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8200000023

第23章 李登辉渐露“台独”真面目(1)

刚从蒋经国手里接棒的李登辉,如何大谈自己的“统一观”

1988年1月13日下午3时50分,蒋介石之子、“第六届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逝世。

“副总统”李登辉依照“中华民国宪法”第49条:“总统空缺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之规定,继任“中华民国第七届总统”。

当晚8时零8分,在“总统府”大礼堂举行“就职”宣示仪式。

李登辉在“国歌”声中,面对孙中山先生遗像,右手持誓词本,高举起左手宣誓: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示,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重托,如讳誓言,愿受国家严厉制裁,谨誓。”

就职宣誓仪式后,李登辉发表谈话。

他说,深受海内外同胞爱戴的蒋“总统”经国先生,不幸于今日下午逝世,依据“宪法”规定,由登辉宣誓继任“总统”职位。经国先生多年来对力行“民主宪政”,建设“复兴基地”有伟大贡献,今突然离开我们,登辉除了与全体同胞一样深感哀痛外,尤其感到责任重大。希望我全体同胞,务须遵照经国先生遗嘱,一心一意,团结奋斗。登辉自当本乎至诚,遵守“宪法”,维护“国家”安全,增进全民福祉,竭尽一切力量,与我全体同胞,共同为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努力。

4月6日,李登辉主持国民党中常会,听取“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历农所作“关于加强对自谋生活‘荣民’服务”的报告后,又发表谈话称:

刚才听了许历农同志的报告,其中提到协助荣民返乡探亲的问题,登辉想借此机会讲几句话,给党政有关单位参考。有关荣民赴大陆探亲,我们对荣民弟兄,自然应当继续给予帮助,但我认为对整个有关探亲一事,应该立即作一个深入的探讨。登辉个人觉得,这件事的本身,原来只单纯地基于人道立场的考虑。不过进行以来,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社会各方面发出各种不同的评论和意见,包括法律的、政治的、经济商业的、安全的等等,都值得我们重视。任何事象的发展,一定有它主、客观的因素,而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象,也有正、反两面相异的看法。目前对于前往大陆探亲的后续政策,就有许多相对的主张。可是,站在执政党和“政府”的立场,要对政策的结果负责,尤其要对“国家”的安危负责,就必须同时衡量正面、负面的影响,以最审慎的态度,作最妥当、最有利于国家人民的决定。最主要的,我们应该注视近来中共方面表示了什么态度,采取什么动作。稍稍留意或研究大陆情形的朋友们,必须知道,中共不但没有丝毫缓和对我们的统战攻势,并且毫不掩饰在加紧威胁的压力,我们怎能轻易抛开敌我意识,做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正好中了敌人的圈套!因之,我非常同意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所谓两岸的接触,不是热情“浪漫”的憧憬,而是十分“严肃”的课题。不论考虑怎样的后续政策,都必须首先想到对国家社会的安定与安全。

而在此之前,1984年3月1日,“副总统”候选人李登辉在出席“台湾省议会议长”高育仁为台湾区选出的“国大代表”举行的餐宴上发表致词称,曾有外国记者问他,以一个土生土长台湾人的身份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是否表示“台湾化”的趋向?李登辉回答说:“‘台湾化’是一条死巷,我们应将眼光放远到台湾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上,我们应以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建设台湾,却绝不能忘记中国的历史与中国的统一”。

李登辉还表示,与会的“国大代表”都是台湾选出,当能想起台湾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屈辱。他“对国家的历史与前途,总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热情,对一百多年来国家的处境与人民的盼望,更有切肤的感受,中国统一在民主合理的制度下,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求的最后目标”。

1984年4月28日,李登辉应邀在“国大代表宪法研究会”会员大会上做专题报告说,台湾土地改革的成功,是三民主义的成功,是“中华民国宪法”的成功,也是三民主义能够统一中国的铁证。并称“不但共产党害怕三民主义,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害怕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后将面临的竞争,因为他们了解三民主义的本质”。因此,“我们当前的责任,是要让大陆同胞知道,更要让国际上每一个国家都了解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内涵,以期早日达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神圣使命。”

