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敢问来自何方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由于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多持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为止仍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工艺并非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专家学者既有源自中国本土的说法,也有源自外国的说法,莫衷一是。
一、源自本土说
源自本土说认为,景泰蓝从一开始就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点蓝烧蓝,铜胎填嵌,珐琅彩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历史文物也可以为本土说提供一些证明。
比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柄上就嵌有珐琅釉料;河北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镜背花纹就涂饰有各色珐琅,这些都反映了我国珐琅技术的历史悠久。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8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另外,宋代出现了钾铅玻璃,元代还烧制出钾钙玻璃和钠钙玻璃。我国古代的玻璃色泽艳丽,轻薄质脆,不太适合烧制器皿用具。但它作为釉料,却为烧制掐丝珐琅器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技术。
虽然珐琅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来说,并不能完全证明景泰蓝独特的工艺性及景泰蓝工艺出于中国。
二、源自外来说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景泰蓝是从国外传来的。珐琅工艺在国外早已成熟,相传是蒙古西征后传入中国的。
公元13世纪下半叶,蒙哥为蒙古大汗时,他派遣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远征,兵分三路,横跨亚欧大陆。根据史料记载,野蛮的征战造成了物资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极大伤亡。蒙古军队每攻陷一个城市就要进行残酷的屠杀,可是其中却有一条特别的法令:俘虏中凡是有工艺技术的人不杀。这些工匠作为工奴被分配到各营地或者押送到后方,生产制造各种物品,以补充连年征战带来的消耗。
后来,沿途征战中所获得的工匠被带回中国境内,这些俘虏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则继续从事自身所精通的各种行业。
蒙古西征
蒙古建国后,于1219年至1260年的40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此3次规模庞大的西征震撼了整个世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因此被称为“世界征服者”。
1219年至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的今伊拉克、伊朗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打下良好基础。1235年至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军西征,远至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年至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今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
蒙古3次西征,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把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到西亚及欧洲等国;同时亦将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和一些特殊工艺等传入中国。
由于当时西亚波斯一带“掐丝珐琅”技术很发达,从事这种技术的工匠有不少在战时被征入伍,被蒙元军队俘虏后发挥技术所长,给蒙古贵族制作供享受的专用品。其中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必然成为蒙元贵族的重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身为俘虏的工匠带来了烧制珐琅器的工艺甚至原材料。
虽然这些被俘虏的工匠是西亚人,但他们只能听从主人的吩咐,从蒙元贵族自身的喜好和民族传统习俗出发去设计加工珐琅器。而这些珐琅制品的造型和图案纹饰风格,也多按照蒙元贵族所钟爱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制造。多年之后,这种技术逐渐被我国工匠所掌握,生产出来的珐琅器制品则更具我国传统民族风格和情调了。
三、源自综合说
关于景泰蓝的历史源流还有一种“综合说”,就是认为景泰蓝是在我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珐琅工艺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我国在金属铸造、焊接技术、镶嵌技术和琉璃釉的烧制技术等方面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所以当金属胎珐琅烧制技术传入中国后,它很容易的就被我国优秀的技术工匠们所接受,并熟练地掌握了其技术方法,迅速地与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技艺相融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成熟的金属工艺品—景泰蓝。
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素养,伴随着强烈的民族气息与特征,使景泰蓝在中国以一种新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一。
景泰蓝的传说
说不准是那一个朝代啦,只知道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在清理灰烬的时候,有个太监发现了一个瓶子和一个小罐子。这瓶子和小罐子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皇帝一看,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也都连连摇头。皇帝越看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让京城里的能工巧匠在3个月内仿造成功,不得有误。
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作坊的工匠们可忙坏了。他们围着这两件宝贝看来看去,只见这瓶罐是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可是谁也琢磨不出这瓶罐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他们试来试去,那金丝和铜胎怎么也粘不到一起,至于那绚丽多彩的瓷釉,无论如何也烧不出来。工匠们急得眼冒金星,心如火焚。
一天,一位老工匠正对着瓶罐冥思苦想,忽见瓶罐放出了五彩光芒,光环中出现了一位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轻轻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老工匠刚想问仙女这几句话的意思,但紧接着仙女一闪身不见了。他一着急睁开了眼,原来刚才是做了一场梦。他把这梦告诉了大家,工匠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一个机灵的小伙子说:“仙女说‘不得白急花不开’,是告诉咱们得有‘白急’这种东西。”老工匠恍然大悟说:“噢,这是指中草药‘白芨’呀!白芨用水一泡,像胶一样,不是可以用来粘金丝嘛。”
另一个老工匠说:“‘不经八卦蝶难来’,是不是说要我们用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去呀!”老工匠连连点头:“是啊,皇宫里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殿里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了吗?这瓶罐也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还有那‘水浸石磨’,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要经过磨砺,那瓶罐才能大放光芒。”
就这样,工匠们搭起了八卦炉,找来了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果然炼出了七彩釉色,又用白芨把金丝和铜胎粘接起来,宝瓶终于制成了。
从此以后,北京开始有了五彩金丝瓶。但是这种宝瓶不管制作多少,都归皇宫所有。明代景泰皇帝特别喜欢这种工艺品,就传旨大量制作,而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做“景泰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