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2400000002

第2章 口述史: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性别观察(1)

朱易安

上海城市的性格和品格,多少给人一点“阴柔”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龙应台在《文汇报》发表了《啊,上海男人》,其实涉及了都市文化建构中的性别因素:“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 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我们暂不评价这种描述是否具有代表性,但至少可以反过来证明,上海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被轻视的;同时也说明,都市文化中的性别因素,应当在都市文化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涉及都市文化中两性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时也涉及城市性格和品格的形成。

许久以来,对于上海地区这种所谓“阴盛阳衰”两性关系的描述,屡见不鲜,但是,关于如何形成这样的关系却未见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在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上海职业女性群体崛起的传统。事实上,上海地区职业女性群体的崛起,与长江三角洲女性长期承担家庭经济的传统有关,而近代工业化的机遇又让农村女性成为城市工人,从而构建了新型的两性关系。

已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到近代社会中女性职业者队伍的形成,与近代化、工业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新兴职业的出现有关。江南地区的女性,在明清以后已经是家庭生产中的重要劳力和经济来源。乾隆年间,乌泥泾农妇一日织布一匹所得银钱要高于农村短工一日工食银一倍以上。

《清稗类钞·风俗类》中记述苏州四乡妇女“杂男子力作,樵渔蚕收,驾舟担物,凡男子所有事,皆尤为之”(清)正如徐光启所说,松江地区农民“三百年而尚存生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杆而已。”这种传统导致江南农村青年女性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更容易走出家门,自食其力,补贴家用,渐渐形成职业女性的基础人群。

曾见以“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1915—1923”为题,研究这一时段中国的女性职业范围,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轻工业,如纺织、烟草、火柴、化工、成衣等行业的女工;帮佣——即到中产以上的家庭当姨娘、奶妈;供职于文化教育机构,如教员、新闻记者、传道师、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等;普通职员,就业于社会各机关,如官署、商店、公司、医院的女书记、女医生、女店员、护士、产科医师等;娱乐机构从业人员,如歌女、电影演员、舞女、女伶乃至妓女等。可见,短短八年中,女性职业范围的扩大突飞猛进。另外,职业女性的人数也十分可观,1920年,约七十五万的上海妇女中,有正当职业者(包括学生、教师、医生、看护妇、编译者、宣教者、音乐家、画家、商人、船户、渔人、农妇、工人、伶人)约有30万人,占了整个女性人口的将近一半左右。另据《女声》杂志1943年的调查结果,职业女性的就业领域已可归为教育界、医学界、商业界、法律界、党政警界、娱乐界、手工及佣工、农耕畜牧、机器工业等九大类。足以证明,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职业女性的城市,也是从业妇女人数最多的城市。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陈雁的《近代上海女性就业与职业妇女群体形成》是较早发表的成果,她指出:“近代上海女性就业人数和就业范围的不断扩大、职业女性群体的逐渐成熟是上海城市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女性群体中人数最多的,应数产业工人,其中,又以缫丝业和棉布业最多。19世纪60年代,随着机器缫丝工厂的出现,上海第一代纺织产业工人最早诞生于外国人创立的工厂中,肇始仅数千人。到19世纪末,首批中、外棉纺织厂建立,使上海纺织产业工人达到近三万人的规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20年代初期,上海纺织工业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各行各业先后形成,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工人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此后,历经抗日战争期间的曲折起伏,到新中国成立时,纺织职工队伍为23.88万人。另据1929年的统计资料,当时的棉纱、缫丝和棉织工人已达19.15万人,其中女性工人有14.39万,占76%。尽管女性工人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是艰苦而缺少保障的,但却改变了数千年来女性无法走出家庭的命运。女性以一个创造经济价值的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

