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0600000005

第5章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不客气地说,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父母是不合格的。“养不教,父之过。”人生的成败,在其起步阶段无疑是由其父母造成的。面对人生失败的孩子,父母难辞其咎。

什么是合格的父母,也许每个人各自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什么是不合格的父母,我们却能明确感知出来。

只管生不管养

我个人觉得那种有能力却因各种原因,比如嫌麻烦,嫌影响个人的生活而不愿管孩子的父母是最不合格的父母。

记得一次送儿子去幼儿园,碰到一位打扮艳丽的女子,牵着一个大约3岁的男孩,在门口和老师聊天。她说:“请问你们幼儿园可不可以两周接一次孩子?”老师回答说不能。她又试探说:“我可以加钱,你们能不能行个方便呢?这半个月我实在有事没时间来接我儿子。”老师无奈地说,这是幼儿园的规定。只见她微蹙眉头抱怨道:“哎,看来我和他爸爸的欧洲旅游又要泡汤了,上一次说去埃及就没去成。”说着拽起儿子,扭着腰肢走远了。

不记得在哪一期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上,关于想不想要孩子的问题,一位女嘉宾说自己想生不想养。主持人孟非说:“你是不是希望,生个孩子,放冰箱里,等7岁的时候打开,一拍屁股上学去吧,多省心。”这种想生不想养,或者叫管生不管养的父母,就像那位打扮入时的妈妈,为了欧洲游,迫切把儿子送出去半个月,现实中,像这样总想对孩子大撒把不管的父母仍然大有人在。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一组宝宝图片,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放在微波炉里,就是放在了射击场、行李箱下等各种奇怪的地方。不知是粗心大意,还是故意搞怪,或者是不想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忙,没时间陪孩子

如果那种有能力却不管孩子的父母是最不合格的父母,那么我觉得其次就是那种每每拿工作忙为托词的父母,其中父亲占的比例较大。他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忙。每天忙得云山雾罩,三天两头出差,哪里有管孩子的精力和时间?

其实,就像我们说的不必为孩子牺牲太多而完全失去自我,也不能因为忙碌而失去照顾、陪伴孩子的时间。读朱自清的文章《儿女》,似乎能看到五个孩子吵闹、哭泣、争夺演绎的战争画面,场面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我们家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不但是‘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也会让人心烦,失去耐心,但这又何尝不宛如旧时的一幅古画,这幅画中的主角是一群大小不一的孩童,外加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在一座旧时的房子里生活着,一切是那么的喧闹,一切又是那么的温馨自然。”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习惯了向前奔跑,习惯了不断地索取,同时不同程度地失去了舍弃的勇气和能力。但我们要知道,有些钱可以等一等再赚,孩子的童年却不会等你,失去它,将是我们一辈子的遗憾。朱自清在《儿女》的末一句说: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

不愿主动学习教育知识

有人说,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学习、去修炼、去成长的过程。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都是不合格的。犹如我们刚刚踏入驾校的时候,都不能很好地操控那辆车一样。但今天我们不能像几十年前那样,有养育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的机会,我们多半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我觉得一个父母如果不主动、自愿去学习和接纳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不和孩子一起成长,那真的是很遗憾。

一次,爱人和我说起大学时的一位好友,五六年没见了,想不到她还是老样子,只是身边多了个孩子。教育孩子,也只知道斥责打骂,不曾用一点现代的教育手段,还和农村旧时的教育一样。我都不明白,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家里也有电脑,怎么不去接受一点新知识?

其实,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回头看,在任何一个过去的时代,人们在教育孩子上大约都是存有弊端的,但贵在一些父母愿意去学习并接受新思想。鲁迅深受西方现代思想观念影响,他批判了古老的“父为子纲”的价值理念,主张以平等、自然、宽容的心态代替传统的“父为子纲”的观念。他不只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对他的孩子海婴,倾注了所有的爱心和责任,实践了他的“新型”的父子观念。

缺乏耐心

我记得初中的一位女生物老师,大约是刚刚毕业年轻气盛的缘故,脾气暴躁得很,几乎每一堂课都要发一次火;但自从怀孕生了孩子后,整个人就彻底变了,脾气好到我们都不能适应。我们猜测大约是有了孩子的缘故,现在想想,也估计是被孩子磨得没了脾气。

耐心,我觉得是做父母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或者能力。教育孩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没有耐心真的不行。而很多父母都缺乏这一点,尤其是工作累了一天,刚被领导批过还烦恼着呢,回到家孩子又是哭又是闹,哪里还有耐心,甚至已经顾不上个人形象,斥责、打骂、压制便纷纷出笼。

