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4900000003

第3章 从预防到预警:传染病防控体系的现代化(1)

在全球化背景下,流行性传染病不是属于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还超越了国家和区域界限,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威胁。中国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开始对传染病防治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初步建立起卫生防疫体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量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的传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对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中国政府也顺应时势对传染病防治策略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但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对既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挑战,暴露出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诸多弊端,同时促使中国政府加快了公共卫生方面的改革步伐,令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诸如“禽流感”和甲型H1N1型流感等新的危机。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作为人口较为集中和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地方,成为新兴传染病侵袭的主要地区,因此,如何强化都市社会管理,减少可能的社会风险,如何建设中国的传染病防控体系,这些问题仍任重道远。

一、政府主导下的新中国计划防疫政策

以改革开放为界,中国传染病防治政策分为两个重要时期。新中国成立初的30年,通过计划防疫、“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以及《传染病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颁行,积极地推进政府主导型的防疫制度建设,在百废待兴举之际,建立了操作性强、效率高和防治结合的防疫政策,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传染病防治事业,促进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其间,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自上而下地制定和实施卫生防疫规章和法律,同时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把卫生工作与群众爱国运动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单纯地依靠政府或群众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一)政府主导下的计划防疫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卫生工作面临着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彼时,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鼠疫波及20个省、市、自治区的549个县。霍乱自1820年传入我国以来,大小流行几近百次;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患病人数在1 100万人以上;麻风病患病人数不下50万(卫生部,1985:24)。这时的中国亟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以尽快改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落后局面,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1949年11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8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李德全任部长。从此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各项公共卫生事业在卫生部的领导下有序开展起来。

1951年9月7日,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就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向中央报告,指出不少省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因卫生条件不好而病死人是不可避免的天灾,而非政府的责任。毛泽东对其报告给予了高度重视,同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对卫生工作人员必须加以领导和帮助。对卫生工作必须及时加以检查。必须教育干部??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毛泽东,1999:176)。”指示一定程度确保了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对卫生工作的重视,推进了我国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

同其他方面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主要借鉴了苏联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开始试办卫生防疫站。1953年1月,经政务院167次会议批准,开始在全国建立卫生防疫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卫生防疫体系(卫生部,1983:76)。据统计,至1965年,全国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 499所,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卫生防疫网络。卫生防疫系统包括省、地(市)、县三级卫生防疫站,以及部分行业和大型厂矿防疫站。卫生防疫站是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除卫生防疫站以外,我国还成立了各级专科防治所(站),到1957年6月底,全国已建立公立妇幼保健所(站)3800多个,建立各种专科疾病防治所(站)617所(新华社,1958)。这些遍布全国的防疫所(站)以及后来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来的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卫生防疫站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为目的。1953年4月2日,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防疫站会议”;翌年10月20日颁发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63年5月15日,卫生部发布《卫生技术人员职务名称及晋升暂行条例》,决定将高级卫生防疫技术人员从二级增加为三级,增设了卫生主管医师负责指导卫生医师进行业务工作;1964年8月15日,修改发布《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试行)》;同年12月7日,卫生编制委员会与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卫生防疫站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草案)》。上述条例、规定的实施,对卫生防疫站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推进基层的防疫工作,1950年3月,卫生部还成立了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大队,共438名工作人员。经过短期的政治学习和技术学习后,防疫总队即前往河北省的宁河县、宝坻县,天津一带的潮白河施工区,皖北的泗县、泗洪、五河,苏北的淮阴、沭阳,平原省的梁山、南旺二县重灾区,黄泛区的西华、扶沟、淮阳、尉氏等地,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据各大队及潮白河工作组报告的数据,计防疫针注射人数84 166人,牛痘接种人数243 905人。在治疗方面,治愈黑热病676人,回归热285人,疟疾441人,斑疹伤寒2人,一般治疗74 688人。调查、宣传和环境消毒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卫生部资料室,1950:7-8)。可以说,政府自上而下的动员和推动,对于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状况作用显著。

政府主导的卫生防疫工作还表现在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流行造成人口死亡率很高,在当时鼠疫、天花等急慢性疫病很难迅速治愈的情况下,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是比较好的选择。中央也三令五申,对于为害最大而预防简单的疫病(如天花)要加强预防接种,对其他疫病如伤寒、鼠疫、霍乱等则要加强预防注射。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接种卡介苗暂行办法》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接种牛痘与卡介苗,同时在部分地区推进白喉类毒素、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工作,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了霍乱疫苗、鼠疫疫苗、斑疹伤寒疫苗、伤寒疫苗和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工作。这些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扼制天花、结核、白喉、乙脑、鼠疫、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我国预防接种逐步走入“计划接种时代”,卫生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和《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强调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发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使相应的传染病不发生、少发生或减轻病症、减少死亡,配合其他防治措施控制其流行,最终达到在国内根除的目的。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建立预防接种卡片,农村地区也实行接种登记,进行有计划的接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牛痘苗的接种,接着扩大卡介苗、百白破制剂、小儿麻痹糖丸疫苗、麻疹疫苗和其他疫苗的大规模普种。60年代初期消灭了天花,其他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到20世纪70年代,预防接种开始纳入计划管理的轨道,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确定专人负责预防接种的管理与组织工作,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制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初步形成了计划免疫的概念(王克安等,1997:149-152),一定程度上缓解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