1984年5月25日,刚就任“副总统”的李登辉在台北县主持台湾省县市议会正副议长座谈会时强调:“只有大中华民国的统一,台湾才有发展前途。希望大家用这个目标努力建设台湾、振兴力量,以光复大陆”。

在这次座谈会上,李登辉又一次提及外国记者对他关于统“独”观的提问一事,称自他当选第七届“副总统”以后,许多外国记者纷纷请他发表对台湾前途的看法。他们认为土生土长的李登辉对台湾前途一定有不同的看法,日本甚至有人预测台湾会逐渐脱离大陆。对于这样的预测,他感到非常可笑。他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关系以及历史渊源,大家都非常清楚。台湾只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没有大陆八年抗战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台湾。因此,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的目标就是“中华民国”的目标,“中华民国”的前途就是台湾的前途,这个目标和前途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致”的。

说得多好!不知今日的李登辉看到回顾自己的这些话,会作何感想。

而事实上,出乎当时大多数人的意料,在那位高喊“统一”的李登辉的骨子里,隐藏着深深的“台独”基因。这位受过西方教育,同时对中国文化又十分了解的“阿辉仔”,以迂为直,在两岸关系上在台湾推行了一条渐进式的“台独”路线,妄图把台湾分离出中国!

让我们看一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吧。

统“独”观走向模糊化

刚上台时,李登辉在1988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十三大”上,未对蒋经国时期的各项内外政策作出根本性的调整,大陆政策也维持了蒋氏生前所确定的反共、反“台独”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强调“将中共与中国分别界限”,“将大陆同胞与中共政权分别对待”,“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此后,李登辉也多次调整“一个中国”政策,称“今天政府虽然立足于台湾,但我们必须共同确认,中国只有一个,而且必须统一于自由民主的制度之下”,“我们与中共之间,是一个敌对关系,我们如不能统一大陆,中共就要统一我们”。

现在看来,在继任之初,其权力基础还不太牢固之时,李登辉承袭了蒋氏父子“一个中国”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但也就在当时,李登辉多多少少流露了某些与蒋氏父子不同的国家民族观念。

比如,李登辉就台湾是否接受“中国台北”的名称参加亚洲开发银行的问题表示:“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华民国’改了名称以后,以正式会员名义参加的时候,权益上有没有受到损失?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是国家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

李登辉在出访新加坡前答记者问时,进一步表示:为了突破国际上的困境,“不需要去计较名称”。新加坡当时称呼李登辉为“从台湾来的总统”。对于这个称呼,李登辉称“不满意,但应该接受”。还称,“新加坡要和中共建立了大使馆,再邀请我去访问,如当时我还是‘中华民国总统’,那我应该去”;“本人认为,‘双重承认’的问题,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当然很高兴”。

李登辉这种利害取向,只重“实”而不重“名”的态度,已开始显示出其与蒋氏父子在观念上相当程度的差异。蒋氏父子的信条则是“汉贼不两立”。

而到了1990年3月,李登辉经“国民大会”选举,顺利当选“中华民国第八届总统”。这标志着李登辉的权力基础得到基本巩固,台湾政局正式进入“李登辉时期”。

他开始逐步撕下伪装,结束表演,走自己的路了,包括对两岸关系和大陆政策的调整改变。

5月20日,李登辉在“总统”就职演说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中共当局”的提法,大谈“宪政改革”。虽高喊统一调门,但对大陆方面提出了放弃武力、实现“民主化”、不阻挠台湾当局开展对外关系等前提。其中关于两岸关系定位,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基本可概括为“一国两府”,即“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分治两岸”,大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台湾是“中华民国政府”。

值得指出的是,李登辉提出“宪政改革”的最终目的,绝非其讲话说所谈的落实“民主”,而是通过“修宪”,逐步使“中华民国宪法”台湾化,割裂与大陆的联系。

随后,李登辉调整大陆政策相关机构,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以弱化国民党中央原设的“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功能,使大陆政策和两岸事务脱离党的系统,而置于“政府”系统之下。

李登辉此举,是有其深远的考虑的。这意味着任何政党上台,都有权操纵大陆政策的权力,民进党当然也不例外!

