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9000000008

第8章 迷头认影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红楼梦》第八回有《嘲顽石偈》。在《红楼梦》艺术世界中,作者想象贾宝玉原为青埂(情根)峰下的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因凡心炽动,才幻形入世,“在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第一回)。“失去幽灵真境界”指石头离开清幽灵秀的真境界“。幽灵”即第五回中太虚仙境里的“幽微灵秀地”,那里有松风明月、虎啸猿啼的“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指石头幻形为通灵宝玉。“幻”指幻化,“就”为依附。佛家厌恶人的身体,认为其中盛有痰粪等秽物,所以称为臭皮囊。这里指宝玉。

这两句诗富有禅意,它指出正是由于对诸尘外境的执着,世人才失去了“本来面目”,在情天欲海里漂泊沉沦,导致了生命本真的斫丧。逐物迷己,迷己逐物,生命便如陀螺般旋转,无有了歇之期。我们每个人都往往迷失了真实的自己,失去了“本来面目”而去追逐秽浊之物。若以禅的眼光来看,情天欲海,浩渺无涯。只有顿明本心,才能回头是岸。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意思是: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无当作有,则有也成了无。

这一联将真假有无的相对性揭示得尤其深刻。当我们把无当作有、把空当作色时,就会认假作真,生起种种贪心,舍己逐物,迷失自己,丧失了纯真的人性。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神会偈:“本有今无无何物?”迷人不知本觉真心,认假作真,执无为有,生起种种妄想,这就叫作“本无今有”,即“真亦假”“有还无”,此为对联语意。

但是,如果把“有”当作“无”、把色当成空,人们往往又会走到否定一切、抛弃一切的一边,这样一来,必将失去人生的生机。因此,明见真空妙有,才不至为“假”“空”绊住了脚。

“迷头认影”是禅宗对“本来面目”失落的典型象征。它源自《楞严经》卷四,说室罗城中有一狂人演若达多,早上起来照镜子,看不到自己的头,就以为自己的头丢了,到处寻找。“头”比喻真性,“影”比喻妄相,“迷头认影”比喻众生迷失本心,执着妄相,如同痴人早上照镜子,贪爱镜中头影,反以为自己的真头丢失,狂奔乱走急急找寻。因此禅宗感叹:“演若头非失,镜中认取乖。”本来的“头”(真性)并没有迷失,但如果把镜中头当作真头,就又大谬不然了。

禅宗将一切向外的寻求都看作是迷头认影,指出学人“四海参寻”,问禅访道,就是“演若迷头心自狂”。向外求觅,就与大道离得更远:从眼、耳等感官之“门”向外获得的知识,只是幻影而非真知。因为它们只是幻象,而非真实的自性。唯有内省式的顿悟,才能明心见性:“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

与此同时,以禅的观点来看,迷悟无别,真妄不二,妄相也是真相的反映,求真性也就是求妄相:迷的时候有真头、影像的种种不同,忽然之间开悟,也并没有得到一个新的头,只不过是发现迷时不能发现的原本的头而已。因此,只要歇却迷狂的心念,就能够重新得到本来的“头”。

认贼为子

《楞严经》卷一说:“由于你长久以来,把贼人看作儿子,失去了原来的财富,而遭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圆觉经》也说:“有人认贼为子,他家的财宝,怎么也保不住。”

禅宗指出,生起取舍之心,悖离本心,就是认贼为子:“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同样,夸夸其谈,缺乏真修实证,用智性思维计较、度量的,都是认贼为子,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说:“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禅宗还指出,向外寻求,执着于声色,为声尘色尘所迷惑,同样是认贼为子:“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斯过患,实可怜生。殊不觉知,认贼为子。”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明白这个道理,执着外境,把纷纭迁变、生灭不已的六尘外境当作自己的本心,将妄心错认为真正的悟见,就如同认贼为子的愚痴可笑。

谁缚汝、谁垢汝

《维摩经》:“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如果本来就没有束缚,自然也用不着解脱。那么,是谁束缚了我们的心呢?

这是一个值得参究的话头。

三祖僧璨继承慧可的禅法,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一天,有位少年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什么心才算是佛心?”

三祖问他:“你现在的心是什么心?”

