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0900000007

第7章 东方人讲整体,西方人讲个体(4)

在美国,学校教育的方式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美国的老师在授课时不会笼统地把书本的知识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则只是起到引路的作用。美国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成功、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他是否颠覆了旧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创意,创造了新的东西或者新的技术,解决了重大难题,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而在中国,学校教育的方式是灌输式和填鸭式。中国的老师习惯于三尺讲台,中国的学生也习惯于坐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中至少四十分钟都是老师自己唱独角戏,结果就是老师课上喋喋不休,学生在课下也只是抄抄写写或者读读背背,不需要自己思考,所有要做的只不过是消化。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成功、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他是不是考上了北大、清华、哈佛、剑桥,考取博士、硕士等等。

美国的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本,老师讲课的好坏以学生听讲的效果来判断,教学内容则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而中国的教育是以教育者为本,学生被动接受。美国老师把教育作为一门艺术,都有自己整套的教育理念,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懂得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当一位中国家长问一名美国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诵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时,这位美国老师的回答是:“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只是一名美国普通的小学老师。

在一个记录片里曾有这样的画面: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们围成一圈坐着,各种姿势都有,甚至有几个孩子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没有举手的。而中国的孩子们在上课时,腰板要挺直了,双手背在背后,两脚放好。老师讲课,没人说话。提问时,学生以同样的姿势举手发言。杨振宁教授在谈中美教育时就曾说道:“美国的教育重视启发,中国的教育重视灌输。”

中国的教育让很多西方人觉得残忍,一个个天性十足的幼儿,在课堂上,却“被逼”坐直,不许说话,不许有小动作,要举手发言,每节课都要像木头人一样。有自制能力的成人尚且觉得难受、烦躁,何况是年少的小孩子呢?课堂上老师永远是“主角”,而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动地听老师灌输知识。中国的教育是让学生“吃透”课本,并让学生误以为课本就是知识的全部,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反复复习,这就像被嚼烂的食物一样没味道。新奇,有趣,本是孩子追求知识的天然动力,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结果,孩子们厌倦了课本、厌倦了学习、厌倦了阅读,更厌倦了知识。

学校教育如此,其实在家庭教育上也如此。在东方人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也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而且这种灌输是带有典型的东方家长式作风的,接受这种家庭教育的孩子一直在承受来自父母的期望等诸多压力。而在西方人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平等,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让孩子自由发展,从个人兴趣出发培养孩子。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分老实,但天资平平,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起色;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学校成绩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家长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和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送他去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家长更为此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家长以往并没有对他施加什么压力,这使得他有空间和时间参与轻松的课外活动。他没有像弟弟那样被父母逼迫着奔忙于上课外技艺班,却当了多年童子军,有机会在一些少儿组织中接触到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渐渐找到了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领袖能力。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从普通岗位做起,表现非常出色,后来又自己创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现在,这家父母提起大儿子时就骄傲,提起小儿子就叹气。其实这家的大儿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正是西方式家庭教育的代表,父母管得宽松,自己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那个小儿子正是东方式教育的牺牲品。

这类望子成龙、“龙”却不争气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在亚裔中的比例更高些,或许因为亚裔家长对后代的关注高于其他族裔。相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很多美国学校和校外少儿组织从小教导孩子的准则。在这种准则指导下的美国教育则更愿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展。

从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群体间不同的思维习惯。直到不久以前这种思维差异的鸿沟依然存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孩子选择绘画、唱歌当成不务正业,限制或者强迫自己的子女去按照父母的意志发展;而西方人从小就被允许发展自己的兴趣,最终往往就会在自己爱好的领域中取得成就。

9.东方人克己复礼西方人追求自由

西方人重视自我,重视个体,因而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而东方人注重的是整体,讲究小我服从大我,因而会不惜克制自己、委屈自己去顾全整体。

