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6400000003

第3章 初见秦

本篇导读

“初见秦”,是韩非“初”次求“见秦”王的上书。

本文所选文段意在劝秦王用战争统一天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取代诸侯割据势力,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和平安定的需要。韩非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赞扬推行法治的强秦“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指出秦国早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作者认为,秦国所以没有能够成就“霸王之名”,主要是由于“谋臣皆不尽其忠”,以致三次失去成霸之机。文章还列举了许多丧失战机的事例,批评谋臣误国。对于统一战争的重要性,文章也着重加以论述,得出“战者,万乘之存亡也”的结论。

或说,《初见秦》不是(陈耀南按:至少不全是)韩非作品。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1],连荆固齐[2],收韩而成从[3],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4],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5],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6],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7],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8],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攻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9],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1]阴燕阳魏:北面是燕国,南面是魏国。指赵国处于中心位置。

[2]固:紧密结合。

[3]收:接纳,纠合。从:同“纵”,合纵。

[4]囷(qūn):圆顶谷仓。

[5]戴羽:把羽毛系在头盔上作为将军的标志。至:止。

[6]斧锧(zhì):古代腰斩时的刑具。锧,垫在被杀者身下的砧木。

[7]徒裼(xī):脱下上衣,赤膊上阵。

[8]与:通“举”,攻取。

[9]索:尽。

译文

臣听说:天下的大局是北燕南魏,连接楚国和齐国,纠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将要向西去同秦国对抗。臣私下讥笑他们。世上有三种灭亡途径,六国都具备了,大概说的就是合纵攻秦的情形吧!臣听说:“以混乱进攻安定必亡,以邪恶进攻正义必亡,以倒退进攻顺乎前进的必亡。”如今六国的财库不满,粮仓空虚,征发全国百姓,扩军数百万,其中戴羽的将军发誓在前线决死战斗的不止千人,都说是不怕死;到了利刃在前,斧锧在后,还是退逃不去拼死作战!——不是说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该赏的不赏,当罚的不罚,赏罚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战。如今秦国公布法令而实行赏罚,有功无功分别对待。百姓从脱离父母怀抱,一生都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着脚赤膊上阵,迎着利刃,踏着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战,是因为他们崇尚英勇战斗而死的精神。一人奋勇拼命可抵十,十人可抵百,百人可抵千,千人可抵万,万人可以攻克天下。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雄师有百万之众。秦国法令赏罚严明,地形险要,天下没有一个国家可比。凭这些有利条件攻取天下,无需费力就可以兼并。因此,秦国打仗没有不获胜的,攻城没有不占领的,遇上抵抗的军队没有不击败的,开辟疆土数千里,这是一件大功。但是,士兵疲惫,百姓困乏,积蓄耗尽,田园荒芜,谷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霸主之名不成。其中没有别的缘故,只是秦国的谋臣没有尽忠。

赏析与点评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两语道出六国败弱而秦兵善战之故。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1],东破宋[2],西服秦[3],北破燕[4],中使韩、魏[5],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6],足以为限;长城巨防[7],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8],一战不克而无齐[9]。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10],取洞庭、五渚、江南[11],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12]。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13]。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14],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15]。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16],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1]齐南破荆:指齐宣王十九年(前三〇一年)联合秦国在重丘(在今河南泌阳东北)打败楚军,虏楚将唐昧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二十二年。

[2]东破宋:指齐湣王十五年(前二八六年)齐国攻灭宋王偃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三十八年。

[3]西服秦:指齐湣王三年(前二九八年)齐国和韩、魏攻秦,攻至函谷关,秦割河东三城求和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二十六年。

[4]北破燕:指齐宣王六年(前三一四年)齐国攻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十年。

[5]中使韩、魏:指前二九八年,齐和韩、魏攻秦国一事。使,驱使。

[6]济:济水。河:黄河。

[7]长城巨防:指齐国长城。东起自海,西抵济水。巨防,指防门,齐长城西段的一个要塞,在平阴城(位于今山东平阴东北)南。

[8]五战:指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和齐宣王二年(前二八四年)齐和魏、赵、韩、楚、燕联军攻秦五次战事。

