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5000000002

第2章 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2)

而幼小的生命对于老年人的选择,反过来也印证了老年人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有一种依恋童性的本能,孩子和老年人在年龄上相去甚远,但在生命的某一点上他们又相距最近,最容易相通。

莫言世界中的这种暖色调对冷色调的抗争和补充,还可以追溯到他写到的儿时伙伴。从《白狗秋千架》的“我”与小姑、《三匹马》中的柱子与伙伴、《枯河》中的小虎与女孩一直到《石磨》中的一对青梅竹马等,在他们的各种各样的交往中都自有一片欢乐,哪怕是怄气、打赌,相互嘲弄甚至打架都倾注了他们的全部热情和爱,只要他们在一起,便每天都用一种全新的方法重新安排和创造自己的天地。莫言作品中经常有的幻想、幻象和幻景都和这个天地有关。

这个天地不时以自己的色调涂抹着并不幸福的童年。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从事拉磨的劳动,只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便自有一种幸福感。《三匹马》中的柱子,当他要在一群孩子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表现自己的勇气时,不管是掏螃蟹窝黄鳝洞还是举柳条劈肥大的玉米叶;不管是逞能的吵架还是干脆来一下力的角逐,都有着孩子改造世界与表现自我的兴奋。

你看作者对打架的描写:“柱子朝着这个比他高出一巴掌的男孩子,像只小狼一样扑上去。两个光腚猴子搂在一起,满地打滚。……最后,孩子们全滚到一边,远远看着,像一堆肉蛋子在打滚。螃蟹扔到路旁青草上,半死不活地吐白沫。黄鳝快晒成干柴棍了。柱子那条蟹子腿正被一群大蚂蚁齐心协力拖着向巢穴前进。”不知怎么的,我总感觉莫言笔下的这幅打架图象,不仅反映的是儿童的生活情趣,而且叙述也是出之于一种儿童的审美视角。

然而,微光毕竟是微光,爷爷奶奶和儿时伙伴作为一种感情补偿毕竟弥补不了自然灾害及丧失父母之爱所带来的心灵创伤。

所以,这个童年又是孤独的。由于孩提时代所经历的特殊的境遇,加上独特的性格特征,“他”开始变得不喜欢说话了。

而莫言作品特别多的写到哑巴,显然和这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透明的红萝卜》的黑孩是个哑巴;《枯河》的小虎像个哑巴;《白狗秋千架》中男的是哑巴,一连三个孩子都是哑巴。不但如此,如果算进那些基本上不说话的形象那就更多了。我简直怀疑,莫言处处表现出那种对人处在无声状态的兴趣是否可以证明他本身就不喜欢说话。

作者有一种出众的才能,即用传达感觉的方式,拆除生理缺陷所造成的交流障碍,使手势眼神的“语言”更为丰富动人。他的一个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过个人感觉的信息传递而将听觉功能转换为视觉或其他知觉接受。例如:写“女孩的喊声像火苗一样烧着他的屁股”;写孩子与人对话,用“嘴巴咧了咧”,“牙齿咬住了厚厚的嘴唇”,“用力摇摇头”;写黑孩回答队长的询问:“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眼睛里水光潋滟”,“泪水从眼里流下来”,“嘴唇轻轻嚅动着”……

注重非听觉的感知器官的表现力,在莫言的创作中,已经不是一个具体规定情境中的描写特色,而是整体性的一种审美境界,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底色。他有时候写得特别来神,就是因为叙述与被叙述都进入了无声状态,而写得特别糟的时候,就是语式出现了不谐和的噪声。莫言的小说给人带来的艺术效果,简直就是无声电影,就是一场哑剧,哪里寂静一片,哪里就渗透着莫言的感觉。不知怎么的,他的作品即便是写声响,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一种视觉效果。而声音则仿佛来自太遥远的地方,给人以朦胧飘忽之感。我想,莫言在小说中喜欢用“看见声音”的字眼,至少也可以看作是小小的注脚。

