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4100000004

第4章 生产力布局与物流空间布局(1)

本章要点

本章重点讲述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过程和基本条件,以及物流空间布局原则、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功能和特点。

2.1 生产力布局

2.1.1 生产力布局概述

1.生产力布局的概念

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配置,是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等)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生产力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等,它们又决定着我国三大产业的布局。

2.生产力布局的层次

从国民经济的不同角度进行考察,生产力布局分为三个层次,即国民经济宏观布局、部门和地区中观布局、企业微观布局。生产力布局的三个层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宏观布局是确定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的总体部署,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企业微观布局是基层单位的布局,是具有局部意义的战术性布局,是生产力布局的最终落实与体现;部门和地区的中观布局介于国民经济宏观布局和企业微观布局之间,具有承上启下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从整体看,宏观布局对其他两个层次具有指导意义,而其他两个层次布局必须服从宏观布局的利益和需要。下一层次的布局应当服从上一层次布局的要求,微观布局应当为实现宏观布局服务,但是宏观布局也必须顾及微观布局的需要,合理的微观布局是宏观布局的基础。只有这样,各个层次的生产力布局才能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组成一个生产力布局的大系统。因此,必须按照生产力布局的三个层次,由上而下地布局生产力,使之趋向于合理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1.2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从我国的实际状况出发,生产力布局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力布局经济原则,其目标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目的,如生产地区分工、减少不合理运输等原则;另一部分是政治原则,如缩小城乡差别原则、巩固国防原则等。所以,我国生产力布局原则如下:

1.统一计划原则

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安排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各项比例。

2.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3.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

尽量使生产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消费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4.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

加强地区的专门化和综合发展,开展地域间的生产协作。部署微观生产力时,要考虑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5.平衡发展经济原则

扶助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尽可能平衡发展各地区的生产力。

6.缩小城乡差别原则

加强工业和农业的协作,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作,以便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7.巩固国防原则

为了保护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和主权完整,巩固国防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2.1.3 生产力布局的演变与问题

1.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一是三年恢复时期至“一五”时期,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转移;二是从“二五”时期开始,至“五五”时期结束,以“三五”、“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为基调、以工业布局为主体的生产力布局跳跃式地向西推进;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争取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宏观效益为目标,生产力布局大幅度向东部沿海倾斜;四是20世纪90年代,中央开始实施内陆地区发展战略。尽管每一阶段的目标、政策各不相同,生产力布局各有得失,但纵观历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生产力布局主要成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巩固和加强原有经济重心区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意义的新的经济重心区

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国加强和改造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闽南三角洲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成渝地区正在崛起和成长为新的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重心区,从而奠定了沿海沿江“T”字型经济密集带的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大大增强了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发展极”。

(2)建设一大批能源、原材料基地,生产力布局西移

在沿海地区建设宝钢、扬子石化乙烯工程、齐鲁石化乙烯工程、上海石化乙烯工程以及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基地的同时,在内陆地区,我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已具相当规模,其开发重点正在向陕北、蒙西地区转移;黄河中上游、长江干流、乌江、红水河、澜沧江等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已有较大规模;新疆石油基地也已揭开大开发的序幕。这种能源、原材料工业布局西移态势,适应了我国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布局,因而从生产力布局角度上看是合理的,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进一步持续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3)“三线”企业搬迁调整基本完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在改变生产力布局战略的同时,也确定了“三线建设要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对“三线”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造。到1991年底,国家安排的121个调整单位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25个撤并和就地转产项目完成了24个;93个搬迁项目已全迁和部分搬迁71个。这不仅解决了“三线”建设中选址不当、规模过大、布局分散的问题,而且在当地不少城市形成了工业小区和企业群体,形成了一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4)全方位开放布局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省会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区-沿江开放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布局正在形成之中;各地区经济呈现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5)生产力布局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体制的建立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机制由传统体制下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计划分配和建设项目计划安排,逐步向国家制定生产力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规划各地带、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国家级产业带走向、重点开发区域和增长极等),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通过要素市场的经济参数,引导企业和各投资主体,围绕国家生产力布局目标,自主作出投资区位选择方向的转变。