女性的职业化和经济地位的变化,将会为性别文化的建构带来本质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化、都市化,为中国女性群体提供了社会参与、性别角色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女性比较有规模地脱离了对家庭的人身依附,实现了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转变。因此,考察女性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参与社会,或者说,如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称得上“参与社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考察女性是如何不再囿于家庭,进入社会层面的,或者说,只有女性中的职业化群体的出现,才使得女性社会参与程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才有了女性文化构成都市文化值得探讨的基础。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女性对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女性在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之后,对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贡献和表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也是都市性别文化研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上述的看法,已经在头脑里徘徊了许久,但同时又有许多的困惑。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并不像如今新时期的女性,会表现出外在的强势;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女性的职业并不固定,说得好听点,是“阶段性就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从农村初进城市的女性,是以小贩和帮佣的身份进入职场的,这算不算“职业女性”?而且,这些比较底层的女性,几乎很少被主流文化记载,缺乏第一手的史料。当笔者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竹枝词与都市性别文化”时,曾与程郁教授多次讨论过这些问题。她当时正对中国妇女史和口述历史的研究着迷,于是,她提出带着学生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采访那些在解放前就在上海工作过的女性,让这些如今还健在的,八九十岁的奶奶们,说说她们过去的生活和经历。

“老上海妇女口述史”的工作是很艰辛的,除去口述史研究中的重重困难需要克服,还有这些老人的健康状况,也是决定访谈能否成功的关键。“做口述史要和时间赛跑。”但随着一篇篇采访记录定稿,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则凸显出来。正如程郁教授在访谈报告中指出的,上海职业妇女遍及工商业、学校、医院,既有在租界外国人家中帮佣的劳动妇女,亦不乏女知识分子;此次收录的访谈者,有1949年以前就成为职业女性的教师、职员、护士、商贩及家庭服务员,还有一定数量的工人和农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老上海妇女”个案,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上海都市文化建构中的女性生活和特征。

尽管本书中的受访女性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的命运遭际千差万别,但却有许多时代的印记和共同特征。例如,不甘心因循守旧的传统家庭生活,渴望读书,渴望改变,渴望工作。其中,职业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叶秀宝的回忆中,有大量的篇幅叙述她从婆婆家中跑出去,进工厂去做工的经历,有了工作,才使她摆脱了童养媳的痛苦生活;所以,当新光厂整顿时,她被“疏散”,回到家,妈妈说:“那么大的小姑娘都出嫁了,你就不要去做了。”叶却说,“我是有理想的,不要在乡下种田”,“我不肯拿那八十多块离职费,在家里只蹲了一个多月又回到上海”。另一位后来成为地下党员的女性回忆当时坚持要读书的理念,就是不要“当花瓶”。这些非常朴素的想法,实际上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人生价值的朦胧认识和坚持,而工业化、城市化的机遇促使她们最终有机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书中被访的女性,都有着坎坷的人生。她们有家庭,有子女,特别是那些普通的劳动者,读她们的故事,你会感到那种直面生活、忍辱负重、敢于担当、克勤克俭的内在坚毅无处不在。这其中,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更有上海近代化都市化过程中女性的新表现。这些被访的女性,几乎都是各自家庭中的主心骨。虽然许多人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她们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她们的勇敢和智慧,则不断体现在应付生活的一面。每当家庭经济发生困难的时候,这些女性就会挺身而出,就像郑玉英那样,先在私人作坊打工,巴巴结结努力攒钱,养活老家的子女和老人,后来又在街道托儿所工作,认真负责地当孩子们的“阿姨”;托儿所裁员,她又转到街道盛泽织帽厂工作,直至退休。在拮据的日子里,她心态平和,教育孩子们好好读书,她的想法也表达得非常质朴:“我们做工人的总归闷头做工作,心里就一个念头,把这份家当创造出来。”这些把家当创造出来的女性,也在创造中赢得了价值和地位。

同类推荐
  •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这本书是青年学者、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魏新的第一本文集。第一部分主要讲古代的各种事,有帝王将相的得失,也有才子佳人的爱恨。第二部分是一些神怪笔记,风趣幽默,又对今人有所启示。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文化现象的追忆和对往事的回忆。第四部分是对社会现象的评判。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个怪咖作者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是重口味读者,不可错过这本让人捧腹大笑的“恶趣味”合集。
  • 傲世狂僵尸
  • 江山争雄

