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1921)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情缘。这种情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作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中国最早的现代海军成员,严复亲自勘测过台湾的海防,其现代海防思想与台湾岛、琉球岛等东南沿海岛屿在清末的得失紧密相关;二、严复的儿子严琥与台湾板桥林家姑娘林慕兰结为婚姻,这使得严复子孙后裔在台湾枝繁叶茂。因为与严复的联姻,这使得台湾板桥林家从与三坊七巷在近现代中国极有影响力的政治世家联姻拓展到与三坊七巷在近现代中国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家族联姻。活跃在政界、商界、文教界的严林两家的后裔,至今依然为台海两岸的和平互动做出有影响力的积极贡献。
下文将围绕这两点展开阐述。
一、台湾之痛:严复对海军和海防建设的高度重视
1874年5月8日,日本出兵台湾。5月29日,清政府任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地海防兼理各国事务。6月14日,沈葆桢等率福建水师兵舰前往台湾御敌,17日抵达安平。严复在此行的“扬武”号军舰上,抵台后“测量台东旂、莱各海口并调查当时肇事情形,计月余日而竣事”,还“缮具说帖呈报,沈公据以入奏”。可见,沈葆桢向朝廷上奏的有关台湾海防的具体思路、对策等主要来源于严复等船政学生的测量调查。
1879年7月严复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格林尼茨海军学院。1879年10月后任教于马尾船政学堂。1880年8月被李鸿章电召至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而在1880年前后,日本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接管了琉球,严复对清政府无所作为的态度无比感伤愤慨,说道:“不三十年,藩属且尽,我如老牸牛耳。”——严复预计到:不出30年,中国周边的属地(国)都将丧失殆尽,中国将如老迈的母牛任人车裂分割。1884年8月,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0月1日,法军舰队进犯台湾基隆,封锁台湾海面。李鸿章受命与法国谈判签约,中国失去了藩属地越南,这令严复等人更为愤慨,李鸿章甚至怀疑严复参与发表了对他所签之约不满的议论,从此对严复有所疑忌。1895年,因甲午战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占据。国是日非,严复深受刺激,他痛定思痛,从1895年2月起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系列政论文,呼吁全国上下同心变法并着手翻译《天演论》等西学经典,全面系统地向国人介绍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促使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严复高度重视海军和海防建设。他亲预中国现代海军建设数十年,即便在甲午战后,因北洋水师和水师学堂的覆没,他不得不脱离海军界,但此后依然高度重视海军的建设。1915年,他为新译的《日本帝国海军之危机》一书作序,写道:“海军者,攻守之大器也。——日本与我同居东方——甲午之役,割我台、澎而外,索战费二万万,乃席之以大治海军,超为强国矣。”他说,日本以兴海军而致国势日强,敢与西方列强一起瓜分中国,在这种情形下,日本还有人士担心其海军“有危机之伏焉”,专门写下《日本帝国海军之危机》一书,“以撼其政府”,那么中国呢?他感叹道:“嗟夫!使如彼者而犹以为危,则我之南北濒海万里,所恃以为屏蔽者云何?宁待再计而后知其必无幸耶!夫心有所危,则必号呼以告其国人,长其事者之职也。刘侯方长海军,其于是书,乌可以已乎!”他说自己为此书的中译本作序,是希望能够引起国人和当时的海军总长刘冠雄的重视。1918年8月,他又为《海军大事记》写下弁言,深情回顾了自己参加中国现代海军建设的大半生,说:“军中将校大率非同砚席,即吾生徒。甲申法越、甲午日韩之二役,海军学生为国死绥者殆半,顾所孑遗老成,往往蔚然起为时栋。——自吾国始讲海军依赖至于今日,举五、六十年中得失兴废,粲然如视掌列眉。