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0900000006

第6章 东方人讲整体,西方人讲个体(3)

6.东方人关心别人隐私西方人回避个人隐私

在东方人眼里,探听一下别人隐私,给别人提一些建议,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心。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样做就有冒犯的意味,就有干涉个人自由的嫌疑。

中国人喜欢串门,与朋友来往聊天,如此感情浓厚,彼此关怀,生活自然充满情趣和温暖,然而此种关系会渐渐转变为管别人的私事,又免不了论长议短,搬弄是非,最终闹得大家不欢而散。中国人爱听新鲜事,对人对事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与美国人交往中,难免不自觉地采用“警察查户口式”或“法官审问犯人式”的谈话方式,这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这种追根究底的谈话无疑是对他人私生活的侵犯,干涉他人的自由,约束他人的意志。被问的人不但不胜其烦,有时尤感难于应对。美国人比较直率,如果这一连串的问话使他们很不愉快,他们会老实地不客气地说“请管好你自己的事”,送你一个软钉子。

有位西方人谈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他说刚到中国,还没习惯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的时候,经常觉得中国人为人处世直截了当。

第一次,是他买了一件东西,遇到一位中国人问他这个东西多少钱,他当时很吃惊。因为问的人跟他并不很熟,只是他住的公寓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他觉得有些适应不了。

但在中国待久了,他也慢慢习惯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因为他发现,不论是钱还是别的事情,中国人很喜欢向他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或者是评论一下他的外表或他的什么东西。但在某些情况下,他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中国人对他提出的问题。

有一次,这位西方人出门碰见了一位邻居。邻居问他:“你去哪儿?”他回答说:“我要去理发店。”邻居马上露出很惊愕的表情,脱口而出:“不行!”西方人糊涂了,很不解:“嘿,你什么意思呀?”结果邻居又重复了一遍:“不行!我不让你去!”老外更糊涂了。就问邻居为什么不让他去,他说:“因为你上次去那家理发店把头发剪得那么短,真难看!”老外懵了,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邻居这样的结论。当然他也知道邻居没有恶意,但这么一种评论还是让他感到震惊,觉得不可思议。

这位西方人的经历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崇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他们认为对一个人问得越细说明对他越关心;在西方人眼里,这样做就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就是对自己的过度干预。西方人的这种思维使他们有着明确的个人所属观念,也就是说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容别人干涉。私人生活是这样,私人物品更是如此。

一位到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到基督城生活了五个星期,和寄宿家庭相处得还算融洽,比她原本料想的好很多,让她觉得暖意融融。但一件小事的突然发生,让她突然觉得是生活在陌生的西方,而不是温情脉脉的故乡。到基督城的第一个星期天已经是九月份了,天降大雪,雪地里留学生和寄宿家庭的家人拍了很多照片。她以前只知道新西兰的冬天在七八月份,没想到九月份竟然还“冬味十足”,这让她无比开心。寄宿家庭女主人十分贴心地借给她手套、帽子、羊毛围巾,并热心嘱咐她上下学路上一定戴上。周末她们又去了山顶郊游,玩得也很愉快。这样一来,留学生更是欢喜得不得了。然而令她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个星期照片洗出来了,留学生放学回家,鞋都没有来得及脱,女主人便迫不及待地把她叫进客厅一起看雪景照片和她们郊游的照片。留学生看到照片几乎每张都有自己的影子,心里暗自高兴,心想,这家人一定是很喜欢她的。看完后她顺手挑了一张最满意的,准备寄给远在中国的父母。她边向卧室走边告诉女主人她拿了张照片,但话音刚落,女主人就拦在了她面前。从女主人的表情和神色变化,留学生感觉她也许不该拿走这张照片。不出所料,女主人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并告诉她这些照片是属于她丈夫的,因为相机是他的,底片也是他买的,女主人还很不客气地告诉她如果她想要照片,可以向男主人借底片,然后自己去洗。