(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爱国卫生运动

为配合防疫系统的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国在防治传染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一种有特色的群众运动——“爱国卫生运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卫生资源极为贫乏,人民群众疾病丛生。如何运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1952年,美国对朝鲜发动了大规模细菌战,在朝鲜散布了大批含有鼠疫、霍乱、伤寒及其他传染病细菌的苍蝇、蚊子、跳蚤、虱子等,更增加了中国建立防疫系统的紧迫性。是年3月18日,政务院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卫生部,1983:122)。随后,各地由主要党政领导挂帅,逐级建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延续至今。

运动到6月份进入高潮,在许多地方已真正成为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山东省和北京、天津、重庆三市,参加环境卫生大扫除的人民群众就达到了1 400余万人。吉林省50%—60%的农民都能够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为了有组织地开展这一运动,许多地方都训练了卫生工作骨干,仅浙江一省和沈阳、济南、昌潍三个城市即在群众中训练了64万余卫生工作人员。各地还通过工人、农民夜校,对群众进行卫生常识教育,仅沈阳、安东、南京、济南、杭州等市,受到卫生教育的人民群众就达200万人以上(肖爱树,2003:99)。12月8日,中央政府召开全国第二次卫生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细菌战争”的号召。12月31日,政务院发出《关于1953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决定将各级防疫委员会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一文中就指示:“除四害,即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及其他害兽)、麻雀(及其他害鸟,但乌鸦是否宜于消灭,尚待研究)、苍蝇、蚊子。”仅过了一个月,这17条扩充成了40条,就是1956年1月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27条指出:“除四害。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1957年九十月间,中央召开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这四样东西,我是很注意的。只有十年了,可不可以就在今年准备一下,动员一下,明年春季就来搞?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毛泽东,1996:48)为此,1958年,爱国卫生运动被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全国各地都成立了除四害指挥部,以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除四害办公室。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8年2月中央发出除四害指示后,北京市和上海市3天内就分别捕杀麻雀40万只和50万只(康俊娟等,2010:16)。这场空前绝后的“剿雀大战”,大打“人民战争”的经验,当时的口号是:“发动群众,统一行动,男女老少,各显神通。”麻雀的急剧减少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为麻雀“平反”的呼声日益高涨。

毛泽东发现这个情况后,在1960年3月16日写给上海局及各协作区委员会的《关于卫生工作指示》中,郑重提出各级党委“要把过去两年放松了的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并且一定要于1960年、1961年、1962年这三年内做出显著的成绩”。鉴于麻雀虽糟蹋粮食,但主要是吃作物害虫,毛泽东在《指示》中特别提出,今后“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毛泽东,1996:80-81)。这个《指示》发出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城乡再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同类推荐
  •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限时促销价5.99元,原价18元,欲购从速哦)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从“失联”到“失事”,MH370牵动国人走过了煎熬的一年。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从信息分析的角度,从MH370失联的当日开始,以大量的事实信息为基础,进行了连续17天的追踪,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专业的分析模型,提出预测和判断,率先建议将搜索区域锁定在南印度洋。在信息的洪流里捕捉理性,从混乱和无序中找出逻辑,是信息分析实战运用的极佳案例。时值事故一周年,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事故的全景回顾和深度分析,也是对生命的彻底尊重。这一天已经过去一年了,而事情远未结束,只是掀开了耐人寻味的新篇章。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央视少儿频道是全国少儿频道的“领军人物”,是专业化的“绿色频道”,她的品牌化建设与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电视研究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真实个案展示整体全局。以品牌栏目为关注点,以精品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实务的角度,探讨频道从定位、理念、改版、构成体系、管理手段、节目设计和编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央视少儿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进程。
热门推荐
  • 遇见晗光

    遇见晗光

    时先生肤白貌美高冷范,是警界一朵高岭之花,在她面前却是装疯卖傻,节操碎成渣渣![双处+甜宠+推理言情]
  • 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本书描写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来。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这场大战,更能从中领略到席勒独特的文学魅力。
  • 关于善恶的格言(经典格言)

    关于善恶的格言(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到处都写满了善与恶。本书涵盖了修身养性、社会交往、朋友与敌人以及成功激励的格言,让读者朋友们在人际中,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以便在社交场合应对自如,犹鱼得水。
  • 爱情逆袭之随源

