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5600000002

第2章

学而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

【注】

①习:温习、实践。②说:同“悦”,愉快、高兴。③朋:志同道合者。④愠:恼怒,怨恨。

【译】

孔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高兴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解】

本章讲了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纯稚真,以学为乐,重在学习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快乐。第二阶段,志同道合者自远而来,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砥砺,亦为一乐。第三阶段,随着学习和理解的深入,自得于心,即使他人不理解,也不会斤斤计较、迁怒于人了。

【原文】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③言令④色,鲜仁矣。”

先圣小像

【注】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三岁。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②孝弟:即孝悌。③巧,伪饰,动听。④令:和悦。

【译】

有子说:“做人要孝顺父母、尊爱兄长,那么处事用世而冒犯兄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爱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从未有过的。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顺父母,尊奉兄长,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解】

何谓仁?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家能友爱兄弟孝敬父母,那么他在外就能对国家尽忠,这样的人去造反、去作乱是非常少见的。而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的人,在遇到是非利益时,必然不能坚持正义。

门人故事有若似孔子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仰慕。因为有若的长相像孔子,弟子们便一起尊他为老师,并且如同对待孔子那样对待他。一天,有弟子像请教孔子般请教有若,但有若没能回答上来。于是弟子们就说:“有子避开此位,这不是你该坐的地方啊!”从此,放弃了对有若的尊侍。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

【注】

①曾子(前505~前435),孔子的弟子之一,姓曾(zēng),名参,字子舆,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传孔子之学,被称为宋明道学(新儒学)的始祖。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②省(xǐng):自我检查、内省。③忠:指对人尽心竭力。④信:说话算话,诚实。⑤传:传授,教育。

【译】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筹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了呢?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了吗?”

【解】

君子进以修身,退以养德。时常反躬自省,自然得失自知。与巧言令色者相比,这里给出了君子的待人接物原则,凡事求诸己身,是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内涵修养。

门人故事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里曾有一段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啮指痛心

【原文】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

【注】

①道:一本作“导”,治理。②千乘之国:指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不是大国。乘,音shèng,古代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为一乘。③以时:按时,这里指不违背农时。

【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必须做到谨慎处事,恪尽职守,以诚信取信于民,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平民百姓,征用劳役应体恤民力,不违农时。”

【解】

民为国之本,孔子认为治国者的首要之德是爱民,并由此提出了“认真行事”“取信于民”“节约财用”“使民以时”四条原则。

在上者做事不恭敬,在下者便会怠慢;在上者言而无信,在下者便会感到疑惑。在上者务必厉行节俭,力戒浪费,同时体恤民力,不违农时,不劳民,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原文】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弟,谨②而信,泛③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

①弟子:子弟,即儿子和弟弟。②谨:寡言少语。③泛:广泛。④仁:指有仁德的人。

【译】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师长,行事要谨慎诚信,寡言少语,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了这些还有闲暇的时间,就学习文献典籍。”

【解】

行先知后,知行合一。孔子在传道授业时,都是把道德实践放在首位,而知识性的学习放在第二位。道德修身为一切之本,本立而道生,这是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值得注意的。

【原文】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

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后人认为子夏是两汉经学的始祖。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崇尚。第二个“贤”字为名词,即贤德、贤能。③易:替代。④致:给予,献出。这里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

子夏说:“崇尚贤德替代崇尚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做到尽职尽忠,赴汤蹈火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够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我也认为他有学问了。”

子夏

【解】

在子夏看来,一个人只要务本重实,能够时常以“孝”“忠”“信”等道德标准来警示自己,要求自己,就能更好地完善自己,这就是有学问的表现。在当今社会,这个思想仍然受用——一个人能否获取成功,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有多深,而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因为一个企业需要的是品德技能兼备的人才,一个国家更是需要德行完备的贤者。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友不如己者,过⑤则勿惮⑦改。”

【注】

①重:庄重、自持。②威:威严,威信。③固:坚固,深厚。④主忠信:坚持忠信诚实的原则。⑤过:犯错。⑦惮:害怕、畏惧。

【译】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牢固。为人要以忠厚诚信为本,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去改正。”

【解】

自重自持,忠厚诚信,有过则改。“不重则不威”的“重”和“威”不作外表容貌庄重威严解,“无友不如己者”也不是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的意思。

【原文】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尼山致祷

【注】

①终:这里指父母去世。②追远:尽心诚意进行祭祀。父母死了三年以后,为之宗庙,祭祀尽心诚意就叫作追远。追,逐也;远,对于祖先的祭祀。

【译】

曾子说:“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敬慕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这样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就自然日趋忠厚了。”

