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现象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孩子在家一定得怕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人能镇得住孩子。孩子要是谁都不怕那还得了!”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知道,孩子如果没人管会任性妄为,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身为父母,我们有教育孩子的义务。但孩子们并不是时时听话,处处配合。有时候,孩子们甚至什么都不听,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们都会头疼发愁。这时严厉的训斥就派上了用场,如果孩子们就此买账则罢了,如若不然,怕是免不了皮肉之苦。几经“战斗”,孩子们终于屈服,父母们终于胜利。此后,孩子们多半不敢轻易违背父母的意愿,因为孩子们学会了“好汉不吃眼前亏”。
“胜利的成果”使许多父母不由感叹: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让孩子怕。并将“让孩子害怕”当作了我们的威信。
纠误
想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父母的确需要建立威信。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越高,教育作用就越大。但树立威信不等于让孩子“害怕”。
真正的威信绝不是让孩子们产生畏惧,而是让孩子们尊重、爱戴、信任。真正的威信,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平等的交流,和对孩子内心的关爱,以及宽严适当的教育方法建立的。
通过强制、粗暴使孩子害怕屈从,所获得的并非真正的威信。事实上,让孩子心生畏惧,对孩子的教育有害无利。
孩子害怕,并非真心认可我们的教导,而只是表面违心地屈服于父母的威逼。孩子也无法从父母的粗暴对待和由此产生的恐惧中学到知识,了解真理。
如若一味要求孩子们“要这样”、“不要那样”,却不解释为什么,孩子便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按父母说的做。因此,外在规则无法内化为习惯和素质。可见,“怕父母”并没有建设性意义。因为,孩子们根本无法因“怕父母”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由于畏惧,孩子虽表面有所服从,内心往往不服气,因此并没有真正改变,而是将自己隐蔽起来,当面一套背地一套。此后,我们再要掌握孩子的真正动向就很难了。而父母又常常被孩子的假象所蒙蔽,自认为“让孩子害怕”起到了作用,收效不错。
事实刚好相反,“怕父母”使孩子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讲,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到最后,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到底想什么,而孩子对我们更是避而远之。
现实例子
小敏,女,16岁。上初一时,由于用钱大手大脚,成为一些行为不端少年的讹诈目标,被一个女同学劫财,吃了许多苦,过着痛不欲生的日子。
忍受了一年之久后,小敏找到了一个26岁社会男青年作“靠山”,成了学校的新“霸王”,从此踏上犯罪之路。
2004年,小敏以抢劫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并去北京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至此,小敏才后悔莫及。
在记者采访小敏时,她说:“我最后悔的是受到欺负时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报案。如果当初我把自己的痛苦经历告诉父母,寻求他们的帮助,事情就会跟现在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问她为什么没有告诉父母时,小敏说:“怕挨父亲的打!”父亲经常打小敏,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事都不愿说,也不敢说。
许多未成年犯都因怕父母没有选择求助父母和老师,而是求助于社会青年,用不法手段以暴治暴,导致悲剧的发生。
害怕使孩子远离我们,有困难不说,有问题不讲。由于不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的许多问题正在我们不经意时悄悄地滋生、蔓延。“怕父母”不但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反而使我们失去了及时教导孩子的时机,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隐患。
由于长期处于畏惧之中,孩子心中不满又不敢说,不免满腹委屈,心生怨恨。最初,孩子还能忍着。可父母不但没察觉,还为表象沾沾自喜,不知改过。等进入青春期,孩子长期受到的压抑情绪,将会以我们无法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隐藏的问题也会一并暴发。那时,我们将尝到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
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对孩子的心理危害极大。当前,很多孩子患有焦虑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其根源都与父母不当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提高认识
父母真正的威信主要表现在:孩子尊重、爱戴、依赖父母,而绝不是害怕我们。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郑重告诫父母:“你们的公民活动,你们的公民感觉,你们对儿童生活的了解,你们对儿童的帮助以及你们为儿童教育所负的责任,是真正的威信的基础。”
我们不能再误解下去了,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真正的威信是当务之急。
具体指导
1)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做到,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2)人格平等——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对待孩子,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
3)常与孩子交谈——坦诚地交流、公正地评判,可以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使孩子更加信任我们。
4)宽严适度——父母的教育态度太宽会使孩子失去约束,不易管教;太严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精神紧张,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适度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5)关心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与理解,增进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向心力。威信的真正来源正是父母的亲和力和向心力,而不是粗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