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初,杭州满觉陇早桂初绽,秋意渐起。由于一次会议,我读到了这部名为《最草根生活》的书稿,也认识了这部书稿的作者陈博君先生。他是一位基层的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出版了多部作品的业余作者,这两个身份交织于他,意味着作家视角和平民立场的重叠。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水乳交融,引发了我对这部书稿的兴趣。
该书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博君以“原生态”的书写方式,忠实描述了他们坎坷的命运以及奋斗挣扎中的喜怒哀乐,展现出都市中民间生活的众生百态。在这个热衷于娱乐八卦、习惯了复制粘贴的年代,这部书中平淡朴素却充满人情冷暖的平民故事,凸显出另一种自然的魅力和真切的美感。
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大都是生活在杭州的打工者。我离开杭州去北方多年,每次回到故乡,总为这座城市的变化而惊异。我知道,这里每一条被重新改造的街道、每一座新起的高楼、湖边的每一棵树每一片水每一座桥每一间亭子后面,都默默地站立着一群“新杭州人”的身影。他们为建设这个城市,奉献劳动奉献青春奉献汗水奉献心血,他们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新的生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君记录下这些看似琐细平凡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小人物”平凡而又独特的精神史诗。
正是由于博君这位人大代表强烈的使命感和洞察力,在经过周详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部书稿,传递出普通民众的人生诉求;同时身为作家的博君,又以他悲悯的情怀和勇气,书写了那些漂泊而坚韧的“新城市人”的苦恼与希冀。于是这部《最草根生活》就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社会舆情展示,成为中国新世纪一幅宏阔新颖的平民浮生图。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为陈博君先生的《最草根生活》叫好。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必须有更多富于良知的知识分子来参与。怀抱公心,以民为本。对人心的尊重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才是对历史的负责。
为杭州这位小老弟写下这些话,也是对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