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8200000022

第22章 狮城“汪辜会谈”(10)

第七次事务性协商。从1995年1月22日起,第三次唐焦会谈与第七次事务性协商在北京交叉举行。有关“偷渡客遣返”与“劫机犯遣返”两项议题,因为海协会提出“一项协议,两种用词的”变通作法,海基会也同意,因此迅速达成共识;但在“渔事纠纷”议题上,因台在“公务船舶试行和解条款”问题上顽固坚持司法管辖权,结果仍无法达成共识。而经济议题与文教议题的协商共识也变成只是两会的“意见交换”。

台湾媒体评论说,只要有许惠佑参加主谈的协商或谈判,鲜有顺利达成共识的。台湾记者还送给许惠佑一个外号——“台湾的‘不先生’”。有媒体透露,许惠佑与李登辉关系不一般,他之所以敢在“两会”交流中胆大妄为,是因为背后高层人物越过“陆委会”、海基会主管,进行指使的结果。

顺便提及,“不先生”是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给苏联外长葛罗米柯送的外号,因为他在国际场合面对西方国家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

第一次唐焦会谈。1994年1月31日,海基会新任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前往北京与唐树备进行的5天会谈。

在首次唐焦会谈中,因台“陆委会”不同意以“海基会”的名义,唐、焦两人以个人名义发表“共同新闻稿”,表明达成了5项共识。

第二次唐焦会谈。1994年8月4日至7日会在台北举行。在4天的会谈中,大陆方面做了相当程度的让步,双方对“偷渡客遣返”等三项议题获得突破性进展。8月8日,唐树备返回大陆前,与焦仁和签署了“海基会与海协会台北会谈共同新闻稿”。

值得指出的是,在上述会谈和协商中,台湾方面采取了“连环套”的做法,要求优先解决“两岸劫机犯遣返”、“协商处理两岸海上渔事纠纷”、“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遣返及相关事宜”三项事务性问题,否则不能进行两岸经贸、科技、文教交流方面的商谈。台湾方面的坚持,使得上述会谈和协商都是围绕上述三项事务性商谈进行的。

海协会方面从两岸关系大局出发,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主张回避敏感的政治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力求解决问题。但海基会方面在商谈中,却处心积虑地企图通过事务性商谈,达到制造所谓“两岸分裂分治”、“两岸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目的。他们的手法,就是把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套用到两岸事务中。

在“两岸劫机犯遣返”问题的商谈中,海基会照搬国家间引渡制度中的最主要规定,甚至包括援用因政治、军事、宗教因素的罪犯不引渡的规定,提出政治、军事、宗教因素的劫机犯不予遣返,违背了惩治劫机犯罪的最一般规定。

在“协商处理两岸海上渔事纠纷”问题的商谈中,海基会要求明确划分双方管辖海域范围和管辖权限,以所谓“台湾海峡中线”为界,双方公务船只不得互相过线;一开始提出按照领海及巡逻线范围的24海里进行划分,后来又提出双方管辖海域“互不重叠”,双方公务船只“互不越区”。

海基会这些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海协会的明确反对。

海基会方面在会谈中,还出尔反尔,缺乏根本的诚意。

第一次唐焦会谈中,双方曾就解决三项议题中的难点达成了共识。但到3月份,海基会在双方第四次事务性协商时,又推翻了其中的大部分共识。

8月台北会谈时,双方曾就解决三项议题中的症结问题达成了具体的文字共识,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还在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在场的情况下,向记者作了宣布,但到11月南京会谈时,海基会在工作性商谈时又几乎全盘推翻。

1995年1月,第三次唐焦会谈时,已经达成了“两岸劫机犯遣返”、“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遣返”两项协议。但到两会负责人签署前夕,台湾当局授意海基会不得签署。

