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以其大进大出的特点成为大量货物的集散地、远洋运输的起点和终点,其独特的地位是开展物流活动的理想场所;而港口也必须融入现代物流体系中,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建立竞争优势,所以,物流是港口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物流管理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货主对货物运输的安全、准时、经济性等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国际班轮运输开始注意到海上运输及陆路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可靠性,班轮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不断延伸,逐渐朝集团化、多元化经营的全球承运人方向发展,经济贸易与航运的发展使得现代港口日益成为全球运输体系中的神经中枢,其功能也逐渐从原来的海陆中转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综合物流中心。
2.4.4 影响港口物流发展的经济因素
1.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国际海运和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对世界贸易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的波动又会影响到各国的进出口业务,进而影响其港口经营状况。
一般来讲,世界经济发展与港口物流经营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如21世纪初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陷入衰退,世界贸易增长出现下滑,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受此影响增速明显放慢,对我国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从世界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地区经济发展导致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必然带来地区间港口航运需求的上升。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世界经济重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导致亚太地区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我国港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还对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了国家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对外贸易和交流。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的投资、生产和经营活动已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世界贸易和海上运输需求增长,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集装箱运输与全球综合物流服务方式发展。同时,世界贸易的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也很明显。现在世界上已建立了30多个区域性的贸易集团,这些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各个区域内部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对航运和港口物流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集装箱支线运输和近洋运输将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国内经济
国内经济因素对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对港口物流业的影响。港口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港口物流生产的增长息息相关。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将直接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增长。从我国目前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速的发展势头看,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仍有比较大的空间。
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港口物流的影响。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过程当中,第二产业即加工制造业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将导致以制成品为主的集装箱运输需求的迅速稳定增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可直接对运输市场的货源结构和数量及运输方式产生影响。
三是国民经济区域布局的调整对港口物流的影响。我国从“九五”开始,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布局调整的原则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沿海、沿江三大经济圈的划分,振新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经济总体布局的调整,推动了各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港口及航运业的需求。
四是投资结构和消费战略的调整对港口物流的影响。国家投资结构和消费战略的调整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对港口物流的需求。从“九五”开始到2010年,水运、能源、交通已列入国家投资重点,与之相关的重点水利工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和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工程将直接促进港口进出口物资的增长。另外,国家消费战略的调整,在拉动内需战略的带动下,住宅建筑业、轿车工业等都会对港口物流产生新的运输需求。
五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港口物流的影响。资料显示,我国外贸货运量与港口吞吐量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两者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加工贸易的增加、保税区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都会对港口物流业提出新的需求。
2.5 物流系统一体化与供应链管理
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认识港口物流,必须要将其放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去研究。因此,这里专门拿出篇幅讨论物流系统一体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
物流系统一体化是将一定范围内的物流视为一个大系统,运用系统学原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与协调控制的过程。它能使物流系统以优质的服务水平、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物流系统合理化。而供应链管理则是现时代实现物流系统一体化的最佳方法。
2.5.1 物流系统一体化
1.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与功能。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分析系统构成的三个条件:①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②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③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保持系统的有序性,从而使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
和所有系统一样,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三方面构成。
首先是人的要素。人是所有系统的核心要素、第一要素。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种。自然人是最根本的,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自然人来完成。自然人的素质必然影响到物流运作的成败。作为法人的物流要素通常以物流服务提供者和物流服务接受者两种身份出现。如果物流服务提供者和物流服务接受者是同一个法人,则形成自营物流,否则形成第三方物流。
其次是资金要素。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实现交换的物流过程,实际就是资金运动过程。同时,物流服务本身也是需要以货币为媒介的,物流系统建设是资本投入的一大领域,离开资金这一要素,物流就不可能实现。
最后是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实物。还包括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如各种物流设施、工具、各种消耗材料(燃料、保护材料)等。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物流的总功能,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
具体来说,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七项功能所构成。而港口物流的功能要素则是根据港口特点由上述功能引申而形成。
(3)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的地位,要协调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这些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与制度。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有了这个支撑条件,物流系统才能确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物流系统的运行,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或人的权益问题。因此,还需要法律、规章来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系统协调;保障合同的执行、权益的划分、责任的划分、责任的确定等。
二是政策与行政命令。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物流系统关系到国家军事、经济命脉,所以政策、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支撑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要素。
三是标准化。标准化同样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物流系统要求的快速迅捷和信息共享需要标准化的支撑。
(4)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要素对现实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设施。它是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条件,包括物流站、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
②物流装备。它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③物流工具。它是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④信息技术及网络。它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要信息水平不同,包括通信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⑤组织及管理。
它是物流网络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各要素的作用,以保障物流系统目标的实现。
(5)物流系统设计要素
物流系统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是一些可以抽象出来进行分析的要素,通常包括:
物流对象的种类、品目(products);物流对象的流量(quantity);物流对象的流向(route);服务(service);物流时间(time);物流成本(cost)。
2.物流系统的形成
物流系统的众多要素本身并不能构成物流系统,而需要诸要素有目的地组合。完成自然状态的组合也能部分实现物流的功能,但是结果与期望往往有很大距离。物流系统的形成,就是按照一定的系统目标,将系统各要素有目的地组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从而提高其系统功能的效率,实现整体物流的合理化。
(1)物流系统目标
每个物流商都必须同时实现至少六个不同的作业目标,包括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质量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1)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关系到一个物流商是否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的能力。信息技术提高了在最近的可能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和尽快地交付所需存货的能力,这样就可减少传统管理上按预期的顾客需求过度地储备存货的情况。快速响应能力可以把作业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以从装运的方式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上来。不过,由于在还不知道货主需求和尚未承担任务之前,存货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移动,因此必须仔细安排作业,不能存在任何缺陷。
2)最小变异
变异是指破坏系统表现的任何意想不到的事件,它可以产生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物流作业,诸如客户收到订货期望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到达顾客所在地时发现受损,把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物流作业时间遭到破坏,对此必须予以解决。物流系统的所有作业领域都容易发生潜在的变异,传统的解决变异的办法是建立安全储备存货或使用高成本的溢价运输。当前,考虑到这类实践的费用和相关风险,它已被信息技术的利用所取代,以实现积极的物流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变异减少至最小限度,作为经济上的作业结果是提高了物流生产率。因此,整个物流系统的基本目标是要使变异减少到最低限度。
3)合理库存
合理库存的目标涉及资产负担和相关的周转速度。保持最低库存的目标是要把存货配置减少到与顾客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以实现最低的物流总成本。随着经理们谋求减少存货配置的设想,类似“零库存”之类的概念已变得越来越流行。物流作业在管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在存货被减少到其最低可能的水平时显露出来。因此,要实现最低存货的目标,物流系统设计必须控制整个公司而不仅仅是每个业务点的资金负担和周转速度。
4)整合运输
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运输成本与产品的种类、装运的规模以及距离直接相关。许多具有溢价服务特征的物流系统所依赖的高速度、小批量装运的运输,是典型的高成本运输。要减少运输成本,就需要实现整合运输。一般来说,整个装运规模越大,需要运输距离越长,则每单位运输成本就最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能把小批量的装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这种规划必须得到超越整个供应链的工作安排的帮助。
5)持续的质量改善
物流本身必须履行所需要的质量标准。绝大多数的物流工作是在监督者的视线之外完成的。由于不正确的装运或运输中的损坏导致顾客重做订货所花的费用,远比第一次就正确地履行所花的费用多。因此,物流是发展和维持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善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