学生的评语,或者是对一个年轻作家的评语。对于曹丕的政治评价,陈寿是这么说的:“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的说法和我们以前在学校给同学下评语一样,如果他和同学相处不融洽,不能直接批评,而是“希望今后能够更加团结同学”。陈寿说如果曹丕能够再大度一点、公道一点,就差不多是个贤明的君主了,这实际上等于批评曹丕气量狭小、做事不公。
曹丕文才很好,心思缜密,但是他心胸确实狭窄了一些。他能够接老爹的班,也是经过一番努力和竞争的。但这种暗箱操作的竞争是很花费心机的,这就让他常常有危机四伏的感觉,训练出了一种敏感、警觉和猜疑的作风,及到大权在握,警报解除,这种压抑紧张的心理一释放,就是睚眦必报放纵自己。
和开国之主的豁达大度恢弘气象相比,二代、三代总有些局促猥琐,这也是历史规律了。
曹丕小气甚至有些猥琐,史书上留下了不少故事:曹丕还是做太子的时候,他的小舅子有罪,遭到了鲍勋的纠治。鲍勋是鲍信的儿子,鲍信是曹操的老友,在讨伐董卓时同为死党。曹丕替小舅子向鲍勋求情,鲍勋拒绝了。曹丕做皇帝以后,不顾诸多大臣的劝谏,找碴儿把鲍勋杀了,而且严厉处置了为鲍勋求情的官员。还有一件事,也是在曹丕做太子时期,他曾向大将曹洪“贷绢百匹”。当时的绢和布匹是可以当硬通货使用的,曹洪舍命救过曹操,可能得到的赏赐较多,曹洪又善于理财,相应也就比较小气,所以拒绝发放信贷给曹丕——看来当时有不少人没把太子当干粮,这激发了曹丕后来滥权的心理——曹丕开始找碴儿修理曹洪,要把曹洪下大狱,让他也和周勃一样“安知狱吏之贵乎”。这事最后让曹丕的老妈卞夫人知道了,把曹丕叫过来骂了一通:“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曹洪字子廉,当年是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让曹操逃命成功。估计是曹操没事和卞夫人念叨过曹洪的功劳。曹操在《明志令》上也说,他没事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身边的女人们透透底,可惜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有文化有史才的。曹洪是先帝功臣,修理这帮老干部肯定要遭到反对,何况曹丕假公济私也太明显了。
曹丕临死,召曹真、陈群、司马懿辅佐太子曹叡。
曹真是烈士遗孤,曹操收为养子,和曹丕一起生活,某种意义上这类人最忠诚也最可信任。曹真在曹叡时任大将军,为曹魏柱石。《三国演义》把曹真写得很不堪,老受司马懿的气,与史实不符。
陈群是颍川大名士陈寔的孙子,和父亲陈纪避难徐州,曹操破吕布后,陈群追随了曹操。曹丕称帝后,陈群为尚书令,相当于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办主任,是实权人物。陈群在曹丕一朝的贡献是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对魏晋以后的政治影响非常深远。
九品中正制大概是这样的:朝廷在州、郡设置名为“中正”的官员,也可以由在中央的高官兼任,他们根据家世、道德、才能等指标,点评选拔官员,分为九品。注意,不是评谁为几品,谁就可以做几品官,而是连推荐带题品,就像现在评委给参加比赛的歌手打分,得到高分(上品)的,以后星途就宽广。想做官的人自古就很多,怎么选拔官员也一直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在汉代,官员选拔主要是由乡党宗族察举推荐,相当于基层推举;到了三国混乱时期,原来的基层组织被破坏了,有资格的宗族也流散了,曹操用人是“决自胸臆”,自己发现和提拔人才,包括荀彧也推荐了不少人才,后来由毛玠、崔琰组成了“中组部”,由他们来发现和选拔官员。但这毕竟不敷足用,而且由少数几个人长期垄断选拔也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危险,难孚天下所望。如果说用毛玠是“少数的官荐官”,那么“九品中正制”就是比较“广泛的官荐官”。官官相荐必然是官官相护,我荐你的儿子、你荐我的女婿,民间精英没有了向上交流的可能,官二代、官三代普遍世袭。流弊所及,就是士族把持各级政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但是官官相荐较中央少数人推荐毕竟照顾到了地域分布,感觉也更制度化一些。
推荐和选拔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留给腐败的机会太多了。相对而言,考试和选举更公正一些,也有利于监督。不管怎么样,这个制度还是解决了曹魏帝国干部资源问题。
到曹丕时代,司马懿逐步进入了权力核心。
曹丕的儿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继位时二十二岁,三代养成贵族。曹叡上位没有他老爹那种兴奋感,居然能沉住气不见群臣,这样一来,反而有了些神秘感。刘晔有机会和曹叡有了接触,刘晔从宫里一出来,大家就拥上来问他:“新君何如?”
刘晔回答,新皇帝和秦始皇、汉武帝是一个类型的,只是才具稍微差一点。
秦皇汉武一是有才具二是爱折腾。刘晔说新皇上才具差了点,反过来就是说,这哥哥只剩下能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