语不云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嗟夫!兹事体大,其关于存亡治乱,有识者观此,当自知之,无俟不佞更为一一云也。”他希望国人能够反思中国现代海军建设盛衰兴废的深层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海军发展的问题。他引用多年前与总税务司赫德交谈时赫德的话,说:“‘今之贵国海军,其不满于吾子之意者众矣。然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今日政体虽异,然回思赫言,犹足使吾国民与当路者憬然于海军盛衰之故也,乃为牵连记之。”
可见,晚清政府连失琉球、越南、朝鲜、台湾等诸岛属地,这使严复更加意识到海军和海防建设的重要性,直到晚年,虽然对民国政体和政治心存异见,但他希望中国海军能够从根本上崛起的心愿依然十分强烈。
二、台湾之喜:严复的台湾亲人
台湾板桥林家,是台湾的望族。其先祖林平侯,生五子。三子林国华,生三子:林维让、林维源、林维德。长子林维让,生二子,林尔昌、林尔康。林尔康娶末代帝师陈宝琛的妹妹陈芷芳为妻,生五个儿女。长子林熊征,娶盛宣怀的五女盛关颐;二子林熊祥娶其表妹陈师桓,即陈宝琛的四女;三子林熊光,婚姻情况不详;长女林慕安,嫁沈林策,即沈葆桢的孙子,林则徐的外孙;二女林慕兰,嫁严叔夏,即严复的三子。此后,林熊祥与陈师桓的五女林倩又嫁给严叔夏的儿子、严复的长孙严以侨。据此可知,台湾板桥林家与福州三坊七巷联姻的盛况。板桥林不仅与福州三坊七巷的高门望族沈(林)、陈联姻(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林则徐的曾孙林炳章是陈宝琛的女婿),也与崛起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文化巨人严复联姻。这使得台湾即便在日据时期依然与大陆的政界、商界、文化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严复与台湾板桥林家结为姻亲,是他的挚友陈宝琛和林诒书促成的。陈宝琛因为赏识青年才俊严叔夏,有意玉成其外甥女林慕兰嫁给严叔夏。据严复日记所载,早在1914年8月31日,“弢庵晚来谈,付以琥之八字、照片。”严琥,即严叔夏,1897年7月6日生于天津,此时18虚岁。1918年5月1日,严复日记载:“伯潜带林家八字、照片来。”7月,严复“议于中历九月后赴闽招赘”。12月7日,严复由上海乘船赴闽,9日晚回到福州故乡阳岐。12月16日,“到下岐看房子。”下岐的房子即堂皇精美的叶氏玉屏山庄,离严复故居仅千余米左右。严叔夏和林慕兰在此大宅院结婚。12月19日,“得几士缄,索礼饼。”几士,即陈宝琛长子陈几士。陈几士来信提醒严复按照福州习俗,婚前男方家应给女方家送上礼饼。12月20日,“送林家日单。晚,林家回蜡台一大对、面两盘并礼饼、鞋帽等一百元。”12月24日,“琥娶妻安床之日。床值160元。几士来。”12月27日,“裁缝来量帐。”1919年1月1日,“琥在玉屏山庄娶妻,台湾林氏。天雨,然亲友至者不少,约三十席。”1月5日,“日来喘甚剧,精神委顿,殊可虑也。新妇归宁,取龙涎香至。”1月7日,“新妇归宁。”1919年5月下旬,严复因病喘严重,离开福州到上海,6月6日住进上海的红十字医院。6月11日,他还在日记中记下“林亲家母生日”。从这些日记所载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严复对严叔夏娶林慕兰为妻极为重视。新上门的儿媳林慕兰也很孝顺,婚后第四天,见严复病喘严重,即回娘家取来龙涎香给严复服用。严复对亲家也很关心,专门记下林亲家母陈芷芳的生日。1919年7月6日,严复在给长子严璩的信中写道:“昨日琥弟信来云,新妇小极,仲勉诊之,据云已动喜脉,亲家太喜不可支,——此真门闾之庆,闻之喜不寐也。”早在1918年1月19日,严复给熊纯如的信中就说:按照中国文化传统,婚姻的社会功能在于:“男子娶妻,于旧法有至重之名义,乃所以承祭祀、事二亲,而延嗣续。”严叔夏与林慕兰婚后很快有了孩子,这使得严复无比高兴。1919年8月31日,严复致函严叔夏:问儿媳妇怀孕后,“身体想都安好,但顺那一月,回信务必告我,以省挂怀。渠既不能离闽,一切自然须仗亲家太太照管,我们无不放心之处。吾前信之,临盆时最好叫一西医先行察验并到医院生产等语,不知能采用否?如可,即不妨与金尼尔先行商量也”。
1920年2月20日,旧历元旦,林慕兰夫人生下儿子,严复欣喜异常,为长孙取名觐祖,后又按照家族排行将长孙命名为以侨,字彦国。同时,他立即在北京家中悬灯燃烛,焚香拜祖并作《元旦觐祖生》诗四首,希望孙子将来不仅能兴家门,更能振国家。他写道:
