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54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在观念和立场上,走出简单的自我否定的怪圈,走出按“狩猎者的历史看自己”的倾向,从“狮子”的角度认识“狩猎”的历史,是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理念的前提。本文集的作者们,尽管角度和立场不尽相同,正是本着这一精神,为反思改革后文化和社会转型中的理念问题提供他/她们的思考,为打破霸权话语作理论和思想上的探讨。相对集中讨论的问题包括(1)反思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话语和思想斗争,(2)对“现代化”理念作文化和政治经济学层面上的批判分析,包括对“启蒙”、“权利”、“民主”、“民族”等关键话语冲破现有框架的讨论,(3)重新思考中国现代历史经验,尤其是对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再思考,等等。与此同时,这些不同的侧重点又相互呼应,体现出各位思考者的问题意识和视野,以及对当下中国所面对的问题之复杂性的认识。

韩毓海通过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朝灭亡的政治经济逻辑做了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反思,强调对国家能力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关系认识的重要性。阿里夫?德里克教授关于“后社会主义”的再思考,集中在对“社会主义”历史、实践、和理念的不放弃,在此基础上对“后社会主义”中国的“两可性”或双重性作重点分析。他指出“即使在模棱两可的邓小平时代,以前理解的社会主义可能已经结束,但是由此认为它的遗产已经死亡却是错误的”。●2◆革命的遗产在价值层面上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德里克教授认为这两个层面上的存在,可能帮助中国避免完全陷入资本主义“泥潭”。在着重分析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中所显现出的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矛盾”的理论性认识以后,指出这一认识的普遍意义,并分析了认识“革命遗产”与认清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和思想辩论中,有一种接受在解决这些矛盾时进行社会和政治改造的必要性的持久意愿。这种意愿是中国和其他具有类似问题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之处,也证明了‘后社会主义’视角的合理性。对于这样一些改造的内涵或许没有任何分歧。所思考的可能性随着对世界和过去的开放也不断增多,但是思考本身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社会主义革命遗产的持续性”。●3◆

本文集中,对革命遗产和社会主义文化遗产在当下和历史语境中加以讨论的还有蔡翔,林春等。与简单的否定革命相反,他们一方面坚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诉求和实践的基本道义,另一方面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厘清其中的问题,错误,偏差,以及危机(或者“历史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蔡翔对被他称为“革命之后”的1949-1980年代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五个范畴”的思考,从理念和实践诸方面,辩证地分析社会主义诉求的基本道义和这些范畴内在(以及相互间)的矛盾,以及克服危机与寻求思想资源之间的矛盾。在分析了八十年代的“知识转型”以后,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退场’,意味着对这一‘现代’最为重要的制衡力量的消失。而一旦资本的逻辑成为控制我们的最为主要的力量时,它可能导致的就是这个社会另一种危机的积累乃至爆发――三十年后,这一危机我们已经能够感同身受”。●4◆

林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定位”一文,高屋建瓴地探讨“中国道路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包括中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别样出路的可能”,指出“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所想望的代表着普世价值的资本主义‘世界文明主流’并不存在。而中国在世界史中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位置,是被她突破某些作为资本主义制度逻辑的时代约束的能力所决定的。20世纪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华和世界,也改变了亿万人民的世界观、志向理想、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5◆在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加以理论上的梳理之后,林春强调“中国革命对中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的变化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它使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实现了深刻的现代转型,与号称普适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范式相区分,永远地改变了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位置。打破西方社会科学的思维定势,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合流或分野既不能用市场标准化的经济力量,也不能用文明竞争之类的文化力量来解释。不存在什么命定的文化传统或经济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定位最终取决于中国人民自己的理念和目标。虽然历史本身没有目的,其中活动着的,受到历史局限人们作为历史主体却是被意图驱使、追逐理想的。他们的选择和斗争创造和改变着历史。人的能动力量与历史机遇结合可能挑战强大的结构限制,人民中国重塑世界历史的经验就是证明。据此而言,世界历史的普遍语法结构仍然可能改写,这也正是讨论‘定位的政治’的意义”。●6◆