就如朱自清在《儿女》中,写自己曾因为孩子爱哭又怕见客而骗出妻子,将孩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顿。妻子说他手太辣了,到底还是两岁半的孩子。心痛是真的,但苦恼也是真的,他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当然是气话,但心情可以想象。只是随着后来孩子多了,折磨久了,变得能够忍耐了,觉着自己以前真是个不合格的父亲。

顺其自然,放羊式管理

在教育越来越被注重的时代,仍然有一些父母过于顺其自然,这多半发生在农村的偏远地区,受一定的经济条件限制的父母或者城市里思想观念过于陈旧的年轻人身上。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去坝上草原游玩,给儿子选了一匹马,由马主人牵着闲逛,我在一旁负责照相,儿子做着各种搞怪的姿势。马的主人是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人,她说:“瞧瞧你们城市的孩子就是比我们这儿的强,听说你们城里的孩子两岁就送幼儿园了?”我说:“是呀,很早就送了,不过太早了也不好。”她说:“啧啧,怪不得看起来比我们这里的孩子聪明呢,我们村的人都不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没啥用瞎扔钱。我孙子今年7岁了,还没上一年级。”

我不敢确定说这些孩子的未来必定如何,但他们在教育上已经缺失了关键的第一课。也许,有人认为那是父母因为生活所迫,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观念,老一辈的观念认为“多个孩子不过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管与不管总是会长大的,干脆放羊式管理吧,盲目乐观“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种崇尚放养孩子的父母,无非是希望孩子各自成才,各自享福,而忽视了后天的教育和影响。虽然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天生是什么模样就不会改变了。蔡元培认为幼时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且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如果我们任其自由发展,恐怕就成了不经修剪、疯长的树苗。自由是自由了,但未必能够成才。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这句话似乎也有点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对子女确实有很大影响,对其成长会起关键作用。

同类推荐
  • 瘦身进行时

    瘦身进行时

    在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多年来临床行医的大量例证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轻松地、逐渐地减肥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是现今社会中受肥胖困扰的人们的一剂良药。
  • 盲点心理学

    盲点心理学

    生活中,我们有着太多视而不见或者考虑不周,有着太多的心理盲点,这些盲点大多是因为我们不自知造成的,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人性盲点有着两面性,如果我们了解不够,我们可能就会深受其害;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并运用它,那么,它将让我们的人生收益。本书从人生、生活、人际、思维、成功、工作、恋爱七个方面出发,列举大部分人在每个方面常存在的盲点,让我们做事少出错,并且减少因为不当与不自知的言行造成的各种错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又深刻的故事,揭示了大部分人可能存在的盲点,帮助读者透视自我、改善人际,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的心理修养,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 石头汤实验:文化隔阂为什么如此顽固

    石头汤实验:文化隔阂为什么如此顽固

    本书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又雄心勃勃的心理学课堂实验的经过。在讲授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中,作者将她的学生随机分为两个文化组。在随后的10周时间中,这两个组的人员内部逐渐形成结盟、忠诚等特质,而两个组之间则发展出偏见、敌意和冲突。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本情节曲折的小说,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同一种文化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机制很有启发意义。这本书对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传播学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都很有参考价值。
  •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弗洛伊德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显然,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迹可循的,不管他掩盖得多么严实,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懂得运用一点心理学,那么你不仅能读懂他人内心,更能洞悉人性、利用人性,在人际交往、职场博弈、商务谈判、情绪控制等方面做到事半功倍。本书通过分享大量鲜活、真实案例,将日常行为与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提炼出一系列独特、实用的心理操纵术,帮助读者活学活用心理学智慧。
  • 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5)

    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5)

    《心理学课堂》套书共5册,包括《消费心理学》、《博弈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价格心理学》、《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从多方面总结和归纳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学,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阅读《心理学课堂》,可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加以规避,从中得到人生智慧,使生活更加积极主动。
热门推荐
  • 长命约

    长命约

    案发时我给李浩打电话,他正在排队买果汁,说是买一箱果汁送个U盘。他在那边很不开心:“肖桐,你也只有办案时才会主动打电话约会我。”半个小时后他还是出现了,上下抛着一个买果汁送的白色闪存盘,翻我的案件记录:“盗墓?哟,今天有古尸解剖?刮目相看了嘛!” 就算有古尸,也轮不到李浩来动刀,因为他不是专家,是法医——青冈市警察局有且仅有一位法医,一个人撑起一个科。作为新人的打杂小警察,论资历我得叫李浩一声前辈,只是因为一起勾肩搭背喝酒喝得多了,关系才没那么拘谨。这次案子的确和盗墓有关,不过没有尸体。
  • 泠鸢舞

