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随着风筝向娱乐方面的转化,其形制也开始缩小。应用范围迅速扩展的纸逐渐取代其他的薄型材料,为风筝功能的转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象形风筝和带响的风筝。早期的带响风筝非常简单,在风筝背上安装一弓形装置,使弓弦迎风震动发出声响,使放飞风筝的活动在民间得到普及。
到了晚唐时期,风筝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中许多游戏中的一种。帝王从民间调集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使制作的风筝更为精致,形制和装饰均有创新。这时的风筝不仅能够白天飞,而且也能夜间放飞。
宫廷风筝也推动了民间风筝的发展。五代汉隐帝时,李邺又将一种类似竹笛的装置安在风筝背上。放飞时,风吹入竹笛发出声鸣。因其鸣声颇似筝,到宋代便有了以“风筝”来称呼纸鸢的习惯。
有必要指出的是:唐代,人们还将风筝称为“纸鸢”。当时所说的风筝,其实叫做“占风铎”。
二、节度使反叛围临洺纸风鸢传信求救兵
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得病而死。他的儿子李惟岳听从家童等人的建议,密不发丧,冒充李宝臣的名义奏请皇上,请李惟岳承袭节度使,但德宗皇帝没有批准。魏博节度使田悦与李宝臣是老朋友,当年田悦能够继袭,是李宝臣为他申请的。田悦为报前恩,也出面为李惟岳代请袭爵,可德宗仍然没有允许。田悦非常不满,便游说同样请求承袭节度使而未被获准的李正己、李纳父子一起援助李惟岳,合谋反叛。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出兵万人屯驻曹州。田悦命令孟希佑调遣五千兵将帮助李惟岳,又派遣兵马使康情,以八千兵力攻打邢州;杨朝光以五千兵力坚壁卢疃。接着,田悦自己也率领数万兵将出兵围攻临洺,又勾结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约他作为援应。
单说临洺,被田悦等数叛军团团围住几个月时间,毫无退兵迹象。城内军粮消耗已尽,很多士兵都被饿死了,守城的最高将领张伾万分焦急。在万般无奈之际,他让自己的女儿梳妆打扮,并领到众位将士面前,屈身下拜,一面宣布说:“诸位将军多年来跟随我张伾征战南北,又随我坚守围城,劳苦功高。现在军情紧急,还望大家坚守,以待援兵到来。只是粮仓已经清空,本将家中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拿得出来。现在本将愿把这个女儿领出来卖掉,换得一些银两作为各位将士一天的生活费用,以表示对大家的犒赏……”说到这里,张伾喉咙作哽,再也说不下去。众将士见此情景,深受感动,抱拳誓师:“在下愿尽死效力,不敢言赏。请将军发令!”张伾只好让女儿回去,并发令:“誓死御敌,昼夜不怠!”并亲自坐帐,日夜不息,把一座粮竭兵虚的危城兀自守住。
再说德宗皇帝,得知众节度使联合反叛,甚是焦急,连忙加封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兼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命他出兵就近讨伐叛军,并下诏令河东马燧、河阳李芃与昭义的部队援救张伾。李希烈等慷慨誓师,收罗兵将三万余人,向淮西出发。谁知天不作美,在援军进发的途中,大雨瓢泼,一下就是好几天,路上尽是烂泥,队伍无法前进。
这时,叛军加紧攻打临沼,城内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城池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张伾命令士兵制作数百只风筝,并在每个风筝上藏一纸条,上面写着:“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趁风放飞出去,以期能够落在援军手中。
风筝在飞过田悦军营上空时,田悦命弓箭手射箭,意欲将风筝击落。谁知风筝高飞百余丈,射出去的箭竟然不及。数百风筝顺风飞翔,有几只落在了马燧队伍驻扎的军营里。士兵捡到风筝,发现有求救信,立即报告。马燧见到由风筝带出的书信,心急如焚,看看雨也稍稍停息,便即刻发令进军,并会师李抱真,合兵八万,东下壶关,击败了田悦的支军。援军一路击鼓前进,破卢疃,战双冈,所向披靡。在邯郸的战斗中取了杨朝光的首级,李惟岳的部队也死伤无数,剩下几个被打得焦头烂额的败兵也四散逃走。马燧乘胜追击,与李抱真、李晟三军联合夹击田悦。虽然田悦率军奋力抵抗,战至百余回合,最终还是被马燧等唐军杀得大败。田悦狼狈逃命,遁保洹水。于是,临沼解围。
“风筝”
风筝的名称很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亦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古代风筝,因用木头制作叫木鸢。后用纸糊称纸鸢,后五代定名风筝,沿袭至今,但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在北方叫纸鸢,南方叫鹞子,有南鹞北鸢的的说法。
