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0800000002

第2章 上海电影产业政策分析(1)

第一节 新世纪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概述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逐渐走出上世纪90年代的低迷与徘徊,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尽管中国电影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开始于1993年1993年,原广电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1993]号),标志着中国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全面进行。,但是直到新世纪初,中国电影才全面走上电影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大幕的开启,中国电影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影生产方面,国产故事片从新世纪初的年均生产100部左右(2000年91部,2001年88部,2002年100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0年国产故事片产量突破500部,2011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558部参见图11。,产量达到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票房方面,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连续十年实现电影票房大幅度增长。全国电影城市票房年均增幅30%。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1.72亿元,同比增长63.9%。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130亿参见图12。,增速居全球第一。短短十年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

从银幕数量来看,2002年全国电影银幕数不足2000块,影院数量为1243家,总票房不足10亿元人民币。2011年全国电影银幕数量达到9200多块(内地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日均增加8.3块银幕),增幅超过48%;影院数量达到2803家,增幅40%。参见图13。电影观影人次达到3.7亿,同比增长27.6%。

2011年,中国电影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科学的发展势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703122万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608350万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在前三季度落后于进口片票房的巨大压力下,国产电影奋起直追,全年总额再次超过进口影片。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有20部,为国产电影整体业绩最好的一年。《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票房均突破5亿,《建党伟业》票房突破4.2亿。以《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钢的琴》等影片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中小成本电影形式新颖、创意丰富、贴近观众,随着这些优质中小成本故事片的崛起,中国电影单独依靠商业大片支撑票房的局面正在改变。

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共有55部影片销往2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比2010年有所下降。

影院建设方面,2011年全国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截止2011年底,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厅中,数字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90%的影院都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2011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电影放映深入乡村,公益服务目标基本落实。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6条,数字放映队47692支,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2011年全年全国农村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超额完成年度电影公益放映目标任务。在国家广电总局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平台上,为农村放映提供的影片数量达2400多部。

电影参与国际交流方面,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国内相关单位选送了295部次影片参加了2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2个电影节,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保持上升势头。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化加速发展,除了中国电影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之外,政府主管部门推出的各项旨在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也显示出巨大的成效。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与文化部发布《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电影产业进入调整期与改革期。2001年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新的《电影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02年2月1日正式实施。2003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又同时颁布三项新规定: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和《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上述文件分别从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经营等环节为当时处于“谷底”的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

除了对电影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提供政策支持外,政府主管部门还针对影响未来电影产业发展走向的数字电影工程给予密切关注。2002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2002)、《关于加强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2004)、《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规定。例如在《关于加强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促进电影产业升级”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在5—10年内完成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借助政策扶持,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2011年12月15日,经过多年酝酿,国内首次以法律形式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完善电影产业体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发布。该征求意见稿一方面从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环节对电影产业体系进行规范和完善;另一方面致力于降低电影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减少电影生产和发行的行政审批手续,明确财政、税收和金融扶持等政策。可以预见,该项议案将对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挥更为积极的影响。

二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整体描述

上海,一座被称为“中国电影摇篮”的城市。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到1920年代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中国最早一批电影公司在上海落户,以及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电影人进军电影界所开创的“左翼电影”,再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电影界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一批社会反响巨大的进步影片迎接新中国诞生。老上海电影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建国前上海是中国的电影中心,建国后至1980年代末,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电影的唯一中心,但是上海出品的电影依然占据全国总产量的1/6至1/4,成为全国电影创作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电影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出,上海电影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电影在电影创作生产、影院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拓展培育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第一,电影制片数量和票房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上海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0部,动画片约11部,译制片100部。故事片总量较“十五”期间的56部实现了较大增长,涌现了《东京审判》、《三峡好人》、《风云决》、《可爱的中国》、《高考1977》、《廉吏于成龙》、《男生贾里新传》、《马兰花》、《赵氏孤儿》、《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批佳作。其中,有5部影片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3部影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