1991年2月,台湾当局制定“国家统一纲领”,使用“一个中国”原则、“对等”前提、“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三个提法。

4月底,台湾当局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李登辉公开表示,“今后将视中共为控制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这表明,李登辉关于两岸关系定位的主张已由“一国两府”转变为更为弹性和模糊性的“一个中国,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

“政治实体”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泛指一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团等等政治组织。但是,只要对等政治实体的一方是一个国家,则与之对等的另一方就必然也是一个国家,于是由“一国两体”自然可以得出在“一个中国内存在着两个国家”的推论,与一个中国原则是矛盾的。“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具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内涵。

在1992年3月开始的两岸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围绕在协议上是否写上一个中国原则而发生争议,首次触及到这一矛盾。

在此背景下,李登辉指示研究“重新解释一个中国的涵义”。

5月初,“国统会”的咨询机构“国统会研究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达成了初步“共识”。内容大致为:

1949年以前及未来统一后“一个中国”并无疑问,而1949年后“分裂”的事实也不能不承认;现阶段两岸处于“分裂”状态,中国已“分裂”成两个地区即两个“政治实体”,“一个中国”在目前只是历史、地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分裂”的情况下,“中国的主权应予虚悬或冻结”,两岸以各自所代表的“有效管辖区”为限,双方各说各话。

这个版本拿到“国统会”讨论时,李登辉一手安排的党派背景不同、政治立场各异的委员们争议颇大。经过各方调和,最终形成正式结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中国处于暂时之分裂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中华民国目前之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

这个结论一方面仍维持了国民党当局一向坚持的“一个中国就中华民国”的提法,另一方面则使用了“分裂”、“分治”两个概念,在“一个中国”的涵义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显然是不同意见妥协的结果,据说并没有完全反映出李登辉本人的意志,他是包藏更深祸心的。

在“国统会”对外公布了“一个中国”涵义的新解释不久,岛内因韩国与台“断交”而引起了一场关于“一个中国”政策的争论。一些曾公开表示坚决支持李登辉的主流派“立委”及李登辉的智囊学者,附和民进党“一台一中”论调,批评国民党非主流派“盲目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他们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的说法,在国际社会中不可能被接受,因而强调“一个中国等于承认台湾是中共的一部分”,主张用“分裂国家理论”和“主权再解释论”来诠释“一个中国”,认为“现阶段是一个分裂的中国、两个分治的国家”,“中共代表中国,台湾是另一个具有人民、领土、政府、主权的国家”,甚至主张干脆直接放弃“一个中国”政策,以“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取而代之。

如此奇谈怪论,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和国民党内都引起轩然大波。

对“国统会”结论不满意的李登辉适时出手!

11月11日,李在国民党中常会上指出“国统会”的结论仍然“模糊不清”,他力主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小组“进一步研究一个中国的涵义”。

12月15日,李在宴请一级上将和战略顾问的餐会上表示,“如果我们只说一个中国,很容易让人家误会,因为在国际上,一个中国指的是中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我认为光简单地讲一个中国,就中了中共的圈套。”他还妄称:“先总统蒋公从来不说一个中国,他只说中华民国,这是很了不起的”。

翌年,即1993年2月6日,李登辉在约见高雄市民进党籍“立委”时说得更露骨:“我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讲过一个中国”。

请注意,李登辉在这里又出尔反尔了。稍微留意过李登辉言论的人,不能不对李登辉这种动辄信口胡说而感震惊。

这可是“总统”,说话要负责任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本书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 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探寻航天精神,全方位学习航天精神,鼓舞着每个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赤诚和热血。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长者先幼者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什么?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人有何影响?国家、政府、社会在养老责任中的职责分担如何?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老年人能否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得以解决?西方福利国家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如火如荼的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本土化?这都是笔者郅玉玲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

    本书通过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研究,试图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并提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模式运用于解决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问题上的路径与方法。本书从一个宏大的政治框架和政治背景的视角来看台湾问题,在方向、思路和视野方面,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台湾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热门推荐
  • 爱定你:霸道校草霸道爱