月吉南来报,衰迟得抱孙。喜心忽翻倒,佳气已腾轩。汗血思天马,精灵感白猿。神州须健者,勿止大吾门。
汝父意娱亲,殷然盼石麟。得吾儿出世,及尔祖为人。门户千秋业,乾坤万里春。吾衰家自振,老泪一沾巾。
雨水开寅月,青龙正值庚。食神横秀气,月健得长生。四柱纯阳贵,三春甲木荣。莫嗤谈小数,远祖有君平。
名尔为侨肸,(儿名以侨,字彦国)心仪到古贤。艰难支耎国,词命却强权。震旦方陆沉,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
1920年3月17日,严复致信熊纯如,告以“今年元旦,获一长孙,与足下幸托戚属,闻之当为我庆喜耳”。
1920年10月30日,严复回到福州,定居郎官巷,才见到长孙严以侨。严侨一生确实如严复所希冀的那样,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严叔夏与林慕兰共生有7个儿女:除长子严以侨(即严侨)外,还有次子严杰,夭折;三子严僖,卒于台湾;长女严倬云(嫁辜振甫,两岸“汪辜会谈”的台湾首席代表);次女严停云(笔名华严,台湾著名女作家,嫁台湾新闻界大佬叶明勋);三女严庆云,四女严佾云。严侨是中共地下党员,1950年携妻回台湾,在台中一中任教师,曾教过李敖,是青年李敖最为敬重的老师。后因台湾中共地下党组织被破坏,严侨于1953年被台湾当局逮捕,关进“火烧岛”(即今日所称“绿岛”),一度被李敖误以为已在狱中去世。严侨和林倩生有二女一子,女儿严谅和严方,儿子严正,现为台湾企业家。当时台湾至亲不敢收留严林倩及其子女,严林倩夫人只能去在台湾的外国人家里当佣人,两个孩子送到孤儿院,一个孩子寄养他人。5年后严侨因病重被家人保释,只能在私立中学教书,以养家糊口。据李敖回忆:1961年10月28日,胡适在台湾南港寓所中接待了前来看望他的叶明勋、华严夫妇。谈话中,自然谈到了华严的哥哥严侨。胡适把李敖给他的一封长信拿出来让叶明勋、华严夫妇看。他们告诉胡适一个惊人的消息:严侨并没有死,已经被家人保释出狱了!胡适惊喜之下,于第二天立即给李敖写了亲笔信,为了避免国民党邮政检查,胡适特请他的学生、前北大历史系主任姚从吾先生面交李敖:
李敖先生:
有个好消息报告你。
严停云女士(就是《智慧的灯》的作者)和她丈夫叶明勋先生昨天来看我。他们说:严以侨(就是严侨)已经恢复自由了,现在台北私立育英中学教书。他喝酒太多,身体颇受影响。
我盼望这个消息可以给你一点安慰。
胡适五十年(1961年)十月二十九日
胡适终身敬仰严复,他的学名本叫胡洪骍,其二哥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为他取字“适之”,1910年考取留美官费时正式用“胡适”。据严家理先生述及:20世纪3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学习,胡适对他说:“‘以几道先生在近代学术文化上的贡献,绝非清代遗老和陈宝琛辈所能窥测想象。伯玉以墓志铭之作,委诸陈老先生,殊不可解。’言外之意,似乎为严复作墓志铭,非胡某莫属。”诚如严家理先生所言,或许在胡适之先生看来,他所敬仰的“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的严复墓志铭,该由他这样同样拥抱近世思想、视严复为思想先锋“同路人”的新锐后进来写,或更为合适。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严复离开人世近半个世纪后,在台湾的胡适还在关注着严复的后人。1974年7月严侨在台湾病逝。2003年中国国家民政部追认严侨为烈士。
严家理(1912~1967),严复的族孙,其父亲由严复援引进入海军界,“由海军炮手升至长江南北岸炮台台长”,1919年因病早逝。翌年,即1920年,严复回闽定居郎官巷,见到年仅9岁的严家理和他守寡的母亲——孤儿寡母处境艰难,不禁“老泪横流”。临终之前的数个月中,严复将年幼的严家理收在身边,在郎官巷住宅中监督严家理的课业,“亲自教我读了一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严复逝世后,10岁的严家理从此由严复长子严璩(即严伯玉)夫妇收养,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先后在福建省银行和福建省政府任职,是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的主要幕僚之一。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陈仪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行政长官,之后兼任警备总司令。