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祖明皇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诸葛亮首次伐魏,战略上的隐蔽性极强,把魏国上下着实吓了一大跳。这就和今天我们听说墨西哥攻打美国差不多,属于一个高级别的意外。
毛主席说:“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注意,老人家再牛也没有牛到小国可以进攻大国、弱国可以侵略强国的境界。
如果是边境骚扰,抢劫性质的,这个不仅不出我们的经验范畴,也不出曹魏君臣的认知。秦汉以来,北面的游牧民族没少骚扰中原,但诸葛亮的架势绝对不是骚扰一下,而是有战略目标、有物质准备的侵略。站在蜀汉的立场叫讨伐,站在曹魏的立场叫入寇。
以综合国力相比,蜀、吴占十之三四,魏国占十之六七,在生产力基本相当的农业社会,GDP基本上和人口总数成正比;在冷兵器时代,战争资源也基本上和人口资源成正比。所以要按孙子兵法或者其他高人的兵法,诸葛亮这样做是违反常识和常规的。
后来孙吴针对曹魏的战争,其实就很像匈奴对汉帝国的打劫一样。孙吴在江北的军队,瞅准机会就北犯魏境,抢粮抢钱抢女人——严格地说没钱可抢,因为曹丕在很长时间废除了货币。诸葛亮打的是恢复汉室的旗号,不会以掠夺物资为目的,况且他即使掠夺了也没办法运回蜀中,以关中到蜀中的交通条件,物流成本太高了,抢粮还不如自己屯田种粮划算。而孙权在江淮间则不同,抢到粮食物资就可以省下从江南运输过来,他们在江北距魏国的产粮区很近,而且水网纵横运输方便。
诸葛亮以小犯大、以弱击强本来就很让人意外,加上他开宗明义宣称战争的目的是恢复汉室,是要把曹魏反动派彻底消灭光,这个就更让他的敌人惊诧了。而且他这次是从街亭出兵,街亭在今天的甘肃省秦安县东北,街亭以西还有没有曹魏的驻军?如果没有,那就是抄底反攻;如果有,估计也是小股,诸葛亮就是准备切一块以后再抄底反攻。总之,摆开的是一副全面的长期的战争态势。如果按魏延的思路,直扑长安,抢劫一把后再从原路退回,曹方反而不会那么不可思议。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这样做确实有些疯狂。诸葛亮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不少同学把它抄在日记本上,贴在寝室的墙上,以激励自己成为一个很牛的人。这句名言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以说诸葛亮发疯是会让很多人惊倒的,可以讲是惊雷一个。但是,疯狂是理想主义的并发症,理想主义和疯狂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疯狂的理想主义分子并不都是呈歇斯底里状态,也有很多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内心好战,动辄挑衅强邻。
蜀国入寇在魏国引起一番恐慌,如果洛阳有股市的话,大盘至少狂泻1500点(照目前上证指数2900点的水平)。但是,只要准确的信息代替了谣言和传闻,魏国的股民听说诸葛亮费了老鼻子劲在一个从来没有听说的小地方启衅,说不定股指就会反弹涨起来,这样一场不可能失败的战争说不定反而会刺激魏国的经济。
魏国散骑常侍孙资有一番议论,应该说讲透了当时的形势。孙资说,“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我们魏国从武帝(曹操)时就已经“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而采取“见胜而战,知难而退”的策略。因为要进军蜀国、遏制东吴,没有十五六万人是不行的,而且要“天下骚动,费力广大”。反过来,对于吴蜀的进攻,我们魏国只要派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
孙资所以劝曹叡:咱们不用坚持“将士虎睡”五十年不动摇,只要有十来年不动摇,我们统一祖国的大业就会完成了。
曹叡能不能深刻理解这个策略不知道,但是司马懿是深刻理解了,而且作为家传的秘诀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吴蜀两国只要内政修明不胡折腾,加上地理优势可以和魏国打个平手。魏国有所谓大国禀赋,只要一边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也不能乱折腾;一边等着对手犯错误,就会有统一的机会。我们知道,在专制体制下,政治黑暗胡乱折腾是一件高概率的事情,是很容易等到的。
相信蜀国内部对诸葛亮挑起战争认同的不多,反对的不少,孔明哥哥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征的。伟大的理想往往在一开始就会受到挫折,街亭一役,等于给蜀军一个盖帽,不仅是丢分这么简单,关键是把士气打落了许多。当年项羽封在关中的三个王,有一个能如张郃这般能打,刘邦也一样会被盖帽的。
曹操是丞相,诸葛亮也是丞相。曹操吃了败仗,会奖励反对派,会自我解嘲;诸葛亮就不行了,他要反复自责,他要牺牲一个小兄弟,这样才能堵住各方面的批评。胸襟心态,两位丞相还是很有些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