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7600000008

第8章 家园印记(8)

大姐夫瘦高个,爱穿中山衣,擀面时往身上披一条围巾,干净利落,伶俐老成。他将雪白的面粉与水按比例配伍,搅和,揉捏,接着,他手拿一根擀面杖,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搓、搥、碾、压,从面板这头碾到那头,又从那头碾到这头,反复再三,不厌其烦,如同作画一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把面和得既滋润又柔软为止。没多久,面团在他手里“三下五除二”,变成又薄又韧的面片,再用刀将面片切割成条状。于是,不硬不软、不厚不薄、不大不小、不宽不窄的擀面就齐刷刷出来了。由面粉变面条,如同变魔术一样,其技艺之娴熟,其手法之奥妙,其刀法之均匀,令人叹为观止。姐夫的擀面技术就这样练出来的。当然,他拥有面技之前还没有成为我的姐夫。

擀面擀出了名气。姐夫开始名扬整个路段。每逢修路员工到食堂用餐,都喜欢点上一碗姐夫擀的面条。上级领导到来检查工作后用餐,铁路的干部也常请他们吃上一碗擀面作为招待。每当他们称赞这个食堂的面条时,姐夫感到的是一份荣耀。

鹰厦铁路修建好后,姐夫就回到了家乡长龙。我们的家乡是个农村,当年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擀面的机会?巧的是,有一次,长龙华侨农场来了一个由一位北方籍的部级领导带队的视察团,中午要用餐,农场的领导突然想到擀面来招待。于是,连忙招来我的姐夫献技。姐夫也不辱使命,一展身手。那餐面条令视察团一个个叫绝。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南方也能吃上地道的北方面条。正是这次展现技艺的机遇,姐夫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传扬了。不久,他便被聘到供销社当炊事员,临时工一干就是30多年。

“三年自然灾害”到“十年动乱”期间,实行粮票政策,按一定比例的面粉供应,家乡的归侨侨眷,家家户户普遍推广面食。供销社也经营起了糕饼、馒头、马耳、擀面等面点,姐夫的手艺得到了发挥。供销社面点生意因此红火了起来。

姐夫是个热心肠的人。从不以自己有点手艺而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哪家来了客人要擀面的,他邀请必到,做好就走,不收费也不收礼物。当然临走时,他总交代好要用鸭汤煮面最好,要用什么作料才能恰到好处,等等。乡亲们对他的这种友情总是感恩戴德,交口称赞。遇到有的乡亲代加工面条的,一般都不收工钱,实在拗不过,要就收些象征性的工本费。每逢年节,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东家要擀面,西家要蒸馒头,都要请教他去指导。他成了乡村里第一个大忙人。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被传为美谈。

说来有趣,我的姐姐就因为吃了他一碗亲手擀的面条,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适逢改革开放,姐夫到了花甲之年,他们夫妇开始经营面店。这时,如遇到手头不宽裕的乡亲,姐夫就赊账给他们,日后何时还钱也不计较。有一回,一个畲族乡亲病重,在医院与前来看病的姐夫偶然相遇,提起欠擀面钱的事,姐夫立即回家拿出欠条当面撕碎,宣布账目结清,感动得这位乡亲流下了泪水。虽然那是一张为数不多的欠条,但说明姐夫为人处世和助人为乐的情操。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姐夫在供销社食堂制作面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表现无可指摘,供销社领导有意将他转正,他不假思索予以婉拒,把转正的职数让给其他临时工,并说自己有手艺,到那里都能混到饭吃。比自己更困难的临时工应先转正。他的这种思想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后来,他的临时工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这件事对我教育很大。它使我懂得:好事当前,先人后己,才是正人君子。这是做人的准则。

如今,姐夫离世20多年了。每当到姐姐家探亲或到街上吃擀面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姐夫。他的音容笑貌,他那出色的擀面技艺,历历在目。这是一则美好回忆。

2006年12月12日

月饼的滋味

中秋月饼,对许多小朋友来说,司空见惯,似乎没有特殊的滋味,而我感觉则不同。

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小时候,家贫穷,乡落后,尽管父母埋头苦干,到了中秋难得给我们几个孩子买上几块月饼品尝品尝。那寒酸的日子不堪回首。

那一年,中秋节就要到了。供销社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可谓琳琅满目,香气四溢。对于我们缺钱的孩子来说,只能望饼兴叹。可是,我经不住月饼的诱惑,馋得直流口水,于是,哭得“地牛转肩”,闹得家里鸡犬不宁,非要母亲买块月饼。这就难为了母亲,她只好从家用中挤出些钱来打发我。我拿到钱后,兴高采烈地一路小跑到供销社去买饼。就这样,我一生头一回尝到了那甜滋滋香酥酥的月饼味。