2.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1)生产力布局一度过分向东倾斜

生产力布局重心一度过分向东倾斜,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区域布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中心开始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投资重心的过分东倾,大大加剧了本来已经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力布局重心过分向东倾斜,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区域布局。中国自然资源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而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偏重于东部地区的“双重错位”布局,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首先,这种“双重错位”的布局使中国宏观经济效益自1984年以来显着下降。其次,“双重错位”的区域布局是造成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根本原因。以煤炭物流运输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物流运输量占据了铁路新增运输量的一半以上,平均运距也上升了40%,这样,“六五”时期新建的几条铁路几乎都是以缓解煤炭物流运输紧张为目的,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煤炭生产量急剧下降,而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西煤东运的紧张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再次,“双重错位”的区域布局的不断强化还造成区域经济关系日益对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资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同时资源依托中心则大规模西移,而东部地区发展的产业又是以中西部地区资源为依托的加工工业。这一方面导致中、西部地区资源加速外流,另一方面导致中、西部地区工业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前倾化严重,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

初级品生产投资大、增长慢、附加价值低,加工产品则正相反,这就决定了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与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中、西部地区无法实现均衡增长。同时,初级原材料产品与加工产品间存在着很大的价格剪刀差,中、西部地区在运进成品、运出原材料时丧失大量的利润。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中、西部地区被迫分割市场,封锁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引进,使区域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2)重复建设、重复布局严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各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收入弹性的发展模式;小规模、低水平的结构趋同现象,抑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导致了国民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3)生产力布局机制仍不完善,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存在着“断层”

首先,生产力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尚不够明确,国家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缺乏有效的指导。其次,调控生产力布局的政策手段严重缺乏,特别是经济和法律手段不完备、不配套,甚至相互掣肘。再次,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刚刚起步,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且全国统一市场远没有形成,市场割据,地区封锁严重。最后,生产力布局主体企业的地位没有得到认同,政府与企业间的行政依附关系还没有消除,政府对企业过多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被不合理剥夺,都使企业难以在区位选择中进行有效的决策。旧机制已经削弱,新机制又迟迟不能形成,这是导致目前生产力布局一系列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2.1.4 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我国内陆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3位。我国土地资源中耕地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我国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些地区的水田面积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地分布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简称)最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全国林地面积23574.1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98%,林木蓄积量105.72亿立方米。森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林地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28666.67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的约22000亿平方米。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约有6666.67亿平方米草山、草坡。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为: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万平方米,我国人均只有0.13万平方米,且每年都在下降。发达国家每万平方米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9.6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着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类推荐
  • 中国成语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国成语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其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有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中国成语故事》将那些最常用、最脍炙人口的成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
  • 期待是美丽的

    期待是美丽的

    本书是一位智人学者的教育随笔集。作者李志强先生曾是一所中学的校长,他积极践行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全市最薄弱的一所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拓荒实验。两年时间,学校变成了育人的绿洲,处处散发着书香,澎湃着活力。李先生的教育随笔不是毫无根据的高谈阔论,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真知。它来自校园、来自课堂,对大家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非常值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员参考。
  • 有你陪伴,一路上充满阳光

    有你陪伴,一路上充满阳光

    本书所选均为古今中外优秀的友情故事,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等。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孩童之间的真挚友情,又有成年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领会到正确的交友方法,并使孩子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纯洁友谊。
  • 萧红经典

    萧红经典

    本书从萧红的作品中精选《回忆鲁迅先生》《永远的憧憬和追求》《镀金的学说》《蹲在洋车上》《呼兰河传(节选)》等三十余篇代表作,全面呈现了萧红别具一格的创作风貌和人生态度。同时,由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杨文贵老师从审美、阅读、写作等角度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旅游管理学

    旅游管理学

    主要介绍旅游活动、现代旅游系统、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旅游管理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等旅游管理基础知识,为后面几篇的学习打下基础站在宏观层面政府角度,介绍旅游管理体制和组织、旅游环境管理和旅游业危机管理等重要旅游宏观管理内容;在微观层面企业角度,介绍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以及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重要旅游企业的重点管理内容,对旅游企业管理进行较为全面、基础的介绍;在综合管理角度,介绍旅游者活动管理、旅游体验管理、旅游节事管理和旅游安全管理等旅游管理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玄门通天系统

    玄门通天系统

    游戏高手魂穿,双废异界合一。修炼玄门系统——无名,破而后立破塔通天!十火十灵双隐神力,丹药符箓十三鬼针!傲视群雄舍我其谁,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一个,玄乎的故事……
  • 杀手穿越:将军府六小姐