    泠鸢舞

    她,在一次意外中救起一位浑身是血,奄奄一息的女子。经过谈话,她得知这位女子竟是熙国丞相府的即将出嫁的二小姐!女子从小被留在外面抚养,此次是奉家父命令回去做她的姐姐的替身,远嫁给岚月国的丑八怪南陵王!女子说完便咽了气。她刚失去至亲,刚想转换个环境去疗伤,当面对眼前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时,她便决定冒险一搏,顶替了该女子的位置。她的命运的转折点,也由此而改变了。。。。。。
  • 寻世记·七遇

    寻世记·七遇

    黄昏时分,逢魔时刻。福利院长大的女孩月见悠患有一种奇怪的嗜睡症,在十八岁生日黄昏误入一家名为“寻世”的神秘店铺。美若绝伦的店长大人告诉了她嗜睡症的办法——去往七大古老奇迹所在的时空,在特定的人身上寻回一种特殊的灵光碎片。七芒星的魔法阵开启,少女的时空之旅打开。在拥有金字塔的古老埃及,在亚历山大灯塔凝望的马其顿,在空中花园的诞生地古巴比伦……坚韧勇敢的少女,浪漫的古国风情,或冷酷霸道或深情无匹的帝王……一次次意外的相遇、注定的离别,现实的蝴蝶扰乱了无数命运之线。然而在后的奇迹古国,月见悠发现了让自己心碎的真相——原来曾有人付出了无可想象的代价,辗转时光数千年,只为与她再一次的相逢。
  • 小小说纵横谈(增订本)

    小小说纵横谈(增订本)

    小小说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门户鼎立的小说四家族。但是,对小小说的关注和重视,是显然相对不够甚至欠缺的。对此,有茅盾先生1959年赞扬“一鸣惊人的小小说”的启迪,本书就对已引人注目的文学体裁——小小说的内部规律和外部关系,作了认真的追溯源流,考察中外,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概括和总结,对小小说在小说形态上新体例的形成,从比较中做了系统的论述,分类科学,见解精到,并选有古今中外小小说作品45篇作为附录,以供读者阅读时的比较研究。对这本开荒之作,著名学者李希凡作序说:“这大概还是小小说论著中的一个创举”。
  • 说好的国师变皇后

    说好的国师变皇后

    白穆清,带着转世的秘密,领师命出山助战王燕贺瑾统一天下,为取信陷战无援的燕贺瑾,她掩却女儿身,借风势,用孔明灯计烧粮草,环环相扣,计倾营军!登朝廷,于幕后,算尽人心,可前世的片段记忆、居心叵测的师父,让她目不接暇!何人意敢利用于她!且看携手一心钟情于她的帝王心,破迷雾,杀阴谋、夺天下!逆袭激来!可皇上,说好的国师,咋变成了皇后?
  • 堂吉诃德(下)

    堂吉诃德(下)

    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
  • 神秘老公不见面

    神秘老公不见面

    为了回报家人十八年的养育之恩,她必须要代嫁,而那个男人半身不遂并烧的面目全非。新婚之夜,她被灌下一碗药.....从此,她伺候那个面目不清不能自理的男人!传说,霍家怪事之多,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明明警告过你,晚上不要随便走动,你看见不该看的,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他带着邪佞的笑容缓缓而来将她逼迫于墙角。乌子菁手执一张照片,同一张脸,却出现在三个人身上?究竟谁才是自己的老公?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A Woman of Thirty

    A Woman of Thi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子慢走之女将倾城

    太子慢走之女将倾城

    作为最出色的特种兵,被人背叛死于月夜雪地。从小父母早逝,横遭巨变的她,性情冷清,似乎死也没什么了不起。谁知一朝穿越,附于大庆镇西大将军苏珣庶女十一岁苏流熙之身,嫡母暗害,嫡姐相欺,日子堪比奴畜。想贵要清净度日,看来只能离开以绝后患。谁知误打误撞进了军营,这一进,却又入了谁的眼?身为帝国豪贵最清滟绝采的战神,被人敬畏如斯藐视苍生。从小宫廷倾轧,乱军求生的他,杀伐果断,好像没什么可在意。谁知军中来了一个小兵,谋略过人,运筹帷幄,简直可堪敌手。想要培养提拔,谁知最后自己也搭了进去,而他还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