有了这次品尝,我对月饼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可是,第二年,临近中秋节,父亲生病了,家里的钱都用来给父亲买药治病了,要不然全家仅有的全劳力,就耗在病床上了。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家庭的生活只能越来越拮据。我的母亲十分疼爱我,她认为,中秋节让孩子吃上几块月饼,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不算奢侈,只是出于无奈,才无法给予满足。然而,我并不懂得母亲的这种无奈,还是一味地撒娇,耍懒,吵着要月饼。眼看农历八月十五黄昏临近,等待已经接近尾声了,得到月饼的夙愿终成泡影了。

从邻居家里飘来的一股股浓郁的月饼香和炒花生炒蚕豆的香气,以及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可以想象到他们的中秋节正红红火火地热闹着。而我们家里,冷冷清清的,父亲还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姐姐沉默着在灶前生火做饭。母亲一大早就挑着一担柴火去卖,去为父亲买药,去买月饼,天色已晚,还不见回家。这时,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焦急等候着母亲归来,大哥还跑到村口去迎候母亲。望着毫无节日气氛的家,我才意识到我们的中秋节是何等的艰难,与四邻乡亲的氛围是何等的不和谐啊!等着盼着,还是不见母亲归来,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不约而同地都往村外跑,聚集在村口的大树下,心急如焚,翘首以待。不知等了多少时间,也不知风儿吹干了眼中几次流出的泪水,终于在弯弯的山路上出现了一位佝偻的身影。啊!是母亲!我们迫不及待地一起奔过去迎接姗姗来迟的母亲。

月光光,云晃晃,我们簇拥着疲惫不堪的母亲进了家门。夜晚,昏暗的煤油灯光在风中晃动,也闪动着我那贪婪的眼光。母亲从背囊里掏出几剂中药,大哥连忙接过去,架火为父亲熬药。接着母亲掏出几块月饼,分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虽然它比去年小得多,但我已知足了。我颤巍巍地用双手接过月饼,眼里流出热泪,仿佛感到手中的月饼分外的沉重,分外的珍贵,而无法去品尝。我环视哥哥姐姐,他们手中的月饼也没有动,眼里都闪动着泪花。这时,母亲开口了:“孩子们,等来年,我们家日子好了,我再给你们买大块的,上面有贴花的。”“妈妈,这已经很好了,我们心满意足了。”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那一晚中秋夜,那一块小月饼,它是什么滋味只有我们心里知道。

2006年5月23日

贵安拉面

现代都市里,兰州拉面到处可见,声名远播,但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倒是连江贵安的拉面,让我品味后久久难忘。

20世纪70年代初,大哥下放到潘渡。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来到他“蹲点”的贵安村,浏览潘溪河畔一片田野,总见黄澄澄的麦浪在颤巍巍沉甸甸地浮涌。中午,我第一次吃到现制现煮的拉抽,那柔软顺滑、香喷喷的滋味,撩拨食欲,口齿留香。房东把本地拉面的历史成因娓娓道来,从那时起,心口中便留下贵安拉面最初的甜美印象。

后来,每去一回潘渡,总想光顾一番贵安拉面。金秋十月,为编辑《青芝文学》潘渡乡专版,县文联、作协部分会员到潘渡乡采风。中午,刘乡长在村前古榕旁小餐馆里接待了我们,我连忙建议:“别的就不用点了,就每人来一碗拉面。”拉面一端上桌,香味四溢,立刻搅起了我的食欲,我觉得吃的不仅是有味的拉面,还有美好的回忆。吃完后,文友们无不称赞贵安拉面好。

贵安地肥水丰,四季常青,潘溪畔产出的小麦,麦纯面鲜,质细粉白。这儿的小伙姑娘揉拉面,驾轻就熟,淋漓尽致地表现一身轻巧技艺。耐心揉作,其面料怎么看都是润润的、韧韧的、匀匀的、纤纤的,悠长的面条,清婉的轴肋,夸张的轴膜,生煮白煨,或加一些肉、贝、蛎等;漫着香喷喷的味道,流溢出贵安拉面的风采。

据传贵安拉面,始自宋元,盛于明清。那时,潘渡一带已经种植小麦,由于当地产的小麦质量上乘,用它加工出来的拉面鲜嫩粉白。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贵安人学会了生产、制作拉面,加上连江有丰富的海鲜作为佐料,既有北方的风韵,又有南方的口味,其味香醇可口,可谓“南北皆宜”。

