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5600000003

第3章

【注】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齐国人,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小孔子九岁,长期追随孔子。仲由为人刚烈耿直,性情专执。②女:通“汝”,你。

【译】

孔子说:“仲由,我告诉你什么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解】

真正的知,实始于无知。学无涯而知有涯,承认无知的存在,也就预示着永远前进的可能。中国传统学问强调实践检验而不重体系建立,西方庞大的体系可以囊括一切,但往往强调不知为有知,并由此容易产生各种争端,西方宗教战争即是一例。

门人故事子路负米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儿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真的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从此传为美谈。

子路负米

【原文】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⑥。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八岁。②干禄:追求官职俸禄。③阙:保留。④疑:怀疑。⑤寡尤:少错。⑥寡悔:少恨。悔,悔恨。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各种言论,保留有怀疑的地方;其余把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观察,不做危险的事;其余对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言语方面少有过失,做事少生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解】

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不打诳语,言之有道,行之有理,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多做好事,多干实事,这样就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不仅是“干禄”的方法,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

【原文】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②直③错④诸枉⑤,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侍席鲁君

【注】

①哀公:即鲁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的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②举:任用,选拔。③直:正直、公平。④错:通“措”,放置。⑤枉:不正直。

【译】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任用正直无私的人,废弃不正直的人,老百姓就自然服从了。任用不正直的人,废弃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信服。”

【解】

诸葛亮《后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以与之相注解。不过现代社会除了任人唯贤外,还要做到法规、制度的完善,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原文】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②以:和。③劝:勉励。④临:对待。

【译】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勤勉,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说:“居于上位者庄重地对待各种事务,则百姓自然恭敬。对长辈有孝行,对后辈心存慈爱,则百姓自然忠诚用命。举用善良杰出的人,教导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

【解】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之所向,天下趋附。只有当政者以身作则,做到庄重严谨、孝顺慈祥、善良友善,才会自然得到百姓的尊敬、爱戴和忠心。这也符合孔子的“礼治”和“德治”原则。

【原文】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

①或:有人。②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何”。③《书》:指《尚书》。

【译】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敬父母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孝悌来处理一家之政作用于政治’这就是从政,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做官才算从政呢?”

【解】

所谓“家国同治”,齐家就是治国,治国亦需从齐家始。教化是政治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进而影响四邻,教化一乡,推之四海,不也是从政吗?而且这是一种由下而上,更鲜活、更根植于生活的政治。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①,小车无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

①(ní):古代牛拉的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衔接处的销钉。大车,即牛车。②(yuè):古代马拉的小车车辕前端与车衡衔接处的销钉。小车,指马车。

【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守信,是根本不可以的。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怎么能够行驶呢?”

【解】

人无信不立,不管身处任何时代、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

【原文】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

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世,朝代。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译】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发展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发展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即使是百世之事,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解】

“因”“损”“益”,即对前代规章制度和礼仪规范的继承沿袭、批判改革和发展变通。制度的创新源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必须顺应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社会发展是渐变的,鉴古知今,由此,虽百世亦可知也。

【原文】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

①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阿谀。

【译】

孔子说:“不是自己家族的鬼而去祭祀,这是阿谀奉承。遇到正义的事而不做,这是胆怯懦弱。”

【解】

前一句主要讲的是对本氏族祖先和成员的无条件敬畏、崇拜和感情寄托,有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限制。后半句讲的是对正义行为的坚持,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已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而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诉求。

八佾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④者以《雍》⑤彻⑥。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⑦,奚取于三家之堂⑧?”

真宗祀鲁

【注】

①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即季平子。与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共握鲁国政权。②八佾(yì):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古时,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就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大型舞蹈。据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舞,诸侯能用六佾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所以四佾舞才是季氏应该用的舞蹈规模。③忍:容忍。④三家:鲁国掌权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⑤《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举行祭礼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一首诗歌。⑥彻:通“撤”。撤除。祭礼完成后撤出献祭的供品。天子之祭,歌《雍》以彻。⑦“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祭。维,语气助词。辟公,诸侯。穆穆,天子虔诚致敬的容貌。⑧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

孔子评论季氏说:“季氏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在自己的庭院中宴乐,如果这样的事他都能忍心做得出来,那还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的啊!”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时唱着《雍》这首诗撤去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虔敬穆穆地在那里主祭。’难道这是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上的祭礼吗?”