与关于革命和社会主义危机和遗产的讨论相呼应,其他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八十年代的“知识转型”,讨论改革以来在文化领域中的话语和思想斗争,从不同的侧面质疑和批判唯“自由主义”话语而是的“知识转型”走向。吕新雨对刘小枫“基督神学”的质疑和批判,分析了“基督神学”反启蒙反现代的实质,进而质疑刘小枫极端的反历史观。吕新雨的质疑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与柯瑞佳(Rebecca Karl)的文章遥相呼应,质疑那些或以自由主义的名义,或以基督教的名义,反历史地把文化传统和20世纪中国在社会和文化领域里的革命带上“罪恶”的帽子予以全盘否定。

钱永祥先生在本文集中针对刘小枫和甘阳对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从不同角度的介绍和阐释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指出尽管他们对斯特劳斯的介绍和阐释发生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其中的一些脉络可以追踪至八十年代的“知识转型”中对革命的拒绝。他指出,“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接受施特劳斯思想的方式,是否缺乏了一分必要的质疑?施特劳斯本身所引起的争议所在,主要集中在他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激进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所涵蕴的对于启蒙价值和自由主义原则的否定。”他认为,“施特劳斯式政治哲学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也能注意到西方现代性在思想上的一些困难,但是这套政治哲学本身的概念架构较为粗糙,没有注意到它所假定的一些看法其实混淆了某些应该重视的区分。结果,这整套政治哲学的基础并不稳当。”●7◆胡德(Daniel Vokuvich)的文章对“新自由主义”话语和实践在后毛时代的“胜利”加以分析。很多人把“自由”与“民主”加以等同,对此胡德指出:“如Roberto Esposito所示:‘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其自身的逻辑、预设以及概念语言上[反平等主义(antiegalitarian)、排他主义(particularist)、自然主义(naturalistic)]即便不是与民主的意识形态相对,也是相当不同。后者(即民主意识形态)趋向于普世主义(universalism)和平等主义(egalitarian)。’”●8◆

对文学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转型”的“堡垒”的反思和批评反映在廖可斌等学者的文章里。廖可斌的《中国大学文化转型:历史、现状与路径》认为,中国大学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中国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集权式管理体制、实用主义办学理念和器物建设、校园活动的庸俗化。它们以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文化传统为根基,又与当代中国特定社会环境相关。其中大学集权式管理体制是关键所在。中国政府有必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下决心对大学管理体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破解维护社会稳定与办好大学之间的僵局,建立新型大学文化,促进大学健康发展。

南帆对“后三十年”文学话语中诸如“现代主义”、“现代性”、和“个人主义”关键词的梳理,显示出文学在八十年代“知识转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其潜在的问题。在讨论中他同时又试图重启现代主义文学在当下的意义,指出”毋庸置疑,现代主义不可能提供反抗的标准答案。现代主义告知普遍地存在一个被压抑的“自我”,这个意图成功了;现代主义试图讲述“自我”的本质,这个设想失败了。现代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介入现代性结构框架内部的复杂对话:资产阶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或者“反现代的现代性”。迄今为止,尽管每一种观念都拥有自己的理论谱系,但是,我仍然怀疑,“左”与“右”的二元对立还有足够的活力。我宁可期待复杂的对话产生某种新型的可能。”●9◆钟雪萍通过关注20世纪九十年代以降部分作家写作和立场的变迁,考查中国文学知识分子对八十年代“知识转型”的反思,以及文学创作与阅读/批评之间关系的政治经济内涵,指出这些反思以及创作和批评实践上的变化,不仅彰显出部分中国文学知识分子思考上的变化,从(照搬西方)理论到(独立)思想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反映出文学层面上思想和立场上的张力及其重要性。