一种手艺,一种美食,能得以流传,必有它们的奥妙所在。贵安拉面,能流传至今,就在于它品质卓越,风味独特。据说,宋代理学宗师朱熹路过贵安时,他又累又饿。天色已晚,一位农民以拉面佐以时令菜蔬招待。他拿起筷子就吃,细嚼慢咽,品尝,回味,继而风卷残云般将大碗拉面一股脑儿地吃个精光,还不停地称赞:“好吃、好吃,吃了拉面大贵大安。”贵安拉面受到大儒的连声夸奖后,声名大振。国民政府海军夙将萨镇冰,在“民变”失败后一段时间,隐居贵安的西溪,也常常煮食贵安拉面,且百食不厌。久而久之,贵安拉面的名声不胫而走。于是,在历史、名流、文化诸因素的助推下,“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安拉面,以它的平实风格、特有的风味,给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的餐桌带来了风味独特的美食,更让人品出日子的素朴和宁静。

潘溪河畔田畴麦浪,沃土汗水,汇成了不同年代贵安拉面的乐章。这乐章,揉进了人间烟火,揉进了情感世界,揉进了时代印记,进而揉出了风物和谐而绵长。于是,历史、名流、文化诸因素,使这平平常常的贵安拉面,闪烁民俗之光,更加意味深长。

2006年3月15日

“集体”养鸭记

我已经花甲之年,世事见了不少,最让人难以忘怀却又难以想象的是在那鸭群只能公养,不能私养的年代里。

故乡地肥水丰。水田湿地里鱼虾、螺苗、藻类十分丰富,给养鸭提供了充沛的食物。这样好的自然条件,搞养鸭副业,不要花多少成本,效益颇丰。然而,在荒谬的禁养私鸭令下,乡亲们无可奈何。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生产队社员想了个办法,也就是瞒天过海,名义上说是集体饲养鸭群,实际上是分养到户,表面上看是生产队饲养,其实是各家各户的,不过集中在一起放养。这项对策出台了,“集体”就有了鸭群。逢年过节,社员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美滋滋的鸭肉,也可以用卖鸭的钱换点生活必需品。

农村初夏,正是买鸭苗的最佳时期。由我出去替各家各户买鸭苗。打听到一鸭苗场有鸭苗卖,我赶了半天山路,来到鸭苗场,恳求场长卖给我150只。他坦诚地说:“非公莫属!私人养鸭是犯禁的,要是事情暴露了,你我都会受到牵连。”他看我远道而来,为了不让我失望,就给我出主意说:“不然,你到公社开一张证明,说是替生产队买的。”我只好悻悻然地返回,一鼓作气跑到公社,大言不惭地说:“打包票,这是为集体买的鸭苗。”终于说动了经办人,才打了张证明,又赶到鸭苗场。直到夜幕降临,我才把鸭苗挑回了家里。社员早在我家里等候多时,见我挑着鸭苗回来,仿佛喜从天降。大家七手八脚瓜分了,共15户社员,每户认养10多只。

为了搞好“集体”养鸭,社员们订下“私养公管协约”,对外严守秘密,并规定各家各户将自家的鸭子剪好记号,避免混淆,每天劳动时,由各自挑到田头放养;收工时再收笼带回家。晚间,圈养在生产队库房里。

俗话说,“世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瞒天过海”也不是我们家乡生产队的独创。为此,公社为了保证政令畅通,派出了包村工作队。这些工作队员,被社员们称为“老鹰”。他们把打击私养鸭子,也列入工作范围,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巡回检查与盘问私鸭情况。一旦查出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以严厉打击。对这些“老鹰”,社员们只好敬而远之,能避的则避,能躲的则躲,并且守口如瓶,目的就是不让鸭子被“老鹰”叼走。

到了稻田抽穗扬花时,“老鹰”更是常常出没田间地头,甚至穿着蓑衣加以伪装,弄得养鸭户提心吊胆。但由于我们乡亲同心协力,严加防范,“老鹰”们总是无果而终,无功而返。

“百密总有一疏。”有一天,我从后门垅放工回家,母亲就告诉我说,今天“老鹰”来了,在村头田里发现了几只散鸭,认定是个体私养,就被捉了活活打死,扔进粪坑。这种极端的手段,这样缺乏人性的残忍,社员们只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因地制宜,选择副业,本是农民生产的自由。当时,养几只鸭,如忍辱负重般担惊受怕,我实在想不通。尽管“老鹰”像幽灵般出没,我依然故我,养我的鸭子。心里巴望这政策尽早结束,要不然耕者捉襟见肘的生存状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历史在前进。如今中央扶持“三农”政策,免收各种农业税费,鼓励、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农民想养什么就养什么,想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它带给农民,带给农村,是富裕,是丰衣足食,是亿万农家的幸福。这样的好政策,这样的好日子千万要珍惜啊!