10月,严家理随同陈仪一行赴台接受日本投降。1947年5月,陈仪被解职,回到大陆。严家理先生于1948年回到福州,1950年在福建学院任讲师,1952年调任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严家理先生与留在大陆的严复三子严叔夏、四女严顼(严眉男)关系密切,严叔夏先生临终前严家理先生随侍在侧。严家理先生的哲嗣严以振教授即出生在台湾。1990年代严以侨的儿子严正回到福州,在严以振先生的陪同努力下,将放在福州文林山的严叔夏先生的骨灰迎送到台湾与林慕兰夫人合葬。2009年严以振先生再次踏上他的出生地台湾,与在台湾的严倬云、严停云、严正等族亲相聚。近年来,严复在台后人严倬云、严停云、严正等多次回到大陆、回到福州、回到三坊七巷观光交流,严以振先生多为导引。2010年“5.18”前后,严停云和严倬云女士先后携子女一行再次回到福州。严停云女士在严以振教授的陪同下,不仅重回三坊七巷,还到螺洲拜访外祖母陈芷芳的老家、即新近修复的陈宝琛故居陈氏五楼。严倬云从妹妹严停云处听说陈氏五楼修复的消息后,也要求福建有关方面在其回福州的行程中增加到螺洲拜访陈氏五楼的安排。两姐妹对当地政府重视修复陈氏五楼之举深表欣慰。
除严侨、严正一系外,严倬云、严停云姊妹及其夫婿们——辜振甫、叶明勋等,也为推动两岸的和平互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辜振甫、严倬云夫妇作为两岸高层会谈、交流互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贡献众所周知,兹不赘言。
严停云女士,著名女作家,近年来活跃于两岸文坛。1991年5月,严停云在相隔近半个世纪后重新踏上大陆。5月19日,抵达福州,由其堂弟严以振教授陪同,上文林山革命公墓叩拜其父亲严叔夏先生的骨灰龛。20日,上午赴阳岐,叩拜其祖严复先生墓;下午赴鼓山,叩拜其外祖父母墓。“听芸姑告知当时父亲曾在三官堂租了房子要迎接母亲和我们兄弟姊妹回榕,但是我们先到台湾去,以致其后双方隔绝。父亲为此十分遗憾在心,我听了真是难过万分。”由此可知,严叔夏先生曾计划在三坊七巷早题巷与大光里交接处的三官堂安顿全家。
严停云的丈夫叶明勋先生(1913~2009),字夏风,福建浦城人,福建协和大学外文系毕业,记者出身,资深报人,抗战胜利后第一个向全球发出新闻稿宣布国民政府光复台湾的消息。曾于1946~1950年任“中央通讯社”台北分社主任,1951~1955年任台湾国民党党报《中华日报》社长。因是大舅子严侨入台的保人,叶明勋在台受到牵连。后应成舍我先生(成思危的父亲)的邀请,一起在台北创办世新大学,成舍我先生去世后出任世新大学董事长,是台湾新闻界的领军人物。2009年叶明勋逝世,马英九、连战等国民党领导人出席追思会。最近几年,世新大学和大陆的浙江大学、福建师大等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互派师生交流学习。福建师大聘请了严停云及其子女叶文立、叶文心为名誉教授。这一切对推动两岸和闽台之间相互加深交流和理解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2004年3月,福建省政协、福建省严复研究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福州共同举办了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严倬云、严正等一起回到三坊七巷。福建政协机关刊物《政协天地》的记者孙红英女士在严以振教授的协助下,专题报道了对严倬云、严正等人的访谈,严倬云在访谈中深情地说:“我要永远爱福州。”严正秉承了其曾祖父严复、祖父严叔夏、父亲严以侨祖孙三代一以贯之的爱国情怀,动情地说:“不带政治色彩地说,当然希望中国快点统一。因为中国一定要统一在合理的状况下,才能往前走。因为任何形式的分裂都会被国际拿来做文章,拿来做平衡我们的力量。这对我们的发展有削弱的作用。——中国应该强大。真的希望中国能够慢慢地重振汉唐雄威,越来越好。”
大半个世纪以来,时代的变迁令严复后裔离开三坊七巷后曾经数十年天涯阻隔、天人相隔,这其中的痛楚和遗憾不是常人能够理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感谢分住在两岸的严复的后人们,他们依然秉承先辈的爱国情怀,共同携手,积极参与推动建构两岸长久的和平框架。我们也深深祝愿严复和他的子孙们曾经居住过的三坊七巷能够永远成为两岸亲人密切往来、两岸社会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