【解】

在这一章里,曾子教导君主必须尽孝道,再用自己的行为去教化民众。

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因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凝聚家族情感。祭祀祖先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现在台湾和许多海外华人圈还保留着这一仪式。

门人故事曾子杀猪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妻子便对儿子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抓猪去杀。妻子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回答道:“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

【原文】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至于是邦③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④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的学生。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生于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善辩。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③邦:诸侯国。④温、良、恭、俭、让:指五种美德,即仁厚、贤良、恭敬、俭朴、谦逊。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译】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沿途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是他自己要求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具备仁厚、贤良、恭敬、俭朴、谦逊的品德,这是夫子求取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解】 这一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揭示了孔子道德修养的奥秘和客观效果,也说明了孔子预闻国政的道理是由于盛德感化而来。要求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是儒家的特征之一,但圣德之所求,异于常人,在于反躬以求,在于修持己德,求诸己非求诸人。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①,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

①没:死去。②行:指行为举止等。③三年:泛指多年。

【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儿子的言谈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活动。若是他能够继续遵守父亲的途径、方向,就可以说他是尽到‘孝’了。”

【解】

为了保持家族生存经验的延续,传统社会多子承父业,不做轻易改动;如果子志异于其父,也需等父亲去世以后慢慢改变,这是对家族父辈情感的尊重,也是对家族责任的承担。

【原文】

有子曰:“礼①之用②,和③为贵。先王之道④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②用:施行。③和:调和、和谐、协调。④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⑤节:节制,约束。

【译】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顺自然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中以此为最好,家事国事无不例外。也有行不通的,徒知和为贵而一味追求,不懂得以礼来节制约束,就不可能行得通。”

【解】

“礼”是原则,“和”是恰当,是分寸感。推行“礼”要以“和”为贵、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原文】

有子曰:“信①近②于义③,言可复④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注】

①信,约信。②近:接近、符合。③义:合宜的道德、行为。④复:实践,验证。⑤因:依靠、凭借。⑥宗:主、效法。

【译】

有子说:“许下的诺言符合于道义准则,这个诺言就是可以遵循实践的;行事恭敬合乎礼义,就可以远离耻辱。所依靠的不脱离自己的亲族,也是可以效法的。”

【解】

在这一章中,有子所表达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信”和“恭”。朋友之交不可失信、人之交不可失礼,同时还要能与亲人保持一种亲密联系,这才是可效法的。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①于事而慎于言;就②有道③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龙五老

【注】

①敏:迅速。②就:靠近、看齐。③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④正:匡正、端正。

【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对于住处也没有太多的讲究,对于世事反应敏捷,但言辞十分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

“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追求物质生活,而是应该更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事少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实践才是更重要的学问。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④而知来⑤者。”

【注】

①谄:巴结、奉承。范宁说:“不以正道求人为谄。”②骄:骄纵。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句子。指对象牙、骨角、玉、石反复打磨加工。④往:指过去的事情。⑤来:指未来的事情。

【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安于贫穷而以恪守道德为乐,身处富裕而又谦逊有礼的人好啊。”

子贡说:“《诗经》中说,‘就像削制骨器、打磨象牙、雕刻美玉、镂冶金石一样,精益求精’,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现在能和你讨论《诗》的微言大义了。告诉你过去的,你便能用在未来上。”

【解】

子贡习有所得,与夫子交流,才发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境界是可以永无止境地追求下去的。人生就是不断地打磨,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不断修炼,臻于至善。

门人故事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遇到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官府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原文】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注】

①患:忧虑、担心。②不己知:不理解自己。

【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人们不理解自己,应当担心的是自己不能真正地理解别人。”

【解】

君子不患无位,而患无所作为。不患人不知己,而患己不知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认知,为自己所当为,做自己所当做,他人的毁誉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此境界,人自身的存在已居于深刻的自我认知中,而不再仅仅是他人的肯定中了。

为政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②而众星共③之。”

【注】

①北辰:北极星。②所:处所,位置。③共:通“拱”,环绕、环抱。

【译】

孔子说:“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德政。道德的教化就像北极星那样,居于它自己的方位上,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解】

“垂拱而治”是中国传统行政的最高追求,儒家认为以德治国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途径。为政者有德,民心才会自然归顺,这点直到现在也仍具有现实意义。

【原文】

子曰:“诗①三百,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

①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三百零五篇,说《诗》三百,只是举其整数而言。②蔽:概括的意思。③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引申为直抒胸怀,无所不出于真情。思,语气助词。

【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情、不虚假’。”

【解】

“思无邪”的解读很多,暂无定论。现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为思想纯正,一为不虚假。《诗经》内容驳杂,涉及婚丧嫁娶、战争徭役、宴飨、农事、祭祀、讽谏等,或忧或喜、或怨或刺,皆出于人之真情。《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此采取第二种解释。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民免④而无耻⑤。道之以德⑥,齐之以礼⑦,有耻且格⑧。”