这或许是因为身心的过于压抑而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宣泄渠道。就像那幽灵般的黑孩:他不能与常人交流,便与万物交流;他听不到常人的话语,便听“逃逸的雾气碰撞黄麻叶子和深红或是淡绿的茎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他得不到抚爱,便在水中寻求“若干温柔的鱼嘴在吻他”;凡是他在这个世界听不到的,便在另外一个世界听到,而且是更奇异的声音;凡是人世间得不到的欢乐,他便在另一个梦幻的世界中得到加倍偿还。心灵感应的对象与途径变了,感觉的方式与形态也会相应变化。莫言创作中最主要亦最重要的特色,就在于他审视世界的非常态,他总是以一种超常态的感觉把握世界、创造世界,结果又总是引起人们的超常态反应。人们总是太注意解释他所审视的对象,但却常常忽略了他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他的眼睛到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结果就被作品中那些反常态的描写弄得六神无主,心慌意乱。

莫言的奇怪正在于他的艺术世界应了他的名字——莫言,无声的感觉。这感觉穿过“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穿过“夜色深沉”,穿过小镇的大街,穿过除夕日积了几尺厚的大雪……这个世界好像离我们很远,又好像离得很近。它含有一种模糊的启示,从而唤起人的一种迷蒙的感受和无尽的回忆、联想。

《三匹马》写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合合离离的故事,这种较为常见的故事并不见得有什么新意,耐人寻味的是在故事表面情节的演进过程背后,蕴藏着的某种特殊的心理模式。我们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种心理模式,就是导致人的情绪发展和意志行为的“暴力”倾向和死亡诱惑。

莫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类似《三匹马》这样一种表层故事模式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模式。《石磨》中写两个人的打架,“她恼火了,扑到我身上;我恼火了,拉住了她一只手,狠命咬了一口”;《五个饽饽》中那个“我”也因为失去了五个饽饽而像一只狼一样扑上去;《枯河》中“我”因惹祸而遭到哥哥发疯似地狂踢;《三匹马》中的用绝技狠命抽马……这些人因为心情的过度压抑而产生的行为发泄,几乎也都是莫言故事发展的高潮。

莫言小说的另一个发泄渠道是死亡:《金发婴儿》中“我”在极度矛盾的心理冲突中因承受不了传统观念和个人耻辱的双重压力,结果用双手扼死了妻子与别人生下的金发婴儿。除此之外,以死作结的还有《三匹马》、《老枪》、《秋水》诸篇,更有意思的是《老枪》和《秋水》的结尾几乎雷同,这种开枪他杀和自杀的雷同不只是情节发展的相似,更为重要的是心理需求的同归。

暴力行为和死亡诱惑作为某种心理解脱的途径实际上是来之于创作心理上的双重轨迹,即叙述者的心理轨迹和叙述对象的心理轨迹。这不是两条并行的轨迹,相反,它们时常相互纠缠不清,互相排斥和渗透都是可能的。对莫言来说,暴力与死亡可能是出之于作者对传统重负所造成的反抗,也可能是个人心理历史印痕重现的结果。

在莫言的小说中,心理行为的过程远远要大于情节构制过程。可以这样认为,对他创作灵感有激发作用的往往是心理的行为模式,他的作品总是起始于人的某种情绪状态,或孤独、或畏惧、或忧虑、或压抑,而小说叙述的推衍又每每将这种情绪状态引向高峰,这样,它的结尾又必然要为这种高峰状态寻找某种宣泄渠道才行。

读莫言的小说,我原以为会更多地看到一个成年人的世界,结果却是看到一个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眼光。

这个“世界”不断地有色彩,不断地有光线,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变形的图象,它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心情,使人感到忧郁、感到孤寂。一个弱小的心灵承载着超重的负荷,当他回首往事时,又流露出对少年时代这一瞬间变成历史的吃惊眼神。