美国有一家屠宰场,圈在围栏中等待宰杀的一群牛中有一头黑白花牛。它在尝试了多次逃跑后最终奋力冲出栅栏,奔向大街,而满大街的人及汽车都在纷纷给它让路,后面追赶的警察并没有采取任何暴力手段阻止它。直等到那头牛筋疲力尽时,一名警察才冲上去抱住它的头,竟然还吻了它一下。后来这头牛没有被赶回屠宰场,而是被养在公园里供市民们参观。在他们看来,进入屠宰场的牛怕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而它正因为恐惧才极力冲出牢笼的,在它冲出栅栏的一瞬间,它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因而也产生了极大的勇气,并由此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成功地逃离了屠宰场。既然它怕死,那就别让它死了,并且还要让它好好地活着。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对待牛的问题上显示出了美国人对个人自由的重视,他们之所以没有把那头逃跑的牛屠宰了,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被那头牛追求自由的精神所打动。这就是西方人对自由的重视。

我们再来以中国文学为例看东方人克己复礼的思维。中国文学从最初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就是要小我服从大我,将小我融汇到大我之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串于文学作品之中,个体精神的发展离不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价值。中国文学中在个人自我意识与社会发生冲撞时,个人往往克制自我,顺从社会道德风范,“克己复礼”。个人在物质上的欲望和情感需求都要服从一定的道德规范,由追求完善的自我进而发展为对自我的批判、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是一种“反求诸己”的与社会调和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追求人格完美的形象和作家,自我意识体现了人格的完美和高尚。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实现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真、善、美合一的整体境界为最终目的的。

西方文学也注重设计自我,但前提是要保证自我的绝对自由,排斥他人对自我的侵犯,反对社会强加于自我的种种束缚,自我意识体现在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传统、道德、宗教力量的反叛上。其思维方式则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为终极目的的。

西方人对自由的追求由来已久,“不自由,毋宁死”就是对这种思想的形象刻画,他们追求个人的精神解放,向往自由世界。而东方人往往习惯于逆来顺受,是一种“忍”文化。

西方人这种对精神突围与生活解放的渴求在电影《亚瑟王》中有着深刻体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最初也是为罗马教会服务的,他们一次次为教会流血战斗,却始终未获得任何许诺,尽管这些战斗使他们声名大噪。当他们的耐心走向尽头,忍无可忍时,他们便义无反顾地与教会决裂,为了自由,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土地。他们高举长剑、振臂呼喊“Freedom”(自由)。

大约与亚瑟王同时,中国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中国的士兵、权贵又在忙些什么呢?他们正处心积虑地巩固着自己的地位,谋划着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而此时广大的中国农民在战乱的岁月里一味地忍受,默默承担着战乱与压迫。他们始终没有像亚瑟王那样积极为自己的生存反抗。

其实并不只是在这个时期,东西社会中人们的生存观念存在着巨大差异,历史上其他时代也是这样,这就是由以中国为代表的克己复礼的东方文化所决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进入文明时代似乎比东方还要晚些,而他们步入封建文明的时间就更晚了,直到资本主义在西方完全确立,封建主义始终未能将人完全奴化。这是西方人强烈的自由精神作用的结果。漫长的自由之风,孕育了浪漫和率性,自由弥散在整个西方世界中。

西方民族的反抗意识,争取自由的精神要远远强于东方人。从反抗教会的黑暗统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各民族奋起反抗,自始至终,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与自由精神。在他们的世界里,独裁与专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的就是桀骜不驯的自由精神。当精神受到禁锢、思想受到限制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反抗,死命地挣扎。哥白尼面临教会审判,从容就死,将西方世界追求自由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从另一方面讲,他们对精神需要的渴望,更多地依赖自己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历史上,西方民族的斗争大都与对自由和信仰的压抑有关,可以说,他们的反抗与斗争是一种精神的突围,是对自由的追求。

对自由的不同追求影响了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政治发达,个人的自由与信仰得到发扬;而在古代的东方,观念禁锢导致社会的民主政治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0.东方人为他人生活西方人为自己活着

东方人注重整体,势必关心他人,这种关心引申出来就是东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强烈关注,“士为知己者死”、为表达对天皇的忠心“剖腹自杀”等等都是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产物;而西方人注重个体,他们更乐于以自我为生活轴心。

有位作家在美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人喜好挖空心思地想点子玩,比如,开着车,有的车后还拖着一辆水上摩托艇或小游艇,从洛杉矶出发,顶着加州的炎炎烈日,驱车行驶四五百公里去度周末,而在美国的中国人则仍旧忙忙碌碌地奔波着,周末最多是全家一起在家吃顿饭或看电视。这位作家好奇地请教了一位叫安德逊的美国友人,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追求生活的享受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呢?

