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祖明皇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咨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诸葛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后过劳死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稍稍读过几本书的中国人都熟悉,杜甫后半生也处在丧乱年代,大家都是借古人的杯具,装自己的眼泪。
同一年,在诸葛亮死之前汉献帝刘协也死了,这位大汉帝国的末代皇帝,几乎是用自己的一生,专门来见证庞大帝国缓缓沉沦的全过程。可惜的是他没有再多活几年,否则他将会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同样会在曹操后代身上发生。
在此之前,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也死了。死之前,他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函给他的侄子皇帝曹叡,希望自己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能够走亲访友,庆婚吊丧。魏明帝曹叡没有汉章帝刘炟的魄力,敢于纠正父亲的错误,为受迫害的宗室平反。曹植在期待中死去了。
另外,曹操时代的大将张郃,曹操的义子、能代表宗室利益的大将军曹真也死了,一个时代的英才凋零了,新时代开始了,变数也增加了。
魏国的军权,向司马懿手中归拢。自古以来,军队是认资格的,也容易滋生山头主义。一个人长期执掌兵权,再打几个胜仗,对部下一番奖掖提拔之后,一个利益共同体就形成了,而且是一个敢于冒险的利益共同体。
诸葛亮比司马懿更有条件培植自己的势力,或者说即使他无意于此,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必然是满朝皆“葛党”也。刘禅感叹“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君权被大臣全面代理,权柄转移是必然的。这种总经理信托代理,不是制度安排,而是机缘巧合。
有道德的人不会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很多人没有机会展示这样的德行,就像你一生没有捡到巨款也就没法展示你拾金不昧的道德一样。诸葛亮有这样的机会,但他没有去做“政由葛氏,祭也由葛氏”,加上同时代有司马懿父子的衬托,诸葛亮的道德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诸葛亮和关羽一样,具有庙堂和民间的双重价值,在帝王们看来,诸葛亮“拾金不昧”,是忠诚的榜样,是忠诚的典型,当然得大树特树;其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帝王们听来,仿佛三伏天的冰激凌一样,怎一个爽字了得!
在民间,诸葛亮则是智慧神。不过说老实话,中国人骨子里对智慧并不那么崇拜,只是适当尊敬一下而已。智慧和聪明是需要的,但并不是那么难求难得,“三个臭裨将”,后来降低标准到“三个臭皮匠”,就可以“抵个诸葛亮”。关羽在今天也是被当成财神来敬拜的,关羽代表的“义”,也就锐圆哥哥解读的“守望相助”,也就是人脉关系,在多数中国人看来比智慧更实惠,更有追求价值。
论含金量,在权力、关系之后才可能轮到聪明智慧,还有民谚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也是这么排的。权力来源于命、运和风水(这等于给一般老百姓子弟设置了心理门槛),积德是为了积累人脉关系,这些都比读书管用,读书是最后没办法的办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的“万般”,大概是指走卒贩夫引车卖浆之流,不包括权力和关系。在中国,权力是硬通货,关系是信用卡(其实也是权力的衍生品),其他的东西,没事别拿出来比画,会让人家有权有势有关系的人笑话。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很励志,但是锐圆哥哥必须再补充一下,准确地讲,是“知识有可能改变命运”。在权力受约束的社会,这个可能性大一点;在权力不受约束的社会,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这个可能性就少了。扩招以后,满大街大学生,“知识”贬值,改变命运的概率就更低了。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这一年八岁,后来被招为驸马。如果诸葛亮的儿子年龄再大点,可以直接继承诸葛亮的政治遗产,情况也许会有变化。所以诸葛亮死的时候,不论他作为理想的诸葛亮,还是阴谋的诸葛亮,他的心都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