总之,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上述三项问题经过1年5个月、先后9次商谈与会谈,仍然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针对1993年4月“汪辜会谈”规定的商谈议题由于台湾方面的阻挠而无法落实的情况,海协会决定倡议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4年2月,汪道涵向辜振甫发出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的邀请。海协会方面希望通过第二次“汪辜会谈”,促进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其他领域的交流,并进行政策性对话,提高两会商谈的水平。

辜振甫的回函一方面对提议表示赞同与支持,认为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需求。但同时又提出,至于何时举行,需条件成熟时再议。

此后,台湾方面出于种种原因,没有更进一步的实质性回应,因而进展不快。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讲话。

2月8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出在北京与辜振甫会面,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的建议。

3个月后,台“陆委会”才作出决定,并开始规划第二次“汪辜会谈”。

5月13日,辜振甫正式发表讲话,表示“尊重汪道涵邀请,前往北京访问并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

后经过多次电函协商,两岸就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达成共识。

第一,会谈应尽早举行,以利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应建立制度化、定期化、效率化的“汪辜会谈”;第三,应建立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会谈新模式。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多次联系商谈,第二次“汪辜会谈”的第一次预备性磋商于5月27日至28日在台北举行。

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率8人代表团于5月26日下午飞抵台北。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等到桃园机场迎接。随同唐树备抵台的还有海协会秘书长张金成、副秘书长赵正豫、副秘书长李亚飞等。

飞抵台北不久,唐树备一行,即前往台湾海基会所在地拜会了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并进行了友好交谈。

第二次“汪辜会谈”第一次预备性磋商5月27日至28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进行,会议就正式会谈之程序问题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本次会谈为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之会谈,以加强“两会”联系协商,扩大两岸民间交流。

第二,第二次预订于本年7月20日左右举行,会期3至4天。唐树备常务副会长与焦仁和副董事长将于6月27日至7月1日在台北举行第二次预备性磋商。

第三,本次会谈在北京钓鱼台举行。下次“汪辜会谈”在台北举行,预备性磋商则在北京举行。

第三,参加会谈人员:

“海协会”为汪道涵会长、唐树备常务副会长等;“海基会”为辜振甫董事长、焦仁和副董事长等;双方参加会谈人员各为10至12人。

第五,正式会谈议题:

(1)回顾第一次“汪辜会谈”所签协议执行情况,加强“两会”联系,强化“两会”协商功能,及有关“协商两岸海上渔事纠纷之处理”等议题,双方将力求早日达成协议;

(2)有关台商投权益保护协议问题;

(3)筹开两岸民间经济交流会议。定期举办两岸经贸纠纷研讨会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

(4)两岸文教、新闻交流;

(5)两岸农业交流;

(6)两岸科技交流;

(7)两岸旅行交流;

(8)两岸交流其他重要问题。

第六,会谈共识以共同协议方式于会后发表。

第二次“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达成多项共识,顺利结束,并为第二次预备性磋商和第二次”汪辜会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二次预备性磋商将交换、讨论就1997年后台港关系的具体问题和海上共同打击毒品和犯罪问题。

事情发展到此时,距离海协会与海基会商定的第二次“汪辜会谈”的预定时间,仅有一个月零二十几天。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同类推荐
  •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是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带头人,是支委会“一班人”的“班长”。实践证明,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支部书记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

    这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政治讽刺小说。辛亥武昌首义,浪荡公子边义夫身不由已卷入革命洪流,因在混乱中三炮轰城,意外成了革命新贵。不料,官瘾尚未过足,即被政变推翻.边义夫无路可走,旋即发动二次革命,立志以革命的名义去做窃国大盗。于是,一支号称为人民不吃土而努力奋斗的“四民主义”的队伍横空出世,本来就形迹可疑的“革命”变成了一场国内鸦片战争。战争结束,边义夫成了一方诸侯,靠林立的枪杆子成了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政治贸易伙伴。
  • 日子里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

    本书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这是一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的珍贵记录。
  • 聚焦中国改革