【注】

①道:引导、教导。②政:法制、政策。③齐:整齐、约束。④免:避免、躲避。⑤耻:羞耻之心。⑥德:道德、德教。⑦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⑧格:至,到来。

【译】

孔子说:“用法令政策引导百姓,用刑法整顿他们,老百姓就只求躲避犯罪受惩,心中并无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感,内心认同且归依。”

【解】

法治、德治各有所利弊,法治在外在行为、结果上易见成效,但不易深入内心;德治则要求身心同一内外均“诚”。轻德重法,必然失之于苛政。轻法重德,必流于失度。

【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麒麟玉书

【注】

①有:通“又”。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如“十有五”,即十五。②志于学:古人十五岁听授开讲经典之义,称为“大学”。志:志向,心之所至。③惑: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⑥逾矩:逾越规矩。

【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己,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顺应天道因循之理;六十岁对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地容纳,明辨其旨意真伪;七十岁顺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规矩。”

【解】

“知天命”指的并不是外在的神灵主宰,而是人到一定年纪,在经历了生活的众多艰难困苦后,对自身有限性和可能性的了悟。由此,在生命世事的偶然之外明确了自我走向何处的必然,对这种必然性的主动坚持和对生活中未知偶然的安然承担,不怨天不尤人,即“知天命”。

【原文】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④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⑤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⑥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⑦。有事,弟子服其劳⑧;有酒食,先生⑨馔⑩,曾是以为孝乎?”

大夫师事

【注】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其父临终时,嘱咐他向孔子学礼。②樊迟: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与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③御:驾驭马车。④孟孙:指孟懿子。⑤孟武伯:名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他也曾向孔子请教施行孝道的方法。⑥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⑦色难:儿女侍奉父母很难做到和颜悦色。色,脸色。⑧服其劳:服侍。⑨先生:指长者或父母。⑩馔(zhuàn):饮食、吃喝。

【译】

孟懿子向孔子求问为孝之道。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的要求安葬他们,并按照礼的要求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使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子,只是能够赡养父母而已。对于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养而不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很难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只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给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就算是尽孝了吗?”

【解】

古代礼仪规模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不同。孟懿子作为鲁国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僭越行为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的回答,主要就是针对这种现象。

以上四章谈论的都是有关“孝”的问题。面对不同人物的问答,针对每个人的问题所在,孔子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因材施教,可见一斑。

【原文】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③其私④,亦足以发⑤,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⑥,观其所由⑦,察其所安⑧,人焉廋⑨哉?人焉廋哉?”

【注】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称颜渊,生于公元前521年,鲁国人,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岁。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疑问。③省:审察。④私:独处。引申为省察、研究。⑤发:发挥。⑥以:行为。⑦由:经历。⑧安:本心所安之处。⑨廋(sōu):隐藏、藏匿。

颜回像

【译】

孔子说:“我与颜回讲学论经,他始终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和疑问,一副迟钝愚笨的样子。回头考察他私下的行为,发现他能充分阐发经典的要义宏旨。颜回一点也不愚钝啊。”

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内心寄托之处,这个人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这个人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解】

这两章讲了孔子认知、考察一个人的方法:当下的行为、过往的经历及其胸怀抱负,可见孔子识人不重其言语,重视的是这个人的行为本身。

【原文】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②,可以为师矣。”

【注】

①故:过去,借指过去的已发生的事、学过的知识等。②新:未来。

【译】

孔子说:“温习过去的东西以知晓未来,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对历史应有的起码的责任和敬重。“可以为师矣”,也有译作“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联系实际来说,上一种译法更贴切。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③而不比④,小人比而不周。”

【注】

①不器:不局限于一才一艺。器,器具、器皿,不同的器皿有不同的用处。②行:实践,实行。③周:普遍、周到,这里指有君子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④比:本义为同方向的两个人靠在一起,这里指接近和自己一样的人,即偏私。

【译】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话做了,然后再讲出来。”

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解】

这里对君子的品格作了较集中的论述。子贡问君子一则,除了说明君子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外,也有“拨乱反正”的意思。因为子贡极其聪明善于言说,所以孔子这样回答其提出的问题。

门人故事子贡救鲁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而子贡也不负众望,成功地解救了鲁国。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①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

【注】

①思:思考,思索。②罔:迷惑、糊涂。③殆:疑惑、危险。

【译】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是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解】

学而不思,人云亦云,当遇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学说时,就容易感到迷惑。思而不学,闭门造车,沿着自己的想当然越走越远,容易偏激或走上歧路,所以是很危险的。

【原文】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害也已!”