留学生听完,郁闷了老半天,后来她才明白自己无意间触犯了西方人泾渭分明的个人财产观念。这种泾渭分明的观念使西方人对自己以外的人无比热情,但又绝对不允许他人迈入自己的领地。他们对外开放,对内则是保持封闭的态度。

中国人一般比较重视维系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他们认为了解一个人的细节就是对他好,而西方人却不领情,对此很不认同。

7.东方人求同存异西方人标新立异

西方人对于个人的重视推动了社会的个性解放和对标新立异的追求,促进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人创造性的增强,整个社会显得多姿多彩而富有生气;而东方人则不喜欢张扬,“不敢为天下先”。

西方旅游者因为极富冒险精神,而且受个人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往往趋向于人迹罕至的旅游地,喜欢率先来到这些地区享受新鲜的经验和发现的喜悦,喜欢接触并渴望了解他们不熟悉的文化和人群。

一般而言,凡是极具特色或个性突出的目的地,往往会成为西方旅游者选择的对象。而中国人喜欢一些较为平和或静谧的景观,一般选择的多是熟悉甚至人人皆知的目的地,而对于一些旅游开发不是很成熟或地处边远地区的景区却不感兴趣。

同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群体观念,易受他人支配,在选择目的地时,很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也很容易受他人或社会流行的影响,从而使得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在旺季达到饱和甚至“超载”,而一些景色奇美却不很知名的旅游地很少有人问津。

再有,中国人私家车的内部装饰一般都中规中矩,比较传统,比如有中国结、红绳子、小可爱、公仔娃之类的装饰物,而美国人的车内则比较别致:酷点的是挂一些骷髅玩具、枪弹,含蓄点的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珠子,总之五花八门,很少看见有雷同的。

西方人的标新立异、张扬自我由此可见一斑,而东方人总是不爱出头,不喜欢张扬,喜欢“韬光养晦”。西方人注重个人行为,使他们倾向于标新立异,表现为花哨的服饰和装束。他们会刻意追求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因为他们习惯于张扬自我、张扬个性。

从征婚启事上来看。随便翻翻中国报纸杂志的征婚栏目,常常看到某男,多少岁,身高多少,留美博士,或英俊潇洒或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即有车有房甚至有名车豪宅),欲觅多大以下(通常是比自己小2—10岁),身高多少以上,相貌美丽,皮肤白皙,温柔可人的女士为友,反之亦然,相当格式化。姑且不论其中有多少是不实之说,这至少说明了一种社会导向。

反观欧洲人的征婚启事,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语句,大部分人会写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如:“某人,金发、素食主义女郎,喜欢大自然,爱好游泳和瑜伽,觅能与我共享此美好人生的志同道合者为伴”。鲜明的个性呼之欲出。西方人没有奇装异服之说,你就是穿得再惊世骇俗,大家也会见怪不怪,处之泰然,没准还会有人夸你别致,因此在西方要想“引人侧目而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在标新立异。

而东方文化的主流则提倡“夹着尾巴做人”。从小的时候起,老师和长辈们就开始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太外露,不要太张扬,更不能张牙舞爪,锋芒毕露。”老师和老人们为了让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还抬出祖先创造的许多理论,反复给我们讲很多民间谚语和成语典故,比如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明哲保身”、“知足常乐”、“锋芒毕露”之类的话。大致都是“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的意思。

