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冯子①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桀、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
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②;亦莫大于孔,而厄③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④娴习,怀璞⑤不售,鹑衣⑥彀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⑦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若夫土穷而石见,则变也。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穷于变。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⑧、泥于井、俘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
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⑨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已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斗宵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此号。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功竖勋、身荣道泰。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
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廖尔。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奸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室。譬之谷王,众水同归,岂其择流而受!
或无以难,遂书其语于篇首。
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之畸人⑩也。
【注释】
①冯子:指冯梦龙。子,古人对先秦诸家先贤的尊称。这里“子”是冯梦龙的自称。
②顽嚣:嚣,嚣小。这里指舜的父亲盲叟以及后母和异母弟象。
③厄:困厄,困顿。
④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六种技艺:射、御、礼、乐、书、术。另一种说法是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里应指后者。
⑤璞:璞玉,未经雕琢的玉。这里暗指才华受到埋没。
⑥鹑衣:形容衣裳破旧。
⑦畚:盛土的工具。这里是名词动用。
⑧廪:仓廪,仓库。
⑨错:指晁错,汉景帝时大夫,曾向景帝献“削藩”策,后因景帝误信谗言被害。
⑩畸人:自谦之语。
【译文】
冯梦龙说:人拥有智慧就仿佛土地拥有水一样,土地如果没有水,就会变成焦土,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变成行尸走肉。智慧为人所运用,就如同水在地上流淌,地势低洼,水就会注满;人内心丰富就会充满智慧。遍观从古至今成败得失的事例,没有不如此的。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过去的夏桀、商纣愚蠢而商汤、周武王智慧;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愚蠢而秦国智慧;项羽的西楚愚蠢而刘邦的大汉智慧;隋朝愚蠢而李家的大唐智慧;南宋末年的皇帝愚蠢而忽必烈的元朝智慧;元朝后期的统治者愚蠢而我朝圣祖智慧。举这些朝代更替的大事,从中却可见平日细小的智慧,这正是《智囊》这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
有的人提出疑义:智慧再大也大不过古代的圣君舜啊,而他却屡次被后母和弟弟象等小人所困扰;智慧再大也大不过孔子,而他却曾经被困在陈国和蔡国。西邻之子,六经等书籍都熟练通读,却始终怀才不遇,才华得不到施展,穿着破旧衣服,食物仅仅能够吃饱肚子;东邻之子,大字不认识几个,却生来就享受朝廷的封赏,家里仆人随从数以百计,这又怎能说是愚蠢就会失去很多而有智慧则能得到很多呢?冯子笑着说:你没有看见那些挖井的人吗?冬天裸露着身体,而夏天却穿着厚厚的棉衣,顺着绳索下到井里,用簸箕把土一点一点运出,在平地上凿出井来,凭借的就是智慧。如果在挖井过程中,土挖尽时出现石头,则是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个叫种世衡的人,凿碎石头挖出井水,使许许多多的人家得到水的滋润。因此说愚蠢的人看见石头就是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挖开石头得到井水。变化的情况有时会使原有的智慧穷尽,而同时这种变化的情况又能激发你的智慧,使智慧在变化中得到扩展,变得无穷尽。如果不是具备舜和孔子那样的智慧,那么,舜就会被他的后母和弟弟在仓库里烧死而成灰烬,埋在井下而化成泥土;孔子也会被困于陈国、蔡国,哪里还有什么闲心像舜那样坐在床边弹琴,或者在郊外抚琴呢?你既然不知道圣人智慧的妙用,又怎么能够读懂我的书呢?