【注】

①攻:攻击。②异端:不同的意见学说。

【译】

孔子说:“攻击不同于自己的学说,也是有害的啊!”

【解】

此句有三种解释:一、一门心思学习异端学说,是有害的;二、攻击异端学说,它们就失去危害了;三、攻击不同于自己的学说,也是有害的。第一种译法强调了儒家的中庸不偏执。第二种译法很大程度上是斗争哲学的反映。第三种译法则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气度。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类推荐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论点,是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本书是几代哲学学生的必读之物,影响了几代学者,也是想在哲学上有造诣的学生的入门读物。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本卷分别评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阐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并就其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误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于把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由此,本选题不仅揭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透视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是一个关涉多学科的问题,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本书稿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垄断资产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中心逻辑。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社会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对市民社会展开考察,对当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本书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久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
热门推荐
  • 冥灵湮灭系统

    冥灵湮灭系统

    末日到来,冥族少年觉醒冥之子体质,获得冥灵湮灭子系统。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人生巅峰,当上冥神。获得冥灵湮灭神系统…………
  • 魔斗洪荒

    魔斗洪荒

    世界双生,人魔殊途,生息不易,动乱不休,双世分,人魔散,始得安宁。光阴流转,宿命相融,人魔再见,生灵何去何从。世界末日?无限辉煌?且看应劫儿魔斗洪荒。
  • 今晚去哪里

    今晚去哪里

    那些旅途中借宿的小床,那些窗前如霜的月光,原以为一年年的旅行只是一次次的萍水相逢,殊不知却能一再重逢。或许,这就是人世间相逢的意义。
  • 阴阳诀

    阴阳诀

    爷爷传给孟凡一套叫做阴阳诀的古书。孟凡把此书卖给了一个神秘的美女朱琳琳。没想到自此之后,怪事频发,不仅好友韩胖莫名失踪,自己也收到了一些诡异莫名的照片。为了搞清楚怪事的缘由,孟凡与好友潘潇进入了阴森可怖的医科大学校医院。校医院处于至阴至煞之地,暗藏杀机,凶险异常。在校医院中,孟凡解开了一些谜团,却查到了更多匪夷所思的线索。孟凡逐渐发现,这些事情,竟然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仅仅只是开始,他隐约感到,一个毛骨悚然的巨大阴谋,正在把他拉向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废弃多年的校医院,为什么会有闹鬼传闻?恢弘的千年古墓,埋葬着什么秘密?神秘壁画中的鬼脸墓主,究竟又是何人?
  • 熊王托尔

    熊王托尔

    《熊王托尔》是一部描写北美荒原动物的小说。故事中,熊王托尔是加拿大北部山谷中的王者,后来遇到并接纳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熊。一大一小两只熊相依为命。猎人兰登和布鲁斯来到山谷,小熊被活捉。在追杀与逃避中,托尔与猎人兰登相遇了。托尔咆哮着恐吓兰登,最终却饶恕了这个看起来苍白弱小的人类。兰登幸存下来后顿悟生命,放弃了猎杀,将小熊放生。
  • GONE IS GONE

    GONE IS GONE

    In this delightful story we meet Fritzl,a farmer who lives with his wife Liesi,their baby kinndli,and Spitz,their m.wkkk.net works hard in the fields every m.wkkk.net works hard all day,too,but Fritzl somehow feels that he works harder.
  • 萌主殿下恋爱吧

    萌主殿下恋爱吧

    她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喜欢她,居然还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眼里,她就像星光,那样耀眼。她是指引他获得新生的天使,他会不顾所有的守护她。友情和爱情碰撞时,他还能理智的选择吗?冷漠如冰块的恶魔骑士,温暖如春风的完美王子,又会给原本不属于那个世界的灰姑娘带去怎么样的奇妙旅程。最后谁又会成功的为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一切尽在——萌主殿下,恋爱吧!
  • 千年转一回

    千年转一回

    新书《琴深似浅》热更中......明太子偷偷溜出宫,还没开始玩耍就被绑架,在小屋中等死,却见屋顶落下一丝月光,月光中的少女将其救走,飞翔于夜空,从此开启了千年轮回之旅.......
  • 桑恋榆之秋

    桑恋榆之秋

    一段凄凉婉转的爱恋史,爱情的种子,从发芽到成长都悄无声息。直到历经生死才明白,爱,没有界限。这段凄婉的爱情,叫做桑榆恋。
  • 超凡气质

    超凡气质

    先别说丰乳肥臀的曲线, 别说秀骨清癯的轻盈; 也别说沉鱼落雁的妩媚, 别说闭月羞花的柔逸, 容貌与身材之外, 衣饰的美好动人一直都是女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