这个被记忆缠绕的童年世界,使作者叙事投影的外视角和内视角呈现出一种淡淡的覆盖一切的色调,这是在一切艺术手段背后的感觉的底色。它所唤起的并不是一个绿色的、凉荫荫的、令人感到抚慰的田园记忆,而是用儿童般不同凡响的色彩,纯朴天真的幻象,屡屡被伤害的幼小心灵所具有的特殊的感觉,几近荒诞的任意表现,表现出儿童对生活的神秘感和某种程度上的畏惧心理。

莫言作品的儿童视角,不只是在于他经常地把孩提时代作为描写的对象,重要的还是他那些最为优秀的篇什都表现了儿童所惯有的不定向性和浮光掠影的印象,一种对幻想世界的创造和对物象世界的变形,一种对圆形和线条的偏好。像我们在前面略有提及的《球状闪电》,其创作上很大一部分的心理动因就来之于一位尿炕者一生梦境般的心绪:少年时代尿炕所带来的耻辱感和自卑感;长大了考大学考不上的尿迫感;婚姻的自由与不自由的纠葛所造成的压抑感、焦躁感。在这种种感觉的笼照下,出现了许多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图象,记忆之河结了厚浊的冰,水流在冰下凝滞地蠕动着……通篇小说已不只是人的感觉的记录,而且还有着许多“牛眼看世界”和“物眼看世界”的有意味的表现。

不像读有些作家的小说,我们从他的语感中能体味到一个作家长时期对语言的锤炼和修养。莫言的语言缺乏这些,但他那种儿童般制造幻象的天赋,成功地在语言上化短处为长处。拿比喻来说,一个成熟作家的文体讲究,一般很少用比喻句,特别是明喻,而莫言不然,用得特别多,而且常常出奇制胜,自有另一番滋味。这恐怕也是和他的儿童艺术的投影分不开的。

对莫言创作现象的无所顾忌的感受与小心翼翼的推测,仅如此而已。这种大致的归纳并不能囊括莫言创作的全部内涵。其他的因素也绝不会因为这几种心理诱惑而变得无足轻重,相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这种记忆的缠绕更重要。像莫言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对几千年封建传统所遗留下的旧习俗旧观念的痛恨;时代进程所必然带来的几代人之间的情感撞击与裂变过程等,也都同样是莫言小说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我们甚至还可以认为莫言小说的叙事体态、语式、结构模型诸形式也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把这些都付诸批评的实践,已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了。

而我们对莫言创作上种种心理诱惑的感觉与推测,只是为了在某个侧面验证那句已被人重复了多次的名言——

“作家的作品只是秘密成长心灵的外在成果!”

同类推荐
  • 时间的羽翼

    时间的羽翼

    诗人郑重正是在其极度自由的诗写中,淬炼出蕴藏在自己人生坐标轴上的三个关键词---孤独、倒影与柔软。以孤独的姿态远行,寻找着相似的倒影,并最终抵达更为柔软的自己。
  • 亚洲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亚洲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此书堪称亚洲现代作家及作品的博览会,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知识性。
  • 温情蜜意

    温情蜜意

    《温情蜜意》精选近百年来数十位中外名家分享人生感悟、诠释人生真谛之经典散文,展卷阅读,细心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心醉神迷。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看名家谈人生,获知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之幸福,端正对生命的态度。
  • 高度(上)

    高度(上)

    2015年起,中国作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组织一批作家开始采写以中国科学家“创新报国70年”为主题的系列报告文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一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界的代表性、标杆性事件,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创作经验丰富的报告文学作家,铁流勇于担负此重任,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高度》,力图还原半个世纪前那幅扣人心弦、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等单位集团军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攀登,最终取得重大突破的峥嵘历程。
  •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为个人随笔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以“移民十一年”和“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为题,将最初移民的冲动、顺利签出,到打工为生、站稳脚跟良性发展等一系列的人生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一道来。除了事件的讲述,更多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世事的剖析。喜怒哀乐间道出生存的真谛。出去还是不出去,这一横在许多人心中的症结也许因此书而解。
热门推荐
  • 天命重生漓湘彼岸