日本的风筝是从中国传入的,源出于中国曾有的布制风筝“凤巾”。英语KITE意思是风筝或鸢;德语DRACHE与中国的“龙”的意思相同;西班牙语风筝COMTETA是彗星的意思。
风筝是什么呢?风筝是用线牵引控制,借助风力在空中飞行的人造物体。
风筝是用来观赏和放飞的,放风筝是一种体育性的娱乐活动,从这个角度说,风筝是一种娱乐玩具。中国北方风筝艺人通常称风筝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飞行器,也体现了风筝的娱乐性。由风筝的定义可以看出风筝的特征:风筝是重于空气的物体;风筝本身没有动力;要依靠线的牵引飞行;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情况下才能起飞。
【第五节放飞的流行——两宋时期的风筝】
一、两宋时期的风筝
唐代以后,风筝逐渐由军事转为娱乐。到宋代,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文人士大夫的参与,风筝在扎制、装饰、品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放风筝的习俗非常流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精通此术之人。此时的风筝,已成为儿童普通玩具。
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繁荣,民间手工业兴起,提倡传统节日风俗,都为风筝的发展和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时,放风筝已经成为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
至南宋时期,放风筝已成为宫廷和民间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少年们操风筝在空中“相勾牵剪截”,看谁能把对方的风筝撞下来。这种游戏包含着竞技成分,至今,广东、福建一带流传的“勾牵剪截”的赛风筝游戏在宋代就已经形成。
从这个时期起,风筝已进入人们的经济生活,制作和放飞风筝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随着风筝的普及,这时有一些学者开始对风筝进行研究,还有画家、诗人以放风筝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二、郭忠恕巧画风鸢图
郭忠恕是五代北宋时期的书画家。他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诗文、撰写文章。七岁时,他参加科举考试,中选童子科。后周广顺(951-953年)时期,周太祖召他做书学博士。后来,因为在朝廷上愤怒相争,他被降职,贬官到海南崖州。贬官期限满了,他便辞去官职,纵情游乐于陕西、河南和湖北襄阳一带。
郭忠恕擅长画山水屋木,高兴的时候挥毫作画,心情不好时,即使备好笔墨绢素,他也从来不画一笔。曾经在宋太祖时任过太子太师的郭从义当时镇守岐下,经常把郭忠恕接到山亭来,备下美酒佳肴好生招待,并在旁边摆好笔、墨、颜料和素绢。可郭忠恕只管喝酒、闲聊,就是不提画画的事。这样过了好几个月,忽然有一天,郭忠恕喝醉了,兴致勃发,提笔便画。但他只在绢的一个角落画了几座远山就扔笔走了。即便这样,郭从义还是很珍惜这张画,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藏起来。
岐州有一个财主,家资万贯,他的儿子非常喜欢画,自然十分想得到郭忠恕的画。财主知道,郭忠恕虽然喜欢喝酒,但他不高兴的时候是从来不画的。财主只能硬着头皮找到郭忠恕,每天准备上好菜肴和美酒招待他,还在旁边备好画案,摆好纸墨卷轴,单等郭忠恕高兴时能画张画。一天,郭忠恕来了兴致,顺手取出一卷纸,将近几十张,接在一块有好几丈长。郭忠恕先在纸的一头画了一个小孩,头上扎着两角小辫儿。手里拿着放风筝的线车,又在纸的另一头画了一只风筝,像一只鸟飞在空中。财主父子见了,连声说好。郭忠恕好像在故意卖关子,他又放下笔坐在一边喝起酒来。父子两人更加殷勤地斟酒、夹菜,奉承话自然也说得更好听。过了好一会儿,郭忠恕站起来,踱到画案前拿起笔,父子二人心中大喜,心想:画纸中间的大段空白,肯定会画很多精彩的景物。于是,他们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等待着郭忠恕作画。只见郭忠恕看看一头的风筝,再看看另一头小孩手中的线车,便落笔画了一条细线,将两者连接起来。
这幅画依纸布局,笔简意繁,画尽意在,中间虽只一线,而意境炯出,真可谓少许胜多许,简直妙绝!可是,财主的儿子自然体味不到这幅画的妙处所在,甚至觉得受了欺骗。他的脸顿时沉下来,竟然愤愤地走了……