少年僧人想了一想,说:“我现在没有心。”

三祖说:“连你都没有心了,佛又怎能有心?”

少年僧人就向三祖祈求说:“但愿师父能指示我一条解脱的法门。”

三祖问他:“谁绑住了你?”

少年僧人想了想,说:“没有人绑住我。”

三祖告诉他:“既然谁也没有绑住你,那你就已经解脱,为什么还要寻求解脱法门?”

少年僧人一听,当即大悟。后来,他成为禅宗的四祖。

僧问石头希迁:“什么是解脱?”

希迁反问:“谁把你捆住了?”

僧人不解,又问:“什么是净土?”

希迁再度反问:“谁把你弄脏了?”

以上两则故事,反映了禅宗超越解缚、净垢等二分法的禅机。

束缚生烦恼,解脱即菩提。《楞严经》《维摩经》都宣传缚脱同源之旨。《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缚脱同源于一心,束缚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鬼由心生

有一座百年老屋,因为年久失修,断垣残壁,不堪风雨。屋内蛛网密布,尘埃蔽日。深夜里,老屋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好似女人的伤心啜泣,又像来自幽冥世界的惨烈哀号。人们于是绘声绘色竞相传告:老屋里住满了鬼魅幽灵,谁要是走进了老屋,就别想活命。因此大家都非常害怕,只能远远地看着鬼影幢幢的老屋,谁也不敢靠近一步。

有一天,来了一个外乡人,扬言自己是天下第一大胆的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吓得了他。有一个村民看到这个外乡人口出狂言,非常不服气,故意使用激将法说:

“你自称是天下最大胆的人,可你怎样才能证明自己胆量过人,让我们心悦诚服?”

“我不仅不害怕妖魔鬼怪,任何妖魔鬼怪看到我,都要退避三舍,敬畏三分。”外乡人自负地回答。

“我们街上有一间鬼屋,进去住过的人都被吓出一身病来。如果今晚你敢进去住宿,那就证明你的确是个有胆量的人。”

“区区鬼魅有什么好惧怕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它们降伏!”外乡人拍着胸脯,故作无畏的神情。

夜幕降临,一群人簇拥着外乡人,来到了鬼屋门前。外乡人硬着头皮跨进鬼屋,一阵阴冷的空气袭上心头。举目四望,昏黄的烛光下,梁柱颓倾,横七竖八,屋顶上破了一个大窟窿,月光斜斜地沉了一地,纸窗上跳跃着幢幢的影子,仿佛鬼魅就要破窗而入。外乡人一惊,赶紧躲在一张案桌下,闭目屏息,和衣睡倒。

稍后,又有一个自称胆大的人,听旁人说这所老屋里经常出现恶鬼,也想进去住宿。他来到门口,推门准备进去。

外乡人恍惚中听见两扇木门咿呀作响,仿佛有鬼魅正要推门而入。他霍地从地上弹起,一个箭步死命抵住木门,不让门外的鬼魅进来。但是他使的力气愈大,门外的推力也愈大。

门外的人也以为是鬼在作怪,所以拼力要推门进去看个究竟。于是,两个“鬼”互相争斗,一直相持到天亮。等到街市喧哗,二人都精疲力竭时,门才打开了,双方这才明白,屋里屋外都不是鬼。

鬼由心生,束缚自己的还是自己。

伏鬼妙方

有一对夫妇非常恩爱,不幸的是年轻的太太突然生了重病,临终前她拉着丈夫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太爱你了,实在不想离开你。我死后你可不能忘了我去找别的女人,否则我做鬼也要跟你算账!”

不久这位太太就去世了。刚开始,丈夫沉浸在丧妇的悲痛之中,但到了第四个月,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两人一见钟情,定了终身。

自从订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女鬼来骚扰他,骂他不守诺言,并将他与新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说得一清二楚。

每当他送给未婚妻一件礼品时,女鬼都能将那件礼品做一番详细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复述他俩之间的对话。这使他颇为烦恼,以至难以入眠。

一个朋友听说后,劝他去请教禅师。他别无他法,只得向禅师求助。

“那女鬼是你的前妻变的,你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她。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送什么东西给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个精灵鬼。下次她来的时候,你不妨和她交谈,夸她聪明绝顶、无所不知,你对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她回答。假如她能回答上来,你就答应解除婚约,决不再娶。”

“我要问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禅师答道:“你抓一把黄豆,问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来的话,你就该明白,她只是你自己主观想象的,就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

当天夜里,女鬼再度出现时,丈夫就依计夸奖了她一番,说她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女鬼自负地说:“一点不错,你今天见了一位禅师,我也知道。”

丈夫随手抓起一把黄豆,说:“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么说说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黄豆?”