    聚焦中国改革

    本书立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大背景,以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蓝本,重点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决定》内涵、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外交:世代友好邦交

    外交:世代友好邦交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热门推荐
  • 总裁大叔别心急

    总裁大叔别心急

    被老腊肉强吻,老腊肉还霸道地让她嫁给他侄子!这好歹也是嫁入豪门了,可是许晓晓一点都不高兴!“喂,大叔,我可是你侄媳。”顾樊川将她逼到墙角:“是,还是不是,只有我说了算。”“你霸道,你不讲理!”“你第一天认识我?女人,你是我的,你给我记住了!”嘤嘤嘤,这老腊肉也太帅了……许晓晓一把扑倒他,摸着他结实的胸肌贼笑:“那你也不是第一天认识我了,你强吻了我,我得强回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马斯洛论管理

    马斯洛论管理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祖师,他再造了心理学,在心理学的第三思潮中力图把全部的性回归到科学中去。他最著名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峰值体验等,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成为现代心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是马斯洛挑战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之作。当时的管理大师,如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而很少有人关注人的因素。马斯洛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本书中马斯洛阐述了他的著名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他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心理学思考。
  •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生动而具体地重现了民国时代林徽因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了林徽因的一生。书中所述均是认真考察历史典籍而成,绝非想当然的传记作品。而是根据现存的关于林徽因的史实资料与作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文学性的演绎。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众多林徽因传记未能触及的前半生,让读者从头认识这个可爱而坚毅的女孩,感受到一个依然美丽而不再遥远的林徽因。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相当长的历史内,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现在皮影戏被誉为“最中国”的卡通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 黑客间谍

    黑客间谍

    斯诺登不过揭开了美国情报战略的冰山一角,世界便因此而起巨大骚动。本书全面剖析斯诺登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围绕“棱镜”主谋——美国国安局展开对美国网络战、情报战布局与战略的分析和追索,揭秘美国众多情报特务机构的不为人知的运作方式,敲响未来必将爆发信息网络大战的警钟。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
  • 穿越之逆袭女神

    穿越之逆袭女神

    直到最后一刻,傅瑶都认为自己作为一个花瓶真是衰到了极点。失婚失命,穿越成一个N线小演员之后,她才发现原来没有最衰只有更衰。但衰归衰,日子总是要过的,气总是要出的,位子总是要往上爬的,影帝……嗯,总是要黑的。
  • 奥特曼秘匙

    奥特曼秘匙

    未知,神秘,希望……阿姆拉所潜藏的这些东西,到底会为世界带来什么?是完美?还是残缺?是创造?还是毁灭?对此,星宫飒说出这样的话。“我现在想做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寻找阿姆拉隐藏的答案。”书友群号:627770197「浪客の旅途:迪迦——SSSS.古利特」
  • 猥琐发育,别浪

    猥琐发育,别浪

    一通诈骗电话让她与王者荣耀的职业选手结下不解之缘。一场裸贷风波让她与王者荣耀的直播小姐姐不死不休。听说大学生妹子玩这个游戏很坑?听说网上还专门有人拍成了视频段子来黑她们?白嗣音默默的掏出了自己三十米的长刀,和刚单排上去的王者段位。当外表软萌,性格却睚眦必报的女大学生遇见了一群稳中求胜的队友。“阿音!猥琐发育,别浪!”“浪?不,我只是帮对面重建下世界观而已。”【本书1V1身心干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为什么要笑】
  • 回乡之路

    回乡之路

    当大城市中的住房、教育、医疔“新三座大山”压在青年人身上时,以往被人们视为大后方的农村,能否给年轻人一条出路?“丁零零……丁零零……”讨厌的闹钟响了,把我从酣梦中刺醒。我蜷曲如虾米的身子变换了一个姿势,成“大”字摊在床上。缠人的瞌睡意犹未尽,像水蛇缠绕一般,让人迷迷糊糊睡意难退。人就是欠睡,像欠奶的孩子,总想着那一口。