后来,到了宋朝,由于宋太宗赵匡义素来知道郭忠恕的名声,便在即位(976年)后立即授予郭忠恕国子监主簿的职务,让他勘正历代的字书。从此,郭忠恕为人更加放荡不羁,饮酒更加放肆,经常无所顾忌地谈论一些时政,很多同僚便对他有怨气,不免在皇帝面前说些诽谤他的话。最后,连皇帝也很厌恶他,把他流配到登州,走在半道上他就去世了。
郭忠恕简介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史述篇、制作篇、放飞篇、流派篇、名家名品篇、体育竞技篇、杂谈篇七篇,主要内容包括:风筝的起源——木鸢说;风筝的起源——纸鸢说等。
宋·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七岁能诵诗属文,举童子及第。周广顺(951—953年)中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太宗即位(976年)授国子监主簿,令勘正历代字书。为人不羁,玩世疾俗,纵酒肆言。能文章,精小学,工书法,篆籀、隶楷、八分无不精。尝有人于龙山得鸟迹篆,忠恕一见辄诵如宿习。《重修汉高祖庙碑》、《三·体阴符经》及《怀嵩楼记》墨迹,均为其所书。画屋木虽本尹继昭,然自为一家。有《屋木卷轴》、《车栈图》、《桥阁图》、《盘车图》、《水磨图》及《滕王阁王勃挥毫图》、《明皇避暑宫图》、《织锦璇玑图》、《雪山佛刹图》等传于代。不特以屋木独步,其山水树石,亦皆入妙。
【第六节放飞依然流行——辽金元时期的风筝】
一、辽金元风筝
随着中原地区风筝的普及,风筝也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西藏、云南的大理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制作、放飞风筝。
金代民间流行放风筝。元代放风筝在民间已很盛行。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绯衣梦》,是写一少年书生,以买“一个风筝儿放着耍子”作为引端。从剧中人的对话里,可知当时放风筝的热闹情形。
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二、寻纸鸢巧遇妻非衣梦解冤情
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钱大尹智勘非衣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书生李庆安与王员外之女王闰香由双方父亲指腹定亲。王员外名叫王得富,是汴京的一个财主,家财万贯,人们都称他为“王半州”。李庆安的父亲也是个汴梁财主,绰号“李十万”。他们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可是后来李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被人们戏作“叫花李”。李庆安还在上学,母亲却较早地过世了,父子两人只好相依为命。王员外这时心想:“当初李家有钱时,我才和他结为姻亲。如今他家削乏了,我凭什么和他做亲家?”于是,他便与嬷嬷商定,要悔了这门亲事。嬷嬷按员外的吩咐拿了十两银子和王闺香亲手做的一双鞋去李家悔婚。临走时,员外嘱咐道:“如果他家不肯,就让他选吉日良辰,下财礼,把小姐迎娶过去。”
这天,李庆安去学馆上学了。李父正在家闲坐,嬷嬷前来退亲,嬷嬷掏出银子,放下罢亲鞋,并不管李父的反对说道:“等庆安踏破这鞋的线脚儿,这门亲事也就罢了。”
不多时,李庆安放学归来。因买不起风筝,他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奚落,见父亲在家嚎啕大哭,他知道是王家退亲的来过了,便说:“父亲不必烦恼,我是个读书人,找个媳妇有什么难的,明天我就穿这鞋上学去。可是,一般的学生都笑话我,说我连个风筝都没有。父亲有银子给我买一只风筝放着耍吧?”父亲没办法,只好给了李庆安二百钱,便到隔壁人家喝茶解闷去了。
李庆安安买了风筝到外面去放。不想一阵大风刮来,风筝被一家花园内的梧桐树挂住了。庆安一看这花园墙不高,便跳过墙脱了鞋子,上这梧桐树去取风筝。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花园正是王员外家的。时逢秋天,万花绽放,柳绿如烟,天淡云闲,几行征雁。小姐闰香正为父亲退亲一事烦恼,心里不从也毫无办法。她停下手中的绣活,由丫鬟梅香陪着来到后花园散心。二人来到花园里,忽然看到梧桐树下有一双鞋子,觉得好面熟。又见树上有人,招呼下来询问缘由,知道这人便是未婚夫李庆安。李庆安说明风筝被树枝绊住来取风筝之事,也知道眼前这位小姐就是刚刚被退了亲的未婚妻。见人思事,好不伤悲。为了有情人成得眷属,他们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约定庆安当天夜间在花园等候,小姐则收拾一包袱金珠财宝由梅香送来,并由他换了财礼钱再来提亲。商量已定,又叙叙感情,看看天色还早,便各自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