对“权利”话语的讨论是本文集的另一重点。於兴中对法律的“学术话语”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讨论中,提出“国家法制主义”与“法治”之间的根本不同,前者为中国特色,“法治”,“权利”,和“司法独立”等重要概念和实践均受“国家法制主义”制约而依附于当权者。在讨论了学术话语如何受制于意识形态以后,指出“如果没有官方意识形态的配合或认可,学术话语难以影响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而学术话语自身也会在遭遇意识形态时发生变化,甚至被扭曲。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院角色的嬗变可以看出,即使学术话语能对制度变化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也很容易被淡化或消解。官方意识形态、传统的惯性、对于中国特色的强调等等都是消解学术话语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但是,值得深究的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是否可以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法律话语?”●10◆与此同时,王斑和柯瑞佳(Rebecca Karl)对“权利”概念的讨论,将其置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其看似抽象和普世的内涵加以反思。柯瑞佳将中国置于世界语境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社会规范化需求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法制的追求……虽然常理表明法律对社会有益,我却想反常理地指出,法律本身对政治追求形成了绝对限制,因为法律把社会关系归为合同实践,还把社会和全球关系解释成国家监管的原理……法律并不足以支持对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之间的想象性再思考”。●11◆

王斑在考虑“权利意识”时指出:“权利,包括人权问题的提出,往往来自一个很深的文化偏见。这个观点认为自由民主国家保护人权,而专制国家压抑人权。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翻译和读解时,这个偏见更显突出。据称,西方拥有人权,其普遍的个人自由,世界公民的观念,与东方的所谓集体主义,家庭价值,群体伦理水火不容。再者,用人权在东西方之间划上一道鸿沟,更深的前提是,把人权与文化的优劣相提并论:维权的文明是高等文明,无视人权的威权文化是野蛮、落后的;剥夺了人权的人们不配是人,不文明;享有人权标志着文明的进步和精华。这样的偏见,把人权一项作为评判文明的标准,对抗所谓专制,特别是东方专制,是当今世界强势的意识形态。虽然许多自由主义批评家并没有什么恶意,但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忘记了,争取权力,人的尊严,和生存权的斗争,在东方西方过去现在都比比皆是,并不是什么西方自由民主的专利”。●12◆他对“个人权利”和“人民权力”之间的关系,对“权利意识”与“民主”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很重要。

对“民主”话语的探讨与“权利”话语的讨论是相呼应的。韩少功以看似调侃的笔调强调,“民主”不是抒情诗,只有把民主作为“施工图”真正加以落实时,才是对“新自由主义”和官僚阶层及其附庸最大的“试金石”,才能显示出在“民主”面前,究竟谁不过是好龙的叶公。李云雷对“底层文学”的综述,更是显现出“劳动者”与“资本”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地位上的倒置以及与权力的关系,在文学的层面上显现出卫德教授所讨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指导下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逻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真正的人民民主事实上是完全相抵制的。

四

事实上,鲁迅早就是中国的斯瓦西里人寓言的实践者,坚持要从“狮子”的角度看“狩猎”的历史,既不愿意走老路,也不愿意照搬西方。进而言之,中国革命本身更是这一寓言在中国的历史实践。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逻辑中产生的当今中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更多的人像鲁迅那样,敢于冲破霸权话语,认清矛盾的本质和根源。

同类推荐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本书在全面分析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省级强势地面电视媒体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在电视新闻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创新的路径。
  • 实用党务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党务文书写作大全

    行政公文概述行政公文,通常称为公务文书,简称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本书详细介绍了行政公文的种类及写作方法。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热门推荐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但愿从未让你知道,我曾那么爱你

    但愿从未让你知道,我曾那么爱你

    如果眼睛会说话,它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一次车祸,让他的左眼失去了光明。一副眼角膜,让她的右眼得以重现光明。爱不必从心开始,用眼睛更能把爱看清。他因为失去左眼而自卑得把自己的心冰封,不想让任何人接近。她因为得到了右眼而对生活开始更加向往,对重新得来的生活她既感恩又珍惜。他们的相遇没有港式巧合,只是自然而然。
  • 霉女奋斗史