    江山争雄

    江山如画,支零破碎,金戈铁马,烽烟枭雄!这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大隋盛世,这又是一个遍地烽烟的峥嵘时代。才子佳人,红袖游侠,诗词歌赋,剑胆琴心。杨素、高颖、裴矩、虞世基、宇文述、李穆,朝堂暗斗,门阀漩涡……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萧铣,豪雄林立。隋失天下,大争乱世,谁能定鼎乾坤,执掌社稷?白马银枪罗昭云,带你走入那波澜壮阔的隋末时代!——————{江山书友群:469787524,欢迎大家来聊历史文!}【vip全订群:226239260】
  • 大唐余音

    大唐余音

    一个江南温柔乡统治下的鹰派大佬的荆棘之路
  • 中国历史的瞬间+西方历史的瞬间(套装共2册)

    中国历史的瞬间+西方历史的瞬间(套装共2册)

    《中国历史的瞬间》篇章以时代排序,从远古时代的“北京人”讲起,涉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外交流等诸多方面。《中国历史的瞬间》全书采用活泼的现代语言进行写作,同时也活泼地运用各种趣味的写作方法,文字简明、亲切,是人人可读的历史读物。 《西方历史的瞬间》篇章以时代排序,在西方历史中选取一百二十个题目,为每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对于文化、社会方面的情况谈得比较详尽,有助于读者认识、了解西方世界。此外,《西方历史的瞬间》特别重视15、16世纪西方世界向外求发展时代的状况,并借此说明“世界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文字明白易懂,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阅读乐趣。
热门推荐
  • 黄金搜魂手

    黄金搜魂手

    夜。急风暴雨夜。一骑快马箭一般穿过雨帘,风虽急,人更急,他已不知奔波了多少日,换了多少匹马,雨水顺着斗笠滑落,溅在一张刀条般的脸上,骑者不停地狂吼:“躲开!躲开!”这个时辰,绝少还有人能挡路,就算有人,也没有人敢挡熊老太爷的路!白马黑鞍紫衫,赫然正是熊老太爷属下“飞鹰堂”弟子的标志。高牌楼,红门,石狮,熊府已在眼前。虽是雨夜,但熊府两侧的壮汉仍雁翎般地挺立两旁,个个嘴唇都淋得发青,可没有一个人的脸上有畏缩惧退之意。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 金刚般若经赞述

    金刚般若经赞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疸门

    疸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塑人生三十年

    重塑人生三十年

    新书发布——《重生之激荡的十年》,作家主页有直通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吻别前夫

    吻别前夫

    小说从34岁的甘晓颦离婚那一天讲起。甘晓颦是一个普通平凡、却自视甚高,也不懂得体恤他人的女人。那一天,失业中的她离婚了,这才发现:婚姻中的女人,原来就是温室中的花朵。昨天她还可以对别人说自己是全职太太,今天就只能说是孤儿寡母了。现在的她,除了一边照顾身体不好的儿子,为生存忙碌外,一边还要报前夫卢家仪给她的雪耻之仇。
  • 惨烈红颜

    惨烈红颜

    三月的江南,虽然草短苔青,仍有料峭寒意。大清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用地雷轰塌南京仪凤门,攻破外城。次日,军分三路攻入南京。两个世纪不识干戈的六朝古都遭到空前的浩劫,城中官绅兵民死难人数多至四万余人。清宗室、江宁将军、提督祥厚横剑自刎;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尤其可恨的是那些清兵,趁火打劫,烧杀淫掠,凶残无比,作灭亡前的疯狂一跳。秦淮河畔,钞库街头,有一处小小的庭院。占地虽不足一亩,却也有土阜小筑,山石玲珑,花木扶疏。几株古梅在春阳中绽放,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可不知的犹太人经商智慧

    不可不知的犹太人经商智慧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恋上霸气御姐

    恋上霸气御姐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什么?!某天寄来神秘快递,结果游戏中的人物成了现实,小小一只却是霸气御姐,想逃也难,既然躲不掉,那就轰轰烈烈爱一场,只是这时而霸气,时而娇羞,是什么鬼?!没办法,爱上了,就绝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