“椽子”是屋顶上的木条,要是露在外面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发霉腐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出头的椽子先烂”就用来比喻抢先出头的人先遭受挫折。这一思维导致东方人一般来说少有变革,他们总觉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得善终。东方人害怕争先、不愿争先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东方人恐后,害怕落在后面。一旦某种变革渐渐占了上风,成了主流,大家会忙不迭地随波逐流,赶紧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有两个很生动的事例说明中西方人思维的求同与求异的表现。一是有位中国教师与一群外国留学生一块儿出去买衣服。这位教师看到一件衣服很不错,但究竟买不买自己却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于是她很自然地像中国一般的顾客那样,征求这些留学生的意见。谁知这些学生说:“我们不参与意见,因为挑东西是自己喜欢的,无须得到别人的认同。”把这位教师弄得很尴尬。另一件事是一位报社记者写的外国留学生素描:某大学有两个十八九岁的法国姑娘,人相当漂亮,活泼可爱,尤其是那一头披肩的金发十分美丽。奇怪的是,这两个妙龄少女夏天的时候却剃掉了满头秀发,理了个大光头。中国教师问起时她们却回答:“理光头凉快嘛,才不管别人怎么说呢。”而她们的一个中国女同学,每年春去夏来,想早一点穿上裙子,可就不敢第一个穿。同样一间寝室,中国学生的东西整齐摆放,书怎么放,鞋怎么放,都很讲究。外国留学生却光怪陆离,有睡地铺的,有将自己的床铺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有位金发女郎竟扯了大块的花布钉在天花板上,正中画条大蟒蛇,吓人得很,她却不以为然。美国学生说:“在我们国家,雷同、学别人的样子是无能的表现。上帝创造了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脑子两只手,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很能说明中国人求同的思维。中国的艺术教育多为严格的模仿,民间艺术只是完整的师承式、流派式。如在表演艺术中,学生都努力模仿一个角色的“正确方法”或某位著名艺术家的唱念做打。在绘画雕塑中,学生力求原样复制放在面前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往往在于模仿得真与否。而在西方,技巧培训是在实现独创观念之后。他们的早期教育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映,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在那里,刻板的模仿往往因为被认为妨害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遭到唾弃。很多教师根本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也不急于要求学生临摹。他们常常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思想过程和情感形态。

这种求异与求同的差别根源,如果从文化基因上找原因的话,那就得追溯到婴儿的抚育方式上。美国一位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权威人士E.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日本及东方的婴孩与儿童,哺乳期比较长,并总能得到母亲的爱抚,有时候母亲出门还用背兜背着外出,夜晚通常由父母带着同床睡觉。因此这些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孩子自幼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成长,致使他们成年以后也总想获得别人的宠爱,久而久之,心理上依赖于群体的认同和社会的赞同。

西方人的抚育方式则有很大的不同,婴儿的饮食起居有严格的规定,往往交给陌生的保姆照料,并独自在一个房间睡觉,从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以后的教育培养中,西方人又往往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感和独特的个性。有一对法国夫妇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便为自己的双胞胎缝制了十几件各不相同的衣服。而在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父母会有意识地让双胞胎穿同样的衣服,对法国夫妇的举动自然不理解。法国夫妇却解释说:“双胞胎在外表上已经很像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培养各自的个性。”

思维上的差异往往在两个群体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我们中方代表团到了德国以后,德国接待的主人往往会问:“今天晚上你们喜欢吃西餐,还是去中餐馆吃中餐?”我们有的代表团的答复往往是“随便”或者“客随主便”。负责接待的德国人对这样的答复非常不理解,他们说一听到“随便”、“怎么方便怎么来吧”这些字眼就头疼,更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在我们的思维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

欧洲的代表团到中国来,你要是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而是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去天安门还是去长城,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中方也很好安排。人家明确地告诉你了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准备就是了。

中国人一般不习惯表达个人的愿望,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比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代表团的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会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喝茶,其余的就一个个都要茶呢?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这些代代相传的观念束缚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东方人。长期受这种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没有个性、没有棱角、安分守己、遇事没有主见、没有选择、不会选择的谦谦君子。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当需要选择时,东方人为什么总会习惯于说“随便”二字了。

8.东方人承受压力西方人发展兴趣

西方人注重平等,讲求相互之间的沟通,而东方人注重服从,强调上下有别,长幼有序。这种差异引起了东西方人在教育上的不同:西方式的教育注重引导,而东方式的教育则偏重灌输。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评论中见时代之思想,睿智之对话,生动之现实,为本刊理想与追求。为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您的见证,还有您的参与,进而使改变现状成为可能。
  • 周易

    周易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别予以详细解读,每卦独立自成一体,各节皆有原文、译文、启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本书主要收录了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精神发展的阶段、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等内容。
  •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热门推荐
  • 华娱之闪耀巨星