他等着等着,再也没有鬼来答腔了。

至此他终于明白,原来那个活灵活现的女鬼,只不过是自己心理的变现而已。

作茧自缚

《涅槃经》卷二十七:“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业,流转生死。”《楞伽经》卷三:“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痴迷的众生以无穷无尽的妄想之丝,织就了欲望的茧子,在无始妄想状态中相续执着,将自己牢牢地束缚,漂堕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无际涯的旷野,犹如汲井辘轳,轮回不已。

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的寿夭、贫富、愚智以及所处环境的违顺、苦乐等,都是唯人自招。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自我束缚,而难以出离。

对这种痴迷,禅宗感叹道:“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蚕作茧,自萦自缚。十二时中,无片时快乐,至竟终成废人。”如果我们听到的只是些浮靡的声响,看到的不出乎俗艳的颜色,就会丧失见闻之性的清明,像蚕儿作茧那样,自我缠缚。一天十二个时辰,没有片刻的快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是千古圣于情者的共同体验;若从禅的角度看,则是芸芸众生逐物迷己、作茧自缚,使生命成了煎熬的形象写照。

缘此,禅宗提出了“自缚”的观念以警示学人:“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觉悟。智慧的人不贪恋执着它们;愚痴的人执着于外境,自我缠缚,而不得自由。黄庭坚《杂言赠罗茂衡》也说:“去子之取舍与爱憎,唯人自缚非天黥。”可见,并不是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人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囚徒。

渴鹿乘阳焰

《楞伽经》卷二:“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阳焰”是《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常用的譬喻,犹《庄子·逍遥游》中的野马尘埃。春初原野上日光照映浮尘而四散,渴鹿见了误把它当作是水,狂奔而去,但无论如何也喝不上。佛教用这则寓言象征人的迷妄之心。“渴鹿乘阳焰”也是禅宗常用的象征。

大安禅师示众说:“如果想作佛,你们自身就是佛,却偏要流浪他乡,匆遽忙碌地像渴鹿追赶阳焰那样,什么时候才能开悟?”自己本身就是佛,如果向外追逐,就像渴鹿追逐阳焰一样,永无出离生死轮回的希望。

眼翳空花

“眼翳空花”“水中捞月”等,也是执幻成真而导致本心迷失的象征。《楞伽经》卷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如来藏兴起业识的作用,使本来明澈的心眼,被尘翳所障,无法看透世事的真相。

《楞严经》卷六:“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空中花及第二月。”

“空花”是空中花。患有眼翳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无花,它只是病眼者所产生的幻觉。禅宗借以喻虚妄之心所见的各种事物没有实体,所谓“一翳在目,千花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众生之心迷惑狂乱,不知诸相非相,无中生有,执幻为实,遂引起无穷的烦恼尘劳,导致了无尽的轮回之苦。

“空花”也是禅僧诗客最喜运用的喻象之一。《信心铭》:“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尘世的一切,都是梦幻空花,不必执着贪恋。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美艳的色相,只不过是空中花影;短暂的人生,好比烧焦的谷芽。两句将悟道者对人生的感受,写得相当真切。

水中捞月

过去,在一座叫波罗奈的城中,有五百只猕猴,在树林中游玩。它们来到一棵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一口井,井中有月亮的影子。

猴王看到井中的月影,对众猴说:“月亮今天死了,落到了井里。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把它救出来,免得夜间没有月亮黑暗一片。”

众猴听了,都觉得有理,准备捞月,可又犯愁了:井那么深,怎么能把月亮从里面捞出来呢?