    霉女奋斗史

    炮灰女勾搭上白手起家的高富帅。这是一个没有谈过恋爱,浑身充满秘密的闷骚男努力追妻的血泪史,这是一个职业摆地摊、业余写文的剩女滞销货辛苦驭夫的奋斗史……
  • 归来之专揍纨绔

    归来之专揍纨绔

    纨绔放言,不允许有他这么牛气的人存在。然后,好像就没有然后了……
  • 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本书共收编“回忆我的母亲”、“朱母钟太夫人撰略”、“客家妇女勤劳勇敢美德溯源”等文章26篇,“弘扬客家精神振兴帅乡经济”等会议文献8篇。
  • 太子爷的意外婚约(大结局)

    太子爷的意外婚约(大结局)

    【简介】杜心诺怎么也没有想到,17岁那年父母竟然说她有未婚夫,而且还是一个邪道太子爷!更离谱的是,那个男人竟然让她当天晚上就跟她走!他当她是卖给他的奴隶啊,不过就是找他借点钱罢了……再说,她可不打算真的和一个“非正道”的男人结婚。可是那个男人还是没放过她,在离开酒店后,她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哭……她只知道他叫雷御风,其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为什么自己的高中生涯竟然是这样的呢?雷御风不打算放过这个本来就属于他的女人,更何况他还是付了钱的。本想用一百万就打发了她,他可不会去完成什么可笑的婚约。但是命运似乎在和他作对,竟然让他再次遇见她,而且是在那样的情况下……————————————————红袖,我回来了。不知道读者还有几个人认识我呢?不认识没关系,请大家关注这文,记得收藏就好。
  • 普希金抒情短诗集

    普希金抒情短诗集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的抒情短诗集。
  • 纵横麻辣妃

    纵横麻辣妃

    一次穿越,她的人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现代小女生成为古代高高在上的公主大人。当然,即便成为公主,她依旧活泼好动,古灵精怪,脑子里面总有着数不清的想法和主意。她叫蓝童芯,是星辰国皇上最宠爱的公主,她任性刁蛮,喜欢自由,更热爱江湖武术,就此,她离开皇宫,成为一名女侠,并得以结识江湖四方友人。他,是蓝童芯人生中的唯一一个意外。白乾文,蓝童芯最爱之人,同门师兄,从认识他的那一刻起已经生下情愫,可惜他却如冰般冷漠,两人感情虽好,却始终不是那种关系。为了争得自己幸福,为了在这江湖中活的自由,她开始为此而努力!并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遇情故纵:冷妻,请入瓮

    遇情故纵:冷妻,请入瓮

    【全文完结,放心入坑】出门被人纠缠,她随手扯过一个“丈夫”。却不想,惹上最难缠的男人!“黎维默,你究竟想怎么样?我都说了,和你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颜未欢气急败坏的说着。男人邪笑:“房间里好像有监控器,我需要公开昨晚拍好的带子,来证明我们的关系么?嗯?”“你无耻!”“要娶你,必须改头换面,毫无廉耻!”
  • 巴金与井上靖的友情

    巴金与井上靖的友情

    友情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离了它,我的生存就没有光彩,我的生命就会枯萎。友情不是空洞的字眼,它像一根带子把我的心同朋友的心牢牢地拴在一起。——巴金。井上靖先生是巴金的老朋友,也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日本作家。他几乎年年来中国访问,他的小说,如《天平之甍》《斗牛》《猎枪》《夜之声》等,很早就译成了中文,深受读者欢迎。他知识广博,文笔凝练,构思精巧,擅于在浓郁的诗一样的抒情气氛中,描写人物内心的热情、执着、孤独和痛苦。诗人的气质和小说家的匠心,形成了井上文学的深婉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