有人又说:舜、孔子的事诚然如你所说,然而号称“智囊”的汉时的大夫晁错却是因为自己的智慧而招来杀身之祸,被汉景帝处死,你认为这可取吗?冯子说:不是这样,晁错不是因为智慧而死,他是死于愚蠢。当时他坐而谈兵,提出“削藩”之策,景帝被他说动,等到吴楚七国叛乱事发,他竟然想让天子带兵亲征而自己在京都留守,这是不智慧。谗言一起,他就被景帝杀害了。虽然是这样,晁错他是在保护自身上愚蠢,而在筹划国事上还是智慧的。因此,虽然已经死去好几千年了,人们到现在仍然为他感到痛惜,把他放在历代名臣之列。至于一些愚蠢的小人,他们在保护自身上体现出智慧,而在筹划国事上显得那么愚蠢,以这些小人和晁错相比,哪个更值得称赞呢?而且“智囊”这个称号,你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外一些情况。在晁错之前呢,有秦国的樗里子,在他之后,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等人;在我朝呢,杨文襄公也都被称以“智囊”,这几位名臣,虽说人生道路不一样,却多是成就功业,获得殊勋,自身荣耀,仕途康泰。你舍去智慧的好处而专门盯住它的害处,这就像看见一个人掉到水里,就废止了舟船的使用,这是愈发不智慧啊!
有人又说:你讲述的《智囊》,将会引导人专门去研究智慧。但智慧是天生的,还是从这本书上学来的呢?冯子说:我在前边已经说过,智慧就像水一样,之所以聚集在土地中,这是天性;在土地上凿井让水涌出,这是后天学习的功效。井涧水的使用,和江河水可以参照。我忧虑的是人的智慧,像水一样封闭在土石的下面,而用书上所学到智慧的当做工具去挖掘土石,去打开这个隔绝层的人,在当世少之又少。
有人又说:我听说“讲授知识的虽高明,而接受的人却只能得到一部分”,你的书品评智慧,有些阴险狡诈的小人所为被列为上等智慧,而鸡鸣狗盗之事,也都当做奇闻收集进去,你的《智囊》这本书已经污秽,又怎么能够教训后世的人呢?冯子说:我是在品评智慧而不是在品评人。不是推崇其人而推崇其事,不推崇其事而是推崇其智慧,虽然是奸猾之人,甚至盗贼,只要是有智慧,哪一个不是我书中的主角?我认为将蜘蛛网举一反三,可以用来捕鱼;将蚕茧举一反三,可以当做屋子来住。就像大海一样,众多水流汇集在其中,它才成其为大海,哪能挑选河流而接受呢?
或许这样作许多解释,就没人再责备我了,于是把这些文字写在书的开篇。
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一带一个奇怪的人。
【心读】
“态度决定一切。”也许许多喜欢足球的人,还记得神奇教练米卢的这句经典名言。米卢的执教能力我们不作评判,他对中国足球的贡献我们留待日后评价,但他的这句话确实极富哲理,且东方味十足。诚然,面对事物,我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的结果。因为态度将和后面的思考程度、方式、努力程度、变通能力等密切相连。
挖井过程中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挖了许多时候,水没出现,反而挖出了石头。这时候怎么办?愚者和智者的分水岭出现了,愚蠢的人认为这是石头,再挖下去也是徒劳无功,而智慧的人却看出只要敲碎石头,水自然会涌出。
面对同一种困境,智者和愚者作出了两种选择,而一个是抱残守缺,一个则是柳暗花明。有时逆境和顺境的切换很简单。智者和愚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智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困境。这是逆境切换为顺境的关键所在。
日本一家公司派两个业务员去非洲推销鞋子。两个人一去才发现,非洲人根本不穿鞋子。于是,其中一人打报告回去:此地无人穿鞋,无法推销产品。而另一人打报告是这么说的:此地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巨大。
同样的处境,不同的反应,异样的结果。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看是一个样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遇到问题多角度地分析思考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许还会有另外的惊喜!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福与祸是完全可以相互转化的。困境和顺境同样可以相互转化,关键是要找到适当的角度。
“二战”诺曼底登陆,原定的6月6日天气很差,绝不适合登陆。但在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看来,这样的天气同样可以成为盟军登陆的遮蔽伞,会麻痹敌军,实际上更有利于登陆战的成功。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的决定是明智的。公元1944年6月6日,数千艘舰艇横穿英吉利海峡,在天气的掩护下,成功登陆法国的诺曼底,突破了德军的强大防线,从而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拥有逆向思维的头脑,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你会变得游刃有余。世界对于智者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于愚者来说,则可能永远是“山重水复疑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