同类推荐
  •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

    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

    当代诗歌是在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直接号召下诞生和发展的。诗歌寻求自己的直接领地,那就是人们的感情世界。在新的时代里,诗歌表现新的感情,而且实践着新的抒发感情的方式。
  • 警惕日本诡道后遗症

    警惕日本诡道后遗症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战暨卢沟桥事变80周年。20世纪前半叶的日本,犹如赌红眼的赌徒,疯狗一般,四下咬人。先是朝鲜,后是中国,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后,更加刺激了日本财阀私欲的野心,私欲膨胀,剑指各国,待到德国在欧洲得手后,日本政府为了攫取战争利益,称霸世界,更是丧失理智,把矛头指向英美列强。虽然日本最终在二战中惨败,可时至今日还从未真正忏悔、反省过二战历史,以现任首相安倍为首的极右翼势力,甚至还念念不忘要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原因何在?
  •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诗经》中古老的故事和情怀,至今仍有新鲜温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古诗里的婚姻,如画一般美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伊人之美氤氲如烟,若即若离,穿越千年之后依然鲜活如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般洗练如白描的誓言,真是最动人的爱情表达。
  • 红楼花影

    红楼花影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 蘼花事了,只剩下这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它的花语是最终的美丽。《红楼花影》中爱到荼蘼,没有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你,生命 中最灿烂、最繁华、也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热门推荐
  • 流金岁月

    流金岁月

    芳芝嘴巴动了动,还是没吱声。她是不习惯反抗的,也是顺从惯了,但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云妈把宝春跟他们撇干净,好像她和苕货都成了罪魁祸首。她就不想想,是谁把她和苕货那东西扯在一起的。云妈一定以为当初是她芳芝勾引了叶汉明,所以借此惩罚她。可这一招也太狠了点,让她一直饱受煎熬,或许到老,到死。
  • 婚姻的鞋子爱情的脚

    婚姻的鞋子爱情的脚

    二十九岁的导游齐晓卉,不幸遭遇了丈夫卖房还债后离家出走的婚姻危机,不得已带着儿子回父母家住,可是哥哥再婚,父母家没有齐晓卉母子的容身之处,只好自己租房住,遇见了楼上的邻居顾林涛,两人从相互误会到相知相许,最终修成正果。期间,齐晓卉经历了前夫索要儿子的抚养权、嫂子步步紧逼、老总想让其成为地下情人等事情,也见证了朋友秦诺从不婚主义到走向幸福婚姻殿堂的过程。最后,齐晓卉和秦诺都从婚姻的迷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走向了幸福的未来。
  • 医理真传

    医理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雷峰塔

    雷峰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城妖妃灭君王

    倾城妖妃灭君王

    她一朝灵魂穿越皇宫,变身废妃一枚?皇后欺凌,姐妹相残,宫人唾弃,就连最卑微的恶奴都可以欺压上身?当魂魄归来,她锋芒毕露,惊才艳艳,覆手为雨,重颠王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温故(之六)

    温故(之六)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忆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大明审死官

    大明审死官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无话说。。。。
  • Churchill

    Churchill

    Written by master historian and authorized Churchill biographer Martin Gilbert, this masterful single-volume work weaves together the detailed research from the author's eight-volume biography of the elder statesman, and features new information unavailable at the time of the original work's publication. Spanning Churchill's youth, education and early military career, his journalistic work, and the arc of his political leadership, Churchill: A Life details the great man's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Britain's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l social reform.Offering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interviews with Churchill's contemporaries, including friends, family members, and career adversaries, this book provides a revealing picture of the personal life, character, ambitions, and drives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and remarkable leaders.
  • 索尼法则(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丛书)

    索尼法则(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丛书)

    在20世纪经济发展史上,崛起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群体——“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从事和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国际直接投资的70%。这些跨国企业不仅促进了整个世纪的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卓越的企业文化,成为全球企业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 迷仙传说

    迷仙传说

    在这片修仙大陆上,有多少痴男怨女悲欢离合恩怨情仇(本书充满悲剧主义色彩,是很好的电影电视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