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魏文侯派乐羊伐中山,取得了胜利。《资治通鉴》在形容战事的时候,词汇非常丰富且非常准确。“伐”是无所谓正义与否的攻击。中山,小国也,魏文侯伐小国,符合森林法则,也符合战国时代的主流趋势。战国时代是兼并时代,先是大吃小,后是强吃弱。
有一次,魏文侯问群臣:“我这个老板做得怎么样?”
在大庭广众之下问“我何如主”的,肯定是喜欢表扬与自我表扬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般都给老板面子,把平常积攒起来的阿谀奉承之词爽爽地倾泻一下,上上下下的感觉都爽歪歪。
这一次,有个叫任座的,发出了不和谐的噪音。
任座就是传说中的诤臣,只顾直言谏上自己爽,而不管老板听得爽不爽。任座说:“你得到中山不封给弟弟封给儿子,不能算仁君。”
这里反映出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征伐中得到的土地人民,一般要分封。秦汉以前,中国实行的是正儿八经的封建制度,也是正儿八经的家天下,兄弟子侄都有份;秦汉以后,实行郡县制,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天下,也就是独夫的天下,以万姓奉一人。天下是老子一个人的,委任的郡县首长,不过是老子派出去的管家,这种制度,理论上是连兄弟子侄都没有份的。当然,在具体实践中,皇帝一个人不可能把天下的好处都占尽,宗室、功臣、外戚,甚至阉宦,都有机会参与分赃。所以,封建也好,郡县也罢,不管姓“封”姓“郡”,国家利益均把持在极少数人组成的利益集团手里,老百姓是没份的,这一点,封建郡县都一样。
在上古礼崩乐坏之前,兄终弟及是优先于父子相传的,兄弟是排在儿子之前的,前面讲到的诸樊要传位给兄弟而不传儿子,是受到赞赏的行为。魏文侯把中山封给兄弟“公”多一点点,封给儿子则“私”多一点点,所以任座当面撇嘴,你这样怎么算得上仁君呢?
任座很扫兴,文侯很生气。魏文侯当下就把任座赶了出去,然后盯着意见领袖翟璜继续问:“我何如主?”
翟璜不慌不忙地回答:“您肯定是仁君哪!”说罢摊开双手耸耸肩,意思是这还用问。
魏文侯不要简单地顺从,也不稀罕没有技术含量的奉承,非要翟璜讲出个一二三来。翟璜是什么人?是聪明人。这怎么可能难住他,翟璜继续说:“我听说,有仁义的君主就一定有正直的臣子。刚才任座敢于直言,说明您就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仁君。”这马屁拍得太有水平了。
太有才了!翟璜几句话,不仅让老板开心,也解脱了任座。翟璜这样的牛人,我们每个单位都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