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1100000008

第8章 中西方对于死亡的认识(1)

2011年10月11日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Philosophieren über den TodHansGeorg Mller und Guünter Wohlfart (Hrsg.), Philosophieren ber den Tod. Death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1. Aufl., Academie du Midi. Kln: Edition Chora, 2004.,中文可以译为《用哲学来思考死亡》。为什么今天我要谈死亡的问题呢?在山东曲阜举办的国际儒学大会座谈会上,我专门谈了一下《论语》、孔子和死的问题,提出汉学家们很少研究的死亡的问题。我上个星期在波恩整理书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因为找到了这本书,所以我意识到当时我说的话有一点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汉斯格奥尔格·梅勒和京特·沃尔法特。梅勒现在在爱尔兰的一个重要的城市科克(Cork)教哲学,他以前在波恩大学跟我读过博士,他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哲学,出版过不少有关道家的书。他写老子(生卒年不详,春秋人)和庄子(约前369—前286)写得很好,所以这些书也被翻译成英文和汉语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他为什么从汉学转到哲学呢?因为他的水平可以与哲学家相比美。不过水平太高的人在德国是没有地位的,因此他无法申请到教授的席位。沃尔法特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德国诗人、哲学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他开始大量阅读庄子、老子的书而到后来完全放弃了德国哲学,他认为德国哲学“it takes you nowhere”——意思是“它不能把你带到什么地方去”,从德国哲学中得不到任何东西。他现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他学过一点古代汉语,他可以同时看翻译和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他呢?他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之所以要关注他是因为他从事的一种比较哲学在中国和德国都是很少被人触及的领域。如他在《袖珍汉学》(minima sinica)上发表的文章,把苏格拉底前的古代希腊哲学学派与孔子、孟子、老子相比较,想说明中国古代哲学跟前苏格拉底哲学学派之间的异同。此外,他的比较都是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于他想模仿老子和庄子的生活方式,因此很早就退休了。他在法国南部买了农庄,养了一些山羊。这本书的副标题是“Death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死亡之于东西方哲学),封面印有孔子的一句话“朝闻道”,由科隆一家非常小的出版社用德文和英文出版,封面很漂亮,但销量并不好。

附录4.1

Günter Wohlfart (1943—)

中文译名:京特·沃尔法特。

德国哲学家、汉学家。1943年生于法兰克福。曾在大学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心理分析。年轻时他曾在德国大学教授德国观念论与古希腊哲学。出版过有关康德、黑格尔、尼采和赫拉克利特的专著。当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和语言哲学。在接触到东亚哲学后,他开始研究禅宗与道家哲学,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禅宗、老庄研究的专著。他任教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退休后,沃尔法特隐居在法国南部的小村庄中,他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旅行、写作和园艺工作上,撰写了一系列跨文化哲学研究的著作。

人们一般避免研究死亡这个题目,但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做哲学研究,我们要学会死亡。”这是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去死的问题,因为我们都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死是好的。孔子也是为了把死亡的问题弄清楚,现在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小枫(1956—)教授曾经说中国没有哲学,孔子不做什么哲学研究。但我认为我们可以试图从德国哲学的角度来看《论语》,从而丰富《论语》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一门哲学。“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我们“朝闻道”的话,我们还是孩子,还是年轻人,我们真的懂得“道”吗?这是第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们早上听闻到“道”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等到晚上才死?因为早上听闻到“道”的话,我什么都知道了,但是生活的时候也可能会碰到好多困难,也可能会碰到一个庄子、一个老子,他们跟我说你早上听闻到的“道”是完全错误的,我开始糊涂,不如早死。为什么中午不能够死,晚上可以死?为什么不是第二天死?这里如果把“朝”理解为年轻人是不合适的,年轻人如何能得“道”。如果将“朝”理解为早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等到晚上才死?如果我们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哲学思考。