这时猴王说出了一个主意:“我抓住树干,你们抓住我的尾巴,这样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我们就能够捞出月亮了。”

众猴依言照办,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下到井里去。就在快捞到月亮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原来是猴王抓住的那棵树干,承受不住众猴的分量,一下子折断了。这时,所有的猴子都落到了井里,活活被淹死了。

《摩诃僧祇律》卷七的这则故事,譬喻愚者认幻为实,更起贪心去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

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有,一如镜中之花影。《大智度论》卷六:“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各种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像镜中的影像那样虚幻不实。水中本来无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们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镜花水月遂成为禅僧诗客喜爱讽吟的意象。《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王梵志诗云: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人的身体由四大五蕴组成,本来空无一物,如水中月影,树头风声。痴迷的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执幻成真,以假为实,身处梦中而不知其为梦,执着贪求,随着业力而轮回生死。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都表达了执幻为实的枉然。《五灯会元》卷十八:“若是个惺惺底,终不向空里采花,水中捉月。漫劳心力,毕竟何为?”意思说如果明白了镜花水月本来空虚的道理,头脑清醒,就不会采空中花,捉水里月。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追求的结果不过是白白地浪费心力,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作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采用宏观和微观两条线齐头并进的方式,重点放在战争局势上。而不是具体的战争上。宏观方面主要描写明军与日军的几场大的战役及战争局势:微观方面主要描写朝鲜义军和大明锦衣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既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又通过小人物表现了战争中的细节与情感。
  • 新集浴像仪轨

    新集浴像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在爱情里落了单

    我在爱情里落了单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爱情也如此。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 重生极品弃女

    重生极品弃女

    ◆◆爽文+升级流+逆天复仇+金手指+美男营◆◆风夏,豪门千金大小姐,却被众评是放浪形骸下贱货。名流宴会,行为粗鄙的放屁炸破裙子,当众出丑,竟还敢厚颜无耻的拿着戒指当众向燕京第一美男子求婚?遭鄙夷!求婚不成竟心思歹毒绑架燕京第一美女名媛以求报复威胁?引众怒!气的爷爷吐血,母亲昏倒,父亲跳脚!疯人院内豁然醒来,却已非昔日花痴千金小姐!仙鸣大陆赫赫有名横扫三界的毒手女皇,从来只有她辣手摧花,何人敢动她分毫?什么第一贵公子,第一美女名媛?统统都是蝼蚁中的蝼蚁!什么黑道大佬,一个半隐身吓死你!什么古武世家,一把毒药一锅端你全派!昔日欺我辱我害我者,统统勒紧腰带捂紧菊花,待本小姐千刀万剐吧!
  • 花都特种杀手

    花都特种杀手

    一个不羁的兵王,一个无情的杀手,一段醉心的情缘。
  • 快穿之女配反攻略战

    快穿之女配反攻略战

    【1V1】为了维护空间的平衡,躺在床上20年的慕羽走上了反攻道路。一路上,收获美男无数,可到头来,冷酷校草√,腹黑竹马√,温柔哥哥√,多情总裁√,妖孽师傅√……竟然都是同一个人。OMG!这是神马情况?鉴于自己在不同文中的傻白,慕羽感到深深的,咳,,吐槽,,:我的形象,我的形象,我的形象啊。某男:你什么时候有过形象?慕羽:……(麻麻,他奇虎我)
  • 好婆媳相处的66个妙招

    好婆媳相处的66个妙招

    人各有别,思想迥异,行为不一。人与人之间也就因此有了矛盾。如此看来,人和人之间注定要有思想的交锋,行为的冲突。婆媳之间,这样的思想交锋和行为冲突自然会更加激烈一些,更加微妙一些。聪明的女人自然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和婆婆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问题的关键是,你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冲突,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迁就以达到和谐。
  • 胎产心法

    胎产心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步多客栈之忘世

    半步多客栈之忘世

    门外鬼,进门人。一步嫌多,半步恰好。欢迎来到半步多客栈......赠送特制往生酒,由一寸相思,两份痴心,三两天真,四钱欢愉,五盏爱意,六尺离愁,七仗怨憎,左以人世八苦,融入九分忘川之水酿成,留下你的不死魂。情本是缘,缘本是怨,怨本是恨,恨本是劫,劫本是命,命本是悲,悲本是空,空本是无。一杯往生酒,几曲断肠殇?嘘,什么都不要问,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当时空可以自由穿梭时,一段段滴血灵魂的爱恋就此拉开锥心刺骨的泪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