【解】

政治的衰落大多先从文化导向上露出端倪。春秋乱世,鲁国政权已旁落至大夫手中,孔子三家越礼的行为上看出其野心,并告诫人们注意。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②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③也,宁戚④。”

【注】

①如礼何:此句是“如何礼”的倒装。礼,在此作动词用,表示礼的施行。后句“如乐何”也是“如何乐”的倒装。②林放:字子丘,鲁国人。③易:礼节周到。④戚:心中悲哀。

【译】

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一个人如果不仁爱,讲什么乐?”

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重大!礼,与其铺陈奢侈,不如简朴节约;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如真正哀伤。”

【解】

孔子认为,“礼”和“乐”虽然是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重要内容,但其根本核心还在于“仁”,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仁爱之心也没有,那和他谈“礼”“乐”也是无用的。同时在礼的形式上,奢华远不及内心和感情上的真情流露。

【原文】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注】

①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夷,指东方少数民族。狄,指北方的少数民族。②诸夏:我国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大小诸侯国。③亡:同“无”。

【译】

孔子说:“夷狄部落尚且还有君主,我中原之邦却如同没有。”

【解】

“礼仪存则虽无君而与有君同,礼仪亡则虽有君而与无君等。”反映了优秀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决定性作用。孔子认为,缺乏礼仪制度的国家,即使有君主,也只是名存实亡,而礼仪制度尚存的国家,即使没有君主,也强过只有君主而无礼制的国家。

【原文】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⑤谓泰山不如林放⑥乎?”

【注】

①旅:祭山的祭名。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此人多才多艺,尤以政事著名,擅长理财。③女:同“汝”,你。④救:劝阻。⑤曾:则,那么。⑥林放:林放曾问礼于孔子。

【译】

鲁大夫季孙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能劝阻他的而不使陷于僭窃的罪过吗?”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

【解】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却要去祭祀泰山,这明显是越礼的行为,因此孔子讲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注意问礼。通过对泰山之神的责难,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季氏和冉有的谴责,其中也蕴含着深深的无奈。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③,其争也君子。”

【注】

①射:指古代的射礼。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③饮:饮酒。

观乡人射

【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夺的话,一定就是射箭比赛了!相互拱手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饮酒。竞争也不失君子之风!”

【解】

君子之争不逾礼。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讲竞争,社会必将难以快速进步,但竞争必须是有序的竞争、公平的竞争、正直的竞争,只有如此,才能将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大家相互尊重礼让,同时也努力奋争,开创佳绩。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③予④者商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诗句。第三句可能是逸句。倩,笑得好看。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盼,美人眼珠转动,黑白分明的样子。②绘事后素:绘画的工作在素色的底子上进行。绘,画画。素,白底子。③起:启发,开导。④予:我,孔子自指。⑤商:卜商,即子夏。

【译】

子夏问孔子:“‘盈盈笑颜真好看啊,美丽眼睛黑白传神,天生丽质打扮得真素雅无比啊。’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绘画。”子夏又问:“那么,这是不是说礼是在仁义之后产生的呢?”孔子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并能给我启示的人是卜商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解】

“礼”是绘画,那也得以白绢(心理情感)做底子才能画出。子夏由此得出内心情感(仁)是外在体制(礼)的基础。对话也反映了孔子和弟子自由交流、教学相长的情景。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

①杞:春秋时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封诸侯国。初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②征:证明,实施。③宋:国名,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通晓历史掌故的人。

【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法,我能讲述,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杞人所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证实。殷商的礼仪法度,我也是清楚的,只是宋人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不多,提供不出充分的依据证明。这都是史料散佚不足所造成的。如果典籍资料记载充足,那么我是能够考证核实的。”

同类推荐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孙子大讲堂

    孙子大讲堂

    《孙子兵法》一书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至今仍然光芒万丈,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作为军事著作的《孙子兵法》,不仅对当今世界军事学起着弥足珍贵的启迪意义,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现代商业竞争中,它的作用已被愈来愈多的商界人士所重视。一部论语可治天下,一部《孙子兵法》亦足以称霸商场。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曾经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商界,《孙子兵法》几乎人手一册,更有甚者,号称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竟把《孙子兵法》列为松下公司全部管理人员的必读书。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热门推荐
  • 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尧之“宫殿”, 君子以俭德辟难。 学会勤俭节约,从历史学起。勤俭节约是青少年应该学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 繁华落尽