如果问哲学家死亡是什么的问题,他们也许不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没办法解决死亡是什么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的思考来提出死亡的问题。德国当代哲学家们都是一个口气,认为哲学的作用是让你提出问题,但哲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很早就对死亡的问题感兴趣,所以我在波恩每个学期都会专门谈死亡的问题,这跟我的出生地有关。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中欧人而不是真正的德国人,因为我母亲是维也纳人。1945年以前奥地利人都认为自己是德国人,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所谓的奥地利人的身份认同。我是在维也纳长大的,维也纳的德语还保留着18世纪的词汇。维也纳人特别忧郁(Melancholie),这里被称为“死亡之都”。我还记得一个九十二岁的亲戚总是重复着一句话“不如去死”(Oh, wenn ich doch nur sterben knnte!)。所以我从小就很好奇,为什么他们总想着死亡的问题,死了以后他们能够得到什么。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知道怎么去死,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死。比如孔子不希望死在路上,也不要椁葬,希望死在自己弟子的怀抱中。因为他知道死在路上是没有人给他埋葬的。而当今之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死。我有个四十多岁的同事,他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给我寄信说自己还有三年的寿命,他觉得自己生命将尽的时候,就把他的一群朋友叫到自己家里聊天。另外一个和我1974、1975年在北京学习过汉语的同学,他是一个著名的德国记者,他得到自己快死的消息后便通知我,但不允许我跟他谈死亡的问题。当他的生命只剩一年的时间,我觉得应该跟他谈一谈死亡的问题,他非常愤怒,生我的气,说要和我绝交,不再给我写信、见面,但后来重归于好。记得那是在一个星期日,他宴请了很多朋友去他家里做客,吃完午饭后他觉得疲惫,就回房休息了,于是再也没能出来。还有一个柏林的朋友,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突然去世。她临终前叮嘱丈夫不得将她去世的消息告知好友,她的墓碑上不应该有她的名字。她还在的时候没办法跟自己告别,死了以后我们也没办法跟她告别,她这样做让我们比她更孤独、难过。

附录4.2

Rolf Trauzettel (1930—)

中文名:陶德文、陶策德。中文译名:罗尔夫·特罗蔡特尔。

德国汉学家。1930年生于德国莱比锡,1951—1952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汉学、日本学以及印度学。1962年他继续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1964年获得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为《奸佞之臣的典型蔡京(1046—1126)》(德文名为Tsai Ching (1046—1126) als Typus des illegitimen Ministers. 1964)。陶德文于1968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大学授课资格,教授汉学课程。1969年起担任哥廷根(Gttingen)大学汉学讲师职务。1972年开始,任哥廷根大学科研顾问和汉学教授。1975年起担任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陶德文早年的兴趣主要在蒙元史。除了对历史感兴趣之外,他也一直对哲学和艺术有着兴趣。他在研究中国历史、编年史学以及语言之后,转而研究中国的哲学,并专注于文化人类学的议题。他与傅海波合著的《中华帝国》(Das Chinesische Kaiserreich. 1968)曾作为Fischer“世界史丛书”的第19种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曾参与编写顾彬主编的10卷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中国古典散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6年台湾辅仁大学专门为他出版了《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Rolf Trauzettel教授周围的波恩汉学学派》一书。

梅勒和我共同代表波恩汉学学派(Bonner Schule)。我们精神上的老师是陶德文,他写过不少关于死亡的东西,他的作品也有个别的被翻成中文。我认为,他是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海德堡大学的瓦格纳和法国的于连。陶德文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复杂且内容丰富。

附录4.3

Rudolf G. Wagner (1941—)

中文名:瓦格纳。中文译名:鲁道夫·瓦格纳。

德国汉学家。1941年生于威斯巴登。1962—1969年间,他在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巴黎大学及慕尼黑大学攻读汉学、日本学、政治学与哲学专业。1969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慧远向鸠摩罗什的问法》(Huiyuans Questions to Kumarajiva)。其后获联邦基金会哈克尼斯奖学金,在哈佛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87年,瓦格纳被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聘为教授,兼任系主任,一直到后来退休。此外,瓦格纳还在1992年9月至1996年8月期间担任欧洲汉学学会(EACS)秘书长;1992年12月获得了德国研究基金会的莱布尼茨大奖;1996年成为上海社科院的特聘教授;1996年

9月至1998年9月,担任欧洲汉学学会(EACS)主席;2005至2009年期间,任海德堡大学东亚学中心主任。

瓦格纳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早年主要研究佛学、魏晋玄学、严复、19世纪西方和中国的关系等,其中最为出色的是对中国古代道教以及王弼的研究。1993年起,瓦格纳教授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组织“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结构”研究团队,展开对《申报》及上海的深入研究,成为德国乃至欧洲屈指可数的上海学研究专家。