    华娱之闪耀巨星

    重回2001,聂唯要做娱乐圈最闪耀的那颗星。
  •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和自己抢男人

    我和自己抢男人

    婚礼上接到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她奔了出去,一辆汽车疾驰而来……当她再次醒来后,竟然回到了大学时期,和四年前的自己做了同学。“从此以后,白若泠就是我莫洵的女人!”一个霸道的男生当着所有同学面宣布。“你为什么总要和我抢,上次是莫洵,这次是古顾临风……”最好的朋友,也是以前的自己从此后再也不拿白若泠当朋友看待。白若泠满肚子的委屈,她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啊!
  • 健康排毒食谱

    健康排毒食谱

    无毒一身轻,健康百分百!《美食天下(第2辑):健康排毒食谱》让您全面了解自身的排毒系统,并提供全方位对症排毒食疗方,使您的身体焕发生机,实现“无毒一身轻”的健康状态。
  • 病毒(蔡骏作品)

    病毒(蔡骏作品)

    冬至前夕,好友林树发来一封奇怪的邮件,“我”连夜赶往他家,在他家楼下目睹他坠楼身亡。平安夜,同事陆白公开即将结婚的消息,随后却跳江而死。元旦,地铁站台,一人似乎看到了什么无形的恐怖东西,向飞奔而来的列车纵身跳下……如有某种病毒肆虐,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经过查证,发现所有死者均有一个共同点:经常登录一家叫“古墓幽魂”的个人网站。
  • 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

    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

    “公主不好了,摄政王将您看了一眼的小书生配给城西屠夫的女儿了!”某公主咬牙,“没关系……我还有男宠!”“公主不好了!摄政王将您的男宠都卖去勾栏院了!”某公主痛心疾首,“没事……我马上嫁人了,还有驸马!”“公主不好了!!”怎么,驸马也挂了?!”来人惊恐,“驸马爷被锁在了家里,门前十里红妆,身穿喜服来娶你的人,是摄政王!”某公主惊呆!乖乖,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倒霉穿越女重生回来抱大腿,养大BOSS却被BOSS吃掉的忧伤故事。妥妥的亲妈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he Mighty Odds (The Odds Series #1)
  • 灰镜

    灰镜

    在灰镜里,我们能清楚里分辨出轮廓和基本颜色,但是看不到内心和生命的结局。两个女子同年同月生,经历和命运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两代人的生活经历描述,作者排除了命理在人生中的作用,写了家庭婚姻财富对人生造成的不同结果。当然作者并没有排斥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也并没有说婚姻失败对家庭造成的不可挽救的后果。而是通过两个女孩子的不同遭遇,她们在人生经历中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来阐释一些现实问题。也许在这本小说里,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是90年之前出生的,特别是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也许你还能找到很多往年的回忆。
  • 宝座

    宝座

    每回来一个固定车主,老强过去招呼人家停好,给车主手里发一张纸。“一百五了?一下子就涨五十,你真够狠的。”固定车主说。老强嘿嘿一笑:“是老板要涨,跟咱没一点关系。”“什么呀这是,为了贯彻市上有关精神,还为了保障停车场秩序,保护我们的利益。市上什么有关精神,涨价精神吗?保护我们什么利益了?就知道要钱,啥臭水平,短短几句话快十个错别字了。”戴眼镜这位拿着纸,锁好车门嘟嘟囔囔走了,顺手把那张可恨的纸揉了扔进垃圾桶。
  • 萌妻入怀:老公放肆爱

    萌妻入怀:老公放肆爱

    她和他曾经春风一度。再见时,她已经罗敷有夫,不认识他,面对他,她局促,退缩,隐忍。而他,一再地高歌顶进,让她离婚,回到他的怀抱。“顾总,我结婚了!”她带着哭腔,对他说道。他冷笑,“对于婚前婚后只有一个男人的女人,结婚离婚有什么分别?”他总在她需要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救她于水火,面对父亲的告诫,丈夫的责难,她终于发现,她怀上了他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