    繁华落尽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许杰二十岁到四十岁的起落浮沉。早年,他是翩翩少年,享受着亲友的呵护、小资情调和优裕的物质条件;随后,他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才俊,才华横溢,挥洒青春,目睹了生活的现实;终于,他成了远赴异乡、艰难生存、职场打拼、恪守着基本道德底线的复杂的中年男性。最终,如同画了一个圆,他回到故乡,在人生的大沧桑中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收获了温暖的情感。
  • 弑神榜

    弑神榜

    当了十几年的废物,少年慕炎,能让人刮目相看吗
  • 大漠红颜魅天下  已出版

    大漠红颜魅天下 已出版

    简介:竟然有个古人要和我交换时空,对穿?虽然我厌倦现在的生活,周围的变故,但我还不能离开呀!她却没有理会我的意愿,硬是把我的魂魄带去了2000年前的西域强国——精绝,我将面临的是什么?会不会比现代的我更遭?而她则霸占了现代的我的身体、我的生活,她是否能应付?……这是注定要写成两部的小说,一个我,一个她,希望大家喜欢!经过5个多月断断续续的写作,这个上部属于古代的故事终于完结了,非常感谢大家一路的支持!!!下部属于现代的故事会另开新篇,希望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 怎样吃不得病,得了病怎样吃大全集(超值金版)

    怎样吃不得病,得了病怎样吃大全集(超值金版)

    追求健康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一大趋势,就像美国的趋势观察家所发现的,从前的美国梦是追求享乐富足,最新的美国梦则是一种追求健康的狂热。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自然界许多食物可作药用,许多药物可作食用,欲健康、长寿,除注意生活规律、锻炼身体外,注意合理营养,适当服用药食补益之品,乃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 天地神皇

    天地神皇

    新书《我家宗主是赘婿》已经上传,请多多支持!少年秦天无法修炼,被人欺负,意外成兵神传人,寻神兵踏九方,进圣山战魔族,降蛟龙横行妖族,得传承,斩神魔,傲天地!
  • 御剑倾城

    御剑倾城

    凝血赑屭,紫血宝剑。武林至宝,百年一见。江湖上流传数十年的几句,原本被人们渐已淡忘。江湖永远不寂寞,酒馆茶肆中的刀客侠士们,总不乏斗酒取乐的谈资、天南地北的传说。可万没想到,仅数月之间,那柄被披上神秘面纱的紫血宝剑,又被人们口口相传。三四十年前,紫血宝剑的主人,武林中赞誉者称其为紫血剑君澹台映月,以一柄紫血宝剑独步,鲜有敌手;蔑骂者称其为紫血剑魔,杀人如麻心狠手辣。澹台映月去世后,此剑一直在峨眉派掌门人慧逸师太手中。这件事江湖上人尽皆知,时光荏苒,无人再提……
  • 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自序》是作者晚年的回忆录,之所以名为“自序”,是继承古人著述的传统,作为此前所有著作的总序。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社会,讲述自己的成长环境及人生经历;哲学,叙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及成就;大学,回顾一生求学与任教的经历;展望,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本书所述,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忆往事,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对于理解、评价作者及其著作具有重要价值。
  • 朱元璋发迹史

    朱元璋发迹史

    中国历史不乏奇迹,朱元璋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和尚,爬上天朝上国的皇帝宝座。中间的秘辛固然数不胜数,但这种成功足以激励后人。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拼搏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杀戮的一生。在他成功的路上,智慧伴随着血腥,谋略混杂着阴暗,理性之中夹杂着疯狂……如何解读朱元璋这个人,是现代人乐此不疲的话题。朱元璋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让人唾弃的地方。翻开姚尧编写的这本《朱元璋发迹史》,它将带你认识这位草根皇帝,并揭秘其发迹之路。
  • 大省长安

    大省长安

    天大地大不如百姓大。看吕大省(xǐng)如何将长安八大门派聚拢在顺义盟旗下,与明军,与清军,与流寇,与各路明末英豪斗智斗勇,换得一方太平。杜鹃啼血不过三寸柔肠,桃李芳菲皆是一腔爱恨,柳念心、康柳儿、古飞凤、左盈月……到底谁才是一生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