同类推荐
  •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首先梳理了西方现代性的内涵,包括启蒙理性的主要价值观、自然法与个人主义、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意义等,并从中西思想比较的角度辨析了理与理性和理念概念的差异,其次梳理了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以及思想界和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性的典型批判,最后分析了西方现代性危机与前现代思想资源的关联,旨在给读者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轮廓。作者期望为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些前车之鉴。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走向新现代性的观念及其指导思想,并从若干方面进行了理论务虚,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 现代社会想象

    现代社会想象

    查尔斯·泰勒 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会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热门推荐
  • 顾误录

    顾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嫡女:指腹为婚

    重生嫡女:指腹为婚

    上一世,她是不谙世事的学士府嫡女,轻信她人;落得被姐妹陷害,相公背叛,众人欺辱!最后和自己的骨肉被沉塘而死……这一世,卷土重来,将一切汹涌暗潮尽收眼底。将一切异己,一网打尽,将一切恩仇,一次算清!弃渣男,觅良婿,许自己一世情深……
  • 赠言赠诗篇(名人佳作)

    赠言赠诗篇(名人佳作)

    “只是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出自于本书。书中还有更多的名人佳作,等你来领略。
  • 病友哈马阿蒂

    病友哈马阿蒂

    两个月前,王四屁股沟里莫名地长了一个红疙瘩,黄豆般大小,开始不痒不痛,只是觉得长在那里有点怪怪的。这样的事多了,不同的是,以前更多的时候是长在脸上,或者身上,那些可以堂而皇之亮出来而不觉得害羞的地方。公然长在脸上的,再早,说是青春痘,不青春后,就叫它痤疮。长在身上的,好发于手臂、胸前或肚皮上,星星点点的,有点红,有点痒,就不叫青春痘而叫它湿疹。用中医的说法,是内里湿热重了,发散出来的疹子。这些事,每个人都会有,随便弄点消炎的药搽搽,几天过后也就平复了。实在顽劣的,弄点鱼石脂敷上,就像如今给半生的水果施点催熟与膨大的药剂。
  •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

    本书可以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从这些简短的故事中获取人生的智慧:遇到困难要坚强勇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迎刃而解;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对待同学和朋友要真诚友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本好的故事书,使孩子们懂得无数受益终生的道理。
  • 锐读(第12期·悬疑新主张)

    锐读(第12期·悬疑新主张)

    悬疑作品是一个社会的窗子,我们站在窗外,窥视里面的喜怒哀乐。 用有意思的悬疑作品打动人。
  • 金腰燕

    金腰燕

    听说漂亮的村花童小状最喜欢小伙子穿迷彩服,庄老三就没穿过别的衣裳。哪怕冬天冻得牙齿“咯咯咯”直打架,伏天热得起痱子,庄老三也硬挺。今早,一对美丽的金腰燕飞进恩光村,毅然决然地在庄家屋檐下选了房址,打起了地基。这地基虽然只是几滴稀泥,却让庄家欢欣鼓舞,令邻居万般羡慕!在我们辽北老家,金腰燕算得上是吉祥鸟中的“明星”。它选择谁家谁家就荣耀,日子好的预示着锦上添花,差点的则象征着时来运转。人们这样为它的主人定性:“善良人家金腰燕,佑主富美穿金线。”若按当今人们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相当于五好家庭、文明富庶、富贵临门。
  • 六月霜

    六月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咽喉门

    咽喉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微信)诗歌荐评,每日推荐一首优秀原创诗歌,也因此每年集成一本《新世纪诗典》,此为第五本。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新世纪诗典》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集体呈现,它记录时代的声音,展示国人的生存,传递诗人的情感。伊沙的编选不含门户之见,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气象,他对每首诗所作的精彩点评加在一起也可看做是对中国当下诗坛所做的一次整体性观察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