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皇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
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亦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终必不坐,非颇屈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无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无所忧。”上乃可其奏。……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nǎng)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动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上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帝之世。
元帝的弊政,不在于没有敢讲话的人,也不在于有人提意见他不采纳,而在于提意见的人被肆意打击报复,元帝明明知道而不能制止。宗室刘更生曲折地投诉弘恭、石显,结果被抓了起来,政治由昏变暗,以此为标志。只要有人说话,只要有不同的声音,政治还有转圜的机会;没有声音了,就会冲着黑暗飞奔下去。
元帝最好玩的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老师进行心理忍受测验,上次因为元帝不晓得“下廷尉”是啥子意思,结果把几位大臣关进局子,这只能当笑话讲了。接下来的故事,有点让我们瞠目结舌。
萧望之的儿子对上次老爹无辜下狱不能忍受,于是上诉。这事本来是皇帝自己无心之失,把人放了已经算是改过了,如果非要追究不放,事情就很容易走向反面。一般来说,对皇帝不依不饶没有好下场。让你老爹下监是无心之失,如果是要成心迫害,你还不得逆来顺受啊。
儿子的上诉行为被政敌放大了,被放大成为思想反动,心怀怨望,有关部门(显然是弘恭、石显的意思)建议把萧望之这回真的抓到监狱里反省。弘恭、石显这次找了非常明确的理由,让皇帝非常明确地知道,把萧望之再一次关进监狱。
他们对元帝说:“上次让萧望之下狱,本来也没什么错。皇上您赦免了他,恢复了以前待遇,他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而不依不饶,心怀怨望,让儿子成天价上诉,诋毁陛下的形象,彰显陛下的过失,这是什么意思呢?而且他自认为是陛下的老师,不管怎么样,您也不会让他到监狱里进行反省和思想改造。我们认为,不把他再关进去,他是不会彻底反省的,也是不会体会到陛下您对他的恩德的,关进去杀杀他的气焰,这也是我们爱护干部的一种方式。”
元帝对萧望之性格还算有了解,他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萧太傅性格一向刚直,他怎么肯再去监狱?挫挫他的威风可以,不会把他给逼得自杀了吧?”
元帝既然这么问说,那就是同意折磨一下自己的老师了。弘恭、石显是卓越的心理大师,他们两句话就消除了皇帝的心理负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萧老师一定会珍惜的;这次主要是针对他儿子上诉的事教训他,也不是什么大罪,陛下您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于是皇帝再一次下诏,让萧望之“下廷尉”,这一次是在知道“廷尉”是干吗的以后下令的。诏令来了,老萧找自己的门生商量,是二进宫,还是以死抗争?结果萧望之在门生的建议下,饮鸩自杀。
萧望之就这么死了,他死后皇帝很悲伤,哭了好久,元帝一直到死之前,都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经常祭祀自己的老师。
一次政治迫害巧妙地被转换成一次心理测验,并且顺利地在皇帝的许可下执行了,结果是把皇帝一贯尊重和信任的老师整死了。元帝有忠不能用,有奸不能除,性格软弱,“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遇到这样的没有原则的鼻涕虫,朝廷一定会失范,一定会党争,一定会误伤很多人。
元帝参与了心理测验的策划,说明他对萧望之、周堪、刘更新与史高、弘恭、石显的党争是了解的,他也想通过一些抑扬的手段,平衡这两方面的势力,为自己服务。两党在他的心目中,并无忠奸之分,儒臣我所用也,亲近亦我所用也,都是朕的左膀右臂。只不过儒臣集团老表现出一种真理在握的盛气,看不起外戚、宦官,元帝有意想弹压一下。所以这才策划让萧望之再下监狱,以挫其盛气。不料老萧平日盛气凌人,内心却很脆弱,是个易碎品,一下子就自绝于皇上了。
元帝似乎在有意识地去平衡各方势力,说明他也是想玩玩权术的,但是在实践中,却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性格懦弱,高难度的权术对他来说,就像小孩子举杠铃,费了吃奶的劲也没有效果。
萧望之自杀,我认为他倒不一定是对皇帝绝望,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性格刚强,而是担心自己吃不了在监狱里面的苦,受不了这个罪,所以才一了百了。
萧望之本人就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当年皇帝为了栽培他,让他到基层锻炼,他就托病不去。做到萧望之这个位置,意志品格非常重要,皇帝懦弱,权臣嚣张,自己想要把政局控制起来,导向正轨,除了要有大才,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屈能伸,能生能死,方能把这份工打好。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据说在“文革”后期,毛泽东曾拿这句话勉励过陈毅,那个时候,内部也有党争,毛泽东对处于劣势的以陈毅为代表的元老派给予一种信念上的支持,鼓励他们不要“折”了。元帝在下诏让萧望之“下廷尉”的同时,如果也把这句“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传达给老萧,老萧会不会慨然赴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