    杀手穿越:将军府六小姐

    他,东辰国五王爷,腹黑-冷魅-喜怒不形于色。她,前世是双手沾满血腥的杀手,一朝穿越,成了将军府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六小姐,她与他之间有什么交集呢?在乱世中又是如何守护自己的家人呢?(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年下疯

    年下疯

    从小离家学习舞蹈的叶如尘从练习生的时候就羡慕陈曦有个姐姐。姐姐给他给他钱、姐姐给他买衣服、姐姐给他选造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姐姐,想占为己有,却不想:“我不想跟比我小的人谈恋爱。”“乖,叫哥哥。”没有年上宠,何来年下疯。
  • 我当车商那些年

    我当车商那些年

    客户:“我心中的那辆dreamcar,必须内饰豪华,外形好看,乘坐舒服,省油实用,能弹射起步,适合商务和飙车自驾”张晨:“买这辆12款保时捷帕拉梅拉GTS吧,V8大自吸,430匹,弹射模式下零百4.5秒,市区正常开15个油。比它舒服的没它快,比它快的没它省油,比它省油的没它内饰豪华,比它内饰豪华的没它便宜,动力、商务兼顾。个人一手车,实表五万公里,售价七十八万。”客户:“有什么通病和缺点吗?”张晨:“首先,年限长了起步顿挫明显。其次,12款的空气悬架容易坏。最后,这车空调不行,妹子一上车就喊热,要脱衣服。”客户:“咱不差钱,给我来辆新车。”张晨:“我们旗下的保时捷4S店马上会送辆新车过来。”
  • 605高地

    605高地

    对石茂成的注意源于一个来自淮北地区的青年导游。那天,林东秀因核实某文史事件的场景去了一趟位于市东兴大道的历史博物馆。身为《省史纵横》的编创人员,尚有些稚嫩的她是这家博物馆的常客。一迈进大门,就见一群头戴红色旅游帽的老人堵在门口。一个手持小旗的小伙子正在对他们训话:“……这里都是革命英烈,打败蒋家王朝的历史见证。叔叔阿姨要好好看,慢慢瞧,说不定还能找到你们年轻时的影子,去年我带团就撞上了一个……”老人们哈哈笑。“别不信,真的。你们要是累了就找个地方坐坐,左边是男厕右边是女厕,不要乱跑,跑丢了我们的大巴不等人……”
  • Put Yourself in His Place

    Put Yourself in His Pla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代嫁庶女:丑妾要休夫

    代嫁庶女:丑妾要休夫

    你也穿越我也穿越,可为何别人不是穿成公主就是穿成小姐,夏紫婠却只能穿成一个受尽欺负的丑丫头?还是一个丑得惊天地泣鬼神、闻名整个金城的丫头!!好吧,成了丑丫头不要紧,大不了安安分分过日子呗?可为何老天爷你就是不长眼,姐姐们不愿穿的衣裳她穿,姐姐们不愿吃的食物她吃,姐姐们不愿嫁的纨绔……她嫁!!!这个纨绔,年年轻轻,花心过多,女人不少,那正妻小妾们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相公更是嫌弃她长得丑,看都不愿看到她!!什么?笑她丑,还笑她丑,再笑她丑!!!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真拿不发威的老虎当病猫呢!!!
  • 人脉决定命脉全集

    人脉决定命脉全集

    一个人被众人接纳和认可,并不一定是这个人能力超群或者才华横溢,很多时候,一个事业上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着一群人在为之付出努力。自古以来,总有不少怀才不遇者,却鲜有善于经营人际关系而找不到出路的人。本书在告诉人们人脉的重要性的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去编织、完善、维护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从而最终为读者追求成功打好基础。
  •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央重大举措,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够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能够推进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并有利于推进“以开放促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书利用大量的历史资料,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历史上的丝路和当今的丝路对中国的意义,揭示了实施丝路战略所面临的问题和阻碍,分析了目前丝路战略实施的现状,并提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
  • 神狱之尊

    神狱之尊

    天之痕,永恒星域空间屏障上的一道空间裂缝,被永恒武者称为神狱,也是一个公认的万恶之地。本故事就从神狱开始,一个神狱之子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