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伟大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比如孔子、老子、韩愈、苏轼等。要想深入学习中国文学,首先就要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伦理。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思想结构,这种文化思想结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宰了中国古代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
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即一般所说的经世致用的“治世”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以处静、处柔、处弱之势,制动、制刚、制强,尤其是庄子的“心斋、坐忘”学说,为个人自我解脱提供了一个武器;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它以其深邃的宗教哲学给人们提供了因果报应、修行解脱的宗教精神食粮。
如果说,儒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而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伦理的主体。
它们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思想脉络,是一把我们打开中国文学这个瑰丽花园的钥匙。
1.《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就被人们誉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直到今天也仍然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5]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2]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3]令色:令,好、善;色,脸色。鲜:少的意思。
[4]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5]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药,喜爱的意思。
【赏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全书共有20篇,其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所选十则语录侧重于修养、学业、待人、处世等方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古为今用”,要深入挖掘《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论语》体现了语录体散文的特点,言简意赅,浅显易懂,用意深远。
2.《道德经》六章
老子
老子(具体生卒年不详,约前580—前48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管理书籍的史馆)。周衰,弃官离周。西出函谷关时,关令请为著书,作《上下篇》(即《老子》),遂隐去。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主张无为超迈的自然之道,提倡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为行为准则;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生修养上主张虚静养心,淡泊名利;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朴素为美。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7];玄之又玄,众妙之门[8]。
不尚贤[9],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10];不见可欲[11],使心不乱[12]。
圣人治[13]: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4]。常使民无知无欲[15],使知者不敢为[16],则无不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17];驰骋田猎[18],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9]。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反者道之动也[20],弱者道之用也[21]。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22]。
道生一[23],一生二[24],二生三[25],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26]。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27],以无事取天下[28],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29],人多利器,国家滋昏[30];人多伎巧,奇物滋起[31],法令滋彰[32]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注释】
[1]道:前一“道”字指宇宙本源及其规律的大道;后一“道”字作动词,指称道、言说。
[2]“常”字一本作“恒”。常道:指永恒存在。
[3]名:前一“名”字指天地万物所获得的名称;后一“名”字作动词,指称谓(之)。
[4]天地之始:天地判分前的原始混沌之际。
[5]万物之母:指天地万物得以被区分的基础或根本。以上两句或可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缴:边际,终极。以上两句一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缴”。
[7]玄:深奥神妙。
[8]门:喻指万物产生之所在。
[9]尚:崇尚,一作“上”。贤:指财货多,一作“宝”。
[10]贵:以……为贵。货:物品。使民不盗:一作“使民不为(盗)”。
[11]见:即“现”,使……出现。可欲:能引起贪欲的事物,一作“欲可”。
[12]使心不乱:一作“使民不乱”。
[13]圣人治:一作“是以圣人之治”。
[14]虚、实、弱、强:均为使动用法。
[15]知:通“智”。
[16]不敢为:不敢妄为。
[17]五色:泛指缤纷的颜色。五音:泛指音乐。五味:泛指美味的食品。口爽:胃口败坏。
[18]田猎:畋猎,打猎。
[19]行妨:行为受到损害。
[20]反:通“返”,返回,还原。
[21]弱:柔弱。用:作用,运用。
[22]有:指有形质。无:指无形质。
[23]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初混沌的元气。
[24]二:指天、地。
[25]三:指由天地产生的阳气、阴气与阴阳混合而成的和气。
[26]中:中间、适中。
[27]正:堂堂正正,即正道。奇:奇巧,指智谋权诈之术。这两句是说,清静无为是正常的治国之道,权术智谋用于战争之道。
[28]无事:无为。取:治理。
[29]忌讳:禁忌,即法令的约束。弥贫:更加贫穷。
[30]器:武器。滋昏:更加混乱。
[31]伎巧:技艺。奇物:奇异邪恶的事物。滋起:更多兴起。
[32]法令:一作“法物”。滋彰:越发具体分明。
【赏析】
《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间充满辩证的哲学宇宙论思想。它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阴阳”二元的对立统一为万物的创生法则;将自然之道推向宇宙万物的本源,破除了“神”道的崇高地位。
其天人相和、崇尚自然、素朴为美、淡泊名利等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受到当今世界性生态文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和推崇。
本文选取《道德经》中的六章,既有老子的宇宙观,又有其政治观和人生观,重在认识老子倡导的清心寡欲思想。第一章是对“道”的本源性的解说,是关于世界的本体论认识。第三章讲治理国家之“道”,老子认为治国者不能以财物和珍宝为贵,否则就会激发人的贪欲。第十二章讲人的各种感官享乐的危害,教诲人们不要沉迷于感官享乐。第四十一章讲返本归根的思想,这种返归运动实际上不是直线单向地来而不往,而是在循环过程中进行的。第四十二章讲道是世界的始基,天地万物皆从道出,而道是阴和阳的统一。第五十七章是讲要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天下。
3.逍遥游(节选)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所传诵。
北冥有鱼[1],其名曰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齐谐者[8],志怪者也[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