    爱定你:霸道校草霸道爱

    她,天生带着残疾,没有人愿意跟她交朋友,甚至看不起她,嘲笑她。父母的抛弃便注定了她是没人疼爱的人。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不坚强没有人会替她坚强。她以为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下去的时候,一次无意间看到某人在墙角嘘嘘,结果就这样被霸上了。他说:“小丫头,你偷看了我的身体,你得对我负责一辈子。”某女瞪大双眼一脸的不可致信,嘴角抽搐:“我看你脑子出问题了,你也不看看我这个样子,你觉得我配吗?”她并不是看轻自己,因为自己知道什么叫作差别。某人挑眉,“那又如何?没有配与不配,只有爱与不爱。”“那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我不爱你。”某人轻笑:“没有关系,只要我爱你就行了。”
  • 不那么纯真的年代

    不那么纯真的年代

    这是一个轻松自然的的创业故事。重生归来的张十三,从办暑假班开始,踩着时代的节点,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商业集团。从小富即安到自我实现,让这个不那么纯真这个年代变得色彩斑斓。
  • 风吹桑烟

    风吹桑烟

    火车翻越唐古拉山口时,我才忽然惊觉,难道我就这么离开了?车厢内的热闹让我想哭。多半都是些游客,唧唧喳喳地交流着在西藏的见闻和感受:你这串天珠买贵了;我应该多买几袋超市里的那种袋装炒青稞,又便宜又好带;他们团导游带的那个商场太黑了,白花了几千块买了一小盒藏红花……埋怨与牢骚中夹杂着一阵阵尖利而快乐的笑声。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第一次坐火车走青藏铁路,居然就是永远的离去!我无法形容此刻的心情,哀伤或者眷恋?似乎都不确切。记得在电视上看到一位西藏最有名的画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在西藏会不知不觉地生根发芽,等到要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必须得连根拔起。
  • 乱弹红楼梦

    乱弹红楼梦

    以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目光,现代人的观察视角,用了时尚格调,网络语言,乱弹《红楼梦》原著的各位人物,爱情,命运,人生价值,借古论今。
  • 申纪兰的故事

    申纪兰的故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下放干部,我插队西沟,在这个闻名全国的村庄,我有幸认识了李顺达等数位农业合作化时代的劳动英雄,申纪兰同志是这个英雄群体的成员之一,她在中国历史上首倡男女同工同酬,为家乡的发展呕心沥血,我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决心好好写一写,宣传申纪兰精神。
  • 雅记清词写流韵

    雅记清词写流韵

    本书收选柳亚子、夏丏尊、瞿秋白等多位大师和学人的作品,他们像是一个个的“导游”,带领好奇的我们四处领略风情,用新鲜的笔触写下了这些见闻。透过这些真诚的文字,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三四十年代,到钱江看潮,到湖畔夜饮,和多位学者一起追忆大师。这些自然流淌的文字里,没有面目可憎的说教,没有指定与强迫,更役有宏大叙事的虚构与空洞,有的是母语环境中的沉静与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重温他们在情感、教育、生活琐事上的思考感悟。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中孕育出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度,冷眼与热肠,同时也是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镰刀锤子话风云

    镰刀锤子话风云

    本书以20世纪八十年历史进程脉络为文化背景,内容涉及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逸事,朴素,纯真,于细微中见精神。
  • 万界维度

    万界维度

    对不起,这书纯粹一时兴趣,大纲啥的都没有,TJ了。
  • 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这套课外读物主要包括有关成长、生命、神童、亲情、爱心、感恩、母爱、父爱、心态、美德、人格、幽默、思维、习惯、励志、真情、名人、英雄、语文、数学、名著、唐诗、地理、历史、美术、音乐、文学、电影、谜语、哲学、哲理、信仰、智慧、文明、发现、科幻、推理、侦探、战争、探险、惊险、财富、时尚、神话、民间、公主、医学、天文、寓言、建筑、名胜、海洋、奥秘、奇趣、植物、动物的故事,既有一般的故事, 也有知识故事, 这样, 把阅读故事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 就能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新课标课外读物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