2011年,在上海备案的电影剧本(梗概)数量超过70部,有25部电影拍摄后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进入市场,其中民营影视制作公司投拍的电影数量达到16部,占上海年电影生产量的三分之二。各类影视制片企业的参与,对上海电影年生产量的稳步增长,以及在国产影片市场中的占有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票房、观影人次、放映场次均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全市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7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10.91亿,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三。其中,《赵氏孤儿》、《锦衣卫》、《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3部影片票房均超过亿元。

第二,电影放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电影放映步入产业化轨道。首先,影院建设方面,2006年初,上海拥有311家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26个影厅,座位总数235557座。大多数影院属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中专映电影院60家,171个影厅,48328个座位;约占总量的19.3%,40%,20.5%。2005年全市电影票房为2.7亿元,其中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影院仅9家,这九家社会资金投资影院的电影票房,约占了上海全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至2010年初,上海各类电影放映单位缩减至226家,408个影厅,座位总数为144149座。其中专映电影院64家,262个影厅,54211个座位;分别占总量的28.3%,64.2%,37.6%。2009年全市电影票房为6.7亿元,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专映影院达到31家,拥有172个影厅,相当于2005年末上海专映影院的总影厅数。这些影城凭借着多影厅的灵活经营优势,受到了市民的青睐,也成为上海电影主要票仓,其总票房达到4.2亿元,约占全市总票房的64%。此外,一大批千余座位的单厅影院、兼映剧场、文化宫(馆)、对外礼堂退出了电影放映市场。电影院的专映、专营化得到了强化,改变了近二十多年来电影院以副(出租场地经营)补主(电影放映)、以副养主的畸形经营局面,电影院市场的产业化走上了与国际电影产业逐步接轨的道路。

院线建设方面,2006年初仅有4家电影院线公司在上海开设有影院。至2010年初,在上海开设影院、建设影城的电影院线公司增加到10家。目前,上海的大多发行放映单位由原先传统电影发行公司转制的电影院线公司,已逐渐走上了资本投入、资产连接、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之路。

第三,完善电影放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前两年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农村电影放映的数字化转换。2005年,上海就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为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2006年,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要求,上海市文广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推进上海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以“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思路,完善文化援助机制,满足上海农民群众看电影的需求。“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区两级政府联手协作,基本解决了上海农民看电影的资金补贴问题。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将本地区农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列入日常工作,为农民采购基本的电影文化服务,建立了新的扶持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和落实好下乡、下村放映电影的经费补贴机制。

2008年初,为贯彻2007年延安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上海市文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该实施意见的要求,2008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完成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工作。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各区县文广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文广局对全市所有承担农村露天电影放映的35mm胶片流动放映设备完成了数字化放映转换工作,统一为各区县乡镇文化活动中心配置了符合广电总局农村数字电影技术标准和规范,且适于露天放映的流动数字放映一体机共115套。这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电影放映片源及拷贝不足的难解之题,又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人员流动放映电影的工作强度。

此外,上海的每个行政村结合推进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每个行政村综合活动室配置固定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09年起,上海农民看公益电影,将从原先的一月看一次增加为一周看一次,从在露天看转变为在室内(村综合活动室)看,从看胶片电影转变为看数字电影。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从中华民族的姓名生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 雅言与俗语

    雅言与俗语

    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是传统的馈赠,丧失了文化传统,我们就会“无话可说”。从秦汉到今天,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积累,其中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在本书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内容也许庞杂,但真要追索起来,这本书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大多青年朋友都认为龙舞、狮舞只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 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