    爱情逆袭之随源

    这是一个前期委曲求全、后期反转逆袭的故事。明知他像无根浮萍、花丛流连、从未停驻,自己于他,也不过是万花之中一点红,又或许,连这都有所不如,只是一片绿叶罢了。八个月后的分手如约而至。但为何,她还是无法忘记?就像他忘不了心中的白月光,他之于她的意义,他永远都不会懂。明知得不到回报,重逢后,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被他玩弄。他践踏蹂躏她的真心,甚至为了摆脱她而设计,她离入局仅半步之遥。心身皆伤下,她还是否能够继续坚持爱他?当温暖如春风般的偶像出现在她身边,给她冰冷的生活带去希望与呵护,她的心是否会因此而动摇?身在迷局,谁又能洞察清明?活在当下、怜取眼前,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他不能,那么,她能吗?
  • 如今我们终将长大

    如今我们终将长大

    那年,我们都曾是少年……如今,我们终将长大……总有一个人会充斥着你的整个青春,日后那个人的名字,便成了你整个青春的情怀。——我,叫林暖夕——林暖夕,你笑起来真好看 ——我愿意做她的同桌——谢谢 ——清乔,我脏……——你没有,我不许你这么说青春之路,你是霸凌者?还是受欺者?或者说,你只是一个旁观者? 青春记忆,你是美好多一点?还是遗憾多一点? 付筱宝和林暖夕是青梅竹马,在高中认识了温柔善良的尤依沐,与田恬,余纯纯,沈子辽成为了很好的伙伴,大家一起经历酸甜苦辣,建立了革命友谊。 可是,一场意外,让大家分崩离析,自此走上了各自的命运……世上最美好的是相遇,而最难得的,却是重逢。 时间,究竟是隽永了记忆?还是酝酿了阴谋? 青春年华,愿大家能勇敢爱,不论相貌,不论贵贱,不论性别。
  • 帅酷堡主爱上江湖女侠

    帅酷堡主爱上江湖女侠

    上官胜月在十岁的时候亲眼目睹自家二十口被一位白衣剑客灭门。自己虽得以佼幸逃生,但从此失去十岁之前的全部记忆。被一位神秘的仙侠姐姐带回常年冰封的极寒之地。八年后,江湖出现了一位极美的女孩子水怜儿。能用一滴水杀人。传言她是人是鬼是仙,无人能抗拒她的美貌,也无人能抵挡她的武器。各大门派都争相邀请她为座上宾。最帅兼酷的青城堡堡主也为她卷入决斗......
  • 高成长餐饮企业经营手法及操作要点分析

    高成长餐饮企业经营手法及操作要点分析

    本书涵盖餐饮管理的采购、厨房管理、财务管理、员工管理、营销、战略管理、菜单、服务、卫生九大环节,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具体的原因,提出详尽的解决办法,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每个环节后列举了在此环节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餐饮品牌,如东来顺、海底捞等,并分析了它们的成功之道,希望对餐饮店管理者们通过学习,能够快速打造一家属于自己的高成长餐饮店。
  • 善意

    善意

    女儿在一场爆炸案件中意外丧生,命运骤然转折的大学女教师善扬,为求解脱,走向心理援助中心,渐渐成为一名义工。两年后,善扬在帮助另外一个不幸丧子的女保洁工时,意外发现一起隐蔽的谋杀。她作为旁观者,觉察到至深的黑暗,怀着巨大的恐惧和善意,善扬一步一步走向真相,想要帮助丧子的真英。但当她与魔鬼面对面较量时,情势急转直下,地狱之火熊熊燃烧,一切不容逆转,选择即是结局。最大的恶意即是最大的善意。“我与善意,最终齐入地狱。”
  • 北方的金合欢

    北方的金合欢

    我和拉乌尔·阿斯兰诺维奇·坎巴是于狩猎途中结识的。在塔梅什村外,一片四处生长着树莓丛、刺马甲子和金刚刺灌木的广阔海边旷地上,人们在猎鹌鹑。从远处传来稀稀拉拉的沉闷枪声,猎犬的吠叫声,能瞧见犬只在草丛中绕来绕去,以及跟在狗身后朝被击中的猎物奔去的猎人的身影。而就在此时,在这阵热情高涨的狩猎大战中,我看见了一位身形高大魁梧的落后者,懒散地沿着小径在踱步,枪被横过来扛在肩上,而两只大手好似一对象鼻,在步枪两侧垂挂下来。这是一位明显经受不住狩猎狂热的人。他似乎也注意到了我这么一位猎人。
  • 海外童话:范多尔瑟老奶奶和鹳鸟一家

    海外童话:范多尔瑟老奶奶和鹳鸟一家

    本书是刘兴诗爷爷在海外居留期间,根据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的一些文学童话作品。其中有的曾经用英文写作,翻译为荷兰文后,首先在海外发表,以后再自己翻译为中文出口转内销。每篇文末均注明写作地点和环境,有别于伪冒海外作品。其中:《谢谢您,施耐尔太太》获1998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并列入《天使在人间》童话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选集;《没法举行的宴会》是大陆作家的作品唯一选入台湾小学教材者;《圣诞老人之歌》选入王泉根主编《中国最美的童话》,重庆出版社;《泰莎和小金鱼》最早在荷兰发表,并加编者按,指出这是一位中国教授的作品;《星孩子》列入1983年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