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岳的由来
一、五岳的传说
五岳中“岳”的意思就是指高峻的山。中国有很多的名山大川,但只有五座山被称为五岳,他们就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正是这五大名山的总称。关于“五岳”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也有说法认为是来源于古人对山岳、山神的崇拜,也有传说是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五岳所蕴含的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浑沌一团。盘古正是在这一团浑沌里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他不停的生长着,千百万年后,盘古长成了一个巨人。就在这个“大鸡蛋”般的浑沌宇宙中,盘古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才醒来,盘古醒来后发现在一片浑沌中看不到光明和事物,这不禁让他愤怒的跳跃、喊叫,他的叫声传到天宫灵霄宝殿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随手抓起一把板斧,倏地向身处在黑团浑沌之中的巨人盘古抛了过去。盘古看到板斧飞来带来的一丝亮光,伸手一抓,竟抓到了斧柄,他凭借着自己的神力一劈,把宇宙劈出了一道缝隙,盘古必须用双臂撑着这个裂缝,不然这道带来光明的缝隙随时会再一次合上。他不敢将上举的双臂放下来,而一直用力将双臂向上举着。就这样盘古用力向上伸举双臂,使得他的浑身骨骼象竹笋拔节一样咯嘣嘣日夜作响,这响声使他的骨骼一日日生长,随着其骨骼的一日日生长他浑身的肌肉也生长不息。盘古的身躯于是每天长高一丈,也就把他用板斧砍开的狭窄缝隙每日加高一丈,如此10万8千年过去,盘古身长10万8千丈,被他用板斧砍开的缝隙,也上下相距到了10万8千丈。盘古眼见缝隙上下相距已经十分遥远,不会再合拢在一起,才放心地仔细看他的头顶上方和脚底下。
盘古向上一看,只见先前浑沌的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湛蓝透明的天空。随后他又向脚下看去,只见那原先浑沌的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沉厚的黄褐色大地。盘古看着这无边无涯又无比深厚的黄褐色大地,和那湛蓝的无垠天空,只见光明万里,黑暗隐去。盘古感觉自己顶天立地支撑了太久太累了,他已经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倒下时身躯突然间迸射出万道光芒,随着光芒的射出,他身躯的每一个部位都发生了变化。他的左眼飞上东天变成了太阳,右眼飞上西天变成了月亮与太阳遥遥相对;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嘴里呼出的气流,化成了化育万物的春风、天空中蒸腾的云雾、浓云里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惊雷。他的身体变成了拔地冲天的五岳高山。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他的筋络蠕动延伸,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的血液四溢流淌,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的牙齿和骨骼飞散开来,变成了闪光的金属、洁白的美玉、晶莹的珍珠、美丽的玛瑙和地下无穷的宝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因为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二、五岳的自然形成过程
五岳形成的真正原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泰山地区属于鲁西地区,这一地区在太古代时期是一个巨大的地壳沉降带,淹没在海底之中。距今24亿年前左右,鲁西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使这一带原先堆积的岩层隆起,耸立在海平面之上。经过约19亿年的风化剥蚀,地壳渐趋平缓。在古生代时期,华北广大地区大幅度下沉,古泰山也随之沉入海中。在中生代后期,距今1亿年左右,受燕山运动影响,泰山一带地层发生断裂,一部分大幅度被抬升,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泰山。
华山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是秦岭支脉中华山山脉的一部分。在距今10亿年前左右,这里的地壳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片东西狭长的陆地。在距今1.4亿年前左右,这一地带又发生一次强烈的隆起,岩层受到挤压,形成了褶皱。距今8000万年前,秦岭和渭河平原交接处地带断裂,秦岭断块迅速长高。位于秦岭北坡的华山由于南北地带两侧层带的错动,内部岩层受到强大的横压力,从而形成了山势陡峭如削的华山。
衡山也是花岗岩地层,在距今300多万年前,受到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发生了断层,经过2次断层运动后,上升的地带就成为了今天的衡山的主体。加上长时间的风吹雨蚀,就成就了今天雄伟秀丽的衡山。
恒山位于黄土高原与太行山构造体系的过渡地带。受到中生代时期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断裂,火山喷发,后又发生过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历经多次地壳运动,形成了今天雄伟壮丽的恒山。
嵩山是秦岭东端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在23亿年前还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经过两次地表的上升,终于露出水面。又经过1亿年前延续时间很长的燕山运动,受到南北方向地壳的挤压,成就了今天嵩山的面貌。
知识小百科
五岳何时来?
据早期史书记载,远古时代尧在位时期,五岳还没有形成,尧让羲和氏的4个儿子分别管理四岳,这个四岳在当时还是指四方的意思。
到了舜在位时,舜在不同月份分别在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高(嵩山的另一名称)打猎。这时五岳已经基本确定,但是正式提出五岳之说的是舜的儿子大禹。到秦始皇时有了封禅大典,但是此时并没有形成五岳制度,一直到汉朝汉武帝时确立了五岳制度,至汉宣帝时,才颁布圣旨把五岳制度颁召于天下。
另有五岳来自五行说。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
第二节 五岳印象与五岳的文化
一、闻名五岳
孔子曾叹“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可见泰山的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西岳华山,五岳之中最为险峻,“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树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但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可以说五岳之妙尽在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观之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
二、五岳与古文化的渊源
五岳与中国的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文化即炎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炎黄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两位先祖帝王,关于二帝的传说大都与五岳有关。
传说炎帝和黄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炎帝生于“华山之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也就是华山南侧一带,黄帝生于泰山的南侧。而另一说法认为炎帝生于嵩山的华阳寨,也有传说炎帝部落后来迁徙至泰山一带。远古时代炎黄之间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战争,即逐鹿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黄帝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之后黄帝又打败了蚩尤部落,夺取了中原一带。
远观历史,炎帝就曾建都在泰山一带,可见泰山的文化根基之久远。泰山历史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黄河下游。文化地理位置在东夷文化中心地带,泰山南麓有大汶口文化,北麓有龙山文化,是齐鲁之邦的中心地带。在泰山一带发现的大量的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都证明了这一带曾经的繁荣,并且在这一带形成了泰山文化圈。在春秋时期,泰山南侧的曲阜诞生了一代圣人孔子,更是把我国的古文化推上了顶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封建时代作为主流学说,一直统治人们的思想长达两千年之久,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至今其学说中的很多精华部分仍被国人推崇。
旧史记载伏羲曾在华山一带带领他的子民过着渔猎生活。可见华山很早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传承着人类文明。另外,华山一直被人们看成是老子传经布道的地方,有种说法认为华山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在华山历朝历代诞生了很多的道教大师,所以华山在我国道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记载尧、舜每次都到衡山打猎,大禹也曾在治水期间到过衡山,这些都肯定了衡山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佛教传入以后,这里更是造就了一代代的佛教大师。
北岳恒山出土了大量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物,其中包括很多凸显地方特色及风格的彩陶和青铜器,这些文物本身就证明了这里的古文明程度。
可见,五岳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五岳亦被称为我国的文化名山。
知识小百科
长久以来中国五岳的地位
一直很高,但从地理上看,五岳并不是我国最高的山岭,只是因为他们都矗立于平原或盆地之上,就显得格外险峻了。“五岳”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奇观”。
五岳的景观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
三、五岳的宗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这五座山上的自然风景也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都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仍保持着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千百年来,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皇帝到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