    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

    本书内容包括:入海口、镇海堤、三江口、宁海桥、涵坝闸、熙宁桥、木兰陂、南北洋、石马街、坝下城、虎啸潭、东西乡等。
热门推荐
  • 第一毒妃

    第一毒妃

    她,一身傲骨,惊世丑颜,两世为人,却均为孤煞之星,贵为公主,却囚与地牢,八十一根毒/针见血封喉,无人能及,不信天,不信地,不信命,却在那一眼之后相信了他!国/乱,战起,终是披上嫁衣远嫁他国!他,清贵绝伦,所向披靡,却在洞房花烛之前披甲上战场,战败,至双腿残废,但却没想到的是连拜堂后的妻子也换作她人!她说,你我各自心有所属,合,亦是分,最终却在他设下的柔情陷阱里欲罢不能!他说,这世间唯独想的便是夺回发妻,不惜一切,将她置于万劫不复之深渊。亲手将她换送皇兄,换回发妻,却不知被拉入更深的陷阱......犹记当年,蒲公英漫天飞舞,他一身青衣坐于轮椅,波如静水,音如温玉:“以后就唤你阿丑如何?”她笑如夏荷,半边丑颜被放下来的青丝遮住,粉唇轻启:“只要是夫君取的我都喜欢”经年之后,女子一身火红,妖娆绽放:“怎么?想救你心爱之人?那就拿自己的心来换回我哥的命!”男子激动不已:“你...是...我的阿丑”原名《丑颜天下,换/妻》
  • MC之风云记事簿

    MC之风云记事簿

    那时,我的世界中国版尚未面世,盒子还是我的世界的主导,此事发生在一个叫作《风云361年》的服务器中。
  • 中外笑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中外笑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

    汉魏六朝诗上承先秦,下启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汉诗、汉乐府民歌,有古诗十九首、曹操、曹植、蔡文姬、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庾信等大家名作,也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优秀乐府民歌,《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古诗三百首》内容精彩纷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全貌。古诗风格有质朴与瑰奇之别。但在直抒胸臆、自然成文上,则精神相通,从而将对声文辞采的追求与对自然情性的崇高统一起来,为唐人完成古今体分流,臻于“格高而律清”的艺术胜境,作好了准备。
  • Frivolous Cupid

    Frivolous Cupi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碰瓷来个男朋友

    碰瓷来个男朋友

    计橙喜欢沈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知,沈淮不知,某一天计橙撞上沈淮,并且非常做作地摔倒,然后再倒打一耙,非说沈淮撞了她,小沈淮有很多小问号,只听计橙十分有气势地说:“碰瓷!”于是沈淮就摊上了这么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小祖宗
  • 爱在远山

    爱在远山

    刘金富云南省大关县人,16岁辍学后打过工,当过代课教师。在《中国民族报》《湖北日报》《湖南日报》《西藏日报》《浙江工人日报》《河北科技报》《湖南邮电报》《陕西交通报》《南京晨报》《石家庄日报》《昭通日报》《民族日报》《绥化日报》《德阳日报》《怒江报》《拉萨晚报》《宜兴日报》《千岛日报》《宿迁晚报》《汕头特区晚报》《建湖日报》《躬耕》《椰城》《昭通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过作品。现供职于云南永善县文联。
  • 悬吊人

    悬吊人

    夜行列车这个离城区很远的火车站坐落于荒野之中,轨道两侧长草茂盛,抬眼就能看见黑沉沉的山。车站空旷,穿堂风呼啸,我缩头拢紧衣领,跟随乌泱泱的大队人马穿过检票口和长廊,上下过几道楼梯,终于上了火车。暖气一下子包裹了冻木了的身体。我继续跟着队伍断断续续前进,不时被托举箱包的人阻挡。走到车厢尾部,掌中的票对上了铺位,我松了一口气,解下背包扔在铺上,把自己也摔了上去。
  • 时间劫杀

    时间劫杀

    “这是我送给他的礼物。”男人的半张脸隐在黑暗中,看起来喜悦又忧伤。上午十二点,田秀吉认真誊完最后一个字,放下手中的笔走出书房,客厅的沙发上摆着他灰黑色的大衣。他径直走到玄关,又退回来,在落地镜前重新穿好大衣,理了理杂乱浓密的头发,拿起靠在墙角的伞,转身走出房门。街道上一辆垃圾车缓缓开过,田秀吉所住的街道位于东京西郊,离市中心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他不是这栋房子唯一的住户,三层小洋房的房东是个固执的小老太太,矮小,嗓子却很尖细,听她说话总觉得是谁扼住了她的脖子。
  •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本书列举的只是目前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常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会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充实到心理咨询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