    天命重生漓湘彼岸

    她是个被天眷顾的人,又是被它嘲弄的人。它赋予了她极具聪慧的大脑,极具灵敏的心理,却偏偏落下个残缺的身体,说是残疾也不像。她得的是一种病——心脏病。自因这个病,她从小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只有她的爸爸疼着她,而母亲对她来说很是陌生。好不容易熬过了整整十七个年头,却在病发时丧失了生命,老天似乎又给了她一次机会,让她再次获得新生,但要想活下去就有万分凶险。本以为新得的生命是完好的,却被自己的久病成医诊出了身患剧毒。离开新生之地时,满身伤痕,鲜血淋漓,待到归来之日时,以新面目,以新心态对这世的怆凉悲喜。已经失了前世不染俗世的心,她,又会在这乱世千界,用己生只为捍卫心中的爱?一朝入梦,被她爱着的他又是怎样?他的前世今生,都注定在一场梦里来回,再次找到苏醒时的她,是否已经物是人非?记忆的尽头,到底会停格在哪儿?分分合合,兜兜转转,谁又能一如始终?风风雨雨,断断续续,谁又能一梦不碎?花开花落,彼岸生辉,星汉之间,阻隔的是什么?天命,总有它的轨迹;流星,总会划过天际;风波,总有短暂停息。
  • 傲娇总裁蜜恋俏甜妻

    傲娇总裁蜜恋俏甜妻

    【已完结】十六年前,“你会让别的女孩子摸吗?”“不会,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呢。”十六年来,为了那句唯一,傲娇总裁一直守身如玉,却无意中失足,愤怒如他,分分钟想掐死害他失足之人,不,慢慢折磨死她。不对,不对,怎么回事?那个她怎么变成这个她?惹怒了她?怎么办?凉拌!再傲娇也得给俏妻跪安。
  • 海的味道

    海的味道

    作者邓刚用散文化的笔触记录了关于海的趣闻趣事,内容虽然是对大海的叙述,但归根结底作者是写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因为作者从小在海边长大,对大海的种种记忆已经根植在作者内心深处,所以作者把人物和故事放在了海里。读来不仅文字优美,且有心灵的感悟。
  • 此生喜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

    此生喜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全集》以康熙三十年刊刻的纳兰性德的文集《通志堂集》为基准,另有补遗。本书《此生只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收录了纳兰性德具有代表性的经解、文、序、记、书简等,并由专家对其做了精心注释,版式精美,是纳兰迷值得珍藏的精品。
  • 无限高考

    无限高考

    【考试已经开始请各考生做好准备,请妥善保管自己的准考证,失去准考证将失去考试资格。】【离考试开始还有30分钟,请考生准备就绪,本次考试科目,物理,难度:前三道选择题,考试时间,八天。】李然一蒙,什么意思?这是什么地方,考试第一道选择题居然要写八天?【友情提示:本次考试为送分题,请不要出错。】【现在随机分配考场……】【欢迎来到0743考场,下面宣读考试纪律……】……【本书为特殊的无限流小说】
  • 幸运珠

    幸运珠

    “肖大明,你帽子掉了!”肖大明眼睛都没睁,“叫我大明就行!你还想削我啊!对了,以后请叫我帽子哥!我是幸运之星。”
  • 明伦汇编皇极典御制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御制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听雨

    听雨

    《听雨》,可以听出一种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可以让读者放下无限的怅触和悲慨,让读者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也可以让读者意识的灵动和情感的潜流迸涌而出,穿透细微,随意品咂生活的酸甜苦辣。
  • 老舍与都市文化

    老舍与都市文化

    本书是2011年10月中国老舍研究会、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老舍与都市文化高峰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此次会议聚集了关纪新、吴小美、舒乙、舒济、杨剑龙等老舍研究界的知名学者,探讨了老舍与北京、青岛、济南、大理等各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拓展了老舍研究的视阈,推动了老舍研究的发展。本书所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老舍与都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厘清了不同城市文化在老舍作品中的呈现与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拓宽了老舍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范例作用。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