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邵陵厉公正始八年(公元247年)
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五月,懿始称疾,不与政事。
魏明帝曹叡无子,收族子曹芳为养子,曹芳从小就应该由曹叡的皇后郭氏抚养。曹叡死后,郭皇后成了郭太后,如果是亲生母子也就罢了,惟其不是,所以郭太后“监国”的意味就更重一些。曹芳必须对郭太后像生母一样孝敬,否则,郭太后就可以以不孝为名另择国君。当然,郭太后要再行废立,必须在朝廷中有奥援才行,但郭太后对皇帝具有一定的监护权和代理权是无疑的。
皇帝未成年之前,小皇帝、皇太后、顾命大臣都是“完整皇权”的必要构件,这么看起来,外戚专权就有结构性的必然,外戚本质上是代表太后这个主家婆行使“部分皇权”。
曹芳当时才十六七岁,尚未亲政,曹爽作为宗室辅臣,可以代替小皇帝行使职权。至于太后,要么友好合作,要么让她彻底边缘化——郭太后不是曹芳的亲生母亲,边缘化郭太后也许不会得罪皇帝——曹爽他们的算计看起来颇合世道人心。
据《晋书》记载,郭太后是“迁永宁宫”,迁是被动的,是曹爽的行为;而据《三国志》,则是郭太后“称永宁宫”,既是住处,也是代指的称号,小皇帝大了,有自己的皇后了,太后按礼法另择一处宫室颐养,尊崇的意思仍在。
司马光采用了《晋书》的说法,这样,曹爽的错误就不是一般性质了,司马懿后来的行动就具备了相当的合法性。
和曹爽他们犯同样错误的,还有咸丰末年的肃顺,他和他的顾命团队也是忽略了两宫皇太后的“监国”地位,甚至想把两个太后彻底排除出政权结构之外,这是不符合皇权体制在皇帝未成年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的。慈禧和宗室亲王奕忻结盟,成功地推翻了顾命大臣团队,而司马懿也是和太后结盟,成功地推翻了另一个宗室兼顾命大臣。
就算曹爽当时没有把太后“迁永宁宫”,但是曹爽忽略了郭太后的存在和价值是肯定的。曹爽把持魏国朝政近十年,十年时间,从正面来讲,可以培植起根深蒂固的权力基础,可以建立起稳固的班子和团队;从负面来讲,也可以做错很多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给政敌留下很多攻击的把柄。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他爹死得早,他妈被曹操收为小妾。按现在的说法,曹操应该是他的继父喽。据说他也颇为曹操所喜爱,还娶了一位公主,这下成了亲上加亲。但是何晏不论作为兄弟还是妹夫一直不为曹丕所喜爱,所以何晏在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时期都不甚得意,一直到了曹芳继位、曹爽当政的时候,这才算有了出头之日。
何晏和曹爽的父亲曹真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具备“伪宗室”的身份,不是曹家的义子就是继子,反正不是正儿八经的曹姓子弟,这可能是他们能凑到一块儿的原因,也无疑是他们在被清洗的时候不获支持的一个原因。
让曹爽失去人心的当然不止是身份的问题,关键还是为政不当,或者干脆是不作为;曹爽的心思全在吃喝玩乐上面,吃喝玩乐对当权者来说不是错误,错误的是曹爽在吃喝玩乐时频频逾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超标。他已经享受了人臣的最高标准,再一超标,就是皇帝的标准。曹爽吃喝玩乐时用的是皇帝的标准,这还不算,他居然把明帝曹叡的才人(注意是“才人”不是人才)也享用了,让先皇在地下戴了绿帽子。
我们可以把所有对曹爽的描述当成后来司马氏宣传诬蔑的不实之词,但是有一条不是司马氏诬蔑的,那就是他政治上麻痹大意。曹爽喜欢外出郊游,亲近大自然,曹爽的另一个亲信司农桓范就提醒曹爽:“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曹爽不以为然,喝道:“谁敢尔邪!”
如果天下是自己的,还怕有人关了都城的城门吗?桓范的担忧恐怕不是这么简单,事实上也不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