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4]怒:奋起。
[5]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6]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7]天池:天然的大池。
[8]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9]志:记载。
[10]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控:投下,落下来。
[26]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艳):一种小鸟。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性):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惑)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赏析】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本文充分体现出庄子散文的特点,作者极尽其讽喻之能事,使文章显得澜翻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4.朋党论[1]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早年在政治上属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良派,因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屡被罢职贬官。晚年趋向保守,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提倡效法韩愈,反对北宋初年那种浮靡文风,主张文道并重,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他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以散文的成就最为杰出,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疏朗自然,平易流畅,纡徐婉曲。他的诗词多清新婉丽,朴素自然,富于情韵。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3];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4],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5],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6],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7]。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8];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9],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10]。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11],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12]。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13],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14],并立于朝,更相称美[15],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16]:“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17],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18],汉室大乱,后方悔悟[19],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20],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21]。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22],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23]。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4]。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25],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
[1]此文作于庆历三年(1043)。朋党:人们因政治目的相同而结合成的派别或集团。
[2]人君:国君,下文的“主”同此。惟:语助词,用于句首。幸:敬辞,表示对方如这样做,自己将感到幸运。
[3]同道:道义一致。
[4]好:喜欢。
[5]党引:结为同党,相互援引。
[6]贼害:伤害。
[7]名节:名誉气节。
[8]共济:相互救助,共图事业的成功。
[9]退:黜退。用:进用。
[10]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11]共工、兜等四人:传说中的人物。尧时四个坏人共工、兜、稣、三苗,被称为死凶。
尧:和下文的舜、周武王都是儒家推崇的古代圣贤之主。
[12]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传说中的人物。上古高辛氏有子八人,人称八元;高阳氏有八子,人称八恺。元,善良;恺,和乐。
[13]及:等到。
[14]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传说中的人物。舜时贤臣,分别担任农业、音乐、教育等部门的长官。
[15]更相推让:相互谦让。
[16]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上古时代政府文告,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这里引的四句话,见《尚书》中《周书·泰誓》。“泰誓”是周武王伐纣,大军渡孟津(今河南孟县南)时的誓师词。纣:商的末代君主;商:为周武王所灭。亿万:极言其多。
[17]后汉献帝时三句:献帝,东汉的末代君主。“献帝时”,实误,应为桓帝、灵帝时。当时宦官专权,一些名士如李膺、范滂等被污为朋党,被杀者百余人。此后,各州又陆续处死、流放、禁锢六七百人,史称“党锢之祸”。
[18]黄巾贼起:黄巾,灵帝时爆发的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以黄巾裹头,故名。
贼,对农民军的蔑称。
[19]后方悔悟两句:指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派别斗争,史称“牛李党争”。
[20]此辈两句: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5),朱全忠专权,杀大臣裴枢等七人于滑州白马驿。
朱全忠的谋士李振因屡试不第,恶朝中大臣,就对朱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朱竟笑而从之,把裴等的尸体抛入黄河。“昭宗”,误,应为昭宣帝。清流,品行高洁、负有时望之士。
[21]唐遂亡矣:天佑四年(907)四月,昭宣帝被迫让位于朱全忠,唐亡。
[22]诮:讥讽。
[23]能:原本无此字,据别本补。
[24]多而不厌:多多益善。不厌,不满足。
[25]迹:指历史事迹。
【赏析】
“朋党”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最怕臣下“比周弊主”。因此,朋党为历来帝王所憎恶。庆历三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杜衍酝酿推行新政;守旧派官僚吕夷简、夏竦等人攻击、污蔑范、杜等人结为朋党,企图陷害他们。欧阳修乃作此文呈仁宗加以驳斥,其驳斥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按驳论的一般写法,对方攻击自己的朋党,就应予以否认,并进一步揭穿对方的攻击是污蔑、诬陷。而此文却别具一格:作者不仅不否认对方横加在自己头上的“朋党”罪名,反而理直气壮地建议帝王信任、任用他们;只有“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二是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君子之党和小人之党的本质区别。小人结朋的基础是“同利”。他们所好、所贪的利禄、财货都是利,见利时你抢我夺,利尽时就交情疏远,甚至相互伤害。因此“小人无朋”。君子之朋的基础是“同道”。他们“所守”、“所行”、“所惜”和“以之修身”、“以之事国”,表明君子之朋,始终如一,因此,“惟君子则有之”。通过对比鲜明的分析,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真伪分明,而他们对于国家的利弊也就再清楚不过了。因此,文章合乎逻辑地得出“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第三段以历史事例为论据作进一步的论证。这方面的史例很多,作者从中精选了最典型的六个例子:先按时代顺序,尧、舜、纣、周武王、汉献帝(实为桓帝、灵帝)、唐昭宗(实为昭宣帝),依次说明,再按论据性质归纳为正反两类加以对比,反复进行论证。反面的例证,说明了凡帝王忌讳君子之朋,都要“乱亡其国”。正面的论据,论证用君子之朋,则天下治;而且只要是君子之朋,多多益善。文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得出“兴旺之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的结语,委婉地建议仁宗应从上述历史兴亡治乱之迹中吸取经验教训,可谓水到渠成,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