[9]一战不克而无齐:指齐湣王十七年(前二八四年)燕、秦等五国联军在济西打败齐军一事。燕将乐毅连下齐七十余城,攻破齐都城临淄,齐湣王逃到莒,为楚将淖齿所杀。

[10]袭郢(yǐnɡ):指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一事。

[11]五渚:地在宛(位于今河南南阳)、邓(位于今湖北襄樊北)之间,临汉水。

[12]服:保,防守。陈:楚国地名,位于今河南淮阳。

[13]三晋:指取代晋国而建立的韩、赵、魏三国。

[14]比周:紧密勾结。军:驻兵。华:指华阳,韩国地名,位于今河南密县东北。

[15]梁:大梁,魏国国都,位于今河南开封。

[16]穰侯:即魏冉,楚国人,秦昭襄王时,他四次任相,曾利用职权扩大封地。因封地在穰(位于今河南邓县),故名穰侯。

译文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南面打败楚军,东面攻灭宋王偃,西面迫使秦国屈服,北面击败燕国,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打了五次胜仗,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濒于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而且臣听说过这样的话:“砍树不要留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渚、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困守在东面的陈地。当此之时,秦兵追歼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既可占领楚国,楚民就足以归我所有,楚地就全部归我所用。东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控制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军队撤退,重新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统率东方各国军队西向来挑战秦国。这的确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合纵六国又紧密配合,驻军华阳之下,大王下诏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攻克大梁在即;攻克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破灭;楚、赵联盟破灭,赵国就岌岌可危;赵国危机,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控制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统率东方各国西向来挑战秦国。这的确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的确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

同类推荐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 食灵记

    食灵记

    从谜题中看见真相,从黑暗中目睹光明。事关宿命的千年之争,邪恶生命环伺人世。于黑暗中,有一双双冰冷的眼睛注视。林应,行走于黑暗中的食灵。吃或被吃,这是属于食灵的法则。……
  • 群书治要六韬

    群书治要六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异能学霸:霍少,吻安

    重生异能学霸:霍少,吻安

    前世她是娱乐圈动作影后,被姐姐和渣男亲手推下悬崖。重生回到初进高中那一天,得到空间后她学异能、医术,凭借被天使吻过的嗓子一路高歌虐渣渣。只是……这霍氏集团的少东家好像有点奇怪,怎么每天都缠着她要亲亲!“霍少,夫人又把咋们艺人怼了!”某人眸色一冷:“再去签几个送给夫人怼。”……
  • 师父带我去江湖

    师父带我去江湖

    当有一天,武林中人也为名利执着的时候,便是武林腥风血雨的开端。我的爷爷努力了半生就是为了脱离朝廷的管制,当一个纯粹地武林中人,却在最后之际,被同家族的人害死。我在生死之际被巫山中人救起,幸得几年巫山庇护,后与巫山反目,被迫下山。出山寻师,硬生生生出一种“天大地大,无处容身,孤身一人”的颓然之感,就在此时遇见了我的师父,也是我此生挚爱,一个年少时便在江湖闯荡,少年时江湖人称“意行君”意在他做事完全不计后果,只计想做与否,后来混迹了十余年,名声愈大,做事愈乖张,常常武林正道喊打,武林邪教喊杀,后来,人称“魔君”。他带我入了真正的江湖。江湖不在脚下,不在心中。而是在他的剑下,他笑声里!
  • 大宋帝皇

    大宋帝皇

    一次醉酒赵吉穿越成了大宋端王赵佶,知道自己多少斤两的赵吉还是决定顺天应命捡个皇帝当当……
  • 青楼集

    青楼集

    记录一下自己写的短篇,作家助手这个软件真好用。
  •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法律形式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本中的法律形式、中国古代法中的例、中国古代法的令等内容。
  • 寓言·静思语

    寓言·静思语

    本书收录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103篇经典寓言。作者以简明质朴的文字 风格,阐释人性致密的纹理,独具匠心地描绘出经典寓言的不朽内涵。让你 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文学魅力,发现那永远鲜活的人生智慧。
  • 神皇天征

    神皇天征

    剪一川磅礴而立的白雪,绝一世万代的山河;他,一个后天修武者,脚踏实地奋战修炼,一腔热血只为成为一代强者,太多少意想不到的奇遇,看他复兴路如何称霸天下?
  • 永明纪事

    永明纪事

    新文《昭平录》,女帝养成记,求支持~—————————————————有人说这是乱世,天子喜好弄权,朝臣沉于夺权,鞑靼的铁骑,倭寇的长刀,正饮着悲戚的血。也有人说这是盛世,君不见探花儿郎的笔写下治世的篇章,英武将军的剑划破新时代的帷幕。更有那如玉美人素手描绘即将到来的盛况——天下太和,兵戈不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代。而在沈昭看来,则是各路好手,粉墨登场,活脱脱一幅众生百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