附录4.4

Franois Jullien (1951—)中文名:于连、朱利安、余连。

中文译名:弗兰西瓦·于连、弗兰西瓦·朱利安、弗兰西瓦·余连。

法国汉学家、哲学家。生于1951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留学北京和上海。1978年获得远东研究的博士学位。曾任法国中国研究学会主席、巴黎大学组织资深会员。现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一般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中国思想及宋明理学,中国古典文学及美学概念)、比较方法论与跨文化研究。于连习惯于在中国思想及欧洲哲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工作,以使思想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在东亚之中探索与欧洲思想所发展者不同的可理解性;同时透过这一距离,产生回返效应,上诉欧洲理性深埋的选择,并询问其立场选择。于连有多种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版。

同类推荐
  •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 国学全知道

    国学全知道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对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汗颜?《国学全知道》这部书,内容极其广泛,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是《话说世界》系列丛书的第46卷。全书讲述了亚洲文明奇迹和非洲文明奇迹,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巴比伦古城”、“吉萨大金字塔”等等,让我们来好好领略领略这些文明奇迹吧!
  • 重门天险:居庸关

    重门天险: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 新解冰鉴

    新解冰鉴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热门推荐
  • 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

    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本书从《南怀瑾谈生活与生存》作为出发点,根据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著作将人生分为“人生的价值”、“事业的真义”、“圣人与英雄”、“君子与小人”、“读书与学问”、“修身养性”、“人情世故”、“时位与贵贱”、“烦恼”等,从这些主题入手,在南怀瑾先生的人生哲学基础上加以理论,使读者有机会在南怀瑾先生的人生哲学里获取更多的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人生智慧。
  • 洛少别来无恙

    洛少别来无恙

    “爹地,妈咪做饭把家烧了。”“咱有的是钱,再建。”“爹地,妈咪跟何叔叔跑了。”“出动,记住别伤了夫人。”“爹地,妈咪喊你回家离婚。”“哦,这个不可以。”他是集团首席,毒舌冷酷无情,情感冷漠症。她是寒门孤女,爹不疼娘不爱,还带着小拖油瓶。他为她建了一座城,她弃他的真心如敝履,一心只想着逃离。她逃逃逃,他追追追。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乖乖女孩冷宝贝

    乖乖女孩冷宝贝

    他们的相遇是场意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牵连。他,帅气冷俊,没什么可以难得他,却赢不了乖乖牌的她。还在不知不觉中,对她动了真心。她,天生的乖乖牌。一切却因他的闯入而改变。明知道他们是不一样的人,可还是让他偷走了自己的心。他,一直守护着她,只希望她开心快乐。甚至愿用生命换她幸福。她,他是她生命中最要的人,因为日久天长才会萌生爱意,可是她很清楚,他不爱自己。那么她能找到只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情非得已的改变,无法预料的事情,让一切都改变。他们都不在是最初自己了。五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她却牵着别人的手。让他不知所措。他们能否跑掉一切负担,只为彼此幸福。五年后,他们还能牵手到白头吗?
  •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东方文学、东方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学术经历极其丰富。大半个世纪以来,他身体力行,做出楷模,被公认为中国的东方学、东方文学以及相关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中成就最大,资历最高,影响最广,最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术带头人。先生走了,先生不会再回来。我中心悲伤。只是突然又想起先生经常提到的陶渊明的一段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一段诗,先生说,他一直很喜欢。先生自己,也常常吟咏。如果是这样,先生也许走得是安心的。
  • 文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文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还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用楚辞(楚地民歌)进行写作的作家。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很多又十分勤奋,以至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过目不忘。
  • 大少就擒有妻徒刑

    大少就擒有妻徒刑

    楚容华是家中的独女,母亲早亡,被父友人收养,所以即使是孤儿,从小也算是顺风顺水,像一朵温室里的小百合一般生活着。只是,当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这一朵小百合也要迎着风雨,顽强站立起来,变成强筋带刺的血蔷薇!(本文女强男更强,男主们各种无上限的宠溺。)
  •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唐宋家的小花店在深蓝路的尽头,每天早起帮妈妈把含苞的花儿运到店里后,唐宋都不舍得去洗手。他喜欢那种深深浅浅的味道,像是夏日傍晚若有若无的灯光,洒到哪儿,哪儿